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6月-2007年12月,我们对6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同期收治SAH患者63例,男34例,女29例。年龄20-70岁,平均48岁,伴有脑血管痉挛55例、脑水肿30例。 相似文献
2.
尼莫通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生英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8):52-52
作者于2001年1月~2004年12月对40例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使用尼莫通防治SAH后的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1临床资料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7~74岁,平均48.5岁;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0~67岁,平均4 相似文献
3.
4.
尼莫通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尼莫通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脑血管痉挛(CV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6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尼莫通治疗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CD)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d、5d、lOd)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判断尼莫通对tSAH后CVS的治疗作用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有效率78.26%,对照组30.4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TCD检查MCA均轻度升高。治疗组第3天峰值明显增高,到第5天开始下降,第10天接近正常。对照组第3天到第10天峰值远比治疗组高。结论:尼莫通能明显缓解tSAH后早期CVS.改善临床症状。TCD对于tSAH后CVS的判断具有操作容易、安全、无创伤、迅速方便、反映客观,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能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5.
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对3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组)进行治疗,并与26例经常规治疗者(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各临床征状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解除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
8.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急性期健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急性期的健康教育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病人的死亡与知识缺乏、情绪变化、生活护理不当有直接关系.认为加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急性期的健康教育,对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神经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上以青壮年多见。而老年人发病则以其诱因、发生率与病因有一定的关系。本文就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作一分析,探讨其特点。资料来自1995-1998年我院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86例,其中周岁以上对例。回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本组对例,男9例,女12例。年龄61-71岁,全部为首次出血。急性起病18例,缓慢起病3例,活动时起病16例,安静时起病5例。有诱因匕例,其中情绪紧张、兴奋、激动和劳累过度9例,排便用力3例,饮酒2例,受寒1例。病前已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及相关治疗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CT和DSA和腰椎穿刺检查明确诊断,探讨相关病因并进行积极治疗。结果:3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24例造影阳性,其中颅内动脉瘤破裂2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2例),AVM2例,DAVF1例。21例动脉瘤破裂患者中栓塞13例,2例术中破裂,其中1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在6~12个月随访5例行血管造影,瘤体栓塞完全,载瘤动脉通畅。结论:自发性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行脑血管造影,早期发现动脉瘤等危险因素并给予相关治疗是预防再出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痉挛 (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 ,发生率高达 16 %~ 6 6 % [1] ,是SAH患者病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SAH后CV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SAH后CVS有了新的认识 ,并在治疗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现综述如下。1 药物治疗1.1 钙通道阻滞剂的应用 SAH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Ca2 + 大量内流 ,激活一系列生物反应 ,引起平滑肌兴奋收缩是SAH后CVS的主要理论之一[2 ] 。钙通道阻滞剂正是通过抑制这一过程达到解除血管痉挛的目的。目前公认治疗效果较…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对患的健康教育有重要临床意义。2001年6月~2003年6月我院对住院治疗病人实施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整体护理。使患再出血发病率降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本文重点介绍SAH流行病的诊断、治疗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病历摘要患者,女,35岁,既往体健。因“头痛、颈部及上背部疼痛12天”于2007年8月26日入院。2007年8月14日卧床上看电视时突然出现头痛,以双颞侧明显,头痛呈持续性胀痛,随即感到颈部及上背部疼痛,颈部向后过伸位时疼痛减轻,转颈时疼痛加重,伴随出冷汗、恶心及呕吐,呕吐为非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舒适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非创伤性的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主要死亡原因为再出血,而忽然发力、情绪激动、排便、咳嗽、外伤、性交或分娩等是诱发动脉瘤破裂的明显诱因。我科自2007年10月开始将舒适护理应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预测.方法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TCD检查、Fisher量表评分,同时对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上述因素是否可对临床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进行预测.结果脑血管造影及TCD检查时有脑血管痉挛、Fisher分型Ⅲ型、高龄患者临床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性别、吸烟、高血压不是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结论脑血管造影、TCD检查、Fisher量表可以进对临床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老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误诊的原因及教训,以减少自发性SAH误诊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08年10月间两院收治的老年自发性SAH 9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98例老年自发性SAH患者被误诊30例.结论:正确及时的诊断对救治老年自发性SAH患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其中自发性SAH是内科出血性脑血管意外中的常见病。我院内科 1992~1998年共收治自发性 SAH共 6 0例 ,占同期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 9.76 % (6 0 / 6 15 ) ,与文献报道的发病率相同 [1 ] 。现对这 6 0例自发性 SAH作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31例 ,女 2 9例 ;农民 38例 ,工人 17例 ,干部 3例 ,教师 1例 ,家务劳动者 1例 ;年龄自 2 6~ 89岁 ,平均5 7.83岁 ,其中 <30岁 3例 ,占 5 % ,31~ 5 0岁 16例 ,占 2 6 .6 7% ,5 1~ 70岁 2 9例 ,占 48.33% ,>70岁 12例 ,占 2 0 % ;起病至就…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