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与足少阴肾。少阴病为伤寒六经传变过程之危重阶段,下利是少阴常见症。宋本《伤寒论》少阴篇四十四条条文中,明言下利之条文有十五条,尚有数条少阴下利证者散于厥阴篇中。  相似文献   

2.
仲景著《伤寒》示人以六经辨证之大法。然其医理奥博难解,三阴篇最为难读,而少阴病更易使人迷惑;如呕吐下利与太阴者无殊,腹胀不大便与阳明者略同,始可发汗似太阳之在表,咽痛用和法似少阳之有热上炎。“脉微  相似文献   

3.
周博  颜红 《天津中医药》2018,35(7):508-509
《伤寒论》少阴病篇吴茱萸汤证历代伤寒注家认识不同,为历来研究者所困惑。笔者以《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为基础,探讨少阴病病机及少阴病用吴茱萸汤的机制,以示先贤审证用药之妙。  相似文献   

4.
陈曦霞  祝轩  何泳谦  张春燕 《河南中医》2023,(11):1621-1624
慢性肾功能衰竭根本病机为脾肾阳虚,湿浊邪毒壅塞三焦,日久则耗心阳,阴寒内盛,《伤寒论》少阴病病机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二者病机一致。少阴病可从阴化寒,发为少阴病寒化证,又可从阳化热,发为少阴病热化证。慢性肾功能衰竭湿浊邪毒壅塞三焦,湿浊可化寒,亦可瘀阻化热,二者的病机变化也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脾肾阳虚甚者,可从少阴病寒化证论治,方选真武汤、附子汤等;湿浊瘀阻重者,可从少阴病热化证论治,方选黄连阿胶汤、猪苓汤等;晚期出现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时,可从少阴病死证论治,采用大剂量参麦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少阴病预后有三:一为正复欲愈证;二为阳回可治证;三为正衰危重证,少阴病后期,应重点关注患者的神志,舌象,脉象,提前防变。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兼发心脏病或年老体弱患者,易发生阴阳衰竭的危候,应防阴阳离决。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少阴三急下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阴三急下证是《伤寒论》中的一个难点,因仲景对其证叙述简略,故历代医家对此众说非一。有认为是脏邪传腑,由虚转实;有认为是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有认为是因实致虚,既有阳明之实,又有少阴之虚;有认为非脏邪传腑,因脏邪传腑,由虚转实,乃证情向好的方面转化,无急下之理。笔者以为以上诸论均有谬误或不妥之处。现就其证,略陈管见,谬误之处,望同道斧正。少阴肾经,水火之脏,邪伤其经,随人虚实,或从水化以为寒,或从火化以为热。少阴三急下证就是少阴化热之变证,亦即少阴化热兼阳明里实证,但其证的发生、发展过程却各有差…  相似文献   

6.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少阴病病因传经或直中而发,有寒化、热化2种转归,分别治宜扶阳抑阴或育阴清热,禁用汗法,其预后阳存则生,阳亡则死.  相似文献   

7.
少阴病多发于外感病后期,病位多在心、肾两脏,病情危重,为全身性里虚证。所以正确诊断、治疗该阶段疾病对于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少阴病禁汗之原理、误汗之原因,针对少阴病误汗变证后的处理,及如何避免此类误诊、误治等方面入手来共同探讨少阴病误汗,为临床诊断治疗相关疾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清泉 《中医杂志》2014,(18):1555-1557
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宣布非洲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尽管目前中医对埃博拉出血热病没有治疗经验可谈,但是在历史上,中医曾多次参与"出血热"疫情的控制与治疗,并获得良效。从发病表现上,埃博拉出血热符合《伤寒论》少阴病发病规律。埃博拉出血热本次发病多为两经并病,故病重而亡多。据此目前初步分为四期:发病初期少阴太阳并病,吐利期少阴太阴并病,出血期少阴太阳蓄血并病,厥脱期少阴厥阴并病,临床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主治从少阴,兼顾热毒湿气,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9.
王学平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084-1084
少阴属心肾水火二脏。少阴病病理机转,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心肾虚衰为其主要特征。病邪直犯少阴或他经病变误治失治,均可损伤心肾而致心肾虚衰。至此阶段,阳气虚衰,阴液不足,全身抵抗力明显下降,稍有差错,则气虚阳脱。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伤寒论·少阴病》的病机来探讨仲景的针灸观,少阴主心肾,为人身之本,一经兼水火二气。由于致病因素和体质的不同,少阴病有从阴化寒的寒化证和从阳化热的热化证两种转归。寒化证用灸法,热化证慎用灸法,血脉壅滞的急症可用刺法。  相似文献   

11.
王小龙 《光明中医》2006,21(10):4-6
针对少阴病篇吴茱萸汤证历代伤寒注家不同的认识,及近代伤寒研究者不同的看法和学术观点,比较系统地整理了古今有关伤寒文献,对吴茱萸汤进行深刻的探讨,从而为经方吴茱萸汤灵活运用于临床开拓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2.
段妍君 《光明中医》2013,28(3):452-453
《伤寒论》中多处涉及刺灸内容,然少阴病篇中所涉及之三条均未言明刺灸的部位或穴位,使后学者莫衷一是,今本《素问》、《灵枢》、《难经》之旨而析《伤寒论》少阴病篇之刺灸之法,以期使学者能明仲景之学及针药本一家之理。  相似文献   

13.
刘石茸  靳冰 《北京中医》2010,(11):846-847
少阴病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最后阶段,其辨证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而少阴病承气三证,为"阳明失下而成"。阳明燥屎内结,热迫少阴,虽然耗伤阴液,然少阴禀气尚未衰败殆尽,仍能鼓邪外复阳明,此即少阴病承气证。临证中采取"急下热结,釜底抽薪"之法,每可获取良效。  相似文献   

14.
刘石茸  靳冰 《北京中医药》2010,29(11):846-847
少阴病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最后阶段,其辨证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而少阴病承气三证,为"阳明失下而成".阳明燥屎内结,热迫少阴,虽然耗伤阴液,然少阴禀气尚未衰败殆尽,仍能鼓邪外复阳明,此即少阴病承气证.临证中采取"急下热结,釜底抽薪"之法,每可获取良效.  相似文献   

15.
16.
少阴病危重证概有三类,即难治证、不治证、死证。一、难治证《伤寒论》第294条(以下省略《伤寒论》,只注条文号)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少明病,但厥,无汗”,因于阳气衰微,既不能温煦四肢而为暖,复不能蒸腾化气而作汗,治当扶阳消阴而严禁发汗,即使外兼表证,也只能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类温经解表。今却“强发”少阴阳虚之汗,不仅阳气更伤,而且营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伤寒论》少阴、厥阴病用灸治疗的分析,可知《伤寒论》对"厥"的认识和治疗来源于较早的医学文献,与《素问》、《灵枢》、《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足臂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的联系密切。这提示,在研究《伤寒论》时,不应将视角局限在《伤寒论》本身上,相反如果置之于"重建秦汉医学史"的学术研究背景下,对《伤寒论》甚至对整个中医理论的理解会与现在的一般理解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刘弘文 《光明中医》2016,(2):200-201
以"阴阳辨证"为纲,通过对《伤寒论》少阴篇的相关原文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少阴病的基本病理特点是阴阳俱虚,而从"水火不济""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三个不同的病理层次进行研究,能更清晰的认识少阴病的病机及证治特点。  相似文献   

19.
对立思维法也叫对称性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原理的原理。举世闻名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是“善于运用对立的思维方法,从对立面去把握事物和发现事物对立面,建立新理论”的典范。然而这个二十世纪才被人们日益认识的科学原理在有二千多年历史的中医理论中早被普遍运用。笔者认为,运用对称性思维最具体、最具有启发性意义的,莫过于东汉医家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病篇。现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少阴病急下证承气三法,一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二曰:"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三曰:"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急下证承气三法是伤寒六经辨证的最后阶段,其病机为"阳明失下而成"。有鉴于此,因阳明燥屎内结,热迫少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