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急诊手术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收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患者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2~36个月,体重3.1~12kg,室间隔缺损(VSD)21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11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严重肺动脉狭窄合并PDA、房间隔缺损1例。余为单种VSD,病例中合并肺高压40例,均行急诊手术。术中PDA直接结扎后再建立体外循环,5例采用正中切口,47例采用左侧卧位小切口,浅低温,高流量,进口膜肺及改良超滤技术。结果:术中心肌阻断平均40分钟,辅助时间平均40分钟,随时监测血气,电解质,并及时调整,开放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全组病例顺利脱机,回外科监护室后死亡两例。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CPB转流中,应注意心肌及肺的保护、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的纠正,进口膜肺及超滤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由于肺血管病变,易发生肺功能衰竭和右心排出受限,我院1993年3月~2000年5月手术治疗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36例,由于加强了术后监护,尤其是呼吸道和肺功能的管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1月~28岁。其中,室间隔缺损(VSD)24例,房间隔缺损(ASD)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6例,VSD合并PDA3例,右室双出口合并VSD1例。36例均有活动后心悸、气急,术前有轻度紫绀16例,活动后有紫绀20例,36例P2均明显亢进,心前区扪不…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超  谭益  唐胜军  张俭荣  唐烽 《重庆医学》2008,37(4):372-372,375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0年8月~2007年8月收治60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其中室间隔缺损(VSD)25例,房间隔缺损(ASD)16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VSD合并ASD 7例,VSD合并ASD和PDA 5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2例。60例患儿行手术治疗,其中55例行常规心脏畸形矫治手术,VSD采用间断缝合涤纶补片修补,5例室间隔水平双向分流平衡的患者进行了单向活瓣VSD修补术。结果行手术治疗的60例中共死亡1例。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45~135h〔(52±6)h〕,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27~176h〔(81±36)h〕。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1例气胸,2例肺部感染,处理后好转。随访56例,随访时间3个月~6年,气促症状明显减轻,超声心动图提示1例心脏补片处有少量分流,其余患儿均恢复良好。结论适时的手术时机,正确的手术方法,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及围手术期处理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 2004-05/2006-12进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100例,男37例,女63例,年龄42 d~2岁,体质量4~8 kg,其中法乐氏四联症(TOF)16例,室间隔缺损(VSD)7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VSD/PH)2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VSD/ASD)17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VSD/PDA)1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ASD/PH)11例,部分房室管畸形(TECD)8例,右室双出口(DORV)5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TGA/VSD/PDA)1例,法乐氏三联症1例,三房心1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体外循环管理和术后处理的注意事项,以减少婴幼儿先心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10kg以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pH)婴幼儿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儿年龄11~26月,平均(19.4±8.5)月;体重5.5~10.0kg,平均(7.6±2.3)kg;室间隔缺损(VSD)20例,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例,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肺动脉高压轻度8例,中度11例,重度3例。所有患儿均手术一期矫治,彻底纠正心内畸形,CPB转流时间32~110min,平均5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30min,平均22min;心脏全部自动复跳,均顺利脱机;l例因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死亡,病死率4.5%,余均康复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婴幼儿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充分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手术操作熟练,重视体外循环管理、围手术期处理,尤其是新技术、新药的合理应用,都有助于提高婴幼儿心脏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重症先心病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外科技术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本组121例,5~11kg(平均7.6kg),其中6个月~3岁(平均18个月)的先心病患儿接受外科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伴肺高压69例。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ASD)15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5例,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4例,单纯房间隔缺损(ASD)8例,法洛氏四联征(TOF)8例,四联征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全部手术均在中度低温或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室间隔缺损(VSD)采用间断、连续补片,同期处理其他畸形。4例行二尖瓣成形。法洛氏四联征行室缺修补,右室流出道疏通加宽补片,2例做跨环补片。结果:全组无死亡。2例因呼吸道并发症作气管切开,2次气管插管2例,3例肺不张,1例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术后住院时间8~41d(平均12d)。结论:随着外科技术设备的提高,一些危及患儿生命的重症先心病宜早期手术,以免延误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7.
邓明彬  周莉  廖斌  李新  詹福生 《华夏医学》2004,17(4):541-542
目的:探讨先心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体外循环术后早期治疗措施,以提高此类患儿术后抢救成功率。方法:对近年收集的42例先心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其中室间隔缺损22例,房间隔缺损10例,肺静脉异位引流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术毕有26例置肺动脉测压管,术后监测肺动脉压、经皮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的改变情况。结果:除1例于术后3h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死亡外,其余均痊愈出院,治愈率97.6%。结论:先心病容易导致肺动脉高压,甚至右心衰竭。术后早期镇静、止痛、适当过度通气以及延长降压药物的使用时间,均可避免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高原地区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10月在海拔3 700 m手术治疗的VS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8例.其中藏族10例,世居西藏地区的汉族8例;合并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中度以上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7例.术前动脉血氧分压50.1~61.4 mmHg(1 mmHg=0.133 kPa)、碱剩余-11.0~-4.3.均在浅低温、中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其中采用心脏不停跳方法10例.VSD直接缝合10例,补片修补8例,同期行PDA结扎4例,ASD修补4例,改良De Vega三尖瓣成形术7例.结果:无手术死亡;除1例术后早期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外,其余患者的肺动脉压在术后12 h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均未出现其他严重的心、肺并发症;术后均痊愈出院,出院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残余漏.结论:高原地区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经过恰当的围术期处理,施行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或/和房间隔缺损(ASD)临床较为少见,由于畸形的合并存在,常引起肺动脉高压,使PDA的典型体征消失,难与单纯间隔缺损相鉴别.我院收治经心导管或/和手术证实的PDA并间隔缺损共1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分析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和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手术矫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  1 5 3例术中测量肺动脉压 /体循环压 >0 .75的患者 ,采用心脏停跳手术 95例 (停跳组 ) ,其中室间隔缺损 (VSD) 79例 ,房间隔缺损 (ASD) 1 3例 ,动脉导管未闭 (PDA) 3例 ;心脏跳动中手术 5 8例 (跳动组 ) ,其中VSD 43例 ,ASD 1 0例 ,PDA 5例。结果 停跳组早期死亡 1 2例 (病死率 1 2 .6 % ) ,呼吸衰竭作气管切开 8例 (8.4% )。跳动组无早期死亡和气管切开病例。痊愈出院 1 41例 ,随访 3月至 1 0年 ,停跳组 2例术后 6年发生顽固右心衰 ,其余恢复良好。结论 心脏跳动组手术矫治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明显优于心脏停跳组 ,其机制可能是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肺保护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连续8例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外科治疗结果和经验。方法:2001年5月至2002年2月,手术治疗8例危重先心病新生儿,手术年龄6-30d,体重3-4.5kg,包括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大动脉错位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1例,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ASD1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对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在常温全麻下结扎,其余7例均在中低温或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大血管畸形解剖矫治。结果:8例均治愈,在监护室逗留2-10d,术后7-15d出院。术后并发症有低心排、纵隔感染及呼吸窘迫综合征。出院后随访结果满意。结论:对新生儿危重复杂先心病应早期诊断,积极开展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PDA 1例,ASD 3例,VSD 2例)均在X线透视及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和VSD。结果全组封堵成功率83.3%,1例未做封堵。所有封堵成功的患者均于术后48小时、1月和6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是治疗PDA、ASD和VSD的一种操作方便、成功率较高、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52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年龄18岁至65岁,平均41岁,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2例,室间隔缺损(VSD)1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8例,VSD合并PDA1例,单纯性肺动脉狭窄(PS)2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52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死亡2例,其余50例痊愈出院,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及合并症的处理是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前选择病例和术中及术后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应用TTE检查,选择适合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患者37例,其中2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10例膜周部型室间隔缺损(VSD),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封堵器选择大于TTE测值的2~4 mm。术中在X线和TTE监测下观察封堵器的释放过程。术后1天、1周、1个月及6个月应用TTE观察封堵伞有无脱落,房、室间隔及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心脏大小变化。结果:20例ASD封堵成功19例,10例VSD封堵成功10例,7例PDA封堵成功7例。术后1天复查,1例ASD患者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VSD患者三尖瓣瓣下见少量返流,2例VSD封堵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随访1~6个月,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结论:TTE在封堵术前选择合适病例,以及选择封堵器的大小,术中监测封堵器的位置是否准确,术后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疗效评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120例先心病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PDA36例,ASD13例,VSD70例,PDA并VSD1例,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72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PDA、ASD、VSD成功率分别为97.2%、100%、98.6%,不成功原因为缺损或导管直径过大,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ASD、VSD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一种可靠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李巍  张玉顺  杜亚娟  成革胜  谢学刚 《重庆医学》2008,37(23):2699-2700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63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2例并发3种畸形,余均为2种复合畸形.经导管介入治疗原则:同期治疗应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再次行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最后行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特殊情况时则遵循个体化原则.结果 63例中,2例VSD并PDA患者因年龄小于3岁,体重不足10Kg,而进行分期介入治疗,其余患者均行同期介入治疗.63例患者均荻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19例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者,术后跨肺动脉瓣平均压差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4例Lutembacher综合征患者,术后二尖瓣瓣口面积均明显增加.术随访后3d、1个月、6个月,所有患者房室水平及大血管水平分流均消失,扩大的心腔进行性缩小,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移位及脱落;X线检查显示肺血均明显减少,心电图检查未记录到严重心律失常.结论 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虽较复杂,但只要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治疗策略合理、操作规范,同样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国产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2例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予即刻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观察疗效。结果22例均封堵成功,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术毕PDA和VSD杂音消失,即刻造影和TTE随访均无残余分流;ASD术后即刻TTE示有2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微量二尖瓣反流,随访3~6个月时2例残余分流和1例二尖瓣反流消失。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PDA、ASD或VSD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6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成功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患者,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分CP组和非CP组。对两组的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病案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99名患者(男203/女396)成功接受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CP组408例(PDA126例、ASD166例、VSD116例),非CP组191例(PDA52例、ASD83例、VSD56例)。CP组各病种平均住院日均明显缩短(P〈0.05);PDA和ASD患者住院总费用明显下降(P〈0.05),但VSD总费用无明显降低(P=0.518)。两组整体并发症率无差异(P=0.897),CP组甲级病案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01)。结论临床路径是改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医疗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流序列(FLOW)在影像诊断和血流动力学分析上的独特作用,评价电子束CT(EBCT)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BCT以FLOW对11例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检查。结果:11例患者共发现原发畸形27处,其中室间隔缺损9例,房间隔缺损2例,大动脉转位4例,右弓右降3例,三尖瓣闭锁1例,肺动脉瓣狭窄7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结论:EBCT对先天性心脏病病变程度较重、低血流的血管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核磁共振(MRI)和心血管造影在婴儿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8例年龄小于1岁的婴儿均行心脏超声及MRI检查,并作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88例中12例作心血管造影检查,其中4例合并主动脉缩窄(COA)者同时作经皮球囊COA成形术.结果:心脏超声显示单纯室间隔缺损(VSD)66例,单纯房间隔缺损(ASD)2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VSD合并ASD 11例,VSD合并PDA 2例,ASD合并PDA 1例,VSD合并ASD、PDA 3例.MRI检查出超声心动图漏诊伴有主动脉弓病变18例(占20.5%).12例心血管造影均有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缩窄,且介入治疗者获得成功.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对左向右分流先心病心内结构异常作出准确诊断,而MRI可排除心外大血管畸形;心血管造影则在超声心动图和MRI不能提供准确主动脉弓病变或需介入治疗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