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剂的药用剂量 ,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因此 ,药用剂量不可忽视 ,特别是仲景《伤寒杂病论》经方 ,因其配伍严密 ,用药精当 ,其用量考究 ,如用之不当 ,便会失去经方应有的效果。笔者通过大量临床实践 ,证实经方用量远较现高校教材之剂量为大。现探讨如下。1 量变则功效异 纵观《伤寒杂病论》113方 ,除极少数方剂未注明剂量外 ,几乎每方有药 ,每药有其量 ,且煎服调理非常详细。由此可见 ,仲景对药物剂量之重视。以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为例 ,因其药物用量的变化 ,主治功效亦异了。四逆汤用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 ,甘…  相似文献   

2.
经方君臣佐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敏  黄克希 《福建中医药》2006,37(3):52-53,55
1君臣佐使的由来与含义君臣佐使的概念最早由《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属于医经的《内经》对君  相似文献   

3.
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方 2 60首 ,因组方严谨 ,疗效确切 ,被后世尊为“经方”。经方的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多有报道 ,而关于其命名规律则较少论述 ,今不揣浅陋 ,初探如下。1 以药名命名仲景方剂用药名来命名者占绝大多数 ,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1 .1 以单味药名称命方 如麻黄汤、乌梅丸、附子汤、泽漆汤、白头翁汤、茵陈蒿汤、王不留行散、炙甘草汤、麦门冬汤等 ,这些单味药 ,往往是该方的主药 ,提示该方的主要功效和主治证候。如麻黄汤以麻黄为君药 ,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主治外感风寒、无汗而喘之证。附子汤以附子为君 ,温肾阳 ,…  相似文献   

4.
张玉芳  孙田华 《河南中医》1994,14(3):176-176
经方煮散初探张玉芳,孙田华,李雁,琚玮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经方,剂型,考证“煮散”一词始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其中卷八及卷十二分别记载有“续命煮散”及“伏神煮散”。煮散又称颗粒煎剂,是汤剂的一种,乃药材颗粒与水共煮而制成的液...  相似文献   

5.
《神农本草经·序例》将各种药物之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需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1]其论被后世医家及药物学家奉为圭臬。同时期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融理法方药于一书之中,书中所创诸方,大多配伍严谨,疗效卓著,示以规矩,教以权变,后世尊为"经方"。深究仲景所创诸方,实已暗合《神农本草经》"七情"之论。余今不揣浅陋,略做探讨。  相似文献   

6.
经方治疗高血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中医药在其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作用机制及具体方药上探讨了经方在这一现代疾病的运用特点。  相似文献   

7.
吾师李兴培教授乃全国知名中医专家,在其30年医疗生涯中,沉潜于古今医籍文献和临床实践,学识广博,临证治病乐遣验方,疗效卓著。临床中,李师常喜用经小方治病,曾多次告戒吾辈:“经方中的小方是指药味少,用药精的处方,单刀直入,重点突出,适宜于抓主要矛盾;如能细心辨证论治,亦可治疗疑难病症,或用于危急重症的某个环节,如用于回……  相似文献   

8.
芍药在经方中的运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本经》载:“味苦,平,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别录》载;“酸,微寒,有小毒,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肥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李时珍谓其“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病,夏月少加黄羊,恶寒加住,此件是神方也。其用凡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世;收胃气,三世;止泻痢,四也;和山脉,五也;固胜理,六世”。并回:“仲景治伤寒,多用吃药,以其主寒热,利小便故也。”后世医家多认为本品酸苦微寒,故认为具有收敛作用。然而,酸并非一定切…  相似文献   

9.
盛海忠 《中国中医急症》2014,(12):2239-2240
危重症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发生率很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息息相关[1].胃肠功能障碍可分为三类:一是解剖组织的缺陷,如肠大量切除、梗阻、肠外瘘;二是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如炎性肠病、胃肠激素分泌不足;三是肠屏障功能障碍,如创伤、烧伤、休克、感染等,均可造成机体缺血、缺氧、循环障碍,使肠黏膜功能受损[2].其治疗措施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调整内环境稳定性,改善组织血供与氧供;肠内营养;黏膜上皮特殊营养物,如谷氨酰胺、膳食纤维等;微生态制剂的应用[1,3].中医药在诊治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中有独特的优势,既往研究显示包括通腑攻下法、健脾益气法、活血化瘀法等[4].经方是指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组方严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方药量的古今换算方法和经方的用法特点。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从经方的组方特点、东汉时期的度量衡、汉代以后组方药物剂量的变化、《伤寒论》方剂药量的折算、经方的用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结果:笔者认为以实物考证折算经方剂量的方法相对比较客观合理,根据这样的方法来测算,可得知东汉的1斤可折合现代的250g,1两折合现代的15.625g(或缩简为15g)。结论:根据历史文物的考证及对具体药物的实际测量而得出的古今药量折算法,是一较为合理的方法。而张仲景1剂药只煎1次,分3次服用,按现代人的习惯煎煮法,我们在用经方时,应先按1两折合15g进行换算,再取其1/3做为1剂药的量。  相似文献   

11.
经方中细辛减毒增效配伍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有毒中药细辛的毒性特点及其在经方中的减毒增效配伍方法进行了探讨。临床上细辛的配伍应用具有减毒与增效两方面的作用,分析了其配伍应用的合理性与规律性,以及减毒增效的机制,总结出了以收制散、以寒制温、扶正制毒的配伍减毒方式,以及相济相助、相反相成的配伍增效方式。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寒热错杂、寒多热少的证治分型较为典型,寒热并用法是临床上治疗该证常用的一种方法。经方一般是指《伤寒论》中的方剂,虽然药味简单,但因其切中病机彰显疗效。通过临床实践发现经方对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属寒热错杂型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主要探讨寒热并用法代表方剂乌梅丸、柴胡桂枝干姜汤、瓜蒌瞿麦丸的组方规律及临床应用,以达到指导辨证、合理用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探讨采用经方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辨证方法。认为可从抓主证、辨病机、循经络三方面辨证选方。在运用经方的实践中熟读条文,把握方证、理解病机、谙熟经络循行途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张红丽 《山西中医》2010,26(4):47-48
对经方中半夏古剂量与现代计量(g、mL)进行了比较,认为经方中半夏8枚,约为7g;半夏半升约为70~80g;半夏半斤约为75.2g。并建议制半夏的用量10g为小量;15~20g为常用量;20~30g为大量。大剂量宜用于食道癌、胃癌、肝癌等顽症。  相似文献   

15.
经方溯源     
管仕伟 《中医教育》2009,28(2):71-72
“经方”一词最早出自《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并有如下说明:“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从此可见当时的“经方”以方药为学术重点,并且在临床上善以方药活人。但当时负责校勘方技的医家李柱国为什么非得在“方”字前加一个“经”字呢?这得从“经”字说起。  相似文献   

16.
经方应用     
陈权 《四川中医》2008,26(5):121-123
本文从探讨继承、研究、发展、创新中医学术出发,例举经方临证验案,介绍学习运用经方的体会,认为读经典、做临床、用经方、精于辨证论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发展中医学术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经方拾零     
一、栝蒌瞿麦丸——治愈产后水肿、阴户内收证李某,女,26岁,农民。产后六七日,下利腹胀,大便带脓性粘液。前医用白头翁汤加阿胶甘草治之,本为正治。但服药半月,虽利止,而后出现全身性水肿,不能食,小便不利,每小便时只有二三滴,口渴而饮不多,卧床不起,病势严重。家人惊  相似文献   

18.
经方治黄     
林××,女,28岁。1988年10月9日诊。患者半月前妊娠足月顺产,产后厌食、脘胀、泛恶、身微热,继之巩膜黄染。作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30u,谷丙转氨酶200u.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刻见:肤目黄  相似文献   

19.
经方偶得     
正1大黄甘草汤治呕吐邻家幼女5岁。两日来食后須臾即吐,吐后玩耍如常,其母大惊,求治于我,暗思巜金匮要略》之大黄甘草汤有食入即吐之证,试取大黄4g.甘草1g1剂微捣,嘱以沸水冲渍后频服,第2日其母即欣喜来告,病已全失,真神技也!呜呼!世人哪知医圣仲景之神也!此即《伤寒论》气上冲理论之火气上冲证,因虑"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故仿泻心汤之法,以沸水冲渍,取其药气以治之,后又试治几例酒后吐食  相似文献   

20.
经方小议     
姚杰良  黎忠民 《河南中医》2008,28(12):94-95
《汉书·艺文志》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说明经方是根据药物寒热温凉的性质,衡量疾病的浅深程度,凭借药物的补泻作用,按照四时气候变化宜忌情况,辨别药物性味,并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组成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