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汉章  韩蔚 《陕西医学杂志》1991,20(12):746-747
<正> 女,40岁,于1988年4月9日因两下肢活动障碍,大小便困难1 d 入院。4月8日两下肢麻木,不能站立,排尿排便困难。既往无结核病史。体检:T37℃,P88次/min,R18次/  相似文献   

2.
韦素惠  梁云  陈爱群 《广西医学》2011,33(4):491-492
目的探讨下肢压力系统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62例骨科大手术后病人采用阶段性的对比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析两组下肢静脉栓塞形成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3%(1/30),对照组为28.1%(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压力系统可有效减少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创伤性脑出血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以150例创伤性脑出血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2.67%(2/75),低于对照组12.00(9/75)(P<0.05)。两组干预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峰值及平均流速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可减少创伤性脑出血患者下肢DVT发生,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及凝血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预防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效果。方法以80例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2.50%(1/40),低于对照组15.00%(6/40)(P<0.05)。两组干预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降低,生活质量评分升高,观察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下肢静脉血液流速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80.00%(32/40)(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可降低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升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4):155-158
目的观察下肢多功能手术牵引器使用患者术后下肢血运。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60例,依据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常规护理组和下肢多功能手术牵引器基础上常规护理辅助护理组(辅助护理组),每组30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下肢血运、动脉供血障碍、静脉回流障碍、血栓发生情况、骨折端骨痂形成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辅助护理组患者的术后下肢血运Ⅰ度比例显著较高(P0.05),Ⅱ度、Ⅲ度比例均显著较低(P0.05),动脉供血障碍、静脉回流障碍、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3%(1/30)、3.3%(1/30)、0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16.7%(5/30)、13.3%(4/30)、10.0%(3/30)(P0.05),骨折端骨痂形成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下肢多功能手术牵引器使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下肢血运。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6):142-145
目的探讨多团队协作护理预防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采用SPSS21.0将入组患者按先后序列号(1~60)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常规健康教育组(30例),一组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多团队协作组(多团队协作组,30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健康信念水平、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脱位、下肢肿胀疼痛、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多团队协作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常规健康教育组(P0.05);感知疾病的易感性、严重性、健康行为障碍、益处、健康动力、自我效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健康教育组(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7%(2/30),显著低于常规健康教育组的23.3%(7/30)(P0.05);关节脱位发生率0显著低于常规健康教育组10.0%(3/30)(P0.05);但两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肺栓塞发生率3.3%(1/30)、0 vs 6.7%(2/30)、3.3%(1/30)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多团队协作能够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预防,同时降低患者的关节脱位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例1,男78岁。两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足部肿胀,逐渐向上蔓延,红肿、无明显疼痛和发热。入我院。查体:左下肢红肿,表皮温稍高,有压痕,小腿尤重,稍有压痕。无外伤,溃疡,出血史。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左下肢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除血沉稍快外无异见,诊为左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用尿激酸1次/日万U加N、S、500m1,静点1次/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 1次/日静点,治疗两周后症状好转出院。例2,女23岁,症状查体,入我院后。体征:同前例治疗亦同,两周后全愈出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对胆囊切除手术后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以80例接受胆囊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凝血指标水平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2.50%(1/40),低于对照组15.00%(6/40)(P<0.05).两组治疗后化部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患者并发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患者各92例。测定两组踝肱指数(ABI)及其它相关指标,研究两组下肢动脉病变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糖尿病肾病组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64.1%)高于糖尿病组(7.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肾病组的年龄、尿白蛋白/肌酐(UAlb/Cr)、血清肌酐、24h尿蛋白定量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肾病组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可能影响因素是纤维蛋白原、UAlb/Cr、24h尿蛋白量。结论:纤维蛋白原和尿蛋白可能是糖尿病肾病患者并发下肢动脉病变的预警因子,应对其进行筛查,并给予积极的治疗,从而减少或延缓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程预见性护理服务链在高危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产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150例具有下肢DVT高危风险因素的产妇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DVT的发生率为2.67%(2/75),低于对照组10.67%(8/75)(P<0.05)。两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升高,D-二聚体(D-D)水平均降低,观察组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33%(73/75),高于对照组86.67%(65/75)(P<0.05)。结论全程预见性护理服务链干预可降低高危产妇下肢DVT的发生,降低机体的血液粘稠度,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以80例偏瘫脑梗死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疼痛、肿胀及DVT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分升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升高,D二聚体(D-D)水平降低,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DVT发生率,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及下肢血液状态及流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护理预防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下肢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以80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10.00%(4/40),低于对照组27.50%(11/40)(P<0.05)。两组干预后大腿周径及小腿周径均缩小,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升高,D二聚体(D-D)、血浆粘度水平降低,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护理可降低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下肢DVT的发生,改善患者的凝血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功能锻炼及以健康信念模式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对中老年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以80例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肿胀、腓肠肌压痛、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下肢DVT评分、膝关节评分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39/40),高于对照组82.50%(33/40)(P<0.05)。结论健康教育护理结合功能锻炼可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发生,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中应用高浓度低剂量对比剂诊断下肢动脉血管栓塞的可行性.方法:将30例下肢动脉血管栓塞患者分为2组,A组采用优维显300mgI/ml对比剂剂量为80 ml、生理盐水20 ml;B组采用优维显370mgI/ ml,对比剂剂量为50 ml、生理盐水50ml.注射速率均为5 ml/s.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强度投影(MIP)像,评价两组病例的下肢动脉及其分支显示程度,并测量股动脉内对比剂的浓度.结果:两组病例均清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小动脉分支,清晰显示下肢动脉栓塞的部位,两组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虽然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存在显著性差异,B组明显高于A组.下肢动脉及其分支显示程度评分,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血管栓塞时,使用高浓度低剂量优维显对比剂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71岁,因两下肢、臀部烧伤5天,神志不清1天于1991年11月23日由他院转入。曾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抗炎,创面涂布土草药及蛇油,休克期渡过不平稳。入院检查:神志不清,两手摸空,面色潮红,肢端温,血压23/13kPa,脉搏108次/分,体温37.2℃,呼吸20次/分,两肺听诊正常,腹膨隆,叩诊鼓音,肝脾未及,两下肢、臀部烧伤,创面覆盖土草药,浓臭味。清创后见两下肢大部分创面呈皮草样改变,估计烧伤总面积37%,Ⅱ度30%。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数4.9×10~9/L,血小板数45×10~9/L,Cr 202 μmol/L,BUN 4.9mmol/L,尿pH4.5,蛋白 透明管型少许。  相似文献   

16.
高立强  陈伟 《北京医学》2016,38(1):52-53
目的 探讨ABMD评分对急性脑卒中是否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提出预警.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急性脑卒中者847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87例临床资料,提出ABMD评分.对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急性脑卒中患者400例随机化分成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00例.A组患者应用ABMD评分结果来进行下肢静脉血栓预防.B组患者采用临床经验化处理.对两组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A组并发下肢静脉血栓5%(10/200例),B组并发下肢静脉血栓12.5%(25/20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ABMD评分可以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是否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提出预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价值。方法以100例妇科肿瘤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0.00%,低于对照组8.00%(4/50)(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腿围增长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胀痛发生率为2.00%(1/50),低于对照组(12.00%(6/50),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84.00%(84/50)(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可降低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预防小组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以80例接受妇产科手术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2.50%(1/40),低于对照组15.00%(6/40)(P<0.05);观察组下床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干预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物(FDP)水平升高,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水平降低,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39/40),高于对照组85.00%(34/40)(P<0.05)。结论静脉血栓预防小组护理可降低妇科手术患者下肢DVT发生率,提升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19岁战士,于1993年10月27日因拉练时翻车致头面部、臀部及左下肢严重创伤而急诊入院。检查:面色苍白,神志不清,血压7.5/5.0kPa,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次日早晨清醒,觉左下肢胀痛,左小腿出现两处水泡,伴发热,体温39.6℃,下午左下肢胀痛加剧,有麻木感,未梢血运差,尿少,诊断为创伤性休克并发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对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140例髋、膝关节手术及髋关节周围手术后患者,分别采用低分子肝素和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的方法预防下肢DVT的发生,观察两组患者双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后发生下肢DVT3例,发生率为4.29%(3/70)。对照组手术后发生DVT11例,发生率为15.71%(11/70),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lt;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可以降低骨科手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