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种疾病,中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脑卒中,其中75%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同时并用通心络胶囊,可有效地防止术中脑血管痉挛,可降低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已被证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先后开展了28例支架成形术并用通心络胶囊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2年4月~2005年10月间2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支架成形术并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其中男性17例,女性1…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效果。方法  39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 (19例后循环狭窄 ,2 0例为前循环狭窄 ) ,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治疗。结果 支架均一次成功植入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平均血管狭窄程度分别为 73 5 %± 6 7%、11 2 %± 4 3%。临床随访 4~ 2 4个月 ,无脑缺血再发作或中风 ;脑血管造影随访 2 9例患者 ,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有助于降低中风的发生率。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6年颅内外动脉狭窄接受支架植入术的22例患者,随访3~12个月,就术后短期内疗效和再狭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2例患者,13例为颈动脉系统TIA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仅2例有3次TIA发作,症状类似术前,余11例均未见有发作;8例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内仅有2例出现发作性眩晕,余6例均未出现TIA发作;22例患者于22根血管上放置了22枚支架,随访3~12个月,8/22出现了再狭窄,2/22再狭窄超过了50%,6/22再狭窄介于10%-20%,14/22无再狭窄发生。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而且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尽管术后再狭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随访期间,症状再次出现的仅4例;所以短期疗效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个月。结果21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7±12)%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5±4)%。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15例发现2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50%但无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孙庆喜  李丕学 《当代医学》2009,15(16):60-61
目的报告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6年10月~2009年1月共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59例,其中男36例,女23例,年龄48~72岁【平均(61.5土18.3)岁】;大脑中动脉支架29例,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25例,多发狭窄5例,狭窄程度50%~90%【平均(75.6±181)%】。结果59例患者共植入支架64枚,全部安放成功。围手术期死亡3例(5.08%),重残2例(3.58%),症状无改善4例(678%),症状好转或消失50例(84.7%)。随访3~18月[平均(10.6±4.3)月],56例存活患者中无脑缺血再发作或中风。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和预防颅内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须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规范化治疗。支架成形术对于患者远期预后尚需进行更长时阔随访和大宗病例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yna CT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过程中应用Dyna CT判断并发症、测量血管直径和斑块细节、观察支架形态的价值。结果:108例患者共成功置入107枚支架,2例手术失败,手术成功率为98%。Dyna CT图像重建率100%,Dyna CT对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并发症敏感率达到100%,特异性95%;106例患者重建类CTA样图像测量血管管腔大小结果与DSA基本一致,测量误差为≤0.5 mm;106例患者支架重建率100%,其中26例患者支架置入后发现支架形态不满意再次成形。结论:1Dyna CT对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并发症敏感率和特异性均较高;2Dyna CT用以测量血管管腔大小并了解狭窄局部细节结果可靠;3Dyna CT可用以支架形态不满意后进行后扩成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 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DSA显示: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4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例基底动脉狭窄,平均狭窄78.2%,选用球扩式支架.结果 9例患者血管内治疗获得成功,支架释放后平均狭窄从术前的狭窄率78.2%下降到10.5%,未发生严重并发症.9例患者术后随访2~20个月,未发生卒中事件.结论 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技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短期效果、适应证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颅内动脉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狭窄率由术前平均78.3%下降至术后平均23.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等手术并发症;5例临床随访6个月,无TIA或中风发生,脑血管造影复查2例,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适应证和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相似文献   

9.
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Miao Z  Ling F  Li S  Wang M  Hua Y  Guo D  Dong Y  So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0):657-660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适应证和操作技术及疗效。方法 7例颅内血管狭窄患者,有反复发作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内科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无效。其中大脑中动脉3例,颈内动脉末段1例,基底动脉1例,椎动脉颅内段2例。使用冠状动脉支架,采用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使狭窄血管扩张。结果 7例患者在血管造影上狭窄程度明显改善,从术前平均狭窄83%下降到5%。其中1例随访3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支架置入部位未见再狭窄。1例在手术过程中有颅内出血,6例在0-3个月内没有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或中风发作。结论 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可以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但这一结果还有待长期随访以及其技术和应用材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方法对16例颅内外脑血管狭窄的患者,由多学科参加进行术前评估后,行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患者症状即刻消失或好转,术后残余狭窄率小于20%。其中1例因血管严重迂曲,支架无法到位,手术失败。1例因血压控制欠佳于术后48h出现高灌注综合征,继发颅内出血,经治疗后恢复良好。1例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出现持续低血压。经升压及补液对症治疗5d后血压正常。对15例患者术后随访3~14个月,无患者发生再狭窄。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创伤小、疗效好,但风险高,应注重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并发症防治、围手术期监护及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11.
陈渊  钟维章  罗永坚  肖继东  陈志 《广西医学》2011,33(12):1595-1597
目的 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3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包括NIHSS、mRS评分)、手术安全性及随访期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卒中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94.3%(33/35),术前动脉狭窄(74.1±9.8)...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7月—2010年12月,采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狭窄28例。结果治疗狭窄颅内动脉28支,其中置入冠脉球扩式支架16枚,Wingspan支架6枚,apollo支架6枚,支架不能到位,放弃手术1例。27支动脉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9.36±5.63)%下降至(4.23±1.57)%,无死亡病倒,术后27例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1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出现一侧肢体麻木的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脑栓塞表现,3 d后恢复正常,其他26例患者无并发症,随访2~12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随访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果显示,原狭窄血管近端、远端血流速度和支架置入后24 h的TCD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适应证的正确选择、术中熟练的导管导丝技术和围术期的专业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围手术期脑血管并发症,并探讨其相关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365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结果:29例(7. 92%)出现术后脑血管并发症,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产生术后并发症的相对较高。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脑血管并发症表现形式多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血管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4.
药物及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性研究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收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6例,其中35例进行颅内动脉血管腔内支架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成形术),另外41例患者为单纯应用药物治疗组.观察两组病例在3年内的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及反复发生脑缺血的发生机率.结果 支架治疗组:治疗前责任病变血管的狭窄率为(78±10)%,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0±8)%.在治疗后随访的6个月、1年及2年,2年随访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及短暂脑缺血(TIA)的复发病例1例(2.857%);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41例)2年内有11例发生缺血事件(占31.70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它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在短期疗效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在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后,卒中复发风险可能仍较中度狭窄者为高。本研究旨在检验这个假设,并探索卒中复发的关联因素。方法2001年9月~2005年6月,213例患者因220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北京天坛医院接受了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121例患者的126处病变为重度狭窄(狭窄率>70%);92例患者的94处病变为中度狭窄(狭窄率50%~69%)。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是靶病变关联性缺血性卒中、症状性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重度狭窄组有10个主要终点事件,6个发生在术后30 d内,4个发生在30 d后平均随访26.0个月期间;中度狭窄组有7个主要终点事件,4个发生在术后30 d内,3个发生在30 d后平均随访27.6个月期间。重度狭窄组的主要终点事件累积概率第1年为7.2%,第2年为8.2%;中度狭窄组的主要终点事件累积概率第1年为5.3%,第2年为8.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中度狭窄组未能发现主要终点事件关联因素;在重度狭窄组,多因素分析显示支架术失败是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HR为5.31,C I为1.35~20.91)。结论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在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后并未呈现较中度狭窄者为高的卒中复发风险。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能够从成功的支架成形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宗华  吉训明 《上海医学》2006,29(12):849-851
目的评价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操作技术。方法17例局限性颅内血管狭窄患者出现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内科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无效。采用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使狭窄血管扩张。术后3个月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临床症状随访。结果17例患者血管内支架均成功置人,血管狭窄率从术前的平均83%降至术后的5%。均无与手术相关的颅内出血发生。短期内(3个月)随访未见再狭窄,没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发生,临床症状改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支架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8%~10%。尽管采用抗栓治疗或搭桥手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佳。颅内支架成形术可能是有前景的治疗方法。本文就颅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展过程、最新的临床进展和有关概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6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脑卒中中心收治的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组(观察组)51例,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57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6、12个月神经功能预后(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观察记录终点事件(卒中复发、死亡)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3.903,P<0.001;t=-3.006,P=0.003),术后12个月时改良Ranki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2.091,P=0.039);2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7.84%vs. 10.53%,χ~2=0.231,P=0.746;术后12个月:11.76%vs. 14.04%,χ~2=0.455,P=0.565)。2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联合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90例(92处狭窄部位,93枚支架),观察其手术成功率、症状改善、狭窄率改善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术后行脑血管造影术或CTA观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98.9%(92/93),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83.4±9.5)%,Wingspan支架置入后平均残余狭窄率(21.8±9.8)%。围手术期总并发症6.5%(6/90),病死率3.3(3/90),临床随访1~40(16.7±10.3)个月,30d内任何脑卒中和31d~1年内同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11.1%(10/90)。30例患者接受了血管造影复查,6个月再狭窄率为16.7%(3/18),平均随访(9.3±6.3)个月的再狭窄率为26.7%(8/30)。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围手术期总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植入治疗动脉狭窄的护理要点。方法:分析了2006年-2009年20例使用颅内支架植入治疗动脉狭窄的患者。结果:在术后通过DSA评价表明治疗很成功,脑动脉狭窄有了明显的改善。所有患者出院后1个月进行电话随访,结果显示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加强颅内支架植入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