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胃者,水谷之海,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一纳一运,一升一降,中气冲和,何病之有?若饮食失调,脾损胃伤,冲和之气致偏,必召疾患。故调脾养胃之妙,贵在饮食调摄。所谓“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难经》)之意正在于此。一、爱护脾胃,是抗病健身的重要因素生命在于运动,而调养脾胃则为保生命运运的粮响。《内经》明确指出:“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而胃气,实则谷气(亦即神气),生生不已之  相似文献   

2.
脾胃病的辨证与护理王蕴珠(河北中医学院050091)脾胃同属中土,共主饮食水谷的受纳、腐熟及运化,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被称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的盛衰与否,常常关系到疾病的预后。脾胃之气又称“胃气”、“中气”,所以古人常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相似文献   

3.
《养老奉亲书》认为:“脾胃者,五脏之宗也”,“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脾胃虚则百病生”。古人的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脾胃功能的重要性及其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密切关系。人到老年,胃粘膜的功能减弱,腺体分泌开始减少,胃壁组织衰老退化,脾胃功能日渐衰减,对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能力比较差,所以注意保护脾胃,实为健身防病的关  相似文献   

4.
蒋文照教授从事医疗教学50载,临证长于内科,兼及妇儿科,尤其重视扶护胃气。《灵枢·五味篇》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蒋老认为,所谓“胃气”,即脾胃之消化吸收机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因而,胃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可见胃气在人体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景岳全书》曰“正以人之胃气,即土气也。万物无土皆不可,故土居五行之中,而旺于四季,即此义也。由此推之,则凡胃气之关于人者,  相似文献   

5.
镜面舌从虚寒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镜面舌是指舌苔骤然退去 ,以致舌面光洁如镜 ,多认为胃阴枯竭、胃气大伤、胃气将绝的危候。临床上遂大剂滋阴之品 ,少佐益气之药 ,或效或不效 ,何也 ?余认为镜面舌并非专主胃阴枯竭 ,而存在脾胃虚寒的病机。以温中健脾之药 ,每能获效。兹略述此诊治体会。  舌苔乃胃气蒸化脾湿而生。正如《辨舌指南》所说 :“舌之有苔 ,犹地之有苔 ,湿气上泛而生 ;舌之苔 ,胃气蒸脾湿上潮而生 ,故曰苔。”苔的有无与胃气的强弱有关 ,此言“胃气”乃指脾胃运化功能 ,“脾湿”应为体内阴津。若脾胃之气强盛 ,脾能“为胃行其津液” ,则舌可得胃气蒸化精微濡养…  相似文献   

6.
调理脾胃的辨证施治疗法,是祖国医学的治疗体系之一。积极调动人体的内在机能,充分发挥脾胃的生理作用,可恢复脾胃功能,促进人体的健康。脾胃机能谓“胃气”,称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都说明调理脾胃对保障健康起重要作用。目前中西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两个方面。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是正不抗邪的结果。调理脾胃法即是“扶正”,也称“培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答     
问:什么叫“胃气”? 答:胃气,最早出于《内经》,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指胃的生理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胃壅滞厚重,胃的正常功能将遭到破坏。《素问·厥论》曰:“胃不和则精气竭”。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失调,来源无望,则水谷精气亏乏。可见在此之胃气是指胃腑的受纳、腐熟等功能。 (2)指脾胃的消化、升降运动。《素问·平人气  相似文献   

8.
医话五则     
虚弱之病、首重调中人之气血津液,均由脾胃水谷之气化生而成,若脾胃不和,食少无以生化精微,既使峻补、不能成功。缪仲淳云:“夫胃气者,后天元气也,以谷气为本”。故《内经》谓:“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安谷则昌,绝谷则亡”。可见先天之气纵犹未尽,而他脏不致尽伤,独胃气偶有伤败,以致于绝,则速死矣。故胃气一散,百药难施,若  相似文献   

9.
<正> “胃气”是内涵十分丰富的中医学名词。祖国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因此,准确理解“胃气”之涵义显得十分重要。何为“胃气”?概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1.是指维持胃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此胃气属于脏腑之气的范围,而脏腑之气是由水谷之气,吸收自然界之清气和肾中精气结合而成,分布于脏腑系统之中即为脏腑之气。细分之则有五脏之气,如肝气、肺气、  相似文献   

10.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胃气很早就用于评估危重症患者的预后转归。急性胃肠损伤(AGI)指危重症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有胃气则生”,因而保胃气在AGI治疗中贯穿全程。虚实夹杂引起中焦气机逆乱是AGI的病机特点,早期邪盛为主应祛邪泻实和调畅气机以及时遏制邪损胃气,其中邪实多责之于热、瘀、湿,同时少佐补益脾胃之药以顾护胃气;后期脾胃亏虚为主应补养脾胃增益胃气,鼓动正气祛邪和兼清余邪。“留得一分胃气便留得一份生机”,正确把握祛邪扶正的时机和方向,运用中医药保胃气以期为AGI患者争取生机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对祖国医学发展有一定贡献,他首创甘温除热的治法,并提出“阴火”这一概念。但由于他对“阴火”这一定义模糊,概念不清,引起了后世医家的纷争。建国后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到现在一直继续在对东垣的学术观点进行争论、阐述、发挥或评价。“阴火”到底是什么性质的火?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火?下面谈一些粗浅认识。东垣之论源于《内经》。他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信,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  相似文献   

12.
金元医家李东垣为补土派之先驱,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其提出的“胃气主升”“胃气平而上行也”等观点被学者们归纳为“胃气升发”论。后世医家常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胃主通降”,并以此解释李东垣脾胃学说,然而有些结论非李东垣本意。该文借助《黄帝内经》及李东垣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深入探讨李东垣所言之胃气、胃气升发的生理特性,胃气升发在脾胃功能中的意义,胃气下溜对脾胃病理变化的影响,以及风药在治疗脾胃之气下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对文中“肝不弦,肾不石”两句,诸家注释均不能贴切经义,于此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正于同道。一、何谓胃气脉、真藏脉为了便于讨论,首先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脉有胃气?什么是真藏脉?  相似文献   

14.
胃气理论探析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原则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胃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胃气是指人之正气,亦即后天元气,狭义的胃气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的消化功能和饮食营养,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人受水谷之气以生,脾胃之气运化水谷,故言"人以胃气为本".在病理上,胃气的盛衰又是导致疾病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胃气不伤,人体就健康,或少生病或不生病,即使生病,如果胃气不伤,食欲不损,病情虽重,亦有转机;若胃气一伤,则容易生病或使病情加重.因此"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保胃气的原则是脾胃本脏有疾时当及时调理治疗;治疗它脏之疾时亦需时时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5.
“人以胃气为本”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胃气。金代李东垣提出“人以胃气为本”(《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就是强调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何谓“胃气”?为何云“人以胃气为本”?本文试作如下分析。1 关于胃气的基本概念“胃气”的含义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如《中医基础理论》(函授)教材说:胃“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这些功能和特性的统称,谓之胃气。”其二,指脾胃的消化功能。“人之胃气,即土气也”。(《景岳全书·论脾胃》)脾胃共…  相似文献   

16.
李杲为脾胃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了仲景重视胃气的临证思想,并对重视胃气思想做了重大发挥.李氏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气为人身元气之本,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伤及胃气百病由生等方面阐释了胃气的重要性.临证中,重视胃气的盛衰,顾护阳土,调理中焦气机的升降,强调人以胃气为本,为后世研究“胃气”理论,提高临床疗效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曾祺  陈琦辉 《新中医》2015,47(3):287-289
《内经》有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为本";胃气,是脾胃对饮食、水谷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活动的具体反映。《素问·厥论》曰:"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是人生存之根本;顾盼脾胃元气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体系。张仲景发《内经》之微,所著《伤寒论》为治疗外感热病方书之祖,处处注意顾盼脾胃元气,并将  相似文献   

18.
脾胃之论,莫祥于东垣,其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周慎斋曰:“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明则无转运.”叶天上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说明脾胃健运依赖于阴阳相互作用及升降有序。在脾胃病治疗方面,张景岳不推遵东垣五脏有病,当治脾胃,而是认为:“脾胃有病,自宜治脾胃。然牌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19.
所谓胃气,不仅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同司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的过程,以养五脏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共为后天之本,故胃气可认为是"脾胃之气".<内经>最早提出了"胃气"学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壮,五脏之腑皆壮",<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禀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论点,是从生理上说明了"胃气"是维持人的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等论点,则是从病理上强调了"胃气"在疾病发生与转归过程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脾胃学说的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永国 《河南中医》2007,27(10):33-33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送,逆者死。”张仲景曰:“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其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