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社区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水平及保健的一般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401例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有88.8%妇女出现至少1种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其中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占到22.4%;被调查女性保健意识相对积极,但其保健知识、行为情况不容乐观。结论社区围绝经期女性健康及保健状况不容乐观,建议积极深入的开展健康教育,促进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南京东路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黄浦区社区围绝经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2个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南京东路社区40~60岁妇女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677例妇女中自然绝经者386例,平均绝经年龄为49.36±3.71岁。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70.3%。在13项症状中,出现频率最高前5位症状依次为潮热出汗(53.2%)、骨关节痛(47.6%)、性生活障碍(45.2%)、眩晕(41.5%)、疲乏(41.2%)。围绝经期症状的严重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工作、性生活满意度及是否患有慢性病与围绝经期症状有相关性。结论:绝大多数妇女在围绝经期存在围绝经期症状,其发病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依托社区,加强健康教育;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可降低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提高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妇女健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探索围绝经期症状及相关因素,对600名40~60岁妇女进行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绝经年龄为(48.67±3.01)岁。绝经年龄与妊娠次数、职业有关。围绝经期症状表现为月经失调、腰酸腿痛、乏力、潮热等,其程度与妊娠次数、教育程度、月经周期、身体状况有关,围绝经期妇女患病率28.3%。提示要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巫梅芳  余亦乐  郑书俊 《全科护理》2012,10(28):2680-2681
[目的]总结围绝经期综合征高校知识妇女的社区护理干预。[方法]126例围绝经期综合征高校知识妇女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加强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用药指导、饮食和运动干预、督促定期体检等。[结果]126例病人均能认识到绝经是女性正常生理过程,能正确用药、自觉采取保健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113例病人自觉症状改善和消失。[结论]对围绝经期综合征高校知识妇女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可改善更年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程春霞 《华西医学》2003,18(2):168-169
目的:通过对崇州市中老年妇女围绝经期生殖健康情况调查,为开展针对中老年妇女的生殖健康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崇州市375名45岁以上妇女的一般情况和生殖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祟州市妇女的平均绝经年龄是48.0岁。有54.7%的妇女在绝经前出现月经紊乱,1/3左右的绝经妇女在围绝经期出现潮热盗汗等围绝经症候群,但是,不足一半的妇女因此而就诊。所有妇女中仅58人服用过雌激素,主要因为潮热盗汗,睡眠障碍,泌尿道感染等。大多数妇女的服药时间少于一年。结论:中老年妇女在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有许多绝经相关症状,需要我们为这 些妇女的生殖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围绝经期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选取217名45~55岁妇女为调查对象,进行更年期综合征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围绝经期妇女出现更年期综合征者占75.5%,其中骨关节疼痛、头晕、疲倦乏力居于发生率的前三位;围绝经期妇女随着年龄的增加,更年期综合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P=0.000);围绝经期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与年龄(P=0.000)、初潮年龄(P=0.040)、绝经(P=0.000)、流产史(P=0.036)、吸烟史(P=0.012)、生活压力(P=0.004)相关;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更年期症状之一,不太了解骨质疏松的妇女占71.5%。结论:更年期综合征及相关疾病严重地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同时围绝经期妇女对骨质疏松等症状的了解有待进一步提高,及时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南通市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南通市崇川、启东、如东三地区40~65岁围绝经期2 300名妇女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了解其自然绝经年龄、保健知识掌握及保健需求、通过Kupperman评分对绝经综合征进行评估.[结果]本地区妇女平均自然绝经年龄为50.02岁;围绝经期保健知识77.34%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保健知识需求88.74%.绝经综合征1 714例,占74.52%.绝经综合征症状发生率前三位为失眠、性生活障碍、疲乏.[结论]了解南通市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有利于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 目的:探讨建立妇女关爱家园对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实施健康管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上海市某社区45~55岁妇女350例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建立妇女关爱家园,全面评估围绝经期妇女,举办家园活动,提供为期一年的干预措施,运用世界卫生组织简明生活质量(WHOQOL-BREF)量表评估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前后对比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社区建立妇女关爱家园,能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升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郑州市管城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探讨健康教育对策及保健措施,以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问卷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郑州市管城区632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围绝经期妇女85.8%有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症状,人工绝经者症状严重;对激素替代治疗及盆底肌肉锻炼知晓率低,62.6%的围绝经期妇女希望获得围绝经期相关知识的教育和保健治疗需求.结论 针对围绝经期妇女实施科学、实效的健康教育及医疗服务,以促进中老年妇女的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社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知识、健康信念和预防保健行为现状.方法 采用骨质疏松知信行问卷对嘉兴市272例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知识、健康信念和预防保健行为得分指标分别为53.07%、57.94%和29.53%;不同文化程度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在骨质疏松知识、健康信念和预防保健行为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人均月收入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在健康信念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在职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在预防保健行为方面好于在职者(P<0.05).结论 应加强对社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的教育,端正态度,引导其行为,预防骨质疏松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上门访视、电话随访、门诊随访、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栏、健康知识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对60名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实施心理干预、健康教育、饮食运动指导、用药指导等综合干预措施。采用症状自评量表、WHO生存质量测定表、自制围绝经期妇女临床症状调查表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实施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后6个月,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状态改善,主要临床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提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明显改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张陆珍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152-153
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性激素减少而出现的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状和体征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1].通常发生于45~ 55岁的妇女,偶有极少数妇女提前到在45岁之前出现,还有极少数妇女在55岁后出现.据统计约有2/3的围绝经期妇女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2].2011年1~7月,我们对100名患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跟踪调查6个月,并用统计学方法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对自我保健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水平现状,探讨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对策。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妇科及产科100名45-55岁女性陪护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常见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及心血管疾病认知相对不足,对围绝经期保健措施的认知与行为水平仍较低,且行为水平显著低于认知水平。结论针对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知识较为薄弱的环节应开展科学、实效的健康教育,帮助广大围绝经期妇女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确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掌握自我保健方法,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围绝经期妇女运动对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参加体育运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的方法抽样,选择40~65岁的妇女4489名进行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以及围绝经期妇女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文化程度高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占比例大,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其围绝经期综合征较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发生率低。结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除药物治疗外,改变生活方式(如增加体育运动)可降低或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降低骨关节疼痛,从而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滨州市2个社区和机关、单位体检的600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与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子女关系、经济收入等有关。围绝经期妇女的SCL-90测评结果显示,该期妇女以抑郁、焦虑心理为主。结论护理人员及家属既要重视围绝经期妇女的躯体健康,更要重视该期妇女的心理状况和健康教育,帮助该期妇女形成积极的心理防御能力,关注和提高该期蛔奇的毕活后量和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以及对围绝经期症状保健知识的需求。方法2011年在苏州市随机选择2 066例年龄在38~70岁的女性,对其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全部录入Excel 13.0表,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066例调查对象年龄为(50.22±7.17)岁,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695例,发生率为33.7%。13项症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性生活改变(48.6%)。绝经前后女性的BMI、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普及欠缺。结论大多数围绝经妇女存在围绝经期症状,应该加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以及社会支持的情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SSQ),对2012年2月—6月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社区内参加普查的737名40~60岁妇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被分析对象的社会支持总分为(35.81±6.58)分,不同年龄组、不同文化程度、是否在职以及不同婚姻状况的妇女所得的社会支持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比较围绝经期不同Kupperman评分的妇女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社会支持利用度方面的得分情况。结果发现,围绝经期症状越严重,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越低。社会支持各维度与Kupperman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70,P〈0.001)。被调查围绝经期妇女中有12项围绝经期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社会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帮助妇女更好地渡过围绝经期,应进一步完善其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妇女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3年2月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码头街道某社区350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为期1年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宣传围绝经期的相关知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防范措施,并在社区创建"妇女关爱家园"、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讲座及交流活动等。通过自行编制的围绝经期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简明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评价围绝经期妇女干预前后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社区护理干预1年后,围绝经期妇女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上升;生活质量较干预前有所提高(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相关知识知晓率,帮助其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三种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改善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效果。方法研究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将90名社区妇女分成三组,分别采用健康教育手册(HEM)、健康教育手册+讲座(HEML)、健康教育手册+讲座+运动指导(HEMLE)三种方法,并应用运动时间和Kupperman指数变化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组间分析比较结果:HEML组运动时间的增加高于其他两组;HEML组和HEMLE组的Kupperman指数下降比HEM组下降明显。结论健康教育手册+讲座+运动指导和健康教育手册+讲座的方法对于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优于健康教育手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淑杏  张盼  周云慧  陈长香  赵雅宁 《护理研究》2012,26(29):2714-2715
[目的]了解更年期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全国22个省市随机选取1051名45岁~55岁女性进行一般情况、Kupperman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CES-D)调查.[结果]1051名更年期妇女中,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91.9%,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在婚姻质量、工作压力、与子女邻里同事关系、睡眠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更年期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率高,且更年期症状越严重,抑郁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