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2年9月至2009年6月,由同一位术者对21例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行CABG(甲减组),男6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4岁;其中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3例,体外循环下心脏停跳手术1例,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手术17例;术前均口服左旋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明显改善后手术。选择同期20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CABG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1岁。于术前、术中、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及临床预后指标。结果甲减组体外循环下手术患者死亡1例,术前有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甲状腺激素水平低;其余20例生存者均为心脏不停跳手术,其中17例为非体外循环手术;术后随访2~30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增加(55%±21%vs.48%±17%)。对照组患者均生存。两组间术中心排血指数[2.7±1.4 L/(min.m2)vs.2.8±1.5 L/(min.m2),t=530,P=0.530]、住院时间(12.2±4.7 d vs.10.1±3.9 d,t=0.170,P=0.170)、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17.6±9.1 hvs.15.1±13.7 h,t=0.120,P=0.1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术期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显示,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对激素水平影响较小。结论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术前准备充分,采用心脏不停跳手术方式较为安全,围术期甲状腺素治疗是关键;对重度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手术风险大。  相似文献   

2.
连续17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回顾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 170例(男152例,女18例;年龄35-80岁,平均66.7岁)冠心病病人中97%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81例左室射血分数≤45%,其中21例〈30%。84%病人心绞痛CCSⅢ-Ⅳ级。除1例在左前外侧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手术,余均为正中开胸低温体外循环下CABG。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我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常规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共完成9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男65例,女25例,单支冠状动脉病变3例,2支病变10例,3支及以上病变77例。46例患者术前有心肌梗死,8例合并室壁瘤,2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30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手术,同时行室壁瘤切除术8例,行二尖瓣替换2例,6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应用左乳内动脉89例次,桡动脉45例次,大隐静脉170例次。结果围手术期死亡3例,病死率约3.3%,1例为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为鱼精蛋白过敏心脏骤停除颤后顽固性心律失常。本组患者随访3个月~5年(平均3年),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心功能均有恢复。结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其中非体外循环手术费用低,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巨大左心室而无室壁瘤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收治的51例巨大左心室而无室壁瘤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0例,女1例;年龄54~61岁(57.5±3.2岁)。所有患者均施行CABG,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置换术16例,二尖瓣成形术17例,三尖瓣成形术7例。术后密切观察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统计病死率,并随访37个月及以上。结果每例远端吻合口为2.0~4.0个(3.8±1.1个)。围术期死亡4例(7.8%),术后死于恶性心律失常2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导致脑卒中1例;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发生心房颤动5例,室性心律失常11例,均经相应的处理治愈。随访47例,随访率100%,随访时间37~49个月(43±11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较术前明显减小(59±2 mm vs.68±5 mm,t=7.320,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大(45%±17%vs.34%±15%,t=4.770,P〈0.05)。结论 CABG是治疗巨大左心室而无室壁瘤冠心病患者较好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经验。方法1997年4月至2004年11月,对18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术前血清肌酐(C r)129~497μm o l/L(216.0±98.3μm o l/L)]的冠心病患者行CABG,其中体外循环CABG和非体外循环CABG各9例。结果术后住院死亡3例,其中大面积脑梗死、肾功能衰竭1例;肾脏和呼吸功能衰竭1例;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1例。4例患者采用腹膜或血液透析。随访11例,失访4例,随访时间2~22个月(7.6±7.3个月),随访期间无明显的心绞痛发作5例,心绞痛较术前明显减轻5例,有较剧烈的胸痛发作1例。血清C r较术前变化不明显4例(变化<50μm o l/L),较术前明显增高(C r增高>100μm o l/L)5例。长期腹膜透析1例,脑出血1例,死亡2例(脑梗死、肺部感染);抗凝治疗发生并发症1例。结论对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积极改善肾功能,通过适当的围术期处理,行CABG后的近期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对比在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e-CABG)患者中分别采用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的临床早期结果,探讨通过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提高re-CABG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0年4月到2006年6月,21例首次CABG后因心绞痛复发患者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了re-CABG手术,其中10例行off-pump CABG(off-pump组),11例行on-pump CABG(on-pump组)。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重、心肺功能、心绞痛程度、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射血分数、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On-pump组中患者术后死亡1例,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数多于off-pump组(P<0.05);off-pump组无手术死亡,在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胸腔引流液量、输血量和手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少于on-pump组(P<0.05)。结论 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技术在re-CABG中都可以取得满意疗效,off-pump CABG下施行re-CABG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经验,探讨适于国人的合理再次CABG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再次CABG 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12例;年龄41~84(63±8)岁。第二次距第一次CABG时间平均45(4~168)个月,术前均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中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Ⅱ级21例,Ⅲ级、Ⅳ级6例。术前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41~69(51.0±0.7)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2%~78%(58%±12%)。27例患者再次手术时新发病变6处,乳内动脉病变7处,桡动脉病变3处(其中1例仅为近端吻合口病变),大隐静脉病变49处(其中3处单纯近端病变、3处单纯远端病变)。结果再次手术入路选择正中原切口入路18例,左外侧切口8例,上腹正中联合剑突下切口1例。再次手术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25例,术中中转为体外循环CABG 2例。再次手术共完成远端吻合口65个,近端吻合口41个;应用左乳内动脉10例次,右乳内动脉3例次,左桡动脉16例次,右桡动脉2例次,大隐静脉17例次。完成远端吻合口1~4(2.4±0.8)个/例。手术时间170~530(304±86)min,术后输红细胞0~10(4.3±3.5)U,输血浆0~1 600(685±549)ml。术后机械通气时间6~156(24±32)h,术后住院时间7~35(14±6)d,无住院死亡患者,术后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康复出院。随访26例,失访1例,平均随访80(13~133)个月;无症状生存16例,死亡4例,症状复发或心力衰竭6例。结论 OPCAB为再次CABG的一种有效术式,但应做好体外循环准备,再次CABG时应尽可能多选择动脉移植血管材料,术中把握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8.
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时手术方式的选择。 方法  15例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根据施行的术式不同分为两组 ,常规CABG(CCABG)组 :9例患者 ,在体外循环下行 CCABG。OPCAB组 :6例患者 ,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观察两组肾功能情况、心律失常、呼吸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移植血管支数、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出血量和输血量等临床指标。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CCABG组患者术后早期肾功能较术前差 (P<0 .0 5 ) ;OPCAB组患者术后早期肾功能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P>0 .0 5 ) ,术后并发症比 CCABG组低 ,手术时间、ICU时间和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均比 CCABG组短 ,术后出血量和输血量比 CCABG组少 (P<0 .0 5 )。 结论 冠心病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采用 OPCAB术式明显优于 CCABG,经围术期的积极处理 ,大多数患者可渡过肾功能衰竭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并分析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中、远期效果。方法 3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0 30且不伴左心室室壁瘤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病人行CABG ,平均年龄(5 8 0±9 4 )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LVEF为0 15~0 30 ,平均0 2 7±0 0 4 ,其中2支病变3例,3支病变31例(包括左主干病变4例)。超声心动显示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DD)平均为(6 1 5±8 9)mm ,LVEF平均0 2 8±0 0 7。心功能分级平均为2 9±0 7。体外循环下手术2 6例,非体外循环常温手术(OPCAB) 8例。每例旁路移植2~6支,平均(3 9±0 9)支。随访率94 1% ,随访时间平均(3 5±1 9)年。结果 无手术死亡。早期主要并发症为心功能不全。所有病人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左心室舒张末直径平均(5 5 2±7 1)mm ,LVEF平均0 4 7±0 11。心功能分级平均1 9±0 3。以上指标与术前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随访3年生存率为91 9% ,5年生存率为85 7%。5年免除心绞痛为81 3% ,心功能分级为1~3级,平均1 4±0 6。结论 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的CABG病人的中、远期疗效满意,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10.
分析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手术风险,提出治疗方案。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66例冠心病患者,按心功能不同分为3组,每组22例,组1:男18例,女4例;年龄55.3±9.1岁;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0%;组2:男19例,女3例;年龄55.5±10.2岁;30%≤LVEF〈40%;组3:男17例,女5例;年龄55.8±8.7岁;LVEF≥40%;组2和组3作为对照。观察围术期临床资料包括术前调整时间、移植血管支数、同期室壁瘤手术、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时间、住ICU时间、强心药种类、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的改变。结果术后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组1术前调整时间(18.9±14.6 d vs.10.8±7.4 d,P=0.023)、使用IABP例数(7 vs.1,P=0.012)、住ICU时间(3.0±0.7 d vs.1.2±0.6 d,P=0.008)、强心药种类(1.6±0.7种vs.1.0±0.2种,P=0.000)、术后住院时间(17.4±12.1 d vs.11.8±3.4 d,P=0.038)和住院费用(11.4±5.2万元vs.7.6±1.7万元,P=0.007)均多于组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均生存,随访期间无明显心绞痛发作。结论心功能不全患者行OPCAB手术安全,但所需医疗资源多,须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疗效、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2003年7月482例行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n=135)及非糖尿病组(n=347)。术后监测所有患者的血糖,并给予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与CABG术后疗效、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术后再次开胸止血率(4.4%)较非糖尿病组(0.9%)显著增高(χ2值=6.769,P=0.009),其他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等指标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0.40(OR值=15.96)、再次开胸止血(OR值=32.77)及术后再插管(OR值=124.17)与院内死亡率有关。结论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行CABG的围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无明显差别,术后严格控制血糖<11.1mmol/L(200mg/dl),可明显减轻糖尿病对院内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临床资料 ,了解目前 CABG患者的流行病学、相关临床特征和变化趋势。 方法 分析 2 0 0 0~ 2 0 0 1年间行 CABG6 5 1例患者的年龄分布、相关疾病、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血管旁路移植情况等 ,并与 1974~ 1995年我院 CABG患者资料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93.2 % (6 0 7/ 6 5 1)的患者有左前降支病变 ,3支、2支和单支病变者各占 6 4 .1% (417/ 6 5 1)、2 4 .1% (15 7/ 6 5 1)和 11.8% (77/ 6 5 1)。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史的患者 ,在心肌梗死、移植血管支数等方面与无此类病史者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P<0 .0 0 5 ,P<0 .0 0 1和 P<0 .0 0 1)。行 CABG的患者仍以 6 1~ 70岁者为多 ,占4 5 % (2 93/ 6 5 1)。移植血管支数以 4支及以上较多 ,为 5 5 .6 % (36 2 / 6 5 1) ,93.7% (6 10 / 6 5 1)的患者采用左乳内动脉作为血管移植材料。 结论 近年来 CABG患者的病情较以前复杂 ,但手术疗效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2001年6月~2006年12月,对18例冠心病患者行再次CABG。术前心绞痛(CCS分级)级7例,级1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6例均有原移植静脉狭窄/闭塞,2例左乳内动脉(LIMA)-左前降支(LAD)桥狭窄/闭塞,6例自体冠状动脉出现新的病变。全组均经原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常规体外循环(CPB)下CABG1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3例;同期行室壁瘤切除、左心室成形1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膜置换联合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应用LIMA12例次、双侧IMA4例次、桡动脉3例次,其余为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结果15例常规CABG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45~112min(57±26min),CPB时间66~140min(78±24min)。再次CABG每例移植血管1~5支,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11个。手术结束用血流仪测定移植血管血流量均满意(血流量27.0±12.5ml/min),搏动指数均<4.2。手术后因低心排血量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1例,术后6d发生肾功能衰竭死亡。其余17例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5~15h,心绞痛均消失,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发生,胸腔引流量为290~1040ml,顺利恢复,均出院。术后随访17例,随访时间6.0个月~4.5年,均无心绞痛发作,4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移植血管均通畅。结论再次CABG难度大于首次CABG,但只要手术中能正确找到靶血管,移植血管的血流可靠、完全再血管化和有良好的围术期管理,再次CABG可达到与首次手术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pump 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治疗高风险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07年10月,共对290例高风险[心脏手术风险评估欧洲系统(EuroSCORE)≥6分]冠心病患者实施CABG术,其中on—pumpCABG140例,offpumpCABG150例。比较2组手术死亡率、再血管化指数、桥血流量、呼吸机支持时间、二次开胸率、引流量、输血量及肾功能变化。结果2组在死亡率、再血管化指数、桥血流量、二次开胸率、术后脑梗塞率和心房纤颤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on—pumpCABG组相比,off-pumpCABG组呼吸机支持时间短[(4.8±1.9)h vs(8.9±2.1)h,t=17.453,P=0.000],引流量少[(660±111)ml vs(660±111)ml,t=17.173,P=0.000],输血量少[(270±77)ml vs(510±144)ml,t=17.861,P=0.000],肾功能损害少[2.0%(3/150)VS7.9%(11/140),X^2=5.407,P=0.020]。结论较on—pump CABG,off-pump CABG治疗高风险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同样确切,并且能显著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引流量、输血量以及肾脏损害,更加适用于高风险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因素,并探讨可能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地总连续322例单纯CABG病例,并将患者分为Af组和非Af组。收集术前、术中、术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ABG术后Af的发病率为23.3%(75例),最常见于术后第1-3天。年龄大于65岁、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狭窄大于50%、术后早期未服用β阻滞剂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f是CABG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年龄和右冠状动脉病可以影响Af的发生,应用β阻滞剂和补充镁可能是预防术后早期Af发生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中的治疗难点、围术期处理要点,以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1997年5月~2006年1月,1405例冠心病患者中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825例,其中单纯CABG666例,CABG+心瓣膜手术98例,CABG+室壁瘤手术55例,CABG+左心房粘液瘤摘除术2例,CABG+室间隔穿孔修补术2例,CABG+升主动脉成形术1例,CABG+纵隔内肿瘤切除术1例;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500例;单纯TMLR30例,CABG+TMLR50例。结果每例移植旁路血管2.9±1.0支。住院死亡42例(3.0%),死亡原因包括出血、心肌梗死、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术后发生并发症70例,包括出血、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均经积极的对症处理后治愈或好转。术前心绞痛(CCS)为~级的1177例患者中,术后1154例(98.0%)改善为0~级。术后随访857例(62.9%),随访时间8.3±2.9个月。随访6个月时788例(91.9%)无心绞痛发作,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0.66±0.10,较术前提高7.9%,生活质量较术前大为提高。结论CABG已成为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常规手术,只要能正确掌握适应证,有效地加强围术期管理,便可以扩大手术适应证范围,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左主干病变冠心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6月392例左主干病变冠心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资料。其中OPCAB组279例(71.2%),CCABG(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113例。比较2组术后早期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OPCAB组搭桥(4.17±0.86)支/人,CCABG组搭桥(4.24±0.94)支/人(t=-0.710,P=0.478)。2组新发心房纤颤[31例(11.1%)vs 8例(7.1%),χ^2=1.459,P=0.227]、围术期心肌梗死[7例(2.5%)vs 3例(2.7%),χ^2=0.000,P=1.000]、肾功能不全[9例(3.2%)vs 4例(3.5%),χ^2=0.000,P=1.000]、肺部并发症[15例(5.4%)vs 6例(5.3%),χ^2=0.000,P=1.000]差异无显著性。OPCAB组手术死亡[2例(0.7%)vs 5例(4.4%),χ^2=4.368,P=0.037]、呼吸机使用时间[中位数20 h(8-48 h)vs 51 h(14-130 h),Z=-2.823,P=0.005]、ICU停留时间[51h(38-141)h vs 92 h(42-352)h,Z=-2.618,P=0.009]、术后输血量[500 ml(200-1200)ml vs 800 ml(400-2100)ml,Z=-2.411,P=0.016]、二次开胸[5例(1.8%)vs 10例(8.8%),χ^2=9.052,P=0.003]、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1.1%)vs 9例(8.0%),χ^2=10.647,P=0.001]方面明显优于CCABG组。结论OPCAB在左主干病变冠心病患者中安全可行,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92例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加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同期完成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其中男63例、女29例,年龄52~81(68.7±10.5)岁。CE术后和随访期间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观察桥血管的通畅性,并观察患者心功能和心绞痛的改善情况。结果92例患者内膜剥脱后靶血管直径均〉1.5mm。术中有63例(69支CE桥)行桥血管血流量测定,显示59支(85.5%)桥血管血流量满意[血流量13~42(23.4±12.7)ml/min,搏动指数(PI)1.6~4.2(2.1±1.1)o术后6例(6.5%)围手术期发生心肌梗死,术后30d内死亡4例(4.3%),其中2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术后随访73例,随访率83%(73/88),15例失访;随访时间6~108(49-3±26.7)个月。随访期间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显示CE术后的桥血管通畅率为83.9%。随访期间死亡4例(5.5%),1例死于心力衰竭、肺部感染,1例不明原因猝死,1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肺部恶性肿瘤。CE术后5年生存率为87%。CE术后6个月射血分数(EF)较术前增高(55.6%±9.7%VS.50.2%±10.5%,P〈0.05),患者心功能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心绞痛明显缓解。结论CABG同期CE可提高弥漫性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再血管化程度,近远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非选择性病例行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OPCABG)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5月248例50岁以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术前均拟定行OPCABG,全身麻醉,正中开胸,取自身乳内动脉、桡动脉、大隐静脉等,心脏不停跳下对病变冠状动脉进行血管重建。根据患者年龄分为2组:年龄50~70岁为A组(n=164),年龄≥70岁B组(n=84),观察指标包括死亡率、并发症、术后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移植血管、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使用等。结果 A组术后输血量显著少于B组[0 ml(0~6400ml)vs.800 ml(0~2800 ml),Z=-4.606,P=0.000],呼吸机辅助时间显著短于B组[11 h(3~118 h)vs.14 h(5~189 h),Z=-3.093,P=0.002],乳内动脉使用率显著低于B组[60.4%(99/164)vs.90.5%(76/84),χ2=22.246,P=0.000],桡动脉使用率显著高于B组[60.4%(99/164)vs.11.9%(10/84),χ2=52.957,P=0.000],使用内镜血管取材率显著低于B组[56.7%(93/164)vs.72.6%(60/84),χ2=5.094,P=0.024],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显著低于B组[5.5%(9/164)vs.13.1%(11/84),χ2=4.336,P=0.037],余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OPCABG对高龄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