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做好高校新生乙肝预防控制工作,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USA)检测1955名某高校入校新生进行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五项检测。结果入校新生HBsAg阳性率为9.46%,男生感染率(10.58%)高于女生感染率(7.8%),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城镇学生阳性率(7.2%)显著低于乡村学生(11.22),两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抗-HBs阳性率为59.8%,男生(38.95%)与女生(37.2%)相差不大,无统计学意义,但该抗体在城镇(46.52%)与乡村(31.75%)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HBV均阴性的达52.3%。结论该校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对这一特殊群体应加强管理,防止在学生间传播,同时开展好易感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确保学生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免疫人群乙肝病毒感染和发病状况。方法选取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患者2320人,通过问卷调查表了解健康体检者的乙肝疫苗接种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和抗-HBs。同时对HBsAg和抗-HBs双阴性的人给予0、1、6个月的乙肝疫苗免疫后作抗-HBs检测。结果男性乙肝疫苗接种率明显低于女性,年龄在1—15岁之间的乙肝疫苗接种率高于年龄〉15岁,来源地为城市的乙肝疫苗接种率高于来源地位农村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脏阳性率为2.46%,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年龄〉15岁的高于1—15岁,农村阳性率高于城市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性率为63.66%,其中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年龄1-15岁的高于〉15岁,城市阳性率高于农村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P〈O.05);全程免疫1.5年后、2.5年后及3.5年后HBsAb阳性率分别为82.90%、71.98%、35.06%。结论应加强对病毒感染的管理,乙肝疫苗可阻断乙肝传播,有效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不同乙肝病毒携带者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300例HBsAg阳性的孕妇分为2组,研究组180例(HBsAg携带者58例、小三阳57例、大三阳65例)于孕28,32,36周肌注HBIG 200 IU,对照组120例(HBsAg携带者40例、小三阳43例、大三阳37例)不用药,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2组新生儿乙肝五项指标。结果2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12.8%和29.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乙肝大三阳孕妇所生新生儿的脐血HBeAg阳性率分别为6.2%和10.8%,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BIG能够阻断小三阳和乙肝携带者孕妇的母婴传播,但不能阻断大三阳孕妇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紧张性头痛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方法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为调查工具,对8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进行评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焦虑阳性率病例组为83.75%,对照组为17.50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70.24,P〈0.01);抑郁阳性率病例组为73.75%,对照组为13.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8.51,P〈0.01)。结论紧张性头痛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校3年来新入学大学生的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及健康教育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枣至2011年入校新生乙肝五项及肝功能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分别为11.6%,9.97%,12.8%,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同国家公布的流行病学数字比例10%[1]接近.结论:加强新生入学时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对未感染HBV的同学入学后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强化HBsAg携带学生的卫生管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查各类准备输血人员感染标志物的感染情况。方法:对1322例受血者或各类人员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检查。结果:1322例标本中HBsAg、抗-HCV、抗-HIV、梅毒Trust的阳性率分别为10.74%、1.13%、0.076%、1.74%、。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血清感染标志物检测,有利于医患双方采取有效有预防治疗措施,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珠海市高考学生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异常状况,为做好高考前学生的健康指导,防治乙型肝炎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406名高考学生空腹采集静脉血3ml,用速率法检测ALT,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HBsAg。结果:2406名高考体检者中HBsAg阳性153例,阳性率6.36%(153/2406),ALT异常者134例,异常率5.57%(134/2406);HBsAg阳性且ALT异常者为48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4例,分别占男女HBsAg阳性者的34.34%,25.93%。HBsAg阴性而ALT异常者86例,占HBsAg阴性学生的3.82oA(86/2253)。在ALT升高的学生中,HBsAg阳性者的异常率高于HBsAg阴性者,男生ALT异常率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显著(P〈0.01)。结论:青少年学生群体应加强健康卫生教育,重视乙肝疫苗的强化接种,并加强高考学生的自我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相关传染性指标的感染情况,探讨患者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从而预防因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自身保护意识。方法:对临床2500例拟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抗-TP)抗体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2500例受检者中检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255例,阳性率为10.20%,HIV抗体阳性检出3例,阳性率为0.12%,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9例,阳性率0.76%,HCV抗体阳性42例,阳性率为1.68%。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男性阳性率(11.78%)明显高于女性(7.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项检测结果差异不明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能有效避免医院感染,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国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的效果。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随机抽取我国31个省的3—12岁的儿童血清共12342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儿童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结果城市、农村的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分别为94.3%、63.8%,两者呈显著性差异,P〈0.05。接种疫苗的儿童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未接种的儿童,P〈O.05。城市儿童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农村儿童,P〈0.05。结论我国儿童乙肝HBsAg阳性率较1992年显著下降,且城市效果显著优于农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15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78例和对照组78例,两组均用药物控制血糖,并用甲钴胺,研究组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结果: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研究组分别为58.97%、92.31%,对照组分别为38.46%、70.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度研究组为(1.15±0.22)mPa/s、(42.96±12.85)%,对照组为(1.41±0.34)mPa/s、(60.51±13.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胫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的传导速度研究组分别为(37.78±2.46)m/s、(38.96±2.75)m/s、(35.77±2.64)m/s,对照组分别为(34.05±2.23)m/s、(35.12±2.40)m/s、(31.30±2.38)m/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检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00例需要输血的病人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1800例患者感染性指标检测阳性者为238例,阳性率13.22%,其中,HBsAg阳性率11.06%,抗-HCV阳性率1.17%,抗-HIV阳性率0.11%,抗-TP阳性率0.89%;HBsAg、抗-HCV阳性率最高的为40岁-60岁组,为13.18%,抗-HIV阳性率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抗-TP阳性率最高的是〉60岁组,为1.36%。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能够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并能降低院内感染、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发生,从而有效地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参合农民群体中HBsAg携带情况,为乙肝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镇2008-2009年参加体检的7490名参合农民的血清HBsAg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5.46%,其中男性HBsAg阳性率5.96%,女性HBsAg阳性率4.78%.结论:青壮年农民群体中HBsAg阳性率比较高,应该加强对农村青壮年人群的乙肝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镇现阶段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乙肝表面抗体(HBsIgGantibody)接种状况及分布情况。方法:对2008年0~60岁社区人群共898位进行乙型肝炎感染状况调查。结果:HBsAg总阳性率和抗-HBsIgG总阳性率分别为5.36%、39.76%,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HBsAg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成人组(P&lt;0.01),抗-HBsIgG高于成人组人群37.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HBsAg抗-HBsIgG阳性率在不同性别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gt;0.05)。结论:乙肝疫苗干预极大降低了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同时提高了抗-HBsIgG阳性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规律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检测A组(非过滤组)和B组(过滤组)患者血小板HLA抗体和HPA抗体,以CCI值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A组HLA抗体阳性率为53.33%(16/30);HPA抗体阳性率为13.33%(4/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43.33%(13/30)。B组HLA抗体阳性率为13.33%(4/30);HPA抗体阳性率为10.00%(3/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0.00%(3/30)。两组HL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滤除白细胞的机采血小板难以减少血小板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但可以减少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2002年3月-2006年6月,将122例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分娩的婴儿分为2组。A组给予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B组只给予婴儿乙肝疫苗免疫。结果A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9%)低于B组(27%),P〈0.01;A组新生儿抗-HBs阳性率(51%)高于B组(30%),P〈0.05。随访1a时,A组婴儿HBsAg阳性率(4%)低于B组(16%),P〈0.05;A组婴儿抗-HBs阳性率(81%)与B组(66%)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7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次数及临床特征。发作后均在24h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部分发作48h后复查,记录影像学异常(责任病灶)的例数。结果TIA发作≤30min、〉30min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3,5(15/112)、36.1%(22/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TIA发作≤3次、〉3次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7%(19/129)、43.2%(19/4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既往有、无卒中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34.9%(15/43)、17.7%(23/1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者发生脑梗死比例为27.5%(28/102)、14.1%(10/7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非偏肢无力麻木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40.2%(33/82)、5.5%(5/9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灶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30min、发作次数〉3次、既往有卒中、高血压病史及表现为偏肢无力和(或)麻木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比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自制的乙肝转阴丸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50例,对照组50例服灭澳灵,结果HBsAg、抗-HBcIgM、HBsAg阴转率,治疗组为14%、52%、62%,对照组8%、16%、28%。两组抗-HBcIgM、HBsAg比较P<0.01。并对两组HBsAg,抗-HBcIgM,HBsAg的cpm值治疗前后进行了比较,治疗组均P<0.01,对照组仅HBsAg的cpm值P<0.01。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肺炎支原体在婴幼儿阶段感染状况。方法:对2011年1一12月因呼吸道感染住院的802例婴幼儿用被动免疫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并统计学处理。结果:802例中MP—IgM阳性168例,阳性率20.9%;不同性别间NP-IgM阳性率男22.2%,女19.5%,P〉0.05,无统计学差异;各季度MP-IgM阳性率分别为28.2%、21.7%、23.O%、27.1%,P〉0.05,无统计学差异。各月龄MP-IgM阳性率,25—36月组28.6%,明显高于1—12月组(10.9%)和13—24月组(14.7%),P〈0.05,有统计学差异。混合感染细菌21%,肺炎衣原体17.5%。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随月龄增长发病有明显增加,其混合感染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柴芍承气汤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入院后立即给予柴芍承气汤,并对肠功能恢复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后7、14dAPACHE—Ⅱ评分和BalthazarCT评分及入院后3、7、14d血清淀粉酶、血清白蛋白水平,腹胀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等。结果:观察组入院后7dAPACHE.II评分(3.76±1.42),对照组APACHE—Ⅱ评分(4.63±1.84),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4d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BalthazarCT评分在入院后7、14d分别为[(2.69±0.58)、(1.83±0.57)]、[(2.82±0.43)、(1.89±0.69)],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血清淀粉酶在入院后3、7、14d分别为[(1054±304)、(524±104)、(282±73)]、[(1127±298)、(652±126)、(290±85)],入院后7d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14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血清白蛋白在入院后3、7、14d分别为[(36.2±3.14)、(29.7±3.27)、(39-3±3.01)]、[(35.8±2.88)、(28.5±3.56)、(36.2±2.87)],入院后3、7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4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在腹胀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总住院费用分别为[(3.16±1.25)d、(11%)、(21.34±10.28)d、(4.4±1.2)万元]、[(4.56±1.37)d、(30%)(29.67±13.56)d、(5.6±2.3)万元],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芍承气汤联合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0.
76例无痛性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黔东南地区无痛性上消化道出血与病因、性别、年龄、城乡地域差别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2月间收治的623例UGB中76例无痛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慢性胃炎等为无痛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病因,消化性溃疡居首位,在活动性出血病因中也占绝大多数。2.男性上消化道出血及无痛者较女性多见,男性中无痛者占12.58%,女性中无痛者占11.29%,P〉0.05。3.青年组上消化道出血中无痛者占8.33%,中年组占10.11%,老年组占20.12%,P〈0.05。4.乡村病员上消化道出血中无痛者占15.62%,城镇病员中占6.19%,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是无痛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主要病因。病因、性别、年龄、城乡差别等为无痛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