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洪强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8):1036-1038
目的提高对腮腺基底细胞腺瘤CT表现的认识,探讨多层螺旋CT(MD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强化特征。结果(1)男4例,女8例,其中50-59岁女性7例(58.0%);(2)12例共14个病灶,11例单发,1例单侧3个病灶;(3)病灶位于浅叶者12个,2个病灶跨深浅两叶;(4)病灶最大径均〈3em,其中〈1cm者5个,1—2cm者6个,〉2cm者3个;(5)所有的病灶边界均清楚;病灶边缘光整者13个,不光整者1个;(6)病灶内密度均匀者3个,其中2个见于〈1cm的病灶;病灶中央规则囊变者4个,不规则囊变者7个;其中5个病灶囊变区〉50%;(7)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强化幅度I〉40Hu。结论病灶较小、单发、位于腮腺浅叶、边界清楚、边缘光整、病灶易囊变及强化明显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认识这些CT表现结合患者性别、年龄有助于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王传彬  程涛 《安徽医药》2015,36(5):548-55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腮腺基底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和CT资料,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 结果 腮腺基底细胞瘤中老年女性多见,多表现为腮腺区无痛性渐大性肿块。16例单发,1例多发;12个病灶位于浅叶,紧邻包膜下;15个病灶呈圆形、椭圆形,3个病灶呈浅分叶状;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病灶较小,平均最大径约6~36 mm;9个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实性,增强后动脉期多明显强化,静脉期多缓慢持续强化或缓慢减退;9个病灶呈囊实性,增强后呈均匀薄壁"环形"、不均匀"花环状"或"附壁岛状"强化。 结论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MSCT能够对大多数病灶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各类腮腺肿瘤的CT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43例,其中良性肿瘤22例,包括多形性腺瘤10例,腮腺囊肿3例,腺淋巴瘤2例,淋巴管瘤3例,神经鞘瘤2例,脂肪瘤2例;恶性肿瘤21例,包括黏液表皮样癌6例,腺泡细胞癌2例,腺样囊性癌3例,腺癌2例,恶性混合瘤4例,转移瘤2例,淋巴瘤2例.结果 良性肿瘤形态规则,无侵袭性,界限清楚,密度均匀,周围邻近结构清晰;恶性肿瘤有不同程度的侵袭性,多呈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瘤体坏死、液化、囊性变而密度不均匀,邻近结构不清.结论 CT检查能评估腮腺肿瘤的部位、大小、良恶性以及肿瘤的周围侵犯情况,基本可以满足术前临床要求,对决定手术方案,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各例均行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结果 18例患者中,男性15例(83.3%),平均年龄57岁,有长期吸烟史15例(83.3%)。13例(72.2%)表现为耳前下方无痛性肿块。CT检查共发现病灶33个,单发9例,单侧或双侧多发7例(38.9%),病灶位于浅叶后下部者20个(60.6%)。26个病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78.8%),29个病灶(87.9%)边缘清晰规整,12个病灶(36.4%)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29个病灶(87.9%)呈中度或明显强化,9个病灶(27.3%)均匀强化,31个病灶(93.9%)强化峰值出现在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减退。10个病灶(30.3%)出现"贴边血管征"。结论 5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的男性患者,病灶位于腮腺后下部,边缘清晰,早期明显强化,特别是多发病灶,应首先考虑腺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腮腺常见良性肿瘤C4影像特征,探讨其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4月至2012年6月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影像资料,对腮腺常见肿瘤重点观察部位、密度,进行定位,定性分析,比较与其影像相关良性非肿瘤性病变C4鉴别要点。结果其中16例为原发性腮腺混合瘤,1例脂肪瘤,1例淋巴血管瘤,1例鳃裂囊肿。14例形态为卵圆形或圆形,直径3~6.8cm,5例呈分叶多结节形,大部肿瘤边缘清晰光整;2例内部密度不均,钙化2例,脂肪密度1例。结论边缘清晰光滑,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有不同程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生长缓慢,短期内可迅速增大,手术复发率高,有助于诊断腮腺混合瘤;显示强化的血管团或血窦及呈簇状分布斑状钙化(静脉石)为腮腺淋巴血管瘤的特征性CT影像学特征;肿块为极低密度的脂肪组织充填是腮腺脂肪瘤的特征CT表现,诊断不难,无需鉴别;鳃裂囊肿属先天性病变,CT值0~20hu,与单纯性囊肿相似,结合临床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6.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越  秦玲 《江西医药》2007,42(3):247-249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分析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界及强化程度.结果 6例患者,病灶位于浅叶5例,深浅叶同时受累1例,6个病灶边缘清楚,病灶大小2~3.8 cm,平均CT值46 Hu.结论 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CT显示腮腺浅叶的后部(尾叶)内病灶,边界光整,应首先考虑腮腺腺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CT表现与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11例,11例中男9例,女2例,分析病灶部位、数目、形态、大小、密度。结果 11例腮腺腺淋巴瘤中,5例病灶单发,6例多发,共20个病灶,其中13个(65%)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CT显示病灶呈圆形、椭圆形及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7个,坏死囊变致密度不均匀13个;增强扫描病灶呈早期均匀强化,以中度强化为主,囊变区不强化。结论腮腺腺淋巴瘤好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当肿块发生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边界清楚,特别是病灶多发并伴局灶性坏死,增强后中度以上强化时应首先考虑本病。  相似文献   

8.
腮腺病变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病变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腮腺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85例腮腺病变的CT或MRI的表现。结果85例腮腺病变中,良性肿瘤63例(63/85,74.1%),大部分(38/63,60.9%)表现为位于腮腺浅叶的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信号均匀;恶性肿瘤12例(12/85,14.1%),大部分(9/12,75.0%)位于腮腺深叶或跨叶,表现为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边缘不清,密度/信号不均匀,侵犯周围组织并伴淋巴结转移;炎性及其他瘤样病变10例(10/85,11.8%)。结论CT和MRI检查均能对腮腺区病变进行有效定位,并对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赵虹  王艳  章作铨 《中国医药》2009,4(10):802-803
目的探讨分析双期CT增强扫描对腮腺肿瘤的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CT增强扫描的早期(30s)和延迟期(120s),对肿瘤实质部分行密度测量。结果41例腮腺占位病变中,良性肿瘤26例,恶性肿瘤15例。腮腺腺淋巴瘤早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延迟期下降;腮腺混合瘤和腮腺癌早期强化不及腮腺腺淋巴瘤明显,而延迟期强化增加,且混合瘤趋均匀。结论CT增强扫描有助于辨别肿瘤的良恶性,强化的形式对进一步分类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47例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影像学分析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边界、轮廓、强化形式、均匀性。结果47例腮腺腺淋巴瘤中,共69个病灶,其中30例患者有1个病灶,17例患者有2个及以上病灶;49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其中29个位于后下极;63个病灶边界清楚;58个病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55个病灶明显强化,轻度强化14个;21个病灶密度均匀,48个病灶密度不均,内见囊变坏死。结论5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患者,CT检查发现腮腺浅叶病灶,尤其是位于后下极,边界清楚,圆形或椭圆形,有明显强化,而且多发者,诊断需要考虑腺淋巴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的CT表现。方法对83例胃癌患者进行CT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或纤维胃镜病理证实,CT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3%。结论早期胃癌CT检查一般不能发现,进展期胃癌CT易于发现,并进行分型、分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对肾结核CT影像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结核24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 肾结核的CT表现有(1)肾髓质多发空洞或脓腔形成(83.3%),呈囊状低密度影围绕相对狭小肾盂呈“花瓣”状排列;(2)肾皮质变薄(75.0%);(3)肾盂及输尿管壁增厚(66.7%),管腔狭窄与扩张并存;(4)结核性空洞洞壁、肾实质钙化及肾自截(58.0%);(5)肾盏轻度扩张,肾盏杯口面侵蚀破坏,相应肾髓质多发小脓腔(16.7%)。而肾体积及外形改变、肾积水或积脓、肾功能不全为继发常见改变。结论 肾结核CT特征表现为:断面上聚集成“花瓣”状多发低密度区,CT扫描对肾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景昌  刘洪涛  宫学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1):1482-1483,I0002
目的 探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GE HISPEED CT/I对8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患者进行扫描,发现和确定病灶后进行增强扫描,观察分析其CT表现.结果 8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4例胃部平滑肌肿瘤,4例肠道平滑肌肿瘤(十二指肠平滑肌瘤1例,结肠平滑肌瘤1例,空肠平滑肌瘤1例和空肠平滑肌肉瘤1例).平滑肌肿瘤CT表现:良性肿瘤大多呈圆形,肿瘤表现光滑、边界清楚、实质均匀、CT值40 Hu;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显著,肿瘤与周围分界清晰、周围无明显浸润,CT值一般为53 Hu.胃肠道平滑肌肉瘤体积较大,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块影,其内见有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如向外浸润和临近脏器粘连并肝脏转移,可形成肿块,无一例形状边界不规则.结论 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CT表现有其特异性,CT检查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景昌  刘洪涛  刘炜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2936-2937,3027
目的探讨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胆囊癌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均采用CT检查诊断进行确诊,原发性胆囊癌的CT表现:乳头腔内肿块型、局限或弥漫胆囊壁增厚、较大肿块充满或吞没胆囊型,结合病理可将胆囊癌的直接征象分为三种类型:浸润型、结节型、肿块型;胆囊癌的CT增强扫描表现:动脉期高密度,门静脉期等密度,其次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高密度,延迟期高于正常胆囊壁及肝脏,消退不明显,特别是胆囊癌结合部局部增厚的胆囊壁持续强化的特征。结论原发性胆囊癌表现复杂多样,CT检查不失为一种确立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李晓乾 《中国基层医药》2008,15(7):1132-1133
目的 对甲状腺癌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根据其强化改变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22例甲状腺癌均行CT检查,对病灶行薄层(2~5 mm)增强扫描,动态分析增强扫描变化,评价CT强化方式及特点.结果 甲状腺癌各型CT影像强化密度不同,有助于对病变的定性诊断.结论 甲状腺癌CT增强扫描可反映病变的血液供应变化过程及强化特征,对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俊山  宓士军  高景春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8):2470-2471,2593
目的探索理想的椎体成形术穿刺路径和穿刺方法、提高穿刺精准性。方法椎体成形术穿刺前全部行伤椎CT扫描,根据椎弓根形态、椎弓根与椎体正中线的夹角大小,对伤椎穿刺进针路径进行CT测量标定。术中按CT测量的穿刺路径应用椎体成形穿刺导向器导引穿刺,穿刺针到位后摄伤椎正、侧位X线片,了解穿刺针位置是否符合。术后再行伤椎CT扫描观察穿刺针道是否符合。结果术中拍摄伤椎正侧位X线片与术后CT扫描穿刺针道分析显示,365个椎体节段,穿刺路径与CT测量路径符合者324节段,穿刺符合率88.8%。41节出现明显偏差,不符合率11.2%。结论CT下测量标定穿刺路径并指导穿刺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6层螺旋CT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对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结直肠癌患者螺旋CT检查、手术及病理学资料.结果:16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为100%,重建三维图像后发现45个病灶.螺旋CT检查可清晰地显示肿瘤及其向肠腔内突人生长情况、肠壁厚度、肠壁周围组织受侵程度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结论 16层螺旋CT扫描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有助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