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急重症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急重症颅脑损伤合并ARDS患者的治疗过程。结果本组患者均给予人工开放气道及呼吸机辅助呼吸,13例死亡,死亡率为27.66%。结论早期诊断并尽早呼吸机治疗可有效降低本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及其护理。方法将250例GCS评分5~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依有否进行早期机械通气分为实验组128例及对照组122例,两组均行脑损伤常规治疗护理,及时准确的机械通气的监测,正确选择呼吸机模式和参数,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及基础护理。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氧饱和度(Sa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压(BP)、心率(HR)、GCS评分和预后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氧饱和度(Sa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实验组GCS评分、死亡率、预后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呼吸功能衰竭发生率高;早期机械通气能较早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缺氧症状。正确合理地应用呼吸机,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有助于纠正损伤后低氧血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机械通气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伯恩  吴彬  王兵 《淮海医药》2006,24(6):451-452
目的 探讨早期机械通气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作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2例接受机械通气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早期机械通气前后PaO2、PaCO2以及GCS评分变化并对潜在性呼吸衰竭早期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与呼吸衰竭后再上机者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机械通气可明显提高PaO2、降低PaCO2,提高GCS评分.呼吸衰竭前早期机械通气的神经恢复良好率为71.4%,呼吸衰竭后通气好转率仅为45.8%.结论 早期机械通气可有效的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的低氧血症及意识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交通事故致重度颅脑损伤合并严重胸外伤的救治,探讨此类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救治原则.方法 28例交通事故致重度颅脑损伤合并严重胸外伤患者,均为重度颅脑伤(GCS3~8分)合并严重胸外伤,入院时低血压甚至休克.立即给予畅通气道,积极抗休克.急诊行颅内血肿清除术9例,胸腔闭式引流25例,开胸手术5例.建立人工气道后,均予以机械辅助/控制通气,常规使用呼吸末正压呼吸(PEEP).结果治愈19例,死亡9例.5例死于重度颅脑损伤,3例死于迁延性昏迷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1例死于ARDS.结论交通事故致头胸严重伤常见,因两者病理生理改变显著且互为因果,给临床诊治带来更多困难.优先稳定呼吸、循环,及时解决颅脑及胸部致命性损伤,结合积极、合理的机械通气等综合措施,有望降低此类患者死亡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治疗颅脑损伤后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以及神经外科2006年1月~2011年1月收治颅脑外伤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中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70例,男53例,女17例,在早期给予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测定患者机械通气前与机械通气后的抢救成功率、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LIS评分、GCS评分以及ALl指数,观察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结果抢救成功率为68.6%;机械通气治疗前的GCS评分、LIS评分、ALl指数等指标与机械通气治疗后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呼吸及生理指标在机械通气后均达到通气目标;临床症状与体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早期机械通气治疗颅脑损伤后呼吸衰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颅脑损伤合并呼吸衰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6月~2011年9月收治的106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机械通气组、早期机械通气组。比较三组通气前后PaO2、PaCO2、SaO2等血气指标及GCS评分、LIS评分、ALI指数变化。结果三组抢救成功率分别为59.34%、64.26%和70.67%,其中早期机械通气组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机械通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但早期机械通气组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机械通气组与对照组、常规机械通气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早期机械通气可改善低氧血症,减轻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对改善疾病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合并ARDS的恶性循环阻断治疗效果。方法 对31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合并ARDS患者.阻断脑损伤引起或加重ARDS的因素.同时阻断ARDS对颅脑的不利因素。其中早期实行阻断治疗组(A组)20例,晚期实行阻断治疗组(B组)11例。结果 经阻断治疗后A组与B组血气分析结果具有明显差异(P〈0.05);循环中的炎症介质和炎症因子、毒素等A组亦比B组低(P〈0.05);两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合并ARDS的恶性循环进行早期阻断治疗取得良好效果.而后期实行阻断治疗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8.
曹德晨 《天津医药》2005,33(7):431-43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影响。方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亚低温治疗中采用机械通气(机械通气组),对比机械通气前后患者各项血气分析指标、达到亚低温治疗温度所需时间及颅内压的变化,并与32例正常呼吸组比较。完全机械通气组100例患者以肌松剂阻断了自主呼吸。以呼吸机行完全机械通气;不完全机械通气组68例保留自主呼吸。以同步呼吸模式辅助呼吸。结果:在应用呼吸机后。患者呼吸功能明显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达到亚低温所需治疗温度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组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颅内压明显降低。结论:机械通气改善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通气功能障碍。迅速降低颅内压。减少了继发脑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早期气道开放机械通气下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重型颅脑损伤并误吸救治中的经验及安全性.方法 对2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误吸患者实施早期气道开放持续机械通气支持下纤支镜治疗,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aO2)等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 26例患者进行32次纤支镜治疗,操作过程顺利,生命体征平稳,未发生并发症;观察3~5天未发生吸入性肺炎及阻塞性肺不张.结论 机械通气下纤支镜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误吸患者在保障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防止吸入性肺炎及阻塞性肺不张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ancreatitis,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中的积极作用.方法 取34例SAP患者,常规进行胸部X线检查,并在发病24h内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判定其中21例合并ARDS,进一步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SAP合并ARDS的比率为61.90%,且当PaO2<60mm Hg(8.0kPa)时并发ARDS的比率超过60%,而当PaO2<30 mm Hg (4.0 kPa)时并发ARDS的比率为87.5%.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为24~192 h,治愈14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33.3%.结论早期应用机械通气能够有效地治疗SAP合并ARDS.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治疗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价值。方法14例肾移植术后CMV肺炎合并ARDS患者,在早期抗病毒治疗、调整免疫抑制方案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全部给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14例患者中9例有效,有效率为64.2%,5例死亡,死亡率为35.8%。14例患者治疗后2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及呼吸频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为P<0.01)。结论机械通气可在短时间内纠正缺氧保证氧合,为治疗原发病赢得时间,在治疗肾移植后CMV合并ARDS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控速呼吸道引流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早期持续控速呼吸道引流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两组其他治疗基本相同.结果治疗组在降低颅内压、缩短使用呼吸机时间以及降低死亡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持续控速呼吸道引流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ARDS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急性肺损伤(ALI)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响。方法2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护理干预组及对照组。护理干预组采用针对保护肺的程式化护理。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ALI的发生明显减少。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防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ALI/ARDS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谢宝庆  朱勇 《安徽医药》2007,11(9):828-82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处理对策。方法对本院1994年9月~2005年9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的27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本病的病因、临床及CT表现和治疗策略。结果27例伤后一年按GOS评分:良好13例,中残5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6例。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防治。方法采用SIMV或CPAP模式+PSV、PEEP机械通气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衰竭146例,治疗组73例,规范治疗+防御性人工气道措施+通便、胃肠调理与早期肠道营养;对照组73例,规范治疗。结果治疗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和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积极规范治疗原发病同时,及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积极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配合防御性人工气道措施+通便、胃肠调理与早期肠道营养治疗,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衰竭患者VAP,提高抢救成功率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重型颅脑损伤后ARDS的发病原因、诊断标准、预防方法进行讨论。结果 25例平稳过渡急性期,8例因脑干功能衰竭死亡,3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ARDS需有预见,预防是重点,及早诊断和及早使用呼吸机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肺挫伤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瑞士拉裴尔呼吸机对24例肺挫伤合饼全身多处伤的病人进行早期机械通气,采用低潮气量,通过血气分析、胸片、CT等检查评价其疗效;结果 24例患者中19例痊愈,5例死亡,死亡率20.83%,死亡原因3例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2例因重型颅脑损伤并脑疝;结论严重肺挫伤病人早期行机械通气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加快肺挫伤灶愈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无创机械通气(NIV)用于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值。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本院早期ARDS30例患者,用NIV对患者进行呼吸支持。患者在出现气管插管指征时,则予以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最终28例患者完成NIV治疗,观察患者NIV前及后2、8、12h生命体征、血气、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H(APACHEII)评分变化。结果患者上机后2h、8h、12hpH、PaO2、SaO2、OI、APACHEII与上机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V能改善早期ARDS患者氧合状况,避免有创机械通气及并发症的发生,是早期ARDS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重症胸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升  覃少洲  郑培秋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7):166+168-166,168
目的总结重症胸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0月本科收治的31例严重胸部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经积极治疗,本组31例患者治愈25例(80.6%),死亡6例(19.4%),死因为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肝肾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失血性休克;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6.5d(2~21d)。结论重症胸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以及正确使用保护性机械通气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严重交通伤的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严重交通伤死亡病例的特点及死亡原因.方法 对186例严重交通伤死亡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死亡时间呈三相分布.死亡原因:重型颅脑损伤60例(32.25%),大量失血49例(26.34%),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7例(14.51%),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24例(12.9%),严重感染15例(8.06%),DIC7例(3.76%),脂肪栓塞综合征4例(2.15%).早期死亡原因:重型颅脑损伤、大量失血.后期死亡原因:MODS、ARDS、严重感染.结论 交通伤是城市严重创伤的主要原因,充分认识交通伤的死亡原因及其特点,针对性地予以早期有效的急救措施,早期防治并发症,以期降低严重创伤的死亡率,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