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牵引治疗 CSA的作用机理 ,并提出牵引的合理角度 ,为临床防治 CSA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建立完整的颈段脊柱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 ,对前屈、后伸 0°~ 30°共 1 1种不同牵引体位下的钩椎关节应力分布及横突位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钩椎关节所受应力主要为纵轴上的压应力 ,力值以 C5~ 6、C6~ 7为较大 ,横突间距离稍有减少 ,在牵引作用下 ,钩椎压应力可转变为拉应力 ,横突间距可拉大 ,且随角度的加大而逐渐加大。结论 :颈椎牵引早期应在 0°~ 1 0°下 ,后期应结合临床、影像学诊断选择合适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颈椎病多由颈椎劳损及退行性病变引起,与长期屈颈动作有关,严重的可压迫上肢神经根或椎动脉而引起臂至指的酸麻痹痛或眩晕,甚至压迫神经的低级中枢脊髓而产生半身无力。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颈椎病患者中约70%因压迫椎动脉而受累。50岁以上头晕、头痛者,50%以上与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受压迫有关。  相似文献   

3.
我科采用针刺风池、完骨、天柱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疗效满意,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牵引治疗CSA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牵引的合理角度,为临床防治CSA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建立完整的颈段脊柱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对前屈、后伸0°~30°共11种不同牵引体位下的钩椎关节应力分布及横突位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正常钩椎关节所受应力主要为纵轴上的压应力,力值以C 5~6、C 6~7为较大,横突间距离稍有减少,在牵引作用下,钩椎压应力可转变为拉应力,横突间距可拉大,且随角度的加大而逐渐加大.结论颈椎牵引早期应在0°~10°下,后期应结合临床、影像学诊断选择合适的角度.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CSA)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其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明确,主要有机械压迫学说和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学说[1]。据报道,约有70%的颈椎病伴有椎动脉受累表现,其发病年龄高于其它颈椎病,以50~60岁为多见,症状变化多端,与颈椎活动有密切关系,故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2]。随着现代科技在医学上的应用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对本病的认识已取得较大进步,现将有关诊断与治疗方面的进展综述于下。 1 诊断   诊断国内标准[3]有颈性眩晕;旋颈征阳性;X线片有异常表现;交感神经症状;椎动脉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除外眼源性,耳眩性眩晕;除外椎动脉V1,V3段供血不全,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但其诊断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1.1 症状 来源广泛,表现复杂,可见于内耳、脑干、小脑、间脑、大脑枕叶、颞叶及脊髓等部。潘之清[2]将其临床症状归纳为:眩晕、头痛、植物神经紊乱、运动障碍、视觉障碍、感觉障碍等方面,并认为45岁以上有慢性或突然发作性头晕、耳鸣、听力障碍、恶心呕吐、视觉不清、语言不清、吞咽困难、猝倒、持物落地等应先考虑本病。杨双喜[4]认为主要症状有眩晕、猝倒数秒后恢复、无意识障碍、无后遗症,有视觉障碍、耳鸣、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健忘、寐差且多梦、易惊等伴随症状。  相似文献   

6.
7.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CSA)多因椎动脉局部受压等原因引起,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椎动脉供血不足现象。颈椎作为构造及活动方式最为特殊的脊柱节段,日常生活中最易劳损,临床所见的脊柱类疾病中以颈椎病最为常见。中医治疗颈椎病方法很多,其中以针刺及颈椎牵引最广为人知。2010-06—2012-09,笔者应用针刺加颈椎牵引治疗CSA 30  相似文献   

8.
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孟辉  马明祥 《河北中医》2009,31(7):1036-1038
目的探讨针刺加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予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50例予氟桂利嗪胶囊配合牵引治疗。各项治疗均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探测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和右椎动脉(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LVA和RVA的Vm均明显增加,PI均减少,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治疗组BA、LVA和RVA的Vm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刺加TDP照射配合牵引治疗能显著提高CSA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李慧敏 《河北中医》2007,29(9):822-82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主要症状是眩晕,甚则猝倒,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2002—2006年,笔者运用温热式低周穴位刺激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均为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男11例,女24例;年龄39~75岁,平均63.8岁;病程6日~12个月,平均1.2个月;颈性眩晕35例,猝倒发作6例,旋颈试验阳性35例,耳聋、耳鸣、视物不清4例。X线片所见为颈椎退变。均排除高血压病。1.2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确定诊断。1.3治疗方法予日本株式会社HOMER ION研制的HL-Ⅲ型温热式低周波治疗仪治疗。将2个负极导子放置于双侧风池穴,正极置于大椎穴,温度旋钮置于“常时使用”,选择“自动3”处方治疗,每次治疗30min。若患者颈部疼痛明显则选择“自动3”处方治疗15min后,再选择“推压500”处方治疗15min,刺激量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切勿过度刺激。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4疗效标准(自拟)治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颈部活动自如,可正常工作;显效:主要症状、体征及颈部活动明显改善,恢复工作;有效: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10.
针刺、推拿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常秀生 《河北中医》2009,31(10):1526-1527
颈椎病是常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临床上将其分为椎动脉型、脊髓型、神经根型、交感型和混合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而引起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拇指顶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牵引疗法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拇指顶推手法治疗。采用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比较2组颈椎功能恢复情况,评分减少越多,代表病情恢复越好。结果治疗后2组颈椎功能评分均减少,治疗后3、7、14d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d2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拇指顶推手法和牵引疗法均能促进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恢复,拇指顶推手法优于牵引疗法。  相似文献   

12.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artery type,CSA)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又称颈性眩晕症、椎-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临床表现以发作性眩晕为主,可伴有头昏、头痛、失眠、耳鸣、视物不清、恶心、呕吐甚至突然猝倒等症状,还可伴颈肩痛或枕颈部痛。本病的发病比例在颈椎病中约占10%,而且约70%的颈椎病患者合并椎动脉受累。但其病因病机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而在实验动物上复制CSA  相似文献   

13.
推拿结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笔者近年来运用颈椎牵引配合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15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6病例来源于我院康复科2006年6月—2009年1月门诊患者,其中男85例,女71例,平均年龄(46.25±3.92)岁,病程1个月~5a。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平脊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平脊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53例,男21例,女32例。年龄15~61岁,中位数32岁。所有患者均有头晕、颈部疼痛症状,其中伴有头痛者35例、失眠者44例、恶心或干呕者27例、胸闷及心慌者23例、耳鸣者15例、眼睛干涩不适者21例。49例患者转头试验阳性。病程1个月至11年,中位数13个月。治疗后随访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颈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中位数4个月。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评定疗效,治愈33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例。结论:平脊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有效缓解头晕、颈部疼痛等症状,有助于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旋转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改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旋转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改善有效性。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共50例,采用放松手法+旋转手法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共30例,仅采用放松手法治疗,两组均为每周治疗2次,4周后对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分值改善值为7.25±3.60,对照组为5.27±4.15,t=2.248,P=0.0274〈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眩晕分值改善值为2.23±1.30,对照组为1.30±1.01,t=3.3548,P=0.0012〈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旋转手法能够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为了提高疗效,在放松手法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旋转手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颈夹脊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并探索血管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CSA发病中的变化情况及意义.方法 随机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成颈夹脊穴位注射组(治疗组)30例和电针组(对照组)30例,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60例CSA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CGRP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浆ET含量高于正常参考范围,CGRP含量低于正常参考范围,治疗后血浆ET含量有所下降,CGRP含量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CGRP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可能起重要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颈夹脊穴位注射能更有效地降低血浆ET含量,升高血浆CGRP的含量,扩张椎动脉内径,改善椎动脉的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腹部穴位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腹部任脉上的穴位辨证施治.结果: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应用腹针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3.8%.结论: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调节全身经络系统,调节周身气血,使气血由任脉贯注督脉到达颈部,从根本上改善脑供血不足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黎文杰  赵旭敬  梁斌清 《河北中医》2013,(11):1663-1664,1668
目的:观察壮医经筋疗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1例采用壮医经筋疗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51例以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即刻症状评分、长期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0%,对照组总有效率8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即刻症状评分、长期症状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壮医经筋疗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汪艳 《河北中医》2008,30(3):320-32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临床常见的类型之一,以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等症为主要特征,由于颈椎关节的退行性变,小关节紊乱,颈部肌肉及软组织的损伤造成对颈神经根、椎动脉的机械性压迫及炎性刺激。现代医学对本病缺乏特效疗法,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愈显优势。笔者将近年来有关针  相似文献   

20.
椎动脉型颈椎病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以往多采用中药辨证内服、颈椎牵引、手法按摩等治疗,均无特效。2004年-2007年,我们应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