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目的 :探讨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双腔导管的效果和退出原因 ,延长其使用期限。  方法 :随访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的使用情况和并发症 ,记录导管使用终点。  结果 :①实施深静脉留置长期带涤纶环导管术 1 39例次 ,其中 1 0例次为再次置管 ;经颈内静脉入路 1 0 4例次 (成功率 98% ) ,经颈外静脉切开插管 1 3例次 (成功率 81 % ) ,经锁骨下静脉 2 2例次 (成功率 95 % )。置管成功率 1 0 0 %。②导管使用期限 :平均 (1 4 5± 1 0 4 )个月 ,使用留置导管时间分别为 :>72个月 1例 ,>36个月 7例 ,≥ 2 4个月 1 8例 ,≥ 1 2个月 37例次 ,≥ 6个月 4 2例次 ,<6个月 30例次 (大部分在继续使用 ) ,其余失访。观察导管使用终点 6 5例次 ,约占 4 6 % ,导管退出时平均使用时间 3~ 4 6 (1 0 2± 8 3)个月。退出原因 :患者死亡 4 0例 ,其余为感染拔管、导管拔脱、血流不畅和肾移植。在导管使用终点 ,90 % (5 8/ 6 5 )的导管功能良好。③导管透析充分性 :1 1 4例患者透析后尿素下降率平均 70 % ,平均Kt/V达 1 5 5。与内瘘透析患者Kt/V =1 5 0±0 33(n =30 )比较无显著差别。④导管动静脉端反接对透析效果影响 ,比较 35例导管动静脉端正接和反接 ,血流量2 0 0~ 2 5 0ml/min ,单次透析正接Kt/V =1 5 5± 0 4 3,反接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滴注并封管预防老年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导管通路形成纤维蛋白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行长期血液透析的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41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A组(21例)和B组(20例),均给予Palindrome导管置管,透析完成后A组常规肝素封管,B组在透析置管同侧静脉滴注10万U尿激酶,然后10万U尿激酶封管。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导管功能不良事件,根据血管彩超结果评估有无纤维蛋白鞘,检测6个月时导管血流速度及患者凝血功能等。结果 B组导管功能不良率、纤维蛋白鞘形成率及血栓形成率均显著低于A组(均P<0.05)。置管2 w、6个月后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凝血功能异常,B组凝血酶原时间(PT)较A组明显延长(P<0.05),但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化标准比值(INR)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置管6个月后,B组平均透析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明显高于A组(均P<0.05)。结论尿激酶预防治疗可有效避免Palindrome导管内形成纤维蛋白鞘,且小剂量使用安全性较高,无明显出血。  相似文献   

3.
111例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 通过分析111例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资料,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2001年1月~2003年3月新留置长期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使用时间大于6个月的患者111例,导管留置总时间为1090个患者月,平均已留置时间为9.8个月。所有导管均选用Quinton Permcath带cuff长期留置透析导管,插管部位首选右颈内静脉,其次为左颈内静脉、髂外静脉。出现导管并发症(感染、血栓等)予对症处理。结果 局部血肿的发生率为8.1%。导管位置不良的发生率为4.5%。111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导管感染,感染率为5.4%,2例为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有效;4例为真菌感染,1例治愈,3例拔管并重新置管。导管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8、9%,发生血栓时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36d;20例患者尿激酶溶栓后导管恢复通畅,成功率为95.2%,其中18例再次发生导管血栓,5例患者加服血小板抑制剂后能保持导管长期通畅,13例仍多次发生血栓,改服华法林后,9例有效,另4例改建内瘘或移植血管。溶栓及联合抗凝治疗使16例患者的导管使用寿命平均延长了6个月。结论 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的留置和长期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导管血栓形成是其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溶栓及联合抗凝治疗可显著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永久性与临时性双腔留置导管在血透患者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观察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作为血透长期通路的效果,比较两种双腔留置导管的并发症。方法:我院1998年12月~2000年9月,行带涤纶套双腔深静脉留置导管手术24例,年龄30~81(平均60)岁,术前平均血透30.6个月,平均内瘘(和腹透置管)手术3.5次,留置通路经颈内、颈外或锁骨下静脉。随机观察临时性双腔留置导管15例,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留置,年龄10~65(平均42)岁。以尿素清除指数KT/T和UUR为透析效果的评价指标。结果:带涤纶套双腔留置导管经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入路分别有12例、8例和4例,长期留置导管已使用150个病人月,平均使用6.5(1~19)个月,使用长期导管血液透析共1812例次。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内血栓形成或血流不畅6例84次,发生率为2.3%透析例次;发生感染7例12次,发  相似文献   

5.
新型枸橼酸盐抗凝血液透析液溶质清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枸橼酸盐抗凝血液透析液在高危出血肾衰患者血液透析中的溶质清除效果。方法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2002-06~2003-12的42例肾衰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行低分子肝素抗凝透析液血液透析,Ⅱ组行枸橼酸盐抗凝透析液血液透析。检测两组透析前后血尿素氮(BUN)、肌酐(Cr)及Ⅱ组动、静脉端活化凝血时间(ACT)和离子钙(iCa2 ),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及尿素下降率(URR)。结果 Ⅱ组静脉端ACT较动脉端显著延长(P<0 .01),静脉端iCa2 较动脉端显著降低(P<0 .01)。两组透析后血BUN、Cr均比透析前明显降低(P<0. 01),Ⅱ组透析的Kt/V及URR均略高于Ⅰ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 05)。结论 枸橼酸盐抗凝血液透析液的溶质清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长期留置血透导管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颈内静脉长期留置血透导管的效果。方法应用Seldinger技术行导管置入,观察导管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行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插入术22例,成功21例,失败1例;21例患者的透析后尿素下降率为46%~78%,平均69%,19例患者的KT/V达到1.3,其余2例为0.9、1.1;主要并发症为血流不畅和导管感染。结论维持性血透患者颈内静脉长期留置血透导管的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比较老年透析患者应用Permcath导管与肝素涂层Palindrome导管后透析充分性,导管凝血功能变化,分析Palindrome导管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45例老年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心静脉置管材料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9例)均采用Palindrome导管置管,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Permcath导管,所有患者术后均保持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置管前与1 w后凝血功能的变化,置管1 w与12个月后透析期间血流速度、尿素清除指数(Kt/V)以及随访期间血栓相关性导管功能不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保持随访。随访期间观察组感染率为10.5%(2/19),与对照组无明显〔11.5%(3/26),P0.05〕差异。对照组6例出现导管不畅,观察组2例出现导管不畅病例。对照组导管不畅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置管1 w内未出现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12个月后的平均透析血流量、Kt/V较置管1 w时稍有降低,但差异不明显(P0.05);对照组12个月后的平均透析血流量、Kt/V较置管1 w时明显降低(P0.05)。置管后,观察组平均透析血流量、Kt/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透析患者置入肝素涂层Palindrome导管在控制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维持透析充分性方面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颈内静脉长期导管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经皮颈内静脉长期置管的1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置管术后情况、导管的使用情况、常见并发症的防治、透析充分性评价等。结果(1)实施颈内静脉长期置管18例次,其中3例为重新置管,置管成功率100%。(2)导管相关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置管处局部渗血;1例出现导管出口感染,2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例患者出现导管血栓形成;2例诊断导管纤维鞘形成;1例因人为损坏出现导管破裂。经过相应处理后均使问题得到解决。(3)导管使用期限:本组患者长期导管使用时间为4~41个月,除1例死亡(原因为脑出血),3例为重新置管,余患者仍继续使用。(4)透析充分性评价:15例患者平均尿素下降率为72%,平均尿素清除指数达1.54。结论对于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老年血透患者,使用颈内静脉长期导管行血液透析可以达到充分透析;提高置管及导管护理技术、加强健康宣教,能延长导管使用年限,减少导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原液肝素封管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探讨合理的封管浓度。方法 120例血液透析患者均行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置管,将其随机分为A、B、C 3组,血液透析结束后分别从导管动、静脉端快速推入0.9%氯化钠溶液10ml,将导管内血液彻底冲洗干净,然后采用肝素封管,A组肝素浓度为1250 U/ml,B组为3125 U/ml,C组为6250 U/ml。观察3组导管留置时间、堵管发生率及患者透析1个月后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3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及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及B组比较,C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延长,堵管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1个月后,3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液肝素封管使用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不增加出血风险,是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较为理想的封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内科》2017,(2)
目的探讨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尿素清除指数(Kt/V)与尿毒症患者毒素水平、贫血程度、营养状况的关系,分析用其评价透析效果的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CAP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Kt/V与血肌酐、尿素氮、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β_2微球蛋白(β_2-microglobulin,β_2-MG)、血磷、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关系,根据Kt/V水平将127例患者分为低Kt/V组(Kt/V1.7)、中Kt/V组(1.7≤Kt/V2)、高Kt/V组(Kt/V≥2),比较三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等水平的差异。结果患者Kt/V与血红蛋白含量呈正相关(rHb=0.215,P0.05),与血磷、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呈负相关(r_P=-0.317,r_(Scr)=-0.429,r_(Bun)=-0.34,P均0.001);与血白蛋白β_2-MG、iPTH无相关性(P0.05)。高Kt/V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高于低Kt/V组(P0.05),血磷水平低于低Kt/V组(P0.05);高Kt/V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均低于中、低Kt/V组(P0.05);低、中、高Kt/V三组患者β2-MG、i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t/V可能与CAPD患者中分子物质、营养状况不相关,用其评价CAPD患者溶质清除状况及透析充分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透析液钠浓度对尿毒症患者血压和心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相对性低钠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压和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 方法:选择合并高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透析液钠离子浓度减为135 mmol/L,B组给予常规透析,透析液钠离子浓度142 mmoL/L.观察透析8周后两组患者血压、体重、血清尿素氮、肌酐、体重指数、Kt/V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透析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性别比例、透析时间、及研究前血压、血清尿素氮、肌酐、Kt/V、LVEF和BMI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组患者在治疗后收缩压[(158.2±11.1) vs (156.8±10.0)mmHg,P<0.05]、舒张压[(88.1±9.4) vs (85.6±8.6)mmHg,P<0.01]和体重[(55.1±7.0) vs (54.7±6.5)kg,P<0.05]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患者LVEF较治疗前显著增加[(53.5±6.7)% vs (54.1±5.4)%,P<0.05],但血清尿素氮、肌酐、Kt/V和BMI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者治疗后上述各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组患者透析时低血压[5.96% vs3.48%,P<0.05]和透析失衡(3.65% vs 1.59%,P<0.05)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透析时高血压、低血糖、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相对性低钠透析可有效降低血压和改善患者心脏功能,但增加透析时低血压和透析失衡的发生率,因而在临床应用时要加强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前通过中心静脉(股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插入单针双腔导管,建立临时性甚至长期的血管通路已广泛应用于血液净化。如何保持留置导管的通畅,延长其使用时间并降低感染率是血液透析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观察了46.7%枸橼酸钠溶液在血透患者长期留置导管封管中的效果,并与肝素钠混合尿激酶及抗生素(简称混合溶液)封管作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计算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单次尿素清除指数(Kt/V),记录透析过程中的血流量、超滤量、血红蛋白和体重指数( BMI)等指标,并分析这些指标对Kt/V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的终末期肾病患者135例,计算每个患者该次血液透析的Kt/V,Kt/V≥1.2为Kt/V达标组,Kt/V< 1.2为Kt/V不达标组,统计分析Kt/V与血流量、超滤量、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35例患者中,血流量(β=0.052)和超滤量(β=1.143)与单次血液透析的Kt/V呈正相关(P<0.05),BMI(β=-0.404)和血红蛋白(β=-0.063)与单次血液透析的Kt/V呈负相关(P<0.05).结论 血流量、BMI、超滤量和血红蛋白是单次血液透析Kt/V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腹膜透析(PD)充分性是PD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小分子溶质清除指标为每周尿素清除指数(Kt/V)。Kt/V已经由既往指南的>2.0,降低到≥1.7即可。除了小分子溶质清除外,容量平衡、营养状态、临床症状等也是透析充分性的评估指标。因此,PD充分性评估既有小分子溶质的清除,也包括其他综合性因素。影响透析充分性的因素中,残余肾功能、腹膜转运特性为主要因素,应予以足够重视并定期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导管在长期留置深静脉导管高龄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收集80岁及以上需要长期留置深静脉导管的高龄患者132例。按穿刺途径不同分为两组:PICC导管组(n=72)和颈内静脉组(n=60)。结果PICC导管留置时间较颈内静脉组显著延长,分别为(146.84±100.46)d和(36.60±35.61)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导管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和滑脱分别为2例和1例,均较颈内静脉组(10例和9例)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高龄老人可应用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安全性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和无名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 再次经颈部置入长期透析导管常存在困难。我们利用球囊辅助经皮穿刺术(REcanalisation and balloon-oriented puncture for Re-insertion of dialysis catheter in nonpatent central veins, REBORN)对7例中心静脉病变严重的患者成功置入颈部长期透析导管, 术中无气胸、血胸、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术后随访2个月导管功能良好。REBORN为建立困难透析通路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方法的安全性及手术成功率.方法 46例患者行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术,分为A组(经撕脱鞘方法置管)、B组(经颈外静脉入路置管)和C组(非撕脱鞘方式置管).观察3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透析中血流量、静脉压指标,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B、C两组与经典撕脱鞘方法置管相对比.结果 经典撕脱鞘置管患者均一次性成功,但术中出血量多于另外两组.术后3组均表现为皮下隧道渗血.3组患者透析中静脉压、血流量及Kt/V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撕脱鞘方式置入导管寿命低于经撕脱鞘置管(P<0.05).B、C两组患者手术总失败率(24.14%)高于经典撕脱鞘方式置管患者(P<0.05).结论 带涤纶套中央静脉导管置入方法推荐首选经典撕脱鞘置管,该方法安全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掌握长期双腔导管留置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 回顾36例采用长期双腔导管留置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措施。结果 患者的生活质量、Kt/V≥1.2与内瘘透析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出现导管出口处感染5例,隧道感染1例,菌血症1例,不完全性堵塞6例,23例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长期双腔导管留置是适合于无法建立血管内瘘的维持性血透患者,正确使用和精心护理是延长导管使用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片联合氯吡格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带涤纶套留置导管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使用带涤纶套留置导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例,所有患者入组前常规行每月1次尿激酶封管,采取随机分组前瞻性对照研究,A组6例,继续每月1次尿激酶封管,10 000 U/ml;B组7例,在A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片,每次75 mg,每日1次,口服;C组7例,在B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片,每次0.96g,每日3次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3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首次透析时需尿激酶干预的时间、3个月内尿激酶溶栓次数、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血气分析及凝血功能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31.4‰,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为(23.4±14.2)天,溶栓7次;B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19.2‰,首次尿激酶干二预时间为(37.2±13.8)天,溶栓4次;C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11.5‰,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54.5±5.50)天,溶栓2次.上述指标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3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片联合氯吡格雷片用于血液透析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可显著降低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部位对血液透析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对84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分别行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观察导管留置时间、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透析时最大血流量及透析充分性。结果 颈内静脉置管保留时间长于股静脉置管(P<0.05),且感染率、血栓形成率低、血流量高(P<0.05)。结论 血液透析时应首选颈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