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相关因素回顾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分析影响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社区五年中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精神病患37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肇事肇祸与患性别、精神症状、有无看护、婚姻状况、残疾等级、肇事肇祸诱发因素等有关。结论 社区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加强社区精神病患的康复管理是控制精神病患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影响精神人肇事肇祸的相关因素,对社区5年中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精神病患37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肇事肇祸与患性别、精神症状、有无看护、婚姻状况、残疾等级、肇事肇祸诱发因素等有关。提示社区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加强社区精神病患的康复管理是控制精神病患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139例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一般人口学、卫生经济学、相关因素调查及PANSS量表评定.结果 肇事肇祸患者以精神分裂症为主,其PANSS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首发年龄低、病程短、住院次数少、男性、家族史阴性、家庭负担重、无医保支持、监护差是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高危因素.结论 曾有精神异常史却因缺乏监管及经济支持而未能得到及时治疗的男性复发精神疾病患者易发生肇事肇祸行为.  相似文献   

4.
对社区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综合性干预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控制和减少精神病患者的肇事肇祸行为,倍受全社会的关注。本文旨在评价社区综合性干预对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在湖南省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管理系统中筛选出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有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489例作为研究组,随机抽取无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489例作为对照组,共9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x2检验及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肇事肇祸行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相关因素,为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105例.分为肇事肇祸组和无肇事肇祸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危险因素,为防范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比较研究组206例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与对照组200例非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基本人口学资料、入院情况以及疾病类型等。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受其职业(P0.001)、婚姻(P0.05)、家族史(P0.05)、自知力(P0.05)、入院时PSP评分(P0.05)、疾病类型(P=0.001)等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与其职业、婚姻、家族史、疾病类型有关。结论:农民、无业、无配偶、家族史阴性、酒精引起的精神疾病患者更易发生肇事肇祸行为。  相似文献   

8.
上海杨浦区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精神疾病患者在精神病性症状的支配和影响下容易产生毁物、伤人、自杀、放火、无故上访等肇事肇祸行为,因此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重视.国内对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系统研究较少,本研究对上海市杨浦区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进行深入调查,以期为今后更有效地治疗和干预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技能训练程式对易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102例易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2组均接受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仅对研究组进行8周的药物自我处置和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训练,训练结束后对2组均进行半年的随访.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随访第1,3,6个月时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对照组治疗6月后PANSS总分比治疗前显著升高(t=-4.339,P=0.001),研究组PANSS总分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复发率为5.9%,对照组为9.8%,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548,P=0.460). 结论技能训练程式对易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具有短期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佛山市顺德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等情况。方法对登记在册的4107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一般信息统计和基础情况调查,评估其危险性,了解其肇事肇祸情况。结果4107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肇事肇祸患者共962例(23%),肇事肇祸患者以精神分裂症(62%)最多见,并且具有男性(63.7%)为多、未婚和丧偶较多、经济状况较差、服药依从性差和阳性家族史较多的特点。结论要重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药物治疗,并建立有效的社区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地区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因肇事肇祸(及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评估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及防治成本。方法采用精神疾病信息监测系统收集从2005年7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全市因肇事肇祸(及有肇事肇祸倾向)原因登记的精神疾病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得到上述病例1068例,上海户籍607例,外地户籍461例。主要病种为精神分裂症(73.03%)。54.40%为肇事事件,2.99%为肇祸事件,42.60%为防肇事肇祸。收治共动用警力1951人次。每例住院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5951元。结论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情况依然严峻,需要政府更加重视以及各部门协调配合。同时对外来人口精神疾病监测不足的问题急切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村医全程督导服药管理下的效果.方法 在石家庄市随机选取2个县(区)作为试点,对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筛查,采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患者危险性评估表(参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年版)》危险性评估)分别在入组时以及干预后3,6,9,12个月时,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危险性进行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入院率.结果 干预9个月后干预组的SD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危险性等级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其间,干预组中12例次(12.12%)再次住院接受治疗,对照组有65例次(66.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77,P<0.01).结论 对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全程督导服药管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降低患者的危险性分级,减少对家庭社会的影响,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3.
48例精神病住院患者自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精神科住院患者的自杀资料,探讨自杀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调查48例住院期间自杀的精神病患者的病例,对引起自杀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8例自杀患者中女26例,男22例,自杀原因以精神症状、情感障碍、自杀前的不良生活事件为主,分别占自杀原因的42%、29%、13%;常见的自杀方式为自缢16例(33%),过量服药12例(25%),吞食异物8例(17%); 春季自杀24例(13%),秋季15例(31%).结论 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15.
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引致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引致糖尿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糖尿病的患病情况 ,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的变化 ,比较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对糖代谢异常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生率为 7 84 % ;男女性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病程 <10年与≥ 2 0年组比较及年龄<4 0岁与≥ 4 0岁组比较 ,糖尿病发生率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抗精神病药引发糖尿病的发生率依次为 :氯氮平 (14 16 % )、氯丙嗪 (7 4 1% )、利培酮 (6 5 4 % )和其它 (5 5 8% )。氯氮平组与利培酮组比较 ,糖尿病发生率和空腹血糖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餐后 2h血糖亦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与患病年龄、病程有关系 ,5 0岁以上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氯氮平引发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抗精神病药物 ,且餐后血糖控制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山东日照地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治疗状况和肇事肇祸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对日照市城乡部分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疾病分类管理并对肇事肇祸情况进行危险性评估。结果: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未治疗的患者占26.34%、门诊治疗的患者占34.31%,住院治疗的患者占39.35%。患者中肇事肇祸发生率为82.37%,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肇事肇祸最多。危险性评估为高风险患者占53.30%。结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不足,肇事肇祸发生多,应该加强这一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 1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中发生猝死的 6 5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猝死组 ,以 2 0 0 2年 2月 2 0日所有在院的 110 7例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病例的主要人口学资料 (年龄、性别、精神障碍种类和病程 )和主要临床资料 (如合并躯体疾病种类、心电图特征、QTc间期、抗精神病药种类及剂量、合并其他精神药物的种类及剂量 ,主要不良反应等 ) ;对猝死组收集死因的临床判断及任何可能与猝死有关的资料。结果  (1)猝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抗精神病药剂量及QTc间期 (总体 )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均P >0 0 5 )。 (2 )两组中接受氯氮平治疗者的QTc间期 [(0 36± 2 5 4 )ms]均长于非氯氮平治疗者 [(0 35±3 2 3)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 ;其中 ,猝死组和对照组用氯氮平治疗者的QTc间期分别为 [(0 39± 1 31)ms和 (0 36± 2 4 6 )ms],未用氯氮平治疗者的QTc间期分别为 [(0 33± 3 2 3)ms和(0 35± 3 2 1)ms]。 (3)猝死组慢性起病者 (96 9% )多于对照组 (87 7% ;P =0 0 3) ,合并躯体疾病的比例 (89 2 % )高于对照组 (39 1% ;P =0 0 0 ) ,心电图异常率 (5 8 5 % )也高于对照组 (2 5 8% ;P =0 0 0 )。经非参数检  相似文献   

18.
Gardos等[1] 提出运动不安是一种撤药现象 ,是撤药运动障碍的一部分。并有证据表明当抗精神病药减量或撤药时可出现静坐不能 ,但其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子报道甚少 ,本文就此者进行了研究 ,现报道于后。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71例住院病人 (男 5 4例 ,女 17例 ) ,均符合CCMD - 2 -R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无严重躯体疾病史。1.2 方法  71例病人递减抗精神病药物剂量 ,并于 3~ 7天内停用 ,同时于第 2周亦停用抗胆碱能药。停药前及停药后第 2周末应用Simpson锥体外系症状量表(SEPS)、迟发性运动障碍 (TD)量…  相似文献   

19.
对321例精神病患者进行了血清ADA活性测定,发现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患者高于对照组。而神经症患者与对照组无异常,服用与未服精神病药及家族史阳性与有性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根据上述结果,推测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患者ADA增高可能与精神病患者免疫功能障碍有关。提高精神病治愈率和纠正免疫功能障碍,注意纠正ADA活性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儿童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对照研究,研究组系112例临床诊断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患儿,与按性别、年龄、居住地(城乡)匹配的112名正常儿童对照。结果显示,与儿童精神分裂症发生有明显相关的因素有:生物学因素、包括家庭遗传因素、母孕期损害、分娩时损害、既往重大疾病等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因素,生活事件,性格特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