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巨大心脏患者换瓣手术治疗吴春齐李金声李金启刘亚湘心脏瓣膜病巨大心脏者,大多累及多个瓣膜,心肺功能严重减退,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1983年以来,我科共为43例巨大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了换瓣手术,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43例,男性18例,女性2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1997年3月~2004年3月,19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在感染活动期接受换瓣手术治疗的经验体会。方法 19例患者中,男11例,女8例,均在常规体外循环和中度低温下彻底切除感染组织和病变瓣膜,用抗生素溶液冲洗心腔并浸泡机械瓣和缝线,碘伏液涂抹心内膜及纵隔。10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9例患者行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行间断Devega成形术。结果 无瓣周漏及再感染,血培养阴性,皆康复出院。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不应过分强调控制感染和心功能状态。需积极手术,切除感染组织,只用抗生素往往难以奏效。在感染活动期手术,组织充血、水肿,缝合要确切,止血要彻底,保护好胸骨,防止术后纵膈感染。  相似文献   

3.
人工生物瓣膜在体内随着病人生存时间延长毁损率逐渐增加,大部分早期生物瓣替换病人需再次换瓣。而再次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第1次手术。从1992年10月至2003年10月连续80例生物瓣再替换病人无死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冯强  倪一鸣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2):1581-1582
慢性机械瓣功能障碍是心脏瓣膜病行机械瓣置换术后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往往进程缓慢,多表现为渐进性的胸闷、气急、水肿等心衰症状。因此,不同于急性机械瓣功能障碍,只要及时手术治疗,多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本院自1999年至1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5例慢性机械瓣功能障碍患者,均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人工生物瓣膜在体内随着病人生存时间延长毁损率逐渐增加,大部分早期生物瓣替换病人需再次换瓣。而再次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第1次手术。从1992年10月至2003年10月连续80例生物瓣再替换病人无死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2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eng QJ  Yi DH  Yu SQ  Chen WS  Li T  Wang HB  Cai ZJ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8):1235-1237
目的总结既往有二尖瓣闭式扩张术、瓣膜成形术、瓣周漏及生物瓣失功能等的患者再次瓣膜手术的经验。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5年8月,实施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221例,其中急症手术8例。其中二尖瓣闭式扩张后再狭窄105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成形术后复发性瓣膜病变37例,瓣周漏29例,生物瓣衰败18例,其他瓣膜再发病变11例,人工瓣膜机械功能障碍9例,Ebstein畸形矫治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7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5例。再次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置换、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置换。两次手术间隔时间1~21年。结果全组术后死亡19例,占8.6%。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与肾功能衰竭,其中急症手术8例中死亡3例,术前心功能Ⅳ级者手术死亡9例,病死率为14.5%(9/62例)。结论瓣膜病再次手术危险因素包括急症手术、术前心功能差、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长等。针对这些因素积极防治,可以进一步降低这类患者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生物瓣替换术后的衰败使病人面临再次换瓣手术,与第1次手术相比,再次换瓣操作困难,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增多.现报告我们为62例生物瓣失功病人再次换瓣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再次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探讨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的病因、术中技术环节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105例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在我中心再次行心脏手术,男59例,女46例;年龄50.2±10.6岁。其中二尖瓣置换术或/+三尖瓣成形术(TVP)31例,主动脉瓣置换或/+TVP 38例,Bentall手术(包括全根置换)1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或/+TVP7例,三尖瓣置换术8例,瓣周漏修补术6例,其它手术4例。再次心脏手术距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个月~18年(46.3±31.9个月)。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7例,Ⅲ级53例,Ⅳ级25例。结果手术死亡6例,总病死率5.71%(6/105),其他患者术后心功能均恢复到Ⅰ~Ⅱ级。死亡原因为: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前心功能Ⅳ级、术后严重低心排血量1例,术后假性动脉瘤破裂1例,严重脑部并发症导致感染1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2例。人工机械瓣置换后再次心瓣膜置换术原因为:瓣周漏67例(63.80%),PVE 16例(15.23%),血栓形成14例(13.33%),继发其它瓣膜病变8例。术后随访11~107个月,因心搏骤停、脑出血远期死亡2例。结论机械瓣置换术后有一定的再手术率,其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的重要原因包括:瓣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和血栓形成。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手术时机的选择、不同体外循环方法的应用及合理的术中技术环节的应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心脏换瓣术后抗凝治疗并发症的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美荣 《护理学杂志》1990,5(4):158-159
心脏换瓣术后,因人造瓣膜置入心脏其粗糙面易形成血栓,继发脑、肺等重要器官的栓塞,所以术后需抗凝治疗。临床资料我所1975~1989年共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202例,均实施了抗凝治疗,其中生物瓣置换术91例,机械瓣置换术111例,并发出血和栓塞数见附表。并发症常于术后第8天到6周内发生,最长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三尖瓣置换术围术期及中长期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评价三尖瓣置换术围术期及中长期疗效,并比较在三尖瓣位置生物瓣和机械瓣置换的相对优缺点和适应证,以提高该类手术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4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128例行三尖瓣置换术患者的围术期疗效及中长期随访结果 ,并按首次三尖瓣置换所采用的瓣膜种类不同分为机械瓣组(89例)和生物瓣组(39例).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该类患者的中长期生存率和中长期人工瓣膜相关事件(包括血栓栓塞和人工瓣膜血栓形成、抗凝相关性出血、人工瓣膜毁损事件)的发生率.用 Binary logistic回归对三尖瓣置换患者早期、晚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围术期死亡19例(14.84%).随访103例(94.5%),6例失访,随访时间4.93±2.92年,随访期间死亡11例(10.7%).生物瓣组10年生存率为65.6%±17.4%,机械瓣组为68.7%±10.8%(Log-rank 检验, χ2=0.74,P=0.390).生物瓣组5年无血栓栓塞事件率为92.3%±7.4%,机械瓣组为87.1%±4.6%(Log-rank 检验,χ2=0.962,P=0.327).生物瓣组和机械瓣组10年无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0%和79.7%±9.7%(Log-rank检验, χ2=1.483,P=0.223).9例患者行再次三尖瓣置换术,生物瓣组7年无再次手术率为71.1%±18.0%,机械瓣组10年无再次手术率为78.8%±10.2%(Log-rank检验, χ2=2.76,P=0.096).Binary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三尖瓣置换术前有心脏手术史、腹水是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而术前有腹水、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置换多个瓣膜为晚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对重度三尖瓣反流,应该较早或较积极地施行三尖瓣手术,以防止右心功能进行性衰竭,而影响三尖瓣置换术的近期及中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在三尖瓣置换术中,机械瓣和生物瓣有相似的中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的原因、外科手术方法,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1996年10月至2008年10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施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12276例,其中有32例因机械瓣瓣膜功能障碍而进行再次手术治疗,男12例,女20例;年龄16~61岁,平均年龄43.8岁。再次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方式为二尖瓣置换术1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三尖瓣置换术2例,瓣膜角度矫正术2例,异物清除术1例;急诊手术13例,择期手术19例。结果全组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5.1~144.0h,中位时间15h;行气管切开2例。全组再次手术后死亡6例,病死率18.8%(6/32);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发生并发症3例,分别为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顽固性呃逆1例、切口感染1例,均治愈出院。结论机械瓣膜功能障碍是机械瓣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应早发现、早诊断,尽早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2.
人工心脏瓣膜再次或多次置换术333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自 1978年 3月至 1999年 12月 ,我们共为 333例病人行再次或三次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 ,占同期换瓣术的 4 30 %(333/ 775 3例 )。现对再次换瓣的原因、手术适应证、手术技术以及再次换瓣的高危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临床资料 本组 333例再次换瓣者中男 191例 ,女 14 2例。年龄 12~ 72岁 ,平均 (40 6 7± 9 92 )岁。发现人工瓣膜功能障碍或出现相应症状到本次换瓣的时间为 1d~ 85个月(平均 10 4个月 )。术前心功能 (NYHA)III~IV级 2 5 8例(77 5 % )。前次换瓣为生物瓣膜 2 6 3枚 ,占同期所换生物瓣的2 9 6 8% (2 6 3/ 886…  相似文献   

13.
降低失功能心脏生物瓣再手术死亡率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1981年10月至1994年12月60例生物瓣膜失功能病人再次行瓣膜替换术的经验。病人年龄16~62岁(平均36.1±7.3岁)。两次换瓣间隔时间为26~168个月(平均102.9±24.6个月)。手术死亡7例,手术死亡率11.7%。前期(1981年10月至1985年12月)死亡率57.1%(4/7);后期(1986年1月至1994年12月)死亡率5.7%(3/53)(P=0.0001)。结论:对生物瓣失功能病人应及早行再换瓣术、术前应积极改善心功能、术中勿过多游离心包粘连、注意心肌保护、术后重症低心排者积极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等。上述措施可有效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再次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可因各种原因引起人工瓣膜功能障碍 ,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 ,必须再次手术矫正。我们于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7月共施行此类再次手术 19例 ,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中男 8例 ,女 11例。年龄 16~ 5 1岁。其中人工瓣膜瓣周漏 7例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5例 ,人工瓣膜血栓形成 5例 ,生物瓣衰败 2例。再次手术距第 1次手术时间为 2 5d~ 10年。术前心胸比率 0 6 2~ 0 78;心功能III级6例 ,IV级 13例。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取胸骨正中切口 ,经升主动脉插管 16例 ,经股动脉插管 3例 ;…  相似文献   

15.
1例12岁女性患者因“左上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右室双出口,肺动脉瓣狭窄,左异构,单心房,下腔静脉-半奇静脉引流”入院。术前超声显示共同房室瓣增厚、卷曲,对合不良,中大量反流,以左侧房室瓣为主;主肺动脉发育差。手术保留房室瓣,取31#二尖瓣机械瓣,以2/0 Prolene线连续缝合于二尖瓣瓣环。横断主肺动脉,5/0 Prolene线连续缝合近端,远端与20#Gore-tex人工血管端端吻合。将肝静脉自右房壁切下,与人工血管另一端吻合。术后血氧饱和度95%~100%之间。出院前复查超声、CT示人工瓣膜功能良好、心功能正常。虽然,共同房室瓣成形是瓣膜处理的首选,但当瓣膜功能障碍过于严重、成形很可能失败的情况下,勉强进行瓣膜成形术将使手术的风险骤然提升。此时,人工瓣膜的置换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62例IE患者行全麻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术中清除感染病灶,行心内畸形纠正和瓣膜置换.结果 本组术中植入生物瓣12例,机械瓣49例,另单独行动脉导管未闭缝合术1例.术后死亡1例,为人工瓣感染心内膜炎后再次换瓣,死于感染性休克和心功能不全.其余患者经过抗炎治疗4~6周后体温平稳出院.术后随访1年,未有复发病例.结论 早期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感染无法控制时及时手术治疗,完善的手术纠治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生物瓣衰坏病人的再次瓣膜替换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20例生物瓣衰坏病人的再次换瓣经验。第一次替换生物瓣时19例为单纯二尖瓣替换,1例为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替换。生物瓣在体内工作6~124年。二次手术前心功能II级1例,II级12例,IV级7例。手术共替换22枚机械瓣。手术死亡2例。作者指出对生物瓣替换术后的病人要定期复查,发现瓣膜有运动异常应及时再次手术换瓣,对心功能差的病人应作积极术前准备。分离心包内粘连不宜过多,提倡采用常温体外循环,持续温血灌注保护心肌;术后支持呼吸、循环功能,延长辅助呼吸时间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再次心瓣膜置换术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再次心瓣膜置换术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15例,年龄25~53岁;其中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瓣膜衰坏15例,机械瓣置换术后血栓形成致瓣膜功能障碍4例,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瓣周漏2例。术前心功能Ⅲ级10例,Ⅳ级15例。其中3例机械瓣置换术后血栓形成致急性瓣膜功能障碍和2例生物瓣衰坏合并重度心力衰竭行急诊手术。结果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12%,均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并发脑气栓及大量渗血各1例。存活22例,随访1~16年,晚期死于右心衰竭1例,并发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瓣周漏1例。其余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彻底排除心腔残气及防治出血是提高再次心瓣膜置换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是严重瓣膜病变的主要外科治疗手段之一。机械瓣膜因耐久性好、无需再次手术等优点而广泛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生物瓣膜因无需终身抗凝、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冲击着机械瓣的应用地位。然而,如何正确地选择人工瓣膜种类,尤其是对于55~65周岁的患者如何把握生物瓣的使用仍是困扰外科的一大难题,本文就如何理性选择人工瓣膜种类提供更有效、更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二尖瓣再次手术15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1月至2005年8月,我们为159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成形术后、瓣周漏及生物瓣衰败等病人行二尖瓣再次手术,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