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池穴为胆经腧穴.位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古人以此为风邪侵入流往之处,故以搜风要穴而命名.是足少阳、阳维之会穴,肝经又与胆经互为表里,根据肝胆经及阳维脉生理功能,以取风地穴为主行泻法,疏肝利胆、扶风解表,广泛应用于临床诸疾。1.治疗机理《甲乙经》言"风地,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主颈痛,项不得顾,目泣出,多眵蠛,鼻鼽衄,目内毗赤痛,气厥耳目不明,咽喉接引项筋挛不收,搭疟寒热。"《大成》言"主风痛疾发则躺仆在地,胬侵睛,腰背伛偻。"《干金广主诸坦,中…  相似文献   

2.
关刺法为古代五刺法之一。是指针直接刺关节周周筋键附着区的局部治法。因其针刺在关节附近而得名。20多年来,笔者根据肝主筋而开窍于目的理论,取手中指第2指关节近筋旁针刺,在眼科临床中治疗目痛、目涩、目痒、视疲劳及癔病性黑蒙等病证,获得满意疗效。患者均经检查,眼部无明显器质性改变,且多数经治疗无明显效果者,其中,目疼58例,目涩136例,目痒53例,视疲劳44例,癔病性黑蒙23例。  相似文献   

3.
针灸量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最近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修时,遇一胆绞痛患者,主诊的张庆年副教授针刺右胆俞、日月穴后,嘱我续针右阳陵泉,丘墟、太冲;我按常规针以泻法,得气后留针约10分钟,病人痛仍未缓解。张师查视后,取出阳陵泉穴上的2寸针,换以2.5寸针快速刺入原处,大幅度捻转提插,使针感达到脚部,病人因针感强烈而喊叫不已,仍继续行针约1分钟。不久痛即减轻,继而痛止。为什么同是一个穴,同用泻法,疗效却迥异?张师解释说:“量的差异,即忽视了针灸量学。”  相似文献   

4.
盛青云  吴清明 《河南中医》2021,41(2):279-283
《针灸大成》中记载的关于后溪穴的操作方法有针刺、艾灸、刺血与推拿四种,补泻手法以泻法居多,但须辨别虚实。后溪穴临床适用于痛证、神志疾病、头面五官疾病、皮肤疾病、肢体疾病、儿科疾病等,其中,以痛证、神志疾病以及头面五官疾病运用较广泛,可单独使用,也可配伍其他腧穴。《针灸大成》中虽未直接言明后溪穴补泻,但根据该穴"火"属性及其主治病症不难推测出,后溪多用泻法,泻后溪具有祛风解表、清热解毒、通络止痛、安神醒脑、熄风止痉之效。但在治疗"脾寒发疟"之证时,多施以灸法。  相似文献   

5.
正《灵枢·经脉》明确提出足太阳经"是主筋所生病",审视《内经》中有关"筋"的描述,特别是针对"太阳主筋"和"肝主筋"的相关理论论述,探讨"太阳主筋所生病"的临床应用。1太阳主筋所生病《灵枢·经脉》记载膀胱足太阳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这是对"太阳主筋所生病"最早的记载。  相似文献   

6.
医案选辑     
医案选辑针刺治疗舌、齿、腭痛症案西×××,女,69岁,退休教师,意大利人,1993年12月20日就诊。主诉:口腔内疼痛两年余。自1991年8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香尖部及上齿、上腮部针刺样间断性疼痛,渐向香根部及下齿、腭部扩散。情绪波动时痛症加剧。睡...  相似文献   

7.
笔者根据“痛则不通”、“久痛入络”的理论,将祛风散寒与化瘀通络两法熔为一炉,以川芎茶调散加(庶虫)虫、地龙治疗偏头风五例,均获痊愈。举例如下: 某男,年逾花甲,80年2月20日诊。患头痛已两年有余,发作时以右侧尤甚,头筋突起,头痛且胀,痛势剧烈,痛连眉梢,目不能开,持续数分钟后可暂时缓解,每日可发作十余次,经服中西药五六日后方可平息,感冒或情志不遂时则旋即复故。近半年,头痛次数,由过去两三日发作一次,发展到现在每日发作二三次,遍服中西药未效。昨日夜半头痛暴发,阵发性加剧,痛如锥刺,痛时右侧太阳  相似文献   

8.
针刺夹承浆穴治疗胃痛:夹承浆穴分左右两个穴。夹承浆以承浆穴为中心左右旁开1寸处。将左夹承浆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8号2.0寸毫针平刺1~1.5寸;针刺方向向右边的夹承浆穴,针刺手法以捻转泻法为主。当出现酸、麻、胀“得气”感后,立即起针。本组45例,均一...  相似文献   

9.
针灸加中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主穴取关元、三阴交(双侧)、胃俞。配穴:血热者配血海,肝郁者配太冲、章门,脾虚者配脾俞、中极、足三里,肾虚者配蠡沟、大赫。用1.5~3寸毫针以快速进针法刺入。治疗时实证者三阴交针刺用泻法,虚证者用补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运用提插补法、提插泻法针刺大鼠足三里穴区时,支配该区域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变化,以冀揭示不同针刺手法诱发的针刺电信息规律。方法: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运用针刺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刺激大鼠足三里穴位后,观察支配足三里穴位区域的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变化。结果:提插补法运针刺激时,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平均峰电位数为(22.01±4.63)pulses/3s;提插泻法刺激时,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平均峰电位数为(14.79±2.87)pulses/3s,2种手法的放电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运针刺激时,支配足三里穴区的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放电明显增加,且提插补法放电增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140例:治疗方法:取太冲、侠溪、丰隆、足三里。第I支痛加措竹、头维、阳白、中结;Ⅱ支痛加四白、迎香、角孙、内庭;见支痛加下关、颊车、风、合谷。太冲、侠溪、丰隆、足三里、中渚、内庭、合谷用提插捻转泻法、近取诸穴用捻转泻法。施手法后留...  相似文献   

12.
周围性面瘫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乳突位于头侧部,归少阳经所主;阳明经主要循行于面部,是治疗面瘫的主要穴位所在。笔者在乳突附近选少阳经穴,并施以特殊针刺手法,可达到迅速消退局部炎性水肿的目的,解除少阳经的邪气壅滞状态,而令面瘫痊愈,临床效果较好。所取主穴为乳突部、翳风、完骨、风池、远端、阳陵泉、中渚、外炎;配穴为面部、地仓、颊车、上关、阳白。乳突部主穴采用豆提泻法,在针刺得气后,将针轻提豆许。此为轻泻法,既可宣散邪气,又不会加重局部的炎性水肿。远…  相似文献   

13.
带状疱疹的针刺治疗:取2寸毫针针刺发病例相应的夹脊穴,针感强烈有放射感,泻法;配以双侧风池、曲池、阳陵泉,针刺泻法,针感强烈。上穴均留针20分钟,一日一次,七日一疗程。本组36例中针2~7次痊愈者25例,针10次痊愈者11例。总有效率100%。(73...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是指气功锻练中出现的一系列精神障碍,笔者采用单纯针刺治疗了3例患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治疗方法:穴取大陵、劳宫、神门、太冲、涌泉。穴位常规消毒,选用1.0~1.5寸毫针,单纯针刺,均用提插捻转泻法。其中,大...  相似文献   

15.
风湿痛发病部位多在肩关节、腰部、膝关节和其它部位。治疗时应按病人病变部位寻找压痛点,根据患病部位循经取穴。如患者肩关节痛在前,则取手太阴肺经中府穴;痛在后,取手太阳小肠经臑俞穴;痛在外,取手少阳三焦经肩髎穴。针刺手法视病人病情或体质状况而定,一般用泻法。针刺得气后可留针,亦可即出针后在患处拔火罐,留罐必须在半小时以上。患处出现多个水泡者效果尤佳。在拔罐过程中,病人有的感觉似有水流出,有的感觉如有风外泄。此法可疏  相似文献   

16.
足三里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梅华 《针刺研究》1998,23(3):182-183
据历代有关文献记载,足三里穴主治胃肠道、心血管、神经系统疾病,还可治脚气、水肿、膝胫痛;鼻疾、产后血晕等。针刺深度为0.5~1.5寸,直刺、可灸。采用足三里为主穴,选择不同配穴治疗某些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病例一宋XX,男,52岁,患者进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T管引流术后3天出现呢逆频发,见逆时牵拉伤口疼痛。腹部切口处出现渗血,经对症治疗后本缓解。诊见:患者把声低弱无力,神疲乏力,舌淡答白、脉沉细;但无畏寒、发热、黄胆、腹胀、腹痛等情况。辨证:脾胃虚弱,胃气上逆。取穴:双侧足三里,内关用补法,合谷用泻法…  相似文献   

17.
失眠,又称"不寐","目不眠"使之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轻者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度入睡,严重者彻夜不眠为主症。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对60例患者进行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痔瘘术后病人尿潴留1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 :针刺治疗手术后尿潴留 1 5 6例。本组病例均为术后当日首先经过下腹部热敷或采用更换体位方法 ,仍不能排尿的患者。  取穴 :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中极等穴位。每次取二穴。多采用泻法 ,据临床观察以双侧足三里及关元穴效果最佳。针刺时注意 :膀胱过度充盈时宜浅刺、斜刺。  疗效 :全组病例中 ,经针刺治疗后于半小时内排尿者 1 3 8例。  体会 :中医理论痔瘘的病人多由于湿热下注大肠肛门而致。本组病人术后出现尿潴留 ,不外乎也是湿热下注型 ,属实证。故治以清热利湿 ,行气活血。疏通膀胱气机以利小便 ,用泻法。西…  相似文献   

19.
不同针刺手法对健康人经穴氧分压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喻凤兰  孔鄂生 《中国针灸》1996,16(10):15-16
本文采用氧分压(PO2)传感针,对20例健康男性的手阳明大肠经上臂穴、曲池穴的PO2与相应非穴位的PO2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针刺合谷穴时,臂与曲池穴PO2升高,分别与针刺前比较,其10'、15'、20'的PO2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M<O.05),而相应非穴位PO2变化不显著。在应用补法与泻法(提插捻转)运针后发现,施行补法时曲池穴P02上升,泻法时PO2下降。  相似文献   

20.
针此益彼验案1则天镇县城关医院(038200)薛武关键词臂痛,目翳,针此益彼齐某某,男,32岁,1994年9月10日初诊。患者2月前野外劳动后卧睡于地,醒后即感双上肢疼痛,曾服消炎痛、强的松缓解,近来疼痛加重,活动受限,逢阴雨天则痛不能眠。刻诊: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