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动态观察44例肾移植患者284例次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其在移植肾排斥反应诊断中的意义。结果表明:术后肾功能稳定组TNF(42.68±16.37kU/L)与正常组(39.50±13.50kU/L)和尿毒症组(40.04±27.50kU/L)比较无明显差异,CsA肾中毒组及ATN组虽有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排斥组TNF(72.42±24.12kU/L)明显升高,并且可早于血肌酐升高1~3天,与前几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应用OKT3/ATG时,TNF升高更明显。结论:测定血浆TNF的变化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与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测定26例膀优移行细胞癌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TNF和STNFR水平。结果发现膀胱肿瘤患者血TNF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STNF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并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升高,巨术后2周时显著下降(P<001);TNF与STNFR水平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STNFR抑制了TNF生物学活性而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可作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肿瘤坏死因子活性测定在同种异体肾移植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了36例肾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期血清和尿液肿瘤死因子(TNF-α)的活性,结果发现:移植术前尿毒症组血清TNF-α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健康组(P<0.01),术后肾功能稳定组血清TNF-α显著低于术前(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和尿液TNF-α显著升高(P<0.01),且较临床诊断和血清肌酐(Scr)变化提前1-2天。随着糖皮质中击治疗有效,TNF-α均下降。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组尿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测定62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TNF-α的基因型,并结合供受者HLA配型情况,比较各基因型对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在HLA—DR错配的情况下,TNF—α等位基因为高分泌型者,其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低分泌型者高(P〈0.05)。结论:TNF-α基因型对肾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影响,可据此或可制定更为合理的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机体对创伤、感染等应激而产生的多肽类物质。可明显改变碳水化合物、脂肪、微量元素及蛋白质的代谢。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产生有密切关联。并认为抗脂多糖(LPS)单克隆抗体能降低内毒素刺激下TNF的释放量。 相似文献
6.
8.
9.
10.
肿瘤坏死因子与急性胰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坏死因子与急性胰腺炎黄克俭花天放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necrotizingpancreatitis,ANP)病死率较高,文献报道达20%~40%,死亡原因往往是疾病过程中并发其它脏器功能衰竭。迄今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 相似文献
11.
12.
刘怀琼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90,(1)
一、什么是肿瘤坏死因子一肉瘤病人患有间发的链球菌感染,导致肿瘤出血坏死。后来又发现内毒素的多数作用并不是直接影响宿主代谢,对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组织也无毒性作用。内毒素是因为诱发宿主产生了某些因子,从而导致了休克和死亡。免疫细胞受到各种方式的刺激时,释放一种可溶性蛋白,叫胞浆动力素(Cyto-kine),它对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有远达效果,故认为是一类激素。其中干扰素和自介素已经肯定是炎症反应的介质。 相似文献
13.
肿瘤坏死因子(TNF)参与红细胞生成、血管生成等生物进程,它是内皮细胞的趋化物,促使毛细血管管样结构在三维空间溶胶中成型。在兔角膜和小鸡绒膜尿囊中,具有直接的血管生成活性。在伤口愈合中,可能增加组织氧张力而使纤维母细胞成熟。作者将1~500ngα TNF盐液及溶胶体液局部置于正常及注射过阿霉素的小鼠伤口中,待致伤11日后,杀死小鼠取与伤口垂直的皮片测量伤口裂开力(WDS)并观察组织学改变。另一组创伤小鼠每日腹腔注射TNF 25~75 相似文献
14.
肿瘤坏死因子与门静脉高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松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9,8(2):156-158
门静脉高压(PH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病因复杂,伴有高动力循环状态,如内脏及体循环小动脉阻力的降低,心输出量、门静脉系统血流量增加等。导致上述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机制可能与血管床对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等内源性缩血管物质的反应低下有关,或者与内脏及... 相似文献
15.
《国际外科学杂志》1990,(3)
肿瘤坏死因子(TNF),因其有使软组织肉瘤坏死的作用而命名,为Carswell等于1975年首次描述.进一步的研究表明TNF是一种与癌性恶病质,内毒素性休克及造血等过程有关的介质,为糖蛋白.是由激活的巨噬细胞所释出,TNF可使巨噬细胞产生巨噬细胞转移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I及其它淋巴因子.TNF不但作用于巨噬细胞,还对伤口愈合中其它种细胞产生影响,调节伤口的愈合.目前人们已发现TNF可刺激人类双极纤维母细胞的复制,刺激小牛内皮细胞的趋化性及促进鼠角膜和鸡绒毛膜尿囊膜的血管生成.基于上述原理作者研究了局部应用人工重组TNFα(Recombinant human TNF alpha)对正常 相似文献
16.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动态监测39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浓度,发现TNF水平在发生感染和急性排斥时显著增高,较临床症状的出现早1 ̄2天,术后平稳患者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无明显变化,排斥者在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有效时TNF下降,在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单克隆抗体治疗的排斥患者中,首次用药后TNF上升,随后下降,未降者排斥不能逆转。结果说明动态监测血浆TNF能预示排斥及感染的发 相似文献
17.
18.
19.
肿瘤坏死因子(TNF)包括TNFα和TNFβ,是一系列细胞因子的成员之一。具有明显的多效性,参于机体对炎症、创伤、恶性肿瘤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过程中的生物学效应,并可作为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及移植物生长存活的预测指标。抗TNF治疗可延长同种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与CsA联合应用可增强抗排斥反应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肿瘤坏死因子(TNF)系由多种细胞产生,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其染色体定位与HLA的连锁关系,表明TNF在免疫识别、补体反应以及整个免疫反应的基因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它可能是某种免疫分子基因的刺激物或抑制物,是控制免疫应答的重要因子。大量实验表明,排斥反应发生前受者血清中或移植物组织内TNF水平显著升高,应用抗-TNF单克隆抗体可显著延长移植物存活期,抗-TNF抗体联合其它免疫抑制剂治疗排斥反应有较好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