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感是施针者与患者的感应,是指把针体刺入穴位后,施针部位有酸、胀、重、麻的感觉,有时还有一定的感传现象,而施针者持针手上有沉、重、紧、涩的感觉。这种感觉在针灸学上简称“针感”。古称“得气”。  相似文献   

2.
“针感”为近代提出的词汇,为“得气”的客观化表现。“针刺疗效”为针刺后产生的客观化结果。众多医家认为,只有产生“针感”才会有临床疗效;但临床发现,无“针感”的情况下也有疗效。因此,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归纳总结“针感”与临床疗效的相关研究并发现,有无“针感”均可以产生临床疗效,但二者之间的临床疗效具有显著差异,有“针感”的临床疗效更优,然而,显性针感与隐性针感的临床疗效之间却无明显差异,并对影响针感的因素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临床提高针刺疗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针感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为进一步了解针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影响特点,通过检索查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认为适宜的传导性针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佳针感。应建立起一套可描述的规范而准确的针刺操作及流程,探索疾病与针感两者间的最佳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4.
游振栓  张炜 《针刺研究》1992,17(1):75-78
<正> 针刺时要有得气感才能产生疗效。但是针刺受针者将出现什么样的得气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而得气感与针效是否有关?它与感传的出现有何关系?对探讨针刺机理和经络实质都十分重要,但未见这方面的报导。本文对300例冠心病患者,由专人施针,采用相同手法,单独针刺左侧内关,以心电图ST段、T波和心输出量SV、CO为客观指标,观察受针者的得气感与感传及针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激发经络感传 提高针刺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达甫 《中国针灸》1996,16(6):43-44
激发经络感传提高针刺疗效任达甫(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医院,210001)主题词循经感传.激发;得气针感,即得气,是针刺疗效的保证。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关系到疗效的提高、针刺麻醉的成功率以及针刺原理、经络实质的研究。经络循行的路线在《灵枢》中早有详载,后世...  相似文献   

6.
丘脑中央下核在针感传递与针刺镇痛中的可能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敬师  袁斌 《针刺研究》1994,19(3):22-24
  相似文献   

7.
在临床上我们观察到,个体针感性质与传导均是有偏向的。本文对此作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质针感的出现与针感传导的难易均不是随机的,两者均表现出偏向性,本文称其为针感偏性。本文认为:针感偏性是腧穴与个体针感的基本性质,认识其规律对针刺手法和针刺得气的研究与运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献中均有关于针感和灸感的记载,主要提出了气至的概念,分析了气至与治疗效应的相关性,针感与灸感的产生是针灸气至病所的标志之一。笔者查阅近十年关于针感、灸感及其感传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针感和灸感的表现形式、解剖生理结构、针感及其感传的神经体液机制和灸感及其感传的神经体液机制。  相似文献   

9.
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51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病情程度分层随机分为3组,针刺留针时间分别为20、40和60分钟。主要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比较,经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除水平凝视变化外,其余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平均秩比较,上肢肌力、手肌力和总分3个指标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3组上肢肌力、手肌力、总分等3个指标变化,用Mann-Whitney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20分钟组与60分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0分钟组与60分钟组之间上肢肌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疗效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经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40分钟组与60分钟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20分钟组与60分钟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0)。结论:留针时间与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存在一定时效联系。  相似文献   

10.
王春毅 《陕西中医》2007,28(4):508-509
针刺入人体后大都会产生针感,有酸、胀、重、麻的感觉,有时还有一定的感传现象,这种感觉因人而异,也因病情而有轻重不同。《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生效,效云信,若风之吹云,明手若见苍天……”气至即得气,以不同形式的针感表现出来,以下几个病例是我自己的临床实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总结分析毫针刺法与针效关系的研究现状,为优化临床针刺方案及毫针刺法与针效关系研究提供可能的思路。检索毫针刺法影响针效的相关文献,重点对针刺角度、方向、深度影响针效的作用环节及规律进行总结分析。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对针效的影响各不相同,选择与病证相适应的刺法是提高针效的关键。毫针刺法与针效的关系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尚缺乏临床试验与机理研究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针感”是针刺治疗与针刺研究时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国内外对针感的研究众多,“针感量表”是测量针感的重要工具。但限于对针刺作用原理或中医理论理解的不全面,针感量表的设计均有一定不足,阻碍了针刺的深入研究。结合以往研究,探索适用于针刺研究的最佳量表设计思路,使之应用于针刺临床研究或有助于针刺的推广。  相似文献   

13.
释"得气"     
本文以<内经>所述为根据,探讨了"得气"的实际内涵.认为<内经>中并无把"得气"与患者的酸痛等反应相联系的论述."得气"是指针刺时在患者穴位中出现的气聚现象,取决于医者自身对患者穴位中气机变化的客观体察."调气"是<内经>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而"调气"必须先要"得气".另一方面,治疗后把握和维持平调的气机,守护正气,抗拒邪气,同样也是"得气"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针感与针刺效应机理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刘红菊 《中国针灸》2002,22(1):10-18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探讨得气与针刺效应的关系。针刺一定穴位后,产生的针感途径是以躯体传入冲动为主,而通过躯体神经与植物神经在穴位下血管丛形成的汇合区,又引起内脏传入纤维发出的冲动对脏腑的调整功能。穴位传入信号与内脏器官发出的冲动在大脑皮层区又相互汇合,这也是针刺调整脏腑功能与强调得气感一致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运动步态踝关节的屈伸角度变化。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予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8 d使用Lokomat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评定系统对患者进行运动与静止踝关节的屈伸角度变化参数测定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足跟着地时,踝关节屈曲角度值、踝关节的屈伸角度最大值和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运动,提高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对中风偏瘫患者步态周期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采用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8 d后进行运动学时间参数测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侧支撑相时间、健侧支撑相时间、步行周期、患侧摆动相时间、健侧摆动相时间及双支撑相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可有效改善中风偏瘫患者步态运动周期,提高患者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7.
从最近两个海外学者关于中风疗效的辩论引中出西方国家对中国针灸临床科研的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认为针灸对于中风康复和疼痛的治疗是没有依据的.借此介绍了西方常用的针灸临床科研方法,尤其是盲法的设计:安慰针灸和假针灸.提出几点设想供国内的同行们参考,并呼吁国内的同行对此问题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古今关于得气的文献,梳理了得气具体含义的历史演变过程,指出得气的本质是感觉操控,而感觉操控亦是具象思维的本质特征。长期气功训练可以增强医者的具象思维能力,在针灸临床中更容易得气。医者掌握具象思维操作方法,坚持气功训练,有助于提高针灸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弱针感"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天津市南开医院针灸理疗科门诊收治的失眠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弱针感"法治疗,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30例患者中,痊愈8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7%。结论:"弱针感"法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