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容量动态变化对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选条件的129例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肾内科的CAPD患者随访18个月,每6个月对患者容量状态(overhydration,OH)、血清白蛋白(Alb)及透析充分性等指标进行监测。随访前后Alb的变化表示为ΔAlb(Alb18月~Alb0月),OH的变化表示为ΔOH(OH18月~OH0月)。结果:根据△Alb将患者分为三组,即A组(ΔAlb≥3 g/L)、B组(2 g/L≥ΔAlb≥-2 g/L)及C组(ΔAlb≤-3 g/L),结果显示ΔOH在三组间有明显不同[(-1.04±1.6)L,(0.16±1.62)L,(0.26±1.34)L;P0.05)],而患者年龄、透析龄及残余肾尿素清除率(r Kt/V)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基线资料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OH、年龄及r Kt/V是影响Alb水平的独立因素(R2=0.301,P0.05);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矫正性别、糖尿病及r Kt/v下降速率等因素后,随访期间平均OH水平是影响低白蛋白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χ2=20.51,P0.05)。结论:腹膜透析患者持续高容量状态或容量负荷增加是导致低白蛋白血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残肾功能下降并不一定伴有Alb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伴有轻度肝脏损害对血氨水平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接受CAPD治疗的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测定静脉血氨浓度,采用OH值评估容量状态,同时评估透析充分性、检测肝酶学及其他生化指标。所有患者根据肝酶水平分为两组,即轻度肝脏损害及肝功能正常组。采用均数比较、简单相关及多因素分析等方法探讨CAPD患者轻度肝功能损害与血氨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共139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入选本研究。与肝功能正常患者相比,轻度肝功能损害患者血氨水平明显更高于[(43.95±8.47)μmol/Lvs(38.40±8.59)μmol/L,P〈0.05],血清白蛋白[(36.23±5.17)g/Lvs(38.54±4.44)g/L,P〈0.05]及血红蛋白水平[(105.71±17.39)g/Lvs(116.87±16.40)g/L,P〈0.05]则更低。而血尿素、总的尿素清除率(tKt/V)及蛋白相当的总氮呈现率(PNA)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轻度肝功能损害、低的残余肾尿素清除率及高的OH水平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血氨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R2=0.249,P〈0.05)。结论:轻度肝功能损害是导致腹膜透析患者血氨升高的重要原因,并且它与临床不良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估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腹膜透析患者28例及血液透析患者28例,采用肾脏疾病生存质量专用量表KDQOL-SFTM量表对透析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估。比较血液透析患者和腹膜透析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的差异,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探索分析透析人群HRQOL的影响因素。结果:血液透析患者和腹膜透析患者在KDQOL-SFTM量表各维度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外社会功能(SF)。血液透析患者SF得分高于腹膜透析患者(63.94±25.08vs48.66±23.41,P〈0.05)。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透析龄、文化程度、钙磷乘积、血红蛋白(Hb)、甲状旁腺激素(PTH)等。上述因素对血液透析患者的HRQOL影响占14.1%~55.6%。影响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透析龄、体重指数(BMI)、糖尿病(DM)、Hb、血白蛋白(Alb)、PTH、铁蛋白、腹透方式、每日交换液量等。上述因素对腹膜透析患者的HRQOL影响占14.7%~58.6%。结论:透析患者的骨矿物质代谢紊乱、贫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除此之外,腹膜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受BMI、DM、营养状态、腹透龄的影响。临床中应积极纠正上述影响因素以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体内炎症因子与营养状况及贫血的关系。方法测定87例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血红蛋白、血肌酐、血白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按超敏C反应蛋白〈5mg/L和超敏C反应蛋白≥5mg/L将患者分为两组,并选择20例同龄健康人作为对照。同时进行改良主观综合营养评估,分析两组患者炎症指标与贫血及营养指标的变化的关系。结果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微炎症发生率为45.97%,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组患者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每周用量及改良主观综合营养评估评分明显高于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血肌酐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改良主观综合营养评估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微炎症状态在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及贫血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9例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CAPD)进行回顾分析,对血压控制良好(正常血压组)和血压控制不佳(高血压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腹膜转运特性、容量状态进行比较;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CAPD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指标仅血清白蛋白在两组之间存在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在腹膜转运特性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膜转运特性为高转运、容量超负荷、每日残余尿量少于400 ml、低血清白蛋白、未能定期回透析中心随访等与腹膜透析患者血压控制欠佳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容量超负荷、腹膜转运特性为高转运、低血清白蛋白、未能定期回透析中心随访为腹膜透析患者血压控制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容量超负荷、腹膜高转运、低血清白蛋白、未定期随访是CAPD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overhydration(OH)作为新的容量超负荷无创指标在腹膜透析(腹透)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6月复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腹透中心的80例持续性非卧床腹透患者,应用生物电阻抗技术连续测定OH值6个月,在末次进行OH测定时,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将OH值与UCG判断容量超负荷的心脏间接指标、长期容量超负荷状态下心脏结构改变的相关指标进行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再按OH值将患者分为两组:OH<2 L组(容量正常组)及OH≥2 L组(容量超负荷组),比较两组间心脏形态结构、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差异。 结果 相关分析显示,80例腹透患者OH值与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左室质量(LVM)、体表面积标化左室质量指数(LVMIBSA)、身高标化LVMI(LVMI身高)均呈正相关(均P < 0.01),校正相关系数分别为0.21、0.27、0.14、0.12、0.26、0.25、0.20。两组间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尿素清除指数(Kt/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H≥2 L组O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平均动脉压(MAP)均显著大于OH<2 L组(均P < 0.01)。两组间心脏收缩功能指标及舒张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H≥2 L组的心脏结构形态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显著高于OH<2 L组(P < 0.01或P < 0.05)。OH≥2 L组ESV高于OH<2 L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8)。两组间总外周阻力(TPR)、总外周阻力指数(TP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H≥2 L组左室后壁舒张期厚度(LVPW)、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LVM、LVMIBSA、LVMI身高、左室肥厚(体表面积标化)(LVHBSA)和LVH身高均高于OH<2 L组(P < 0.01或P < 0.05)。 结论 腹透患者OH与UCG指标显著相关,且OH值升高对心血管状况的影响与临床容量超负荷状态下的心脏形态、结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相一致,因此,OH作为新的容量超负荷评价指标在腹透患者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艾灸对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腹膜营养不良的影响.方法: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2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中药艾灸)与对照组各13例,观察治疗前后透析超滤量(UF)、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及中医症状计分和改良定量主观整体评估法(MQSGA)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 h总超滤量明显增加,hs-CRP、IL-6明显下降,Alb及Pre-A明显增加,中医症状计分和MQSGA评分增加,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艾灸可以有效提高透析超滤量,减轻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改善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与营养不良之间的关系。方法:143例慢性肾脏病(CKD)4~5期的非透析CKD患者通过主观综合营养评估(SGA)法分为营养良好组和营养不良组,测定白蛋白、前白蛋白等生化营养指标,同时应用DEXA法测定所有患者全身肌肉组织及脂肪组织含量,以C反应蛋白(CRP)水平评价慢性炎症的状态。结果:143例患者平均CRP(4.64±7.51)mg/L,CRP升高(〉8mg/L)的比例为21.67%,营养不良组平均CRP及CRP升高比例均显著高于营养良好组(P〈0.01),营养不良组的前白蛋白水平较低(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P水平与血清Alb呈极显著负相关(Rho=-0.338,P〈0.01),与Pre—Alb呈极显著负相关(Rho=-0.347.P〈0.001)。Pre—Alb水平与LBM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ho=0.25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FMDXA百分比、高血清CRP水平和低肾小球滤过率是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透析CKD患者中存在微炎症状态,微炎症状态与CKD患者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直接相关,血清前白蛋白较白蛋白更好地反映非透析CKD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不同指标评估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状态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09年6月~8月在我院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139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原理得到身高和体重标化的细胞外液评价患者容量状态的临界值,并采用χ2检验分析体重标化的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water normalized for weight,ECW/w)、身高标化的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water normalized for height,ECW/h)、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和OH(overhydration)等指标评价容量状态的有效性。结果:由ROC原理得ECW/h和ECW/w评价容量状态的临界值分别为9.04 L/m和0.254 8 L/kg,经χ2检验分析得ECW/h与OH值评价容量状态的有效性相似(P〉0.05)。结论:ECW/h可有效评价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蛋白能量消耗(PEW)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9月泰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龄25岁-78岁,透析龄3-36月。运用改良SGA法评分系统(MQMGA)、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和白蛋白等进行营养评估,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进行微炎症状态评估,同时检测人体学指标[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中臂围(MAC)、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和中臂肌围(MAMC)]、生化指标[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血清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胆固醇(TC)]等。入组标准:按照国际肾脏营养及代谢协会(ISRNM)专家组制定的PEW的标准进行筛选,分为PEW组35例及非PEW组61例。结果:(1)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PEW发生率36.5%(35/96),其中大于65岁患者22例,占62.9%(22/35),糖尿病肾病患者14例,占40%(14/35);(2)两组比较,在原发病方面,PEW组糖尿病肾病比例较非PEW高(P〈0.05);PEW组年龄、透析时间、Hs-CRP明显高于非PEW组(P〈0.05);而BMI、TP、Alb、PA、Hb、TC、MAC、MAMC的比例等明显低于非PEW组(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65岁)、透龄长、Hs-CRP、Alb是导致PEW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PEW发生率高,其中高龄(〉65岁)、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高,高龄(〉65岁)、透龄长、微炎症状态、低蛋白血症是PEW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发生急性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时腹膜超滤功能、腹膜对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变化,以及急性腹膜炎对患者血清白蛋白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3月期间因腹透相关性腹膜炎住院的22例CAPD患者(男12例,女10例)进行研究,收集腹膜炎发生后第1、3、6、9、12天的血和腹透液标本,分别检测血和腹透液常规及肌酐、糖、白蛋白、Na^+、K^+。同时记录每天腹透超滤量,并查看患者腹膜炎发生前最后一次的腹膜平衡试验(PET)结果和腹膜炎发生前2周每日超滤量并计算其均值,分别作为腹膜炎发生后腹膜对肌酐转运及腹膜超滤情况的基线对照组。腹膜溶质转运的计算通过同一时间点该溶质腹透液与血浆的比值(D/P)测得。结果:与腹膜炎发生前腹透超滤量相比,腹膜炎发生后第1、3天超滤量明显减少,呈负超滤(P〈0.01);腹膜炎发生后各时间点肌酐D/P值均较腹膜炎发生前肌酐D/P值明显升高(P〈0.05);腹膜炎发生后第3、6、9、12天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腹膜炎发生第1天(P〈0.05)。结论:CAPD合并急性腹膜炎时腹膜超滤功能降低,尤以腹膜炎早期更明显;急性腹膜炎导致腹膜对肌酐的转运增加及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血清肌酐水平的因素。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腹透中心200名临床情况稳定的CAPD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血清肌酐(Scr)及其他生化资料,评估腹膜透析充分性,采用简单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影响Scr水平的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平均年龄(61.02±14.81)岁,平均Scr(893±293)μmol/L;简单相关分析显示Scr水平与年龄、总尿素清除指数(TKt/V)、残肾尿素清除指数(RKt/V)、总肌酐清除率(Tccr)及残肾肌酐清除率(Rccr)呈负相关,而与透析剂量、体质指数(BMI)、透析龄呈正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在矫正透析剂量、透析龄及糖尿病等因素后,性别、年龄、Tccr、RKt/V、透析液肌酐浓度/血肌酐浓度(D/PCr)及BMI是影响Scr水平的独立因素(R2=0.659,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在剂量、透析龄及糖尿病等因素后,性别、年龄、营养状况、残余肾功能及腹膜转运功能仍能独立地影响CAPD患者血清肌酐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营养不良一炎症反应综合征现象普遍存在而且目前为止尚无有效治疗措施的情况下,探索新的组合型治疗方式——血液透析(HD)联合血液灌流(HP)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血液净化中心筛选C-反应蛋白(cRP)大于8mg/L的MHD患者20例,先HD治疗3个月,每周透析3次,之后改为HD联合HP治疗3个月,每周透析3次,其中一次为HD联合HP,再改为HD治疗3个月。于0,3,6,9月时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各项指标并进行营养相关的体格测量和主观综合营养评估(SGA)。结果:(1)患者CRP水平在0、3、6、9月时分别为:(18.62±12.71)mg/L,(23.60±12.16)mg/L,(10.91±7.14)mg/L,(12.13±6.95)mg/L,加用HP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停用HP后CRP水平有所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D+HP治疗能降低Leptin、IL-8、TNF—α水平(P均〈0.01),停用HP后Leptin、IL-8、TNF—α水平有所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在O、3、6、9月时分别为(35.4l±0.88)g/L,(35.49±O.96)g/L,(36.89±0.66)g/L,(36.54±0.5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用HP后Alb水平有所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联合HP能降低维持性血透患者CRP水平及部分中分子毒素水平.提高维持性血透患者Alb水平,从而改善其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小剂量日间非卧床腹膜透析(DAPD)和小剂量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对残肾功能较好的糖尿病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疗效。 方法 病情稳定、残肾功能较好(rGFR≥5 ml/min,且尿量≥750 ml/d)的40例糖尿病ESRD患者入选。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小剂量DAPD组20例和小剂量CAPD组20例。DAPD组透析处方为1.5 L或2 L,3次/d,每次留腹3~4 h,夜间干腹。CAPD组透析处方为1.5~2 L,3次/d,或1.5 L,4次/d,夜间留腹。在研究开始及6个月后,分别计算两组腹膜尿素氮清除率(Kt/V)、残肾Kt/V、每周总Kt/V、Ccr、rGFR等指标;测定24 h尿蛋白量、24 h腹透液蛋白、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剂量;用改良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法(SGA)评估患者营养状况。 结果 共35例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透析龄、透析液肌酐/血肌酐(D/Pcr)等基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后,CAPD组胰岛素剂量和24 h腹透液丢失蛋白明显高于DAPD组,分别为(33.6±10.9) U/d 比(20.6±6.2) U/d(P < 0.05)和(11.13±4.95) g比(5.66±2.88) g(P < 0.01),而血清白蛋白明显低于DAPD组[(29.7±4.2) 比(36.5±3.9) g/L,P < 0.05]。DAPD组与CAPD组相比,24 h净超滤量为(554±187) ml比(309±177) ml,24 h尿量为(1090±361) ml比(750±258) ml,rGFR为(8.21±2.40) ml/min比(4.88±2.11) ml/min,DAPD组均显著高于CAPD组(均P < 0.05)。 结论 对于残肾功能较好的糖尿病ESRD患者,小剂量DAPD较小剂量CAPD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营养状态及保护残肾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与持续循环腹膜透析(con-tinuous cyclic peritoneal dialysis,CCPD)对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及血肌酐、尿素氮转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腹透中心常规CAPD治疗透析不充分并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腹透患者20例,行腹膜平衡试验(peritoneal equilibration test,PET)了解腹膜转运特性,并计算基础Kt/V,然后给予CCPD治疗10d,检测CCPD治疗前后血及腹透液肌酐、尿素氮、Ca2+、P3-、Ca×P、iPTH,记录患者每日超滤量和尿量;比较CAPD与CCPD两种透析模式对上述指标影响。结果:CCPD治疗10d后总Kt/V由基线的1.73±0.33升高至2.30±0.37(P<0.05),Ccr/w由(47.43±7.61)L·wk-1·1.73m-2升高(61.69±10.52)L·wk-1·1.73m-2(P<0.05);血磷由(2.39±0.52)mmol/L降至(2.03±0.43)mmol/L(P<0.01);钙磷乘积由(66.73±15.84)mg2/dl2降至(58.81±13.64)mg2/dl2(P<0.05);iPTH由(84.85±15.84)pmol/L降至(58.81±13.64)p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CCPD能增加腹膜对小分子毒素(Cr、BUN)的清除,提高Kt/V和CCr值,并能降低血磷、iPTH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瘦素(Leptin)、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MHD患者60例,随机分为低通量血液透析组(A组)、高通量血液透析组(B组),血液透析滤过组(C组),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D组),分析MHD患者血清瘦素、炎症水平及营养状况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统计参数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及透析相关参数:透析时间、透析剂量、超滤量、血红蛋白、体重指数、Leptin浓度、IL-6浓度、电解质水平、尿素氮清除率(Kt/V)等。结果:(1)MHD患者Leptin、CRP、IL-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Alb、BMI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2)A组透析6个月后Leptin、CRP、IL-6、Alb,BMI无明显变化,B、C两组透析6个月后Leptin、CRP、IL-6水平降低,Alb、BMI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MHD患者Leptin与CRP、IL-6水平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CRP、IL-6与BMI,Alb呈负相关。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能够减轻高瘦素血症及炎症反应,改善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11年单中心初始血液透析患者透前贫血情况,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按标准纳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新增的初始血液透析患者92例。收集人口学资料、肾病病史、就诊史、原发病、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红蛋白与性别、年龄、缴费类别、肾病病史、就诊史、糖尿病、感染、红细胞生成刺激剂( 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ESA)使用史、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二氧化碳结合力(ECO2)、血清白蛋白(Alb)。结果:92例患者平均年龄(57.8±16.9)岁,平均Hb(72.7±14.6)g/L;与Hb〈90 g/L组相比,Hb≥90 g/L组有更多的肾内科就诊史和有ESA使用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Hb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感染、有ESA使用史、eGFR和Alb。结论:本中心初次血液透析患者进入透析时贫血严重,贫血严重程度与合并感染、有ESA使用史、eGFR和Alb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可能影响长期腹膜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非医疗因素,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79例慢性肾衰竭进行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工作状况、文化程度、医疗负担及家庭支持等情况。采用国际通用的KDQOL-SFTM1.2中的短表SF-36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指数。结果SF-36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提示:CAPD患者生存质量的8个方面得分均显著低于中国一般人群(P〈0.05或〈0.01);在职患者和有医疗保障患者sF-36得分分别为(45.78±16.93)分和(49.62±13.20)分,明显高于非在职患者的(32.65±12.26)分和无医疗保障患者的(33.85±6.24)分(P〈0.05);人均年收入越高的家庭,患者生存质量就越高;有子女和老伴共同照顾的患者生存质量最高,而由保姆或个人照顾的患者生存质量最低;79例患者中焦虑的发生率为54.4%(43/79),抑郁的发生率为15.2%(12/79),二者均与生存质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家庭支持、工作状况、医疗保障和心理障碍均对CAPD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