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河南省脊灰流行时期的1991年分离的六株脊灰Ⅰ型病毒重组株的分子结构特点,以及它们与同期分离的六株脊灰Ⅰ型强毒和一株疫苗相关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做了分析。发现六株脊灰Ⅰ型重组病毒的感染对象的年龄、免疫状况、致残特点等方面与六株脊灰Ⅰ型强毒有一定差异,与疫苗相关株也不一样。基于对资料的分析,认为重组病毒的产生投服脊灰活疫苗有关,更有可能与投服单价脊灰Ⅰ型疫苗有关。同时指出,在脊灰流行时期,大量投服脊灰活疫苗,有可能引起一部分严生的麻痹患者。这种现象可能与重组病毒的出现有关,而与脊灰Ⅰ型野病毒自身的毒力增强无直接关系。从重组脊灰Ⅰ型病毒引起的患者发病时间推断,河南脊灰Ⅰ型病毒重组病毒出现时间是在1991年4月以前。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脊髓灰质炎Ⅱ型疫苗重组株病毒特性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福建省脊髓灰质炎 (脊灰 )Ⅱ型病毒基因的VP1区和 3D区进行PCR -RFLP分析 ,结果有 5株为脊灰Ⅱ型疫苗重组株病毒 ,均表现为VP1区为Ⅱ型疫苗株 ,3D区为Ⅲ型疫苗株 ,有 4株在VP1区出现不同于标准脊灰Ⅱ型疫苗株病毒的变异。流行病学资料揭示 ,分离出脊灰Ⅱ型重组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大多具有脊灰的症状 ,且发病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而从“零”剂次免疫儿童或近 6个月从未服过脊灰疫苗儿童的粪便标本中 ,只分离到此病毒。这表明福建省自然环境中存在脊灰Ⅱ型疫苗重组株病毒循环 ,此病毒可能是这类AFP病例的致病因子。在我国保持无脊灰状态下如何控制脊灰Ⅱ型重组株病毒的致病 ,适时采取相应对策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已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关于中国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的认证.但近几年在实验室监测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和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在我国存在不同型别脊灰疫苗衍生株间的重组病毒,以及同一型别脊灰疫苗株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差异.最近从江苏省1996年和1998年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粪便标本中,各分离到2株Ⅰ型脊灰病毒,经鉴定,这4株病毒均为同源Ⅰ型脊灰疫苗的衍生株病毒.证明江苏省曾有Ⅰ型脊灰疫苗衍生株病毒在自然界循环.  相似文献   

4.
广西壮族自治区1996年临床诊断脊髓灰质炎(脊灰)6例,其中因发病60天后仍残留麻痹诊断5例,失访诊断1例。6例均为2岁以下儿童;未服脊灰疫苗者2例,免疫1~2次者3例。临床诊断6例脊灰均采集了粪便标本,其中病毒分离阴性1例,脊灰Ⅰ、Ⅱ、Ⅲ型病毒各1例(经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均为疫苗株病毒),非脊灰肠道病毒2例。1993~1996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分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用RT-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通过核酸序列分析仪进行测序,将基因序列提交到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GenBank上进行比对.并构建基因树。结果福建省1999~2002年分离到脊灰病毒5株,为Ⅱ型与Ⅲ型的疫苗重组。序列分析表明.福建省AFP病例中分离到的5株脊髓灰质炎病毒株VPI区与标准疫苗株的同源性高达99%以上.变异程度不大,与攀伎花市造成流行的脊灰病毒株差异也不大。同时发现,Fj-4,Fj-52株病毒为同一毒株。结论福建省在1999~2000年曾经出现过疫苗重组株,其中有一种毒株已在人群中循环,并引发2例病例。目前我国已进入无脊灰状态.仍采用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要注意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VDPV)的流行。运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可以为适时调整免疫策略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高危人群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监测脊髓灰质炎 (以下简称脊灰) 高危人群健康儿童中, 是否还有脊灰野病毒株循环。方法: 在曾是脊灰流行区的乡镇, 于1997~1998 年定点采集0~4 岁健康儿童粪便计538 人份, 用Hep-2C细胞分离病毒; 鉴定为脊灰病毒, 采用温度特征试验作毒力测定和RT-PCR试验型内分析。结果: 在2 年的监测中, 计分离到脊灰Ⅰ型病毒10 株, Ⅲ型病毒3株, 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12 株。分离的脊灰病毒温度特征试验, 两种温度滴度差均> 5, 判为弱毒(疫苗) 株; RT-PCR型内分析亦为疫苗(Sabin) 相关株, 两试验结果吻合。结论: 在具有高免疫屏障的健康儿童中, 仍有脊灰病毒循环, 但均为疫苗相关株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1991~1995年共报告AFP803例,其中采集粪便标本512例,占63.76%,从中分离出脊灰病毒37株,其它肠道病毒86株,共123株,阳性率为24.02%,以上脊灰病毒除1991年6株未作型内鉴别外,其余经型内鉴别,均确定为疫苗相关株。1994年和1995年的脊灰病毒带毒率调查中,共采集1533份粪便标本,分离出脊灰病毒18株,其它肠道病毒138株,1994年分离的14株脊灰病毒经型内鉴别,亦确定为疫苗相关株。1993年0~3岁儿童脊灰中和抗体测定,三个型别抗体阳性率均在96%以上,处于较高水平。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4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的存在,说明本省已基本阻断了脊灰野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为了观察婴儿接种首剂三价口服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 (TOPV)后疫苗病毒排毒状况 ,采用Hep 2、RD、L2 0B三种细胞 ,对接种首剂TOPV的健康婴儿粪便标本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 :脊灰疫苗病毒在人体内具有较好的增殖能力 ,83 9%的婴儿粪便排毒≥ 4周。随时间延长 ,混合多型别向单型别转移 ,但Ⅰ、Ⅱ、Ⅲ型脊灰疫苗病毒均无明显型别优势。采用两种细胞联合检测脊灰疫苗病毒优于一种细胞单独检测 ;而RD L2 0B细胞联合又优于Hep 2 RD细胞和Hep 2 L2 0B细胞。北京市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服苗病例脊灰疫苗病毒检出率主要受使用细胞种类、采集粪便标本时间等多因素影响 ,预计正常情况检出率应≥ 90 % ;分离株以Ⅲ型脊灰疫苗病毒为主 ,则可能是Ⅲ型脊灰疫苗病毒的固有性质所决定 ;要巩固无脊灰成果 ,必须坚持使每个新出生儿童完成全程免疫和对流动儿童实行适时的强化免疫。从健康婴儿分离的Ⅲ型脊灰疫苗病毒 ,多数为疫苗型间基因重组株且具多样性 ,这是否会影响VAPP发生率或带来其它负面影响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疫苗和免疫》2001,7(4):187-190
为了观察婴儿接种首剂三价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TOPV)后疫苗病毒排毒状况,采用Hep-2、RD、L20B三种细胞,对接种首剂TOPV的健康婴儿粪便标本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脊灰疫苗病毒在人体内具有较好的增殖能力,83.9%的婴儿粪便排毒≥4周.随时间延长,混合多型别向单型别转移,但Ⅰ、Ⅱ、Ⅲ型脊灰疫苗病毒均无明显型别优势.采用两种细胞联合检测脊灰疫苗病毒优于一种细胞单独检测;而RD+L20B细胞联合又优于Hep-2+RD细胞和Hep-2+L20B细胞.北京市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服苗病例脊灰疫苗病毒检出率主要受使用细胞种类、采集粪便标本时间等多因素影响,预计正常情况检出率应≥90%;分离株以Ⅲ型脊灰疫苗病毒为主,则可能是Ⅲ型脊灰疫苗病毒的固有性质所决定;要巩固无脊灰成果,必须坚持使每个新出生儿童完成全程免疫和对流动儿童实行适时的强化免疫.从健康婴儿分离的Ⅲ型脊灰疫苗病毒,多数为疫苗型间基因重组株且具多样性,这是否会影响VAPP发生率或带来其它负面影响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从中国1996~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病毒中优势株的基因特征,以及分析优势株形成的原因,从而为中国维持无脊灰状态、疫苗免疫策略的转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6~2002年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脊灰实验室送检的所有脊灰病毒分离株,通过统计学方法确定优势株,然后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对优势株进行型内鉴定。型内鉴定显示与疫苗病毒有差异者,进行VP1区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测定和分析。结果中国1996~2002年从AFP病例中分离的脊灰疫苗病毒Ⅱ型比Ⅰ型和Ⅲ型多,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是优势病毒株。在Ⅱ型脊灰病毒中,PCR-RFLP型内鉴定方法检测出Ⅱ型疫苗变异脊灰病毒70株,ELISA型内鉴定方法检测出Ⅱ型双反应(DRV)株13株,全部排除脊灰野病毒。在总计82株Ⅱ型变异脊灰病毒中(1株病毒既是疫苗变异株、也是DRV株),nt2909位点是个突变热点(69/83,83.1%),其中14株变化形式为T2909A,54株变化形式为T2909C,1株变化形式为T2909G;4株Ⅱ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被鉴定出来,其在VP1区的抗原性与Sabin株相比并无大的差别。结论中国1996~2002年从AFP病例中分离的脊灰病毒中,Ⅱ型脊灰病毒一直是优势株,但Ⅱ型病毒在VP1区抗原性以及核苷酸序列上与Ⅱ型疫苗病毒相比,并无很大改变。因此,Ⅱ型病毒成为优势株的原因应该在于Ⅱ型病毒本身的一些特性,例如在Ⅱ型疫苗病毒基因组中决定减毒的位点比Ⅰ型疫苗病毒少,以及Ⅱ型脊灰疫苗病毒在人体肠道内复制的时间比Ⅰ型疫苗病毒长等。这是中国Ⅰ型脊灰疫苗病毒比Ⅱ型脊灰疫苗病毒少的两个重要原因。但Ⅱ型脊灰疫苗病毒显著多于Ⅲ型脊灰疫苗病毒的原因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宁夏回族自治区1株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accine derived poliovirus, VDPV)进行鉴定和应急处置。方法 对宁夏某区2022年9月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病例和其同居住区的健康儿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粪便标本分离脊灰病毒,对分离株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和鉴定;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和脊灰疫苗接种率评估。结果 从1名健康儿童粪便标本中分离到1株Ⅰ型脊灰病毒,该分离株与Ⅰ型Sabin疫苗株相比VP1区发生13个核苷酸变异(1.43%),鉴定为VDPV。2021-2022年该区适龄儿童脊灰疫苗基础和加强免疫报告接种率均为100%。未发现该分离株在当地循环。结论 研究地区脊灰病毒分离株为健康携带者VDPV,未造成循环。宁夏需继续保持适龄儿童高水平脊灰疫苗接种率和高灵敏性的脊灰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江西省2000年~2006年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的病原学监测,为证实江西省消灭脊髓灰质炎提供准确的、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按照WHO扩大免疫规划和传染性疾病部《脊髓灰质炎病毒经验手册》推荐的方法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脊髓灰质炎病毒阳性标本送国家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用FIT—PCR—RFLP法和ELISA法进行型内鉴定。结果:1312例AFP病例粪便标本,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为:脊灰病毒110株,其中脊灰I型13株,Ⅱ型44株,Ⅲ型28株,PV混合15株,P+E混合10株。除Ⅱ型均为疫苗相关株外,I型1株有3个核苷酸序列变异,Ⅲ型有7株有1~6个核苷酸序列变异,未发现脊灰野毒株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分离非脊灰肠道病毒193株。结论:江西省2000年-2006年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中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存在,且实验室的各项监测指标都达到控制标准,从而证实江西省消灭了脊灰野病毒。2006年脊灰Ⅲ型的核苷酸变异,提示我们要警惕疫苗变异循环的发生,一定要提高脊灰疫苗免疫覆盖率,预防VDPV。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河北省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的监测状况,及时监测可能出现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VDPV)或输入脊灰野病毒,以防止其扩散。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进行病毒分离与血清定型,用PCR—RFLP法和ELISA法做型内鉴定。结果:河北省脊灰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2003-2004年共采集了743例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例标本,所有标本用L20B、RD和Hep-23种细胞同时进行肠道病毒分离。分离到脊灰病毒(PV)67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74株。从A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P、79株,用血清型中和试验和PCR—RFLP法进行型内鉴定,结果为Ⅰ型8株,Ⅱ型24株,Ⅲ型20株,混合型15株,PV+NPEV7株,疫苗变异株5株。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所有单型毒株共107株,经ELISA试验鉴定,其中疫苗类似株(SL)104株,占97.2%,双反应株(DRV)17株,占2.8%。结论:河北省2003-2004年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或输人性脊灰野病毒。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分离株的性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97~2001年,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单型脊髓灰质炎(脊灰)毒株85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长度多态性分析(RT-PCR-RFLP)方法进行型内鉴定,全部为疫苗相关株.对其中从"零"剂次免疫患儿、有残留麻痹患儿和一些其他相关的患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脊灰病毒进行了VP1区和3D区的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在脊灰Ⅱ型毒株中,绝大多数毒株在VP1区的核苷酸中第2909位位点发生突变,导致第143位氨基酸由Ile变为Asn或Thr.在脊灰Ⅱ型毒株中,广泛存在着型间重组现象.在重组病毒中,以Ⅱ型与Ⅲ型病毒的重组为主,占90%.从AFP病例及健康儿童中,从有残留麻痹患儿及无残留麻痹患儿的粪便标本中,都能分离到重组株,说明重组的发生具有普遍性,重组发生的位点在核苷酸的不同位置,重组的形式又具有多样性.通过对湖南省毒株的碱基突变和重组的研究表明,在湖南省1997~2001年的分离株不支持隔年传播,只在局部地区某一年内可能发生有限的循环.通过加强口服脊灰疫苗的免疫,提高免疫覆盖率,可以阻止疫苗相关病毒局限的循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副反应,对与苗有关的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有进一步的认识。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合临床表现,采集患儿粪便送省实验室分离病毒。结果:从患儿粪便中分离出脊灰病毒Ⅱ型,经国家实验室用PCR-RELP法检测为脊灰Ⅱ型疫苗株。结论:该患儿是与服苗接触者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开展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健康人群粪便标本病原学监测结果,为保持无脊灰状态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病毒分离及鉴定,脊灰病毒株型内鉴别,确定疫苗株或野病毒株。[结果]青海省2000~2009年AFP病例、健康人群粪便标本1613份,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22株,分离率为1.36%,其中脊灰I型疫苗株3株,脊灰II型疫苗株2株,脊灰III型疫苗株9株,脊灰混合型疫苗株8株,无脊灰野病毒株。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187株,分离率为11.59%。[结论]该省2000~2009年无本地脊灰野毒株病例流行,阻断了脊灰本地野病毒的传播,保持了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7.
1987~1993年检测了AFP病例147名,其中属广州市本地患者86例。通过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查和病毒抗原表位分析揭示了广州地区AFP的病原学具有四个特点:(1)除了PV_(1-3)型之外,还有CoxA9,CoxB3、5,ECHO7、12、13、18,以及一些未定型的非PV肠道病毒;(2)脊灰病例与非脊灰病例之比下降(0.87:1);(3)从广州市脊灰病例所分离的病毒型别及抗原性质已由PV_1型野病毒为主,动态地转变为PV_2型类疫苗株为主。从1992年开始已不能从病人分离到野病毒株;(4)输入脊灰病例已超过本地病例(47:40),输入脊灰仍然是以PV_1型为主。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对贵州省2004年分离到的所有脊灰病毒,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了型内鉴定,并对型内鉴定异常株进行了VP1区的序列测定。结果贵州省在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接触者、流动人口和健康儿童的粪便标本中,共有95例分离到脊灰病毒。其中Ⅰ型22例,Ⅱ型26例,Ⅲ型21例,混合型19例,脊灰病毒混合非脊灰肠道病毒7例。经用PCR-RFLP和ELISA方法进行型内鉴定,共有16株病毒与疫苗株病毒存在差异,其中3株脊灰病毒与疫苗株病毒在PCR-RFLP图谱上有差异[其中1株同时为双反应(DRV)],3株ELISA结果为DRV,11株ELISA结果为非疫苗类似株(NSL)。在这些型内鉴定异常株病毒中,Ⅰ型13株,Ⅱ型3株。对这16株脊灰病毒进行VP1区序列测定,发现9株Ⅰ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和1株Ⅱ型VDPV。结论根据对贵州省2004年从95例AFP病例及接触者、流动人口、健康儿童分离的脊灰病毒的血清定型结果和型内鉴定结果及对13株Ⅰ型和8株Ⅱ型脊灰病毒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证实,脊灰减毒活疫苗病毒在人群的循环导致疫苗病毒神经毒力恢复突变。通过AFP病例监测系统及时发现了Ⅰ型VDPV的循环和Ⅱ型VDPV。对2004年下半年脊灰病毒基因特点的分析,提示贵州省已经阻断了Ⅰ型VDPV的循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和探讨Ⅰ型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快速检测策略.方法 采集671名来自脊灰野病毒流行疫区的在京学生粪便标本,采用一组实时荧光RT-PCR代替标准方法分别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检测、脊灰病毒分型检测、Ⅰ型脊灰疫苗株和野毒株鉴别检测.并利用Ⅰ、Ⅱ和Ⅲ型脊灰病毒标准株(Sabin株)和Ⅰ型野毒株对实时荧光RT-PCR和标准方法的灵敏度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 (1)新脊灰病毒检测流程(肠道病毒通用型检测+脊灰病毒分型检测+脊灰野毒鉴别检测)检出非脊灰肠道病毒33例;脊灰病毒疫苗株16例,其中Ⅰ型5例、Ⅱ型1例、Ⅲ型3例、Ⅰ+Ⅱ型1例、Ⅰ+Ⅲ型4例、Ⅰ+Ⅱ+Ⅲ型2例;脊灰病毒Ⅰ型野毒株3例.(2)3种实时荧光RT-PCR检测脊灰病毒比标准方法敏感1~ 100倍.其中肠道通用型检测和脊灰病毒分型检测2种方法对Ⅱ型脊灰病毒疫苗株的检测,比标准方法敏感100倍;脊灰病毒分型检测能准确区分Ⅰ、Ⅱ和Ⅲ型脊灰疫苗株,脊灰野毒株鉴别检测对Ⅰ型疫苗株的检测比标准方法敏感10倍;3种实时荧光RT-PCR均能有效检测出Ⅰ型脊灰野毒株,比标准方法敏感10倍.结论 新的脊灰病毒检测流程,可大幅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通量,且灵敏度高于标准方法,适合于脊灰应急检测应对突发疫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山东省1997~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疫苗变异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以提高对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的认识,从而增加AFP病例监测系统检出VDPV的灵敏度。方法分离的脊灰病毒血清定型采用中和试验的方法,型内鉴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两种方法,疫苗变异脊灰病毒分子生物学性状分析采用VP1区序列测定的方法。结果山东省1997~2004年未分离到脊灰野病毒,分离到的脊灰疫苗病毒以Ⅱ型为主(173株),接近Ⅰ型和Ⅲ型之和。其中疫苗变异脊灰病毒10株,仍以Ⅱ型为主(8株),且有1株(CHN1025)VP1区变异率达到1%,为VDPV,但该毒株无2代病例发生。结论在山东省连续多年的口服脊灰疫苗免疫已经阻断了脊灰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但从AFP病例中曾分离到1株VDPV,结合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局部地区仍存在免疫空白,因此存在着VDPV以及发生循环的VDPV潜在的可能,应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