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东垣创脾升胃降学说,认为升降逆乱常同时存在,提出治疗脾胃病往往两脏皆要同时顾及,这样才起效快、效果好,其典型代表方为升阳益胃汤。  相似文献   

2.
<正> 人有五脏,睥胃居中,为后天之根本,升降之枢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若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则百病由生。然“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前贤谓:脾胃病寒热虚实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故调治脾胃升降功能实为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临证多有所获。现不揣谫  相似文献   

3.
浅谈脾升胃降及其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脾胃是升降运动的枢纽机体内脏的营卫运行、经络贯通、胃肠出入都体现了升降的活动形态。在脏腑的气化过程中,清气主升,浊气主降,清升浊降维持着正常的生理活动。李东垣云:“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  相似文献   

4.
现代所说的疑难杂症 ,即古代所说的怪病 ,古代医家常说“怪病多痰”、“怪病多从痰治”,疑难杂症与体内的痰有密切关系。脾为生痰之源 ,脾胃为一身升降之枢 ,调节各脏腑的功能 ,从调整脾升胃降的功能来消除体内的痰 ,从而达到治疗疑难杂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辛开苦降法与脾升胃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魏玮  郝建军  周晓莉 《中医杂志》2004,45(9):715-716
李杲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升降相因,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用辛开苦降法升清降浊是治疗脾胃病的大法. 1 脾升胃降是对脾胃功能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2002年10月~2006年10月在本院门诊治疗的胃食管返流病(GERD)患者1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7例和对照组81例.其中中药治疗组男32例,女55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32.5岁,西药对照组男34例,女47例,最大年龄62岁,最小年龄20岁.……  相似文献   

7.
从"脾升胃降"论治皮肤病是陈彤云教授学术思想之一.陈彤云认为脾胃失健是皮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更是"湿邪"致病的核心病因病机.通过总结陈彤云教授对"脾升胃降"理论的认识和运用,分析其应用升清降浊、斡旋气机来调畅脾胃升降之枢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8.
9.
正脾升胃降,是指脾气的运动趋向是上升,胃气的运动趋向是下降。脾气升胃气降是脾胃之气协调平衡的本质。胡珂系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从事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载,善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胡珂主任医师认为气机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调畅气机是治疗脾胃病之关键。脾胃病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升脾降胃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博爱县中医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性胃炎患者78例,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给予甲硝唑片,1次2粒,1 d 2次,口服,服用7 d;阿莫西林胶囊,1次4粒,1 d 2次,口服,服用7 d;奥美拉唑肠溶胶囊,1次1粒,1 d 2次,口服,服用14 d。治疗组3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升脾降胃汤(党参、延胡索、娑罗子、竹茹、半夏、茯苓、白芍、柴胡、升麻、枳壳、乌贼骨),1 d 1剂,水煎取汤汁500 mL,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治疗14 d。结果:治疗组治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31%(36/39);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71.79%(28/39)。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缓解时间、Hp转阴率方面,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升脾降胃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脾胃论》是中医脾胃学说的标志性著作,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明确指出:脾胃为人体升清降浊之枢纽,但脾胃中主体在胃,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胃之升清是气机升降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2.
报告连续使用中药方156剂治愈1例食管溃疡。王长洪教授尊崇叶天士"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认为胃食管反流病,脾胃升降失调是基本病机,食积、湿阻、痰积相因为患。当以和胃降逆、化湿清热、消食化滞、理气化痰为治疗大法。以党参、白术、薏米等健脾益气,茯苓、苦参、青黛、玄参等清热化湿,佛手、香橼、苏梗等理气和胃,浙贝母、白芨等化痰理气,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3.
胃强脾弱证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汉良 《中医杂志》1998,39(2):75-76
在中医内科的临证中,常可见到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泻,这种表现出胃纳强而脾运弱的病证,辨证属胃强脾弱证。清·叶天士评述《脾胃论》曰:“盖东垣之法,不过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者,凡著书立说,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胃强脾弱证,就反映了脾、胃分治的必要性。叶天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叶氏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黄元御脾升胃降学说认为, 脾胃为脏腑阴阳升降的枢纽、三焦气水方化的中枢。肝阳肾阳随脾升, 脾升则水升化气;心火肺火随胃降, 胃降则气降化水。当脾胃升降失调, 中焦气水方化失常, 则发为胃痛, 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脾阳不升, 肝阳不升郁于中焦, 脾虚肝郁, 而致气滞胃痛;肾水不能化气上行, 脾虚水寒, 而致寒凝胃痛;胃阳不降, 食滞中焦, 心火不降, 郁于中焦, 心胃热盛, 而致食积胃痛;肺气不降, 郁滞中焦, 血行乏力, 气血郁滞, 而致血郁胃痛。基于此辨证施治, 可获佳效。  相似文献   

15.
<正>脾主升清是指脾有吸收水谷精微并上输到心、肺、头目及固定内脏位置的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李东垣释之曰:"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于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营养气血者也。"并据此创立了"补中气、升清阳"之法,其所著《脾胃论》载方63首,而应用升清法则  相似文献   

16.
基于脾胃"通降论"总结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及辨证思路.生理上,胃以通降为顺,脾主升清,脾胃共为升降之枢.病理上,胃失和降,内生郁滞,脾失健运是糖尿病胃轻瘫发病的基本病机,结合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行中医精准辨证用药,认为胃排空延迟为代表的消化道紊乱是"胃失和降"的病理表现,神经代谢产物一氧化氮与微...  相似文献   

17.
试论李东垣补脾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李东垣补脾法柯文彬福建省漳州市卫生学校(363000)主题词/李东垣,补脾/中医药疗法补脾法是李东垣《脾胃论》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概括有补脾助运、补脾建中、补脾益气、健脾补血、健脾消肿、健脾化湿、健脾化痰、补脾退热、补脾生肌、固涩、固胎、催产等...  相似文献   

18.
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但若以气为百病之纲、脾升胃降这两个要点审诊,则有执简驭繁之效,故脾胃病可以用升降理论来诊治.脾胃升降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调理脾胃就应调节脾胃以及相关脏腑之间的气机升降,以求平衡而百病乃除.  相似文献   

19.
现代研究提出肠-脑-皮肤轴理论,表明肠、脑、皮肤之间在结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联系,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阴阳斡旋的枢纽,脾气升清上达脑窍,脾气散精外达肌肤腠理,通过脾胃中焦的转枢将脾胃与脑、皮肤相联系,与现代研究肠-脑-皮肤轴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章根据肠-脑-皮肤轴及中医“脾升胃降”理论探讨肠、脑与皮肤的关系,并提出健脾降浊、理气调神法在皮肤病中的论治。  相似文献   

20.
贾赫 《陕西中医》1991,12(11):503-504
本文通过对针灸治案的剖析,印证了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对脾胃升降与胆气升浮密切相关认识的正确性,认为调和胃气,须疏少阳枢机;清泻胃热,须降胆火;补益脾胃,须补胆气;升补脾阳,须升胆气,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