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良吸痰法在ICU气管切开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验改良吸痰法在降低气管切开术后的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方法将55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试验组,观察组采用传统的吸痰法,试验组采用改良吸痰法,分别于气管切开后7天、14天留取痰标本培养。结果观察组和试验组相比,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吸痰法对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确实有效。  相似文献   

2.
痰培养是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诊断最常用的方法。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通常采取自然咯痰法及气管插管吸痰留取标本,自然咳痰法使用范围广,但容易受上呼吸道(如口腔、咽部)正常菌群的污染,痰标本质量很难保证;气管插管吸痰标本不经过口腔,多适用于重症监护室患者。痰标本是医院病原体培养最多的标本来源,痰液标本质量控制是保证结果准确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就痰培养标本质量控制与培养阳性率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医院感染日趋严重的今天,肺部及下呼吸道感染尤其常见,痰细菌培养是诊断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方法之一.ICU患者常因神志不清或不能自主留取痰标本而困扰临床护士以及影响标本质量.多年来我科一直采用一次性新生儿吸痰器吸痰留取标本的方法,经临床实践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工作中,为了明确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查痰内脱落细胞、寄生虫等,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常需做痰培养检查、痰涂片、药物敏感试验。正确有效地留取痰标本,进行痰液的各种检查,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意识清楚能自主咳痰的病人能将痰液咳至无菌容器内,而咳嗽反射消失、无力咳痰、昏迷、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的病人,不能自行咳痰,需用负压吸引器吸痰,这给留取痰标本带来了困难。笔者采用新法留取痰标本。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患儿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常需做痰培养检查、痰涂片、药物敏感试验。痰标本采集方法的正确、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实验室检查结果。婴幼儿咳痰能力较差,不能自行咳痰,需用负压吸引器吸痰,这给留取痰标本带来了困难。我科2006年9月—2008年2月采用改进方法留取婴幼儿痰标本89例,有效率为100%,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矽肺是难治愈的职业病,矽肺合并肺部感染是矽肺的常见并发症,愈后差,死亡率高,痰液标本病原菌检出的阳性率对矽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诊断和合理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了解矽肺患者痰标本留取对痰培养的重要性,对本院2004~2006年50~75岁男性矽肺合并感染500份痰液标本进行分析,获取质量高的痰液标本,以利于提高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痰标本留取方法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的影响.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符合下呼吸道感染并进行痰培养试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采用不同的痰标本留取法,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结果 实验组标本合格率78.7%,对照组48.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吸引器留取痰标本比传统直接从口腔中留取痰标本的合格率高,更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之一,痰是最方便和无创伤性病原学诊断标本,痰培养对于确定病原体意义很大。但是,如果患者未经任何指导自己留痰,临床医生只负责开医嘱和化验单,而不关心痰标本是否合适,这种所谓的“痰标本”往往主要由唾液组成,污染率很高。根据这样的“痰标本”培养出的结果不但对临床没有帮助,还会因为痰标本不合格而误导临床用药。因此,对怀疑肺炎的患者,医生花几分钟时间看着患者留痰是值得的。留取和送检痰培养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病人气管切开后,需定期留取痰标本做痰培养。但用负压吸痰时,痰液易吸入到贮液瓶中,难以留取痰标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笔者采用注射器连接吸痰管及负压吸引器留痰法,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气管切开术是解除呼吸道阻塞,维持气道通畅的一种常见手术。术后常需留取痰标本做痰培养,以便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进行雾化吸入或全身用药。直接留取吸痰后吸痰管上的残余痰液,往往标本太少,再次吸痰,又增加患者痛苦,且极易污染。而用一次性输液器截取莫菲氏滴管上端10 cm和下端20 cm采集痰标本,如果负压过大,大部分痰液会被吸入  相似文献   

11.
痰实验室检查及细菌学培养是临床疾病常用的辅诊方法。留痰标本的病人,大多是神志清楚,能自行将痰咳至标本容器内,而建立人工气道,昏迷的病人,不能自行将痰咳出,留取痰标本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我们对建立人工气道及昏迷的病人采用吸痰器留取痰标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新生儿呼吸道感染不同吸痰方法的效果。方法 对80例患有呼吸道感染且气道分泌物多的患儿采用一次性头皮针管经口腔和鼻腔及8号吸痰管经口腔和鼻腔4种方法吸痰,并对4种方法的效果进行观察及对比。结果 采用8号吸痰管经口腔吸痰和一次性头皮针管经鼻腔吸痰效果明显。结论 鼻鼾音明显的新生儿采用一次性头皮针管经鼻腔吸痰较经口腔吸痰有效,咽喉部痰鸣音明显采用8号吸痰管经口腔吸痰较经鼻腔吸痰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石恩娟 《护理与康复》2009,8(6):543-543
临床工作中常需留取痰液做痰细菌培养,以指导临床用药。但婴幼儿不能自行将痰液咳出,留取痰标本有一定困难。为解决婴幼儿留取痰标本问题,2007年6月至2008年8月,本院儿科采用新生儿吸痰器连接负压吸引器留取痰标本,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一次性吸痰器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患儿留取痰培养标本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9月入住PICU首次留取痰培养标本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住病区将其分为观察组302例和对照组318例,观察组采取一次性吸痰器配合一次性吸痰管留取痰培养标本;对照组仅采用一次性吸痰管留取痰培养标本。比较2组痰培养标本质量、留取痰培养标本所需时间。结果 观察组痰培养标本质量好于对照组(Z=-4.571,P<0.001),留取痰培养标本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t=-32.600,P<0.001)。结论 PICU患儿采取一次性吸痰器留取痰培养标本,可大大提高痰培养标本采集质量,缩短标本留取时间,节约人力,避免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5.
刘笑兰 《天津护理》2007,15(3):153-153
临床上,对于肺部感染所采用的有效抗生素治疗,要依据痰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成功留取痰标本是痰培养的关键。对于老年咳痰无力、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不能自行排痰的患者要借助吸痰来留取痰标本,在实际操作中,痰液往往直接流入吸痰瓶中,造成痰标本采集失败。为此,我们使  相似文献   

16.
徐伟芳 《护理与康复》2006,5(4):245-245
在临床工作中,为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留取痰培养标本,通常用普通可调吸痰管接电动吸引器,按无菌操作吸痰后剪下留有痰液的吸痰管放入无菌培养皿中送检,此方法因吸痰时负压大,痰液在管内停留时间短,难以留取足够的痰量做培养,而且容易造成标本的污染.为了避免以上缺点,本院从2002年开始采用一次性婴儿吸痰器接电动吸引器吸痰,可准确、简便地留取痰标本,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长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常因肺部感染需要留取痰液标本进行痰液细菌培养十药物敏感实验,根据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有效的抗炎治疗。传统方法用无菌剪刀截吸痰管留取痰液标本,有时有许多不便,现将一种新法介绍给大家,此法较传统方法操作简单,易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进型留取痰标本方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痰培养结果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4月-2014年1月90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一次性普通吸痰管留取痰标本的方法,观察组采用一次性吸痰管集痰器留取痰标本的方法,比较2组痰标本合格率及病原菌检出阳性率。结果观察组痰标本细菌培养合格率及病原菌检出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χ2=8.21,P0.01;χ2=10.05,P0.01)。结论对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采用一次性吸痰管集痰器留取痰标本,可提高痰标本合格率及病原菌检出的阳性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重症昏迷病人常因神志不清不能自主留取痰标本,多年来我科一直采用吸痰管吸痰留取标本的方法,此方法常将痰液吸到引流瓶内而不能准确留取痰标本。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科自行设计制作了痰标本留取器,即应用哈哪好输液器上的点滴筒与吸痰管连接,将痰液留取到点滴筒内。经临床25例病  相似文献   

20.
痰细菌学培养检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呼吸道感染由于病原学种类繁多 ,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通过胸部X线和症状、体征难以鉴别感染的细菌种类 ,因而痰的病原学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是判断下呼吸道感染病因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痰标本留取和培养检查中存在一些问题 ,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医生对痰细菌学培养的临床价值提出了质疑。1 当前痰细菌学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1 1 标本采集过程存在的问题 ①人体上呼吸道存在多种、大量的寄生菌 ,而目前自然咳痰仍为采集痰标本的主要手段 ,咳出的痰易被上呼吸道分泌物污染 ,大多数实验室在痰标本培养前不做标本质量检查 ,因而培养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