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Ph染色体最初认为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所特有。染色体显带技术问世后,发现大多数CML Ph染色体是t(9;22)(q34;q11)易位。分子学研究显示:染色体易位后(断裂点在bcr区),BCR与ABL基因融合成一个杂合基因,该基因转录成一个异常的杂合mRNA,进而翻译成为bcr-abl杂合蛋白即P21~(ber-abl)。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报导过Ph阳性急性粒细胞白血  相似文献   

3.
病人58岁,男性,因感冒样发病就医检查白血球增多,而于1995年1月27日入院。入院时骨髓穿刺:增生不良,巨核细胞171/μ1,幼稚红细胞11.0%,骨髓有核细胞19.4%,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的原始淋巴细胞占64.8%,表面标记检查CD10、19、34、HLA-DR阴性,染色体分析20个细胞中17个细胞为Ph染色体,3个细胞属正常核型,M-BCR基因重组未确定。诊断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施行DVP疗法(正定霉素60mg,iv,1周1次,长春新碱2gm,iv,1周1次,强的松龙60mg/天),6周后3月23日骨髓像检查:白血病细胞显著减少,恢复正常造血,判…  相似文献   

4.
<正> 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ALL)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这与淋巴细胞阶段性分化成熟过程密切相关,也直接影响着ALL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淋巴细胞具有不同的细胞表面标志,通过研  相似文献   

5.
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为难治性血液系统疾病之一,占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ALL)比例较高,成人Ph+ALL对传统化学治疗方案效果不好,近年来,伊马替尼作为一线药物联合化学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得到应用,提高了该病完全缓解率及预后。但由于ABL基因的突变,伊马替尼耐药等问题成为治疗中的又一挑战。几种新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有望成为较伊马替尼更有潜力的抗肿瘤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6.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大体上分为三类:(1)白血病细胞表面具有绵羊红细胞受体的T细胞型(T~ALL).(2)细胞表面具有免疫球蛋白的B细胞型(B-ALL).(3)上述两种标志都没有的广义的裸细胞型(Null-ALL).近来用单克隆抗体对白血病进行抗原分析.就抗原的差异同白血病病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blastic leukemia,ALL)可在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病,年龄是ALL独立预后因素。儿童ALL有明确的生物学特征及较高的长期生存率;成人ALL因其疾病生物学特点不同,对强烈化学治疗的耐受性差,长期生存率较低。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化学治疗策略的改进,青少年及年轻成人(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AYAs)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经典或借鉴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模式的疗效,明显优于接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模式,相对于年长成人预后好。对AYAs急淋生物学特征及治疗进行综述,可为AYAs急淋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进一步改善该类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121例儿童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AN-LL)骨髓染色体G带分析的结果:21%(25例)正常,79%(96例)染色体畸变,其中62%有重复出现的结构异常。在染色体数目畸变中大多(71例)为假二倍体,仅3例为大于50的超二倍体;见有7例8三体、5例21三体、5例22三体、3例X单体、3例无Y、3例12三体、3例4三体、2例X三体,4例X和Y丢失中伴有t(8;21),8例亚二倍体中3例性染色体丢失、3例-7。染色体异常与白血病的FAB亚类之间的关系:(1)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4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成年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相关性,探讨细胞遗传学检查在ALL的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和P53基因.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患者的中位生存期(mediansurvival time,MST).结果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30×109/L的患者MST高于WBC>30×109/L者,核型正常者的MST高于核型异常者,无Ph染色体者的MST高于有Ph者,P53无缺失者MST高于P53缺失者,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患者的M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BC是否>30×109/L、核型是否异常以及是否伴Ph染色体是成人AL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细胞遗传学研究有利于白血病分型、诊断、治疗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大多数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nkemia,ANLL)患者都有非随机的染色体异常。我们对142例成人ANIL患者进行骨髓染色体检查,检出克隆性染色体异常86例,体质性异常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可能与病毒有关英国剑桥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多发于小儿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可能与感染病毒有关。但证实这一猜测和找到致病病毒,尚需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由该所研究人员巴德里纳斯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癌症期刊》上的研究报告说,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1eukemia,ALL)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实时定量PCR、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对178例儿童ALL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178例儿童ALL遗传学异常者92例占51.69%,其中融合基因TEL-AMLl/t(12;21)(pl3:q22)阳性35例(38.04%),BCR-ABL/t(9;22)(q34;q11)阳性9例(9.78%);E2A/PBXl/t(1;19)(q23;p13)阳性9例(9.78%);MLL-AF4/t(4;11)(q21:q23)阳性3例(3.26%;),HOXllL2/t(5;14)(q35;q32)阳性7例(7.61%);SIL-TALl(1p32-)阳性5例(5.43%)、E2A-HLF/t(17;19)(q22;pl3)阳性1例(1.09%)。复杂核型异常4例(4.35%),包括:t(8;14)(q24;q32),der(15)t(1;15)(p11;q11);t(6;10)(p25;p11),11p+;t(2;14)(p11;q32),9p-;t(9;11)(q21;p15)。高超二倍体(48-65)17例(18.48%),近三倍体(65~78)2例(2.17%),其它有2p-/5p-/6p+/9p-/9q-/10p-/1lp+/17p+/+5/+8等。结论儿童ALL具有其特有的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特征,临床上将常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等相结合,将对白血病的诊断、治疗选择和预后判断及微小残留病检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者分析了16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的核型。患者中成人(18—51岁)10例,小孩(3—15岁)6例。作第一次细胞遗传学研究时,其疾病都在活动。12例的核型分析是在治疗前作的。16例中仅1例是复发的,其余都是新诊断出来的患者。初诊时核型正常者8例,其中3例后来复发时有核型演变。8例最初分析核型异常者中有2例随疾病的发展染色体异常有增加。分析核型前未经治疗的12例患者中,5例最初核型正常,7例异常。曾接受过治疗的4例患者中,3例核型正常,1例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两种糖皮质激素受体(GR)α和β表达水平与糖皮质激素(GC)治疗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分为激素敏感组和激素抵抗组,同时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  相似文献   

15.
分化染色技术的进展,使检出培养细胞内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较为容易进行。最近研究结果表明电离辐射、紫外线和各种致变剂——致癌剂可使SCE发生率增高,有时在低剂量时即能引起染色体明显损伤。已经发现,Bloom氏综合征病人的细胞中自发的SCE率较高,而且提出,接触已知的或可疑的致癌物质或恶性发展时,可能与SCE发生率增高有关。本文报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在发病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Molt4细胞)容积激活性氯电流。方法: 采用膜片钳全细胞方式记录细胞外低渗液(160 mOsmol/L)激活的Molt4细胞容积激活性氯电流,分析该电流的特性。结果: Molt4细胞在等渗溶液中背景电流较小且稳定,低渗溶液诱导激活容积激活性氯电流,该电流呈现较明显的外向优势,在钳制电压0 mV~±120 mV及脉冲波宽200 ms条件下,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电压依赖性失活和时间依赖性失活。该电流具有容积敏感性,可被细胞外高渗刺激所抑制。氯通道阻断剂他莫昔芬显著抑制容积激活性氯电流, 对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的抑制作用无显著差异。结论: Molt4细胞膜存在容积敏感性氯通道;低渗刺激可激活该通道产生容积激活性氯电流;该通道对氯通道阻断剂他莫昔芬敏感。  相似文献   

17.
Ph染色体最初被认为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所特有,来自t(。;22)(q34;qzz)易位。最近的报道表明,ph(一)病人可有或无M一bcr重组,而其他Ph(一)骨髓性增生性疾患病人除少数不典型CML(ae ML)有M一ber重组外,其他均为原始M一bcr构型。作者采用细胞基因及分子学技术对一组CML或其他骨髓性增生性疾患病人进行了研究。本组包括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5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和10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及其骨髓其质细胞上粘附分子的表达。发现与正常人相比,白血病细胞上表达的CD11a,CD11b,CD18,CD34,CD44,CD49d和基质细胞上表达的CD54,CD49b均有显著性改变。  相似文献   

19.
普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抗原(CALLA)1975年由Greaves 首次报道。现已弄清其结构为一种分子量10万道尔顿为细胞表面糖蛋白。近10年来,关于CALLA的研究报道不少,尤其是CALLA的细胞分布和检测、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CALLA单克隆抗体、CALLA发生调变及调变机理、影响因素的研究等,本文就有关CALLA研究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按染色体数目将患者分类是最常应用的方法。这种分类方法依照染色体众数和/或异常克隆的染色体组成(当异常克隆存在时)将患者区分成若干组,即超二倍体组、假二倍体组、亚二倍体组和未检出异常的正常组。这一分类方法的优点是不必依赖于进行详细的显带分析的核型,因此可以包括许多报告中所描述的未经详细分析的病例。对儿童来说,不同组间的预后的差异涉及到首次缓解和存活期的长短,而成人的缓解频率和存活期是不同的。对于假二倍体组患者的连续观察已经证明其预后不良。Secker-Walker等人(1978)根据白血病组织的主要细胞系将39名患儿予以分类,发现在诊断后的3~7年中,具有超二倍体细胞群占优势的患儿预后较好,而具有假二倍体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