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113例3~10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给予综合疗法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对年龄、治疗依从性、弱视程度、屈光参差程度及类型等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治愈77只眼(68.1%).进步24只眼(21.2%),无效12只眼(10.6%).其中不同治疗依从性、弱视程度及屈光参差程度各组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及屈光参差类型各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较好,其疗效与治疗的依从性、弱视的程度、屈光参差的程度密切相关,而与患儿的年龄、屈光参差的类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对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疗效。方法:招募3~9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48例(其中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18例36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30例30眼),所有患者排除其他眼病,在屈光矫正、合理遮盖的基础上接受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的训练。初期训练以提高视力为主,视力达0.6以上者加上脱抑制训练及双眼视功能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的视力及双眼立体视变化情况。结果: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共18例36眼,其中轻度弱视组13眼,中度弱视组19眼,重度弱视组4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共30例30眼,根据弱视程度分为轻度弱视组5眼,中度弱视组13眼,重度弱视组12眼。治疗60次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治疗60次后立体视有明显提高,且与屈光度无关(P>0.05),与初始视力及治疗后视力均呈正相关(P<0.05),与屈光参差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联合传统的弱视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3~9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并改善其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屈光性弱视的敏感期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视觉发育的敏感期由于无法建立弱视模型只有一个模糊的界限。为探讨屈光性弱视即屈光不正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视觉发育规律与敏感期,本文观察了318例545眼屈光性弱视病人治疗年龄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显示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与年龄密切相关,4岁组疗效最好,治愈率为92%,有效率达99%。随着年龄增长,疗效逐渐降低,10岁仍能治愈。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亦与年龄有关,但10岁年龄组90%治疗有效,1例15岁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后视力进步5行。提出屈光性弱视病人的视觉发育敏感期可延到10岁以后。文中就弱视发生的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弱视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弱视疗效.方法我院10~17岁弱视患者76例,113只眼,在训练师规范化管理与指导下采用综合法治疗弱视,对其疗效做统计分析.结果113只弱视眼中屈光不正性弱视57眼,治愈40眼(70.18%);屈光参差性弱视36眼,治愈17眼(47.22%);斜视性弱视12眼,治愈2眼(16.67%).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最高(P<0.05).按年龄分析,10~12岁组54例87眼,治愈59.77%(52眼);13~17岁组22例26眼,治愈42.33%(11眼),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13~17岁组进一步分析,其疗效与注视性质、弱视程度有关.结论(1)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弱视患者,不应轻易放弃治疗,只要坚持治疗,治愈可能性是很大的.(2)应争取家长理解与支持.(3)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力争弱视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弱视的综合治疗效果以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弱视治疗后治愈、好转、无效的分布情况。方法把206眼经过1-2年弱视综合治疗儿童分成3—6岁组、6—9岁组、9—12岁组及斜视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3种类型进行疗效分析并了解各组治愈、好转、无效分布情况。结果3—6岁组、6—9岁组好转明显(好转率87%、68%),但基本治愈率不高(25%、13%),9—12岁组欠佳(好转率18%、治愈率3%);斜视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3种类型均有不错的好转率(65%、86%、59%)而治愈率亦不高(15%、26%、15%)。结论各种弱视只要及时治疗都能获得良好效果,治疗的最佳年龄为2—5岁,已被大家所公认,年龄偏大亦不可放弃。目前弱视治疗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组织、指导患儿进行治疗,加强患儿及家长同医院的配合以提高治愈率,使更多的患儿恢复正常视力。  相似文献   

6.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弱视是儿童常见眼病之一 ,常导致患者严重的视功能障碍 ,其患病率高达 2 %~ 4 % ,而屈光参差是导致弱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认识和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实为必要。本文将我科随访 2~ 6年、记录完整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 2 17例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与分组本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共 2 17例 ,均为1992年元月以来我院弱视门诊初诊患儿 ,其中男 10 9例 ,女 10 8例 ;初诊年龄 3~ 6岁 ,平均 4岁。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弱视。屈光参差按屈光性质分类 ,将单纯远视、单纯远视散光及复性远视散光划分为远视…  相似文献   

7.
综合法治疗儿童弱视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弱视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眼病 ,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 ,屈光不正和斜视是引起儿童弱视的主要的原因。采用遮盖法为主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及斜视性弱视 ,样本量较大并随诊观察 1 0年以上者报道较少 ,作者将 1 987年 7月~ 2 0 0 0年 4月之间在我院门诊治疗基本治愈后并坚持随诊 2~ 1 4年 344例 573眼儿童弱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总结 ,现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1 一般资料儿童弱视 344例 573眼 ,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 1 1 4例 ,屈光参差性弱视 76例 ,斜视性弱视 1 54例。男 1 6 9例 ,女 1 75例。初诊年龄3~ 1 1岁 ,平均 6 5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综合疗法对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13例(291只眼)弱视患儿进行综合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总有效率97.6%;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明显优于屈光参差性和斜视性弱视;弱视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好;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213例291眼患者中共计治愈156例183眼。结论弱视患者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对依从性差的患者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9.
大龄儿童弱视69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龄儿童弱视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0~17岁弱视儿童69例(81眼),经综合疗法治疗弱视,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对年龄和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9例81眼,基本治愈53眼(65.43%),进步20眼(24.69%),无效8眼(9.88%),总有效率90.12%;按年龄分组,10~12岁组50眼,基本治愈34眼(68.00%),13~17岁31眼,基本治愈19眼(61.2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弱视之间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P〈0.01);中心凹注视和中心凹旁注视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黄斑旁注视和周边注视患者(P〈0.01)。结论大龄弱视儿童,只要坚持治疗,大部分治疗有效。其疗效与弱视类型、程度、注视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分析于红鸾,帅开地为了更好地开展儿童弱视的防治工作,现将我院近3年来107例12岁以下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分析报告如下,以供参考。对象与方法本文107例是1991年~1993年门诊确诊为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病例。屈光分析以散瞳检影屈光度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学龄期儿童单眼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门诊治疗的6~18岁单眼弱视患者71例,采用综合疗法,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对患者的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及注视性质与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学龄期儿童单眼弱视71例71眼的治愈率为63%(45/71),进步24%(17/71),无效13%(9/71)。结论:学龄期儿童单眼弱视治疗效果较好,应予积极治疗,疗效与患儿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及注视性质关系密切,6~12岁患儿,屈光参差性弱视、轻度弱视、中心注视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复发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陈敏  卢跃兵 《眼科新进展》2005,25(3):270-271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远期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访观察了123例217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基本治愈后3a以上的病例,经再次扩瞳验光后证实矫正视力低于0.8以下。结果本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复发因其类型和程度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总复发率为25.2%,其中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复发率最高,依次为单眼性屈光参差性弱视,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双眼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后的巩固是预防复发的根本。对弱视中易复发的病例应进行重点观察,早期发现、了解视力下降的原因,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姜爱新  曹淑娟  蔡丹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0):1789-1791
目的:探究影响屈光参差性患儿综合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2013-10/2014-10间收治的10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经过6~18mo的治疗后根据治疗效果分为A、B、C三组,A组54例,治疗效果判定为治愈; B组34例,治疗效果判定为进步; C组12例,治疗效果判定为无效。对其年龄、依从性、屈光参差程度、屈光参差类型、弱视程度、注视性质进行分析。

结果:三组患者之间屈光参差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患者之间年龄、治疗依从性、屈光参差程度、弱视程度、注视性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对综合治疗效果影响程度依次为弱视程度、屈光参差程度、注视性质、年龄、依从性。

结论:屈光参差性患儿综合治疗效果与年龄、治疗的依从性、屈光参差程度、弱视程度、注视性质密切相关,而与患儿的屈光参差类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屈光参差是形成儿童弱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治疗中光学矫正比较困难 ,尤其是屈光参差过大的儿童 ,一般镜片矫正不满意 ,戴角膜接触镜又有诸多不便。我们自 1 998年 5月~2 0 0 2年 5月试用准分子激光术配合综合疗法治疗有屈光参差的儿童弱视 1 6例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于 1 998年 5月~ 2 0 0 0年 5月来本院门诊就诊的病人 ,按全国儿童弱视防治组标准诊断为屈光参差性弱视 1 1例 1 1眼 ,伴屈光参差的斜视性弱视 5例 5眼。其中男 9例 ,女 7例。年龄 6~ 1 4岁 ,平均 9 5岁。屈光参差度数最大 7D ,最小 3 5D ;近视性屈光参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 19~23岁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4例(4只眼),采用长期遮盖健眼联合红光闪烁、光栅、海丁格刷等综合疗法治疗,坚持随访18个月.结果 经过治疗4例患者4只眼中1只眼矫正视力达0.8,另外3只眼均达到1.0.结论 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经过积极治疗有治愈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微血管系统的差异,探究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门诊就诊的4~14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41例及正常视力儿童22例,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为弱视眼组,非弱视眼纳入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传统遮盖疗法对12~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 41例12~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男23例女18例,在适宜的屈光矫正基础上,传统的完全遮盖与精细作业相结合,每月随访视力变化,弱视眼视力不再继续提高后3月改为每天遮盖4~6 h.结果 全部41例患儿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治疗前弱视眼视力平均0.21,治疗后平均0.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提高4.1行,提高最明显的2例从0.2提高至1.0,提高了8行,平均遮盖时间9.1月,其中遮盖开始后的前5个月视力提高最为明显,随后进入平台期,遮盖至12月部分患儿的视力仍有提高.12岁组视力提高程度与15~16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3岁组和14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健眼视力无1例下降,无1例因遮盖发生外伤,2例遮盖开始后,发生遮盖区皮肤轻度瘙痒,此后自行缓解.全部患儿在家长和学校老师帮助下能完成课业任务,无1例退学.结论 年长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仍有治愈的可能,传统遮盖疗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李福全 《眼科研究》2004,22(2):199-199
国外学者用药物治疗弱视的临床研究已取得初步疗效。我们用口服复方苄丝肼联合遮盖、光电疗法等对大龄儿童弱视进行治疗,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7~2 0 0 2年在我院门诊治疗的61例( 10 8眼) 7~15岁的大龄弱视儿童,采用1%阿托品滴眼液或眼膏散瞳验光并处方配镜矫治。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5 8眼,屈光参差性弱视19眼,斜视性弱视3 1眼。轻、中、重度弱视分别为2 6、68和14眼。患者中2 5例( 4 6眼)为综合治疗组,男11例,女14例;其中轻、中、重度弱视分别为12、2 4和10眼。屈光不正性弱视2 5眼,屈光参差性弱视10眼,斜视性弱视1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分析不同类型屈光参差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特征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78例156眼屈光参差儿童,其中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组28例56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组12例24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组16例32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无弱视组22例44眼,高屈光度眼为观察组,低屈光度眼为对照组。分析各组内双眼视网膜厚度差异及各组间高屈光度眼视网膜厚度差异。结果 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观察组与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旁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318.32±14.40、306.39±12.45、309.11±13.94、318.89±14.01)μm较对照组(301.64±25.97、292.32±26.47、297.04±22.00、302.57±26.98)μm增厚(P<0.05);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观察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230.19±15.15μm)较对照组(221.63±14.12μm)增厚(P<0.05),旁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与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组中心凹和除SI的旁中心凹区双眼视网膜厚...  相似文献   

20.
贾丽  王健英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089-1091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前后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30例6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作为试验组。29例58眼双眼矫正视力均正常的儿童为对照组。采用OCT-3测量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进行动态观察并行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6mo时与初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又分为弱视眼组和非弱视眼组,非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3,6mo时与初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弱视眼组按治疗效果分为无效组、进步组、基本治愈组,无效组和进步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6mo时与初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基本治愈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mo与初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mo与初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在弱视治疗前后的变化与弱视治疗效果有一定关系。OCT技术是一种客观的辅助检测方法,可为弱视的研究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