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自1977年Gruentzig医生完成首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PCI)以来,这项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术的一个重要方式。随着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提高和器械的改进,特别是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使PCI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改善。近10年来有大量的临床研究对比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和PCI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这些研究的结果使我们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根据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而分为ST段抬高的ACS和ST段不抬高的ACS,前者多演变成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而后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ST段不抬高心肌梗死(non-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NSTEMI)。ACS患者的治疗在大型综合医院或心脏中心,其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与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比例约各占三分之一。近年来,随着一些新型药物、器械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有关大规模临床试…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闭塞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的最常见原因 ,约占所有病因中的 80 %~ 90 %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的出现标志着再灌注时代的开始 ,在STEMI患者 ,溶栓治疗可显著减少死亡或其他心肌缺血并发症。但是溶栓治疗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即使在心肌梗死症状出现后不久给以治疗 ,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不能达到心肌水平充分的再灌注 ,而且死亡率仍然较高。最初成功再灌注的梗死相关动脉发生再闭塞也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再闭塞会导致再梗死。GUSTOⅠ和GUSTOⅢ[1 ] 共入选了 5 6 0 0 0…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冰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7):248-24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心肌坏死的临床综合征,AMI发病突然、凶险、病死率高,抢救治疗必须争分夺秒。尽早治疗,其原则是尽快抢救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以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内科的常见急症,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2003年我院率先在省内开展直接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7例AMI患者,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早在19世纪,病理学家在尸体解剖时,发现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的致死原因。1959年Fletcher倡导并进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但由于未能很好利用挽救心肌梗死的有效时间窗口,而导致静脉溶栓的效果不佳,并认为栓塞性冠状动脉闭塞并不是AMI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上世纪70年代后期通过大量临床和病理解剖的研究,再次认识到90%以上的AMI是由相关的冠状动脉血栓形成,造成冠脉阻塞所引起的,因此重新进行AMI的溶栓治疗研究。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至心肌透壁性坏死有一时间窗,根据动物实验研究,这一时间…  相似文献   

8.
王二风  梁红霞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1):2991-2991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的主要原因.急性心梗死治疗的最有效方法是早期恢复闭塞的冠状动脉血流.因此进行溶栓治疗并获得成功的再灌注,才能挽救大部分缺血心肌,保存心肌功能,降低病死率.在溶栓治疗中,正确及时的病情观察和细致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在血栓负荷较大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0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血栓负荷较大的AMI患者,在介入治疗时采用DiverCE血栓导管对梗死相关血管内血栓进行抽吸,观察抽吸前后的血栓负荷和血流情况,并以同期采用常规急诊PCI治疗的28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DiverCE PCI组30例患者冠脉造影均提示大量血栓征象,抽吸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栓负荷明显降低,血流TIMI分级及TMP分级均较单纯PCI组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较低,ST段回落幅度大,近期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与常规PCI比较,在血栓负荷较重的AMI患者中应用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能有效地减少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内的血栓负荷,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即刻的远端心肌血流灌注,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0.
ACS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非ST段抬高的ACS(主要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的ACS(Q波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猝死。其共同的发病机制是斑块破裂,斑块下脂质、胶原等暴露,使血小板粘附,激活血小板的TXA_2受体、ADP受体及凝血酶受体,并最终激活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使血小板聚集并结合纤维蛋白而致不同程度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ACS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重点讲述非ST段抬高的ACS即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出现后,迅速恢复阻塞的冠状动脉血流是改善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的最关键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研究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一致显示,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最重要原因。基于这种认识,促使研究者将纤溶酶原激活作为达到迅速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实现血管再通(再灌注)的一种治疗手段——即急-眭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它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由此,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从被动处理并发症的阶段转向积极挽救心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崭新阶段。所有正在使用和正在研究的溶栓药物都是纤溶酶原激活剂。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溶栓治疗的疗效卓越。目前,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患者受益于这种治疗。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由于冠状动脉急性并持续缺血,从而导致机体缺氧而引起的心肌坏死,中国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在不断完善和进步,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及危害及治疗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波 《哈尔滨医药》2007,27(5):61-62
近年来,AMI成为威胁人们的健康的疾病之一,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直接原因。因此,进行溶血栓疗法是治疗AMI的有效方法,用稀释的血栓溶解药物,使闭塞的冠状动脉重新恢复血流,缩小梗塞面积,以挽救频死的心肌。自1999年1月~2002年12月之间,将该疗法应用与临床,共用尿激酶溶栓36例,现将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9年1月~2002年12月间共36例,进行溶栓治疗,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70~50岁之间。前壁心机梗塞24例,下壁心机梗塞7例,侧壁心机梗塞5例。符合下例条件:①发病时间(以胸痛开始给药时间)小于6…  相似文献   

14.
赵莹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2):108-110
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护理、术中护理及术后护理的进展,以及提出配合良好的护理干预会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冠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630例冠脉重度狭窄、甲状腺功能指标正常的ACS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54例)和不稳定心绞痛组(37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相关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和甲状腺功能指标,分析临床相关指标与ACS冠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CS冠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高脂血症患者比例以及TC、LDL-C、FBG、CRP和FT4水平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TSH水平低于不稳定心绞痛组(P<0.05或P<0.01)。高水平LDL-C、CRP、FT4是甲状腺功能正常的ACS冠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高水平TSH是其保护性因素(P<0.01)。结论 对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ACS冠脉重度狭窄患者,高水平LDL-C、CRP、FT4患者更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而高水平TSH是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的新机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心绞痛。共同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侵蚀,或者同时伴有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包括ST抬高的心肌梗死(Mycardiolinfarction,MI)和非ST段抬高的ACS,后者又包括非ST段抬高的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本文简要介绍ACS的分型、病理生理、危险分层及治疗策略。1ACS的分型过去认为,ACS是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非Q波性MI和Q波性MI的一组病症犤1犦。事实上,UAP、非Q波性MI和Q波性MI都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的结果。在ST段抬高的患者,有些不出现Q波,而在ST段不抬高的患者,有些可出现Q波。另外,在发病早期或初期时往…  相似文献   

18.
15年前,急性心肌梗死药物再灌注治疗应用于临床,使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预后产生了显著的改善。药物学再灌注治疗包括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核心的溶栓剂和辅助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多个大规模随机试验系统地评价了第三代溶栓剂和新型溶栓辅助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目的在于促进心外膜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和心肌血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急性的心肌缺血性坏死,其直接病因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继发管腔内血栓形成,血管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导致其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持续严重的缺血如超出相应心肌的耐受阈值,心肌的凋亡和坏死等不可逆过程则会发生,及时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基础。其治疗原则为: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患者需应用抗血栓药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需应用两个抗血小板药物。伴有心房颤动的ACS患者同时应用抗凝药物和两个抗血小板药物可增加出血的危险性。本文对伴有心房颤动的ACS患者抗血栓治疗的必要性和风险、目前的研究结果和推荐意见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