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外周血浆β-内啡肽水平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将170名研究对象分为围绝经组(101名,40~〈60岁)和对照组(69名,25~〈40岁,有正常月经周期)。围绝经组根据月经情况,绝经时间,年龄以及临床症状等再具体分组进行分析。对各组妇女均进行外周血浆β-EP水平的测定。结果 ①围绝经组妇女β-EP水平整体上与对照组妇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有更年期症状的妇女组β-EP水平低于无症状妇女组,但仅潮热、易怒、头晕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2,P〈0.02,P〈0.05);③绝经3~5年,年龄50-55岁组β-EP水平最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此阶段更年期症状发生率最高。绝经5~〈10年组β-EP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研究认为围绝经期妇女外周血浆β-EP水平的降低介导了更年期妇女临床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湘西少数民族1380妇女围绝经期的症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通过对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城镇社区和7个县农村社区1380名围绝经妇女(40~60岁),入户面谈的方式进行卷调查和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380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妇女平均自然绝经年龄46.9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76.73%。其发生与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精神创伤、夫妻关系、经济收入、孕产次、月经、是否服用激素类药物等密切相关。结论应加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围绝经妇女的保健工作,尤其是心理保健,缓解围绝经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一年内的时期。此期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逐渐减少,因而约有2/8的妇女不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而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围绝经期综合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内分泌、躯体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多发生于45~55岁之间,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有1~10年,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重视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本文通过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生殖健康调查,为开展围绝经期保健提供依据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周顺娣 《淮海医药》2000,18(3):197-197
我国城市妇女绝经年龄平均为49.5岁[1]。随着老年化的进程,各组织器官出现衰老和退化,虽然近年围手术期病死率不断下降,耐受手术的年龄逐渐提高,但对老年妇科围手术期的处理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院1997年8月~1998年7月行围绝经期子宫切除术32例.现就在术前、术中、术后三阶段病种、手术选择、手术范围及并发症的防治等有关问题加以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住院患者行围绝经期子宫切除术32例,占同期妇科手术17%(32/184)。年龄50~59岁26例,占81%,60~69岁6例,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与绝经期妇女取环过程中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380例围绝经期妇女和绝经期取环妇女,研究分析取环结局、取环过程以及基础信息,总结归纳取环特点。结果围绝经期与绝经期妇女取环困难以及取环顺利情况在绝经时间、年龄、糜烂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家庭住址、孕次、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妇女取环过程中绝经期限、年龄、糜烂程度、等都是主要影响因素,所以需要提醒取环妇女定期进行体检,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在妇女绝经之后尽早取出节育器,尽可能提升取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围更年期是妇女从生育期逐步进入老年期的过渡阶段,90%以上的妇女在此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症状,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而妇女自然绝经年龄为50岁左右,即生命的1/3以上时间在绝经期度过的。同时,人工绝经者日益增多(其绝经期限更长),更年期妇女的卵巢内分泌功能逐渐减退,性激素下降、缺乏,引起一系列严重影响老年妇女生活质量的六十余种症状,称之为更年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围绝经期是指接近绝经期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一年内的期间,即绝经过度期至绝经后1年。围绝经期不单纯是生理问题,而是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综合问题。我院妇科门诊对126例妇女进行复查,以证实对妇女围绝经期进行卫生宣教及心理疏导有重要的保健意义,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疆奎屯市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水平以及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分析影响OP的有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概率比率的方法在新疆奎屯市抽取8个群体,对733名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BMD测定。结果①OP的患病率为30.3%。50岁以上个年龄组患病率明显高于40岁组(P<0.001)。城市妇女OP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妇女(P<0.001)。②绝经组BMD均值为0.603±0.120,未绝经组BMD均值为0.798±0.111(P<0.001)。③与BMD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体重、生育年龄、每日钙剂补充、饮牛奶、锻炼。呈显著负相关的因素有: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吸烟。结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BMD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年龄、绝经因素的影响。预防OP应提倡加强锻炼、饮用牛奶、每日补充钙剂、不吸烟等。  相似文献   

9.
<正>围绝经期与绝经后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减退,雌激素分泌减少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而骨质疏松症导致的并发症已经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为此本研究通过围绝经期与绝经后期女性骨密度(BMD)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为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山西省妇幼保健院进行门诊健康检查的100例围绝经期女性与100例绝经后期女性。其中围绝经期女性:年龄4555岁,平均(51±3)岁;身高为  相似文献   

10.
尼尔雌醇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 ,此期间可出现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 ,重者可影响工作、学习与生活 ,甚至产生悲观厌世情绪。为了提高此期间妇女的生活质量 ,控制月经及全身症状。我们应用尼尔雌醇治疗围绝期综合征 30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998— 0 7~ 2 0 0 0— 0 7,门诊就诊的有围绝经期症状者 30例 ,年龄为 4 4~ 5 6岁 ,平均 4 .96± 3.4 5岁。自然绝经 1~ 6年 ,血清促卵泡素 (FSH)均为绝经水平 (>4 0 IU/ L)服药前均无激素类药物服用史。1.2 服药方法尼尔雌醇 (上海十二制药厂制造 ) ,每月…  相似文献   

11.
<正>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而围绝经期是指接近绝经出现的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1年以上,年龄45~55岁~([1])。围绝经期妇女随着卵巢功能的衰退,性腺轴、肾上腺轴的失衡,导致脂肪代谢障碍,出现形体肥胖,血脂、血压的增高,月经紊乱,诱导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反过来又可加重围绝经期的相关症状~([2])。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  相似文献   

12.
<正>女性更年期是指女性因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开始萎缩而至月经终止的一段时间。由于更年期的定义含糊,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使用围绝经期一词。围绝经期是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一年内的期间(即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一年)。绝经是指月经完全停止一年以上。绝经年龄因人而异,我国城市妇女目前平均绝经年龄为  相似文献   

13.
阮祥燕 《首都医药》2011,(11):53-54
围绝经期女性的健康状况与管理(上)围绝经期女性的生理变化按WHO的定义: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从接近绝经时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学、生物学与临床特征变化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的征兆至最终月经后一年的时期。围绝经期长短存在个体差异,大多数历经2~8年(平均5年)。女性围绝经期的生理变  相似文献   

14.
围绝经期女性的健康状况与管理(上) 围绝经期女性的生理变化 按WHO的定义: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从接近绝经时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学、生物学与临床特征变化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的征兆至最终月经后一年的时期.围绝经期长短存在个体差异,大多数历经2~8年(平均5年).女性围绝经期的生理变化与卵巢的衰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妇女阴道出血的原因,探讨年龄、绝经年限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0例围绝经期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阴道出血原因以良性病变为主,共13例,占65%,恶性病变导致的出血7例,占35%。通过分析发生恶性病变的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随之增大,恶性病变的发生与年龄之间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阴道出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应明确诊断,正确判断良恶性肿瘤,同时定期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体检普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米非司酮用于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后取环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服用米非司酮是否可以减少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后妇女取环难度,提高成功率。方法:对于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后妇女分别在取环前连续服用2d米非司酮,第3天返院取环。结果:服用米非司酮,30例围绝经期组常规操作下取环成功率86.3%,30例绝经后1年以上组常规操作下取环成功率80.3%,与相应不用药组的成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用于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后取环可改善宫颈条件,减少取环难度,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绝经是一个生理过程,每一个妇女都要经历这个过程。然而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临床上称为绝经期综合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更年期症状一般在绝经过渡期开始出现,可持续1—10年。我国妇女目前平均绝经年龄约为51.2岁,故妇女一生中有1/4~1/3时间会在绝经后度过。由此而引发的老龄妇女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激素替代疗法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绝经妇女外周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变化对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01例围绝经期妇女(≥40岁~60岁)根据月经情况分成五组,对各组妇女均进行外周血浆β—EP及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β-EP采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教研室放免实验室建立的放免测定方法,TG、LDL—C、HDL—C,采用常规酶法测定。结果β—EP水平在绝经初期(月经紊乱~绝经〈2年)降低,绝经≥2年~〈6年时降至最低(P〈0.005),而后回升至绝经前水平。绝经初期血HDL—C降低(P〈0.001),LDL—C升高(P〈0.001),之后稳定,TC在围绝经期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绝经初期(小于2年)β-EP水平的降低可能会引起神经内分泌的紊乱,影响血脂代谢,但随绝经年限的延长,未发现β—EP水平变化对血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了解处于中心城区居民保健需求。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超声检查,对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妇科健康状况普查。结果平均绝经年龄50.15岁,妇科患病前三位的疾病是阴道炎、宫颈糜烂、子宫肌瘤。围绝经期症状前三位是骨关节痛、疲乏、失眠。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正处于社会、家庭、工作、生活的多重压力中,健康问题多,社区医生应开展针对个体的健康咨询门诊和综合性健康群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围绝经期妇女顺利渡过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20.
围绝经期是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1年的期间。即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1年。绝经过渡期多逐渐发生,历时约4年,偶可突然发生,表现不同程度的内分泌、躯体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围绝经期约1/3妇女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无自觉症状,2/3妇女则可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