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调查患者双亲的HBsAg 阳性情况,判定是垂直感染还是水平感染,认为据此可以预测激素中断疗法的疗效。对象:18例均为HBeAg 阳性的成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用强地松龙从40mg/日开始,每周递减10mg,当减至10mg/日时中止用药。以GPT180IU 作为开始时间,患者双亲测定HBsAg,对双亲已故者调查病例死因。效果判定:激素治疗一年后HBeAg 阴转或抗HBe 阳转为有效,HBeAg 持续阳性者为无效。结果:在18例中,有6例患者母亲为HBV 携带者,或因肝病死亡,结果全部无效。有12例患者母亲不是HBV 携带者,或死于非肝病原因,其中10例有效(X~2检验,P<0.01)。无效例中包括1例患者母亲,虽非HB  相似文献   

2.
姚桢 《日本医学介绍》2006,27(10):476-476
现今,须要正确认识社会上,特别是一些卖“特效药”者常说的乙型肝炎“大三阳”和“小三阳”,并以此作为评价疗效之主要指标的说法。所谓大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抗-HBc)3项阳性;小三阳系指上述前后2项和e抗体(抗-HBe)阳性,即依“大、小”区分属于HBeAg或抗。HBe阳性。诚然,这在早年只知注意HBe血清转换(seroeonversion,SC)之际,尤其在年轻病例确也可起一定程度大致估测乙肝病毒(HBV)有无复制、复制多寡乃至预后良否的作用。问题是这种SC后的HBV非/低复制非活动期未必能持久。HBeAg是HBV核心蛋白基因组的前C区和C区的基因产物。在乙型肝炎病程演变过程中,于机体免疫激活而抑制HBV复制时可出现SC。实际上,在SC过程中还有个“开窗空白期”,例如急性后期或慢性肝病急性发作和HBV整合状态的HBeAg与抗-HBe均显阴性的阶段。并且也可偶尔见到某些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活动之HBeAg与抗-HBe俱呈阳性的再激活现象。况且,又不等于HBeAS消失必然导致抗.HBe阳转。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作为同乙型肝炎病毒(HBV)有关抗原抗体之一的IgM 型的HBc 抗体(IgMclass anti—HBc),应用放射免疫测定(RIA)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对于诊断急性乙型肝炎,认为很有用处。同时由于提高了测定方法的敏感程度,在HBV 持续感染者病例中,也能检查出来。一、对象和方法对象:HBs 抗原阳性群:无症状病原携带者(AsC)79例,急性肝炎(AHB)6例,慢性肝炎(CHB)80例,肝硬化症(LCB)12例。HBs 抗原阴性群:急性肝炎(AHNB)8例,慢性肝炎(CHNB)23例,肝硬化症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HBV多发地区的居民进行了普查,通过掌握HBsAg的年度自然消失率,比较了HBsAg不同亚型的HBeAg消失率。研究是从1979年开始,对象为日本佐渡郡某镇有肝检查登记的1805名中的213名,他们都是作了2年以上观察的HBV携带者,其中男101名,女112名,平均年龄男39.5岁,女40.3岁。HB-sAg和抗-HBs用血凝法检查,HBeAg、抗HBe以及HBsAg亚型用酶免疫测定法检查。结果表明,213例HBV携带者中,26例HBsAg自然消失,其中男10例,  相似文献   

5.
(三) 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1.慢乙肝的发病机理主要有二:(1)CD8~+Tc细胞起主要作用(表3);(2)HBV变异,Tc细胞可排除具有靶抗原C区基因之受染HBV肝细胞,因而可残留缺如C区基因之HBV,此多为抗HBe阳性病例,有报告称,似乎肝炎患者自然经过之差异取决于感染HBV的变异程度及部位,但须进一步研究证实。表3 慢性肝炎细胞坏死与免疫反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现将近期日本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几种新疗法的研究情况,综合介绍如下。一、抗病毒剂[1~8、19、20] 抗病毒剂的应用,旨在清除体内的HBV以切断体内的持续感染。然而,至今尚无针对HSV的特异疗法。已知HBe抗体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较HBe抗原阳性者的预后好得多,且HBe抗体阳性的母亲不导致母婴垂直感染,据此可认为促使慢性肝炎患者HBe抗原向HBe抗体转变是治疗的直接目标。临床实践证明,干扰素和阿糖腺苷能促使这种血清学转变,并能降低与Dane颗粒有关的DNA聚合酶(DNAP)活  相似文献   

7.
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的适应对象是不管HBeAg是阳性或阴性,而HBV DNA为阳性,且ALT检测值异常的慢性肝炎。携带状态活动发病不久的病例多无组织学病变的进展,其HBV DNA复制水平高而HBeAg常呈阳性。但是,在此类病例常可预测早期出现变异病毒株,故不提倡对之积极投用LAM。对于这种较为年轻的患者,当以首选IFN治疗为好。  相似文献   

8.
B型肝炎病毒 ( HBV)感染的诊断依靠 HBs抗原、抗体检测 ,HBV增殖程度则以 HBe抗原、抗体、HBVDNA多聚酶、HBV DNA量来判定。但是 ,随着病程的自然过程和治疗的进行 ,不能产生 HBe抗原的突变株已显现 ,而且 ,因 HBV DNA的量变动较大 ,依靠现有敏感度的 HBV DNA检测法 ,则难以正确把握 HBV的增殖状况。作者采用高敏感度可定量的实时 PCR( realtime PCR)法 ,研究 HBV携带者的病况与 HBV增殖的关系。对象为 1HBe抗体阳性无症状者 ( ABC) ,为本院接受普查的 HBs抗原 ( EIA法 )阳性者中 ,HBe抗体阳性 5年以上、AL T正…  相似文献   

9.
(4)小结以小柴胡汤,桂枝获苓丸为主的中药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上是有效的,有明显降低GOT、GPT作用。HBe抗原阳性14例在长期投药(平均3年)经过中有71.4%阴转或血清转换,尤其对年轻的e抗原阳性病例小柴胡汤有效。e抗原持续阳性病例很多是瘀血证,与中医学的病期进展有关。对e抗原不起作用的无效组用中药治疗有一定限度,有时并用干扰素疗法可获显效。中药能改善自觉症状,副作用也少,适手长期用药。2.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1)对象及方法对象是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58例,男34,女24。平均年龄52.2±11.8(22~76)岁。50岁以上者40例(69%)。包括输血后肝炎18例,28例施行了肝活检,其中慢性活动性肝炎(CAH)23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5例。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为一种世界性传染病,近年来发病有逐渐上升趋势,并且发现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已知HBs 抗原排泄于尿、便、胆汁中。有人用病人的唾液给黑猩猩静脉注射引起发病,因而强调唾液亦是重要的传染源。HBe 抗原阳性、DNA 多聚酶阳性HBV 血清,稀释10~(-9)能成功地使黑猩猩感染并发生肝炎。种种事实均足以说明构成乙型肝炎传播之容易,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可通过各种医疗途径构成感染。于日本,人群的2~3%为抗原携带者。随着乙型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研究的新进展--HBV基因型分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全国13所机构协作检测的720例HBV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除冲绳和东北地区多见HBV/B外,其他地区均以HBV/C占大半,HBV/B占整体的12.2%(88例),HBV/C占84.7%(610例)。将占绝大部分(97%)的HBV/B和HBV/C作比较分析发现,前者的HBeAg阳性率显著为低,此意味他们在较年轻时既已出现HBeAg转移为抗HBe即完成了血清学转变(SC)。  相似文献   

12.
过继免疫疗法抗肿瘤作用已被确认,但大剂量输入rIL-2和LAK细胞常引起严重副作用,且预防肝癌局部复发及转移的效果并不确切。作者的研究对象是北海道大学医学部外科手术切除脾的30例肝癌病人,其中15例行免疫治疗(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58.6岁,其中4例HBS抗原阳性,5例ICG(R15)值在20%以上。15例行单纯化疗(男14例,女1例),平均年龄56.9岁,3例HBS抗原阳性,3例ICG值20%以上。全组60%合并肝硬变,免疫治疗组高于化疗组;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前者1例,后者3例。研究首先对新鲜脾细胞进行LAK细胞诱导,然后  相似文献   

13.
由于图像诊断方法以及免疫生化检查方法的进展,使过去认为是很困难的肝、胆、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已成为可能。严格说,这与早期胃癌的诊断等情况相比,尚不能称为早期诊断,仅能对有高危险性或有某些可视为先兆临床表现的患者,通过几种检查方法的组合,达到对于小癌的诊断。肝癌目前正致力于研究小肝癌的诊断问题。高危险性患者,即容易发生肝细胞癌的患者有以下几种情况。(1) HBsAg阳性的肝硬化患者(经长期观察约40%可发生肝癌)。(2) HBsAg阴性的肝硬化患者,过去有过手术或输血史者多系非甲非乙肝炎病毒所致之肝硬化,虽然肝癌的发生率较前者为低,但HBe抗体阳性者容易  相似文献   

14.
最近,应用干扰素和阿糖腺甙(Ara-A)对HBsAg阳性的慢性肝病作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很盛行。选用有关DNA病毒增殖的指标,诸如e抗原、e抗体和DNA多聚酶等进行测定,能较客观地判定HBsAg阳性的慢性肝炎的治疗效果。美国应用Ara-A治疗单纯疱疹脑炎取得非常显著疗效,双盲试验结果,对照组的死亡率高达70%,而给药组的死亡率只有28%。此外,Ara-A已试用于由DNA病毒引起的乙型慢性肝炎的治疗。本文主要报道长  相似文献   

15.
以前,对T、B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是应用以绵羊红细胞为标记的自然玫瑰花试验(E-rosette)、抗体复合物玫瑰花试验(EA-rosette)、红细胞抗体补体玫瑰花试验(EAC-rosette)等方法。最近对T,B淋巴细胞进行更为详细分类的试验,例如T淋巴细胞分为有短时间对绵羊红细胞(SRBC)形成瑰玫花的活化(active)T淋巴细胞和在18~24小时后形成玫  相似文献   

16.
肾细胞癌(肾癌)的治疗迄今尚无有效的化学疗法,唯一有效的只有根治手术疗法。但肾癌初诊时30%已有转移,即便能进行根治手术,发生术后转移的病例仍然不少。作者所在的癌研究会附属医院泌尿科将α-干扰素(α-IFN)的免疫学作用作为重点,在三年半时间内,进行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测定以掌握肾癌患者免疫动态,至今已能测定肾癌患者的细胞性免疫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有人报告pre-S2抗原不但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而且是选择抗病毒药及免疫刺激剂的标志。从上述观点看,检测治疗对象的pre-S2抗原有着决定性意义。现将作者对慢性乙型肝炎各期pre-S2抗原检测结果报告如下。对象:经组织学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71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SC)20例。其中e抗原阳性者61例[ASC10例;慢性持续性肝炎(CPH)13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2A11例,2B17例;肝硬化(LC)10例],e抗体阳性30例(ASC10例;CPH1例;CAH2A7例,2B6例;LC6例)。方法用酶免疫测定法(特  相似文献   

18.
一、人疱疹病毒6型(HHV-6)的发现1986年Salahuddin等在2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的淋巴瘤和淋巴结炎、3例HIV阴性的淋巴瘤及淋巴结异常以及1例HIV阴性白血病等患者末梢血淋巴细胞中培养出巨细胞,此种巨细胞的核及胞浆中含有包涵体,于电镜下可见病毒颗粒,用患者自体血清荧光抗体法检测亦可见染色的感染细胞。此种病毒颗粒由162个衣壳排列成正二十面体复盖于外膜上,直径为200um。分离出病毒的患者抗体滴度虽然很高,但220个正常成人中仅4人有低滴度抗体,艾滋病  相似文献   

19.
Morgan(1976)等在用植物凝血素(PHA)刺激的淋巴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发现了选择地使T 细胞增殖,并能长期传代培养的淋巴因子。此淋巴因子在“国际淋巴因子学术讨论会(1979)”上被命名为白间素—2(interleukin,IL—2),现正在对其免疫反应机制进行研究。同时,已作为一种免疫增强剂通过各种方法试用于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产生IL—2的细胞有T 细胞、NK细胞等。本实验中作者比较观察了喉癌患者和正常人的末梢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及由同种淋巴细胞产生IL—2的  相似文献   

20.
现在,广为应用的肝脏药,其中大部分是以改善受损害的肝细胞代谢,促进肝细胞再生,从而达到改善肝脏病理的目的。近年来,随着肝炎病毒知识的进展,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害的机制正在被阐明,认为肝炎的发病并非肝炎病毒的直接作用,而是宿主以肝炎病毒的某种抗原作为靶子的免疫反应,尤其是细胞性免疫。对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慢性肝疾患来说,肝炎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必要的条件。以排除这种持续感染为目的,干扰素、阿糖腺嘌呤(ara—A)等抗病毒剂被用于HBe抗原阳性、DNA 多聚酶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治疗。另一方面,通过增强宿主的免疫反应,以排除肝炎病毒为目的,cianidanol、OK—432,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作为免疫调节方法而被试用。这些药物治疗不能完全切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而是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