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临床研究,将发病12 h内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溶栓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30例。结果溶栓组治疗基本痊愈率为50.0%,总显效率为91.7%,脑出血并发症为5.5%,脑出血病死率为2.8%;常规治疗组基本痊愈率为14.0%,总显效率为66.6%,无一例死于脑出血。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12 h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较好,但脑出血并发症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发病12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方法将符合急性脑梗死(发病12小时内)入选标准的56例随机分为溶栓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溶栓组接受尿激酶75万单位,其他治疗原则两组相同.采用欧洲卒中量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溶栓组溶栓后3小时、1日、7日的欧洲卒中量表分值增加明显,21日时为(73±16),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64±15),P<0.05.颅内出血和其他系统出血率相近,溶栓组为10%,对照组为7%.21日时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尿激酶75万单位用于急性脑梗死(发病12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有效,且相对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3.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尿激酶(UK)对超早期脑梗死(发病6h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85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给予UK 150万U,在30~40min内静滴,随后的治疗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通常的治疗方法。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2h、6h、24h、2周、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随访6个月后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1)治疗后2h、6h、24h、2周、4周时,溶栓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均非常显著(P<0.01);(2)治疗后4周末溶栓组的治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48.9%和82.2%,高于对照组的15%和50%(P<0.01、<0.05);(3)随访6个月,溶栓组ADL_(1,2)占64.2%,ADL_(4,5)4.8%,与对照组的30.6%、27.8%比较差异呈极其显著性和显著性(P<0.01、<0.05);(4)脑实质出血死亡率溶栓组的2%,对照组无一例死于脑实质出血。结论UK用于超早期脑梗死的治疗比常规治疗起效快、效果好,致残率低,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治疗患者就医延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我科就诊的96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ACI溶栓治疗患者就医延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96例ACI溶栓治疗患者中就医延迟33例(34.38%),正常入院63例(65.6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居住方式、居住地、心房颤动史、转运方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ACI溶栓治疗患者就医延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独居、居住地农村、无心房颤动史、非120急救转运、NIHSS评分≤4分是ACI溶栓治疗患者就医延迟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ACI溶栓治疗患者易出现就医延迟,与年龄、居住方式、居住地、心房颤动史、转运方式、NIHSS评分有关,针对上述各项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防护对策,有助于预防就医延迟发生。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久以来 ,人们一直在探索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但至今所有方法均不能达到较明显的效果。而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一直引起人们的强烈的兴趣和广泛的关注 ,尤其是最近已成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研究热点。已有的国外大量临床资料研究表明 ,超早期溶栓治疗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有希望的一种根本性治疗方法。1 溶栓治疗的历史溶栓治疗开始于 195 8年 ,由 Sussman首先应用溶栓疗法治疗脑梗死。据文献报道至今已有 2 80 0余例接受了溶栓治疗。在 2 0世纪 6 0~ 70年代 ,应用第 1代溶栓药物如链激酶、尿激酶等 ,大多数静脉治疗但疗效并不好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常规方法,观察组中患者以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评分为(7.2±2.2)分,与对照组(14.4±2.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中患者满意率为95.5%,对照组中患者治疗满意率为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以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方法进行治疗,可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周劲松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3000-3001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周口市川汇区中医院2008-05-2010-07收治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动脉造影证实,溶栓后完全再通12例,部分再通23例,未通13例;溶栓24 h后NIHSS评分(4.0±0.5).明显低于治疗前评分(14.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及有明显好转44例,总有效率91.7%;症状无改善4例;溶栓术后出血死亡1例;1例溶栓后闭塞动脉未通,出院时达中度残疾.术后随访12个月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发病6 h以内行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继发脑出血 (ICH)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 12 h内接受了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选取溶栓前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作为 ICH的可能危险因素 ,分析与 ICH的关系。结果 :15例患者继发 ICH(18.3% ) ,其中 6例为出血性梗死 (7.3% ) ,9例为脑实质血肿(11.0 % )。发生症状性脑出血 (SICH) 7例 ,死亡 4例。统计学分析表明继发 ICH者有较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ESS) ,ESS评分 <6 0分、溶栓前头颅 CT可见早期缺血改变 (EIC)及存在心房纤颤的患者有更高的出血率。结论 :溶栓前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T早期缺血改变和心房纤颤是 ICH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溶栓治疗不同时间窗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内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溶栓标准的患者按不同时间窗分为两组:A组25例,发病3h内;B组28例,发病3~6h之内,均使用尿激酶100~150万U溶栓治疗,比较2周后临床疗效情况。结果3h内溶栓组与3~6h之内溶栓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特别是3h内,尿激酶溶栓有效性、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判定其不匹配≥20%为标准指导下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情况,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4例DWI/PWI不匹配≥20%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治疗14d后予复查DWI、PWI,比较治疗前后弥散和灌注参数值以及神经功能评分(NIHSS评分)的变化,观察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患者弥散和灌注参数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1),NIHSS评分亦有明显改善(P<0.05),经临床观察以及头颅CT证实未发现颅内出血.[结论]以DWI/PWI不匹配≥20%为标准指导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尿激酶(UK)对急性脑梗死(发病6小时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溶栓组(54例)先予UK 150万U静脉滴注,随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37例)仅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DS)和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溶栓后NDS迅速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溶栓组基本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溶栓后患者凝血功能下降明显(P<0.01),6例出现皮肤黏膜出血,无1例发生脑出血. 结论 UK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且相对较安全.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2—03~2006—10我院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胱抑素 C(Cys C)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本院住院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血浆 Cys C 含量>1.1 mg /L 的32例患者为高含量组,≤1.1 mg/L 的48例患者为低含量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和不良预后情况。【结果】低含量组患者有效率为85.42%显著高于高含量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溶栓前,两组患者的 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溶栓1 d 、14 d 、28 d 后低含量组患者的 NIHSS 评分低于高含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低含量组患者再发脑梗死、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死亡等不良预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浆 Cys C 可用来预测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其含量越低,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的疗效越好,安全性越高。  相似文献   

15.
急性闭塞性脑梗死行介入溶栓术的综合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供应脑部血液的颅内或颅外动脉发生闭塞性病变而未能得到及时、充分的侧枝循环供血,使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现象。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唱浩  元小冬 《临床荟萃》2004,19(5):291-293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疾病,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在血液稀释、血管扩张及溶栓等治疗方法中,溶栓已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但由于溶栓时间窗、溶栓药物剂量不易掌握,溶栓过程中易出现出血、脑再灌注损伤、再梗死等并发症,限制了溶栓在临床工作中的推广应用.下面就当前脑梗死溶栓治疗过程中监测并发症的指标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48例发病于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5例(10.4%),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36例(75.0%),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8.3%),椎基底动脉闭塞3例(6.3%)。结果经溶解血栓治疗后完全再通28例(58.3%),部分再通11例(22.9%),未通9例(18.8%);溶解血栓治疗后3个月疗效良好的患者33例,疗效差者15例;39例溶通患者中疗效良好者31例(79.5%),9例未溶通患者中疗效良好者2例(22.2%);溶栓后脑出血11例(22.9%)。结论局部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现将2003-2005年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入院后进行追踪观察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的临床疗效.[方法]132例AMI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75例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I组) 57例行静脉溶栓(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梗死后冠脉再通率、心绞痛发生率、左室收缩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平均住院天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急诊PCI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总病死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AMI患者采取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能及时有效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实现心肌再灌注,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其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0.
我们2000—08/2008—07采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28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38~61(平均48)岁。起病至接受溶栓治疗时间2~12h,6h内24例,超过6h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