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翼管的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正常翼管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重组图像上的影像解剖学特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健康成年人和40例颌面部外伤病人(病变未波及翼管)进行MSCT颌面部轴位薄层螺旋扫描后,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显示(VR),并对三维图像进行旋转、切割及测量。结果翼管的形态、走行及其周围毗邻结构可在MSCT轴位扫描图像、MPR及VR三维切割图像中得到全面、清晰、立体直观的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二维及三维重建图像相结合可清晰、立体直观的认识翼管及其周围邻近骨性结构。  相似文献   

2.
腭鞘管高分辨率CT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腭鞘管能否在高分辨率CT(HRCT)图像上显示及其正常HR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对 10 0例曾行翼腭窝HRCT检查的正常成年人横断面和冠状面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资料表明横断面和冠状面HRCT均可清楚显示腭鞘管。横断面上腭鞘管位于翼腭窝的后方 ,翼管前端的内侧 ,呈窄锥形。冠状面上位于翼管的内下方 ,鼻咽的顶壁上 ,形态不定 ,呈圆形 5 2例 (5 2 % ) ,卵圆形 4 3例 (43% ) ,不规则形 5例 (5 % ) ;根据管壁的完整性又分为全管型 4 0例 (40 % ) ,混合管型 32例 (32 % ) ,半管型 2 8例 (2 8% )。腭鞘管在冠状面HRCT最大直径平均值为 1.0mm(0 .4~ 2 .7mm) ,男女及其左右两侧之间的数值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横断面和冠状面HRCT均能清楚显示腭鞘管 ,以冠状面显示更直观 ,两者结合能更清晰、准确显示其本身及与翼腭窝、翼管和圆孔的关系 ,易发现早期骨质异常。  相似文献   

3.
16层螺旋CT内听道底孔道多平面重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研究内听道底孔道的CT表现,为诊断内听道底部的病变及手术操作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对30例(60耳)正常成人颞骨行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对内听道底各孔道进行测量。结果内听道底前后径(4.07±0.97)mm,上下径(3.24±0.88)mm;面神经管迷路段长度(3.04±0.52)mm,宽度(0.96±0.31)mm;前庭上神经管长度(2.52±0.48)mm,宽度(0.83±0.30)mm;蜗神经管长度(0.89±0.19)mm,宽度(2.05±0.39)mm;前庭下神经管长度(1.07±0.23)mm,宽度(0.73±0.21)mm;单神经管长度(3.56±0.68)mm,宽度(0.56±0.11)mm。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可以明确内听道底形态及各孔道情况,为病变诊断及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外耳道胆脂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耳道胆脂瘤(EACC)的特征性高分辨率CT(HR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8例EACC患者(40耳)的HRCT征象。结果 40耳EACC均表现为外耳道内密度不均的软组织影,其中30耳呈实性致密影,10耳软组织内可见含气征;7耳软组织内见可疑骨碎片影。骨性外耳道19耳呈烧瓶样扩大,18耳全程扩大;5耳仅下壁受累,35耳多骨壁受累,其中33耳下壁受累,19耳各壁均受累;25耳残余骨壁边缘光整,15耳边缘不规则;28耳鼓室盾板变钝或消失。30耳累及鼓室,9耳累及乳突;9耳部分听小骨受压吸收、破坏;11耳面神经管受累,其中乳突段5耳,鼓索神经小管4耳,鼓室段2耳;8耳颞下颌关节受累;1耳外半规管受累;21耳伴发乳突炎症。乳突呈气化型31耳,混合型8耳,板障型1耳。结论 HRCT有助于定性诊断EACC,并可清晰显示其范围及邻近结构受累情况,有助于临床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在喉部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喉部病变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9例喉部病变进行螺旋CT扫描、多平面三维重建及CT仿真内窥镜成像,并与纤维喉镜及病理对照研究.结果螺旋CT轴位图像薄层重建、多平面三维重建、CT仿真内窥镜所见病变的形态学改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气道狭窄情况与纤维喉镜及术后病理相符合.结论螺旋CT薄层重建分辨率明显提高,图像更加清晰.对观察病变的部位、与周围组织关系及气道狭窄,多平面三维重建是对轴位图像的很好补充.CT仿真内窥镜可分别从头端或足端入内观察喉腔结构,是纤维喉镜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6.
涎腺良恶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涎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个别经穿刺细胞学证实)的涎腺良恶性病变36例,其中良性肿瘤19例,慢性炎症5例,结核1例,恶性肿瘤11例,从形态、密度、边缘、皮肤是否受累及颈淋巴结有无肿大等方面分析其CT表现。结果良性肿瘤大多形态规则(17/19),边缘清晰锐利(16/19),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慢性炎症轮廓较规则,但边缘模糊,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不一。恶性肿瘤CT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7/11),边缘模糊,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相邻的脂肪间隙模糊、消失,皮下脂肪层受侵,表皮线样影消失。部分病例(3/11)表现为涎腺弥漫性增大而形成“铸型”。大多数良性病变和恶性肿瘤的密度均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甚至是大范围的囊变、坏死。结论CT对涎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管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的测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及测量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的面神经管。方法 用多层螺旋CT对 40例 (80耳 )病人行颞骨轴位高分辨率CT扫描 ,在轴面及多平面重建的矢状位、冠状位上行面神经管的曲面重建。观察及测量面神经管。结果 面神经管的平均长度为 (2 9.73± 1.0 7)mm。迷路段、鼓室段及乳突段的平均长度分别为 (5 .6± 0 .74)mm、(10 .66± 0 .79)mm及 (13 .47± 1.0 1)mm。迷路段、膝状神经窝、鼓室段及乳突段的平均直径分别为 (0 .76± 0 .16)mm、2 .3 7± 0 .63 )mm、(1.0 3± 0 .16)mm及 (1.5 7± 0 .3 1)mm。第一膝及第二膝的平均角度分别为 67.0 4°± 9.41°及 114 .2 5°± 8.44°。面神经管鼓室段与外侧半规管壶腹及弓部的平均距离分别为 (0 .5 7± 0 .19)mm及 (1.5 9± 0 .61)mm。鼓室段与外侧半规管成角 10 .63°± 3 .6°。面神经管鼓室段与矢状面平均成角为 3 4.65°± 5 .3 9°。 80耳中 89%可见面神经管的裂缺 ,73 .7%仅位于鼓室段 ,其余 2 6.3 %在鼓室段、乳突段均可见裂缺。结论 面神经管的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是研究面神经管CT解剖的良好影像学方法 ,结合颞骨高分辨率CT的轴面扫描及面神经管的多平面重建 ,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建(CPR)技术研究先天性外耳道闭锁中面神经管的异常。方法对15例(17耳)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进行多层螺旋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图像后处理在Philips Mx8000工作站进行。结果17耳中,外耳道狭窄2耳,外耳道膜性闭锁2耳,骨性闭锁13耳。外耳道先天性胆脂瘤及耳后瘘管1耳。鼓室畸形3耳。听小骨先天畸形7耳。内耳畸形1耳。面神经管异常17耳。其中面神经管总长度变短11耳,面神经管走行异常5耳,面神经管位置异常9耳,面神经管管径变细1耳,面神经管分叉1耳。结论MSCT高分辨率扫描加CPR技术能清晰显示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中面神经管的异常,有利于临床医生术前详尽了解面神经管的行程,减少不必要的面神经意外损伤。  相似文献   

9.
脾脏病变的CT诊断(附3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脾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33例脾脏病变的CT表现。33例均行CT平扫,28例行双期CT增强扫描,6例做了延迟扫描。结果33例中,非肿瘤性病变6例(结核2例,血肿3例,炎性假瘤伴局灶性血管瘤1例),良性肿瘤13例(囊肿5例,血管瘤4例,淋巴管瘤1例,脉管瘤3例),恶性肿瘤14例(淋巴瘤8例,转移瘤4例,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结论CT对脾脏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图像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 (CPR)图像对面神经管的显示能力及其在面神经管解剖研究与面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30例正常人及 11例面瘫患者的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CPR图像 ,对 30例正常人 (6 0耳 )各段进行测量。结果  30例正常人均可在一幅图像上清晰显示双侧面神经管结构 ,显示率10 0 % ,11例面瘫患者中 9例能良好显示病变段面神经管 ,显示率 81.8%。CPR图像上测得面神经管解剖数据与文献基本一致 (P >0 .5 )。CPR图像能确定面瘫病因 ,面神经管受累部位、程度。结论 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CPR图像是目前研究面神经管影像解剖的良好方法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面神经管的解剖变异、先天畸形、外伤、胆脂瘤累及面神经管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