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晓楠  王洪达  李威威  孙梦晓  李雪  杨文志 《中草药》2022,53(19):5945-5954
目的 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70%乙醇水超声提取,醋酸乙酯与正丁醇萃取,利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MCI gel CHP20、ODS反相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高分辨质谱、以及核磁共振波谱等多种光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结构解析和鉴定。结果 从三七花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出13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丙二酸酰化型人参皂苷:3β,12β,20S-达玛烷型四环三萜-24-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6-O-丙二酰基)-O-β-D-吡喃葡萄糖基]-20-O-[β-D-吡喃葡萄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1),以及12个已知化合物。其中,中性人参皂苷10个:人参皂苷Rd(2)、人参皂苷F1(3)、人参皂苷Rb1(4)、人参皂苷Rb2(5)、人参皂苷Rb3(6)、人参皂苷Rc(7)、竹节参皂苷L5(8)、人参皂苷F3(9)、三七皂苷FP2(10)、三七皂苷Fa(11);黄酮类化合物2个: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2)和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3)。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丙二酰三七花蕾皂苷Rb1,化合物9为首次从三七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吉林产西洋参的皂苷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吉林产西洋参根中的皂苷成分。方法 :西洋参根的甲醇提取物用氯仿和正丁醇萃取 ,正丁醇萃取物经硅胶和RP-8反相硅胶反复柱层析分离 ,得到纯化合物。通过谱学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 10个单体皂苷 ,分别鉴定为 24(R)-假人参皂苷RT5 ( 1) ,人参皂苷Rg1( 2 ) ,20 (R)-人参皂苷Rg3( 3 ) ,24(R) 假人参皂苷F11( 4 ) ,人参皂苷Re( 5) ,三七皂苷K( 6) ,人参皂苷Rd( 7) ,人参皂苷Rc( 8) ,人参皂苷Rb1( 9) ,以及人参皂苷Rb2(10)。结论 :对吉林产西洋参的皂苷成分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研究 ,分离鉴定 10个单体皂苷 ,其中 ,化合物 1为首次从西洋参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东北铁线莲中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洁雪  李秉轲  杨敏  杜琳  陈聪地  杨帆  杨鸿均 《中草药》2019,50(16):3753-3759
目的研究东北铁线莲Clematis manshuric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及高压制备色谱等方法对东北铁线莲的三萜皂苷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从东北铁线莲中共分离得到10个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威灵仙皂苷L(1)、clematichinenosideA(2)、clematochinenoside F(3)、clematernoside A(4)、clematichinenoside B(5)、clematichinenoside C(6)、clematomandshurica saponin B(7)、clematomandshurica saponin D(8)、clematomandshurica saponin C(9)、huzhangoside B(10)。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中药草珊瑚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色谱法和光谱技术分离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从草珊瑚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银线草内酯(Ⅰ),呋喃二烯酮(Ⅱ),羽扇豆醇(Ⅲ),24-羟基羽扇豆醇(Ⅳ),异美五针松二氢黄酮(Ⅴ),2’,6’-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查耳酮(Ⅵ),7-甲基柚皮素(Ⅶ),刺木骨苷B1(Ⅷ),3,4-二羟基苯甲酸(Ⅸ),棕榈酸(Ⅹ),β-谷甾醇(Ⅺ)。结论除化合物Ⅴ和Ⅵ外,其他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5.
吉林人参根和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Amberlite XAD-4大孔吸附树脂和硅胶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系统性研究人参根和根茎的化学成分;通过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人参根和根茎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8个皂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高丽人参皂苷R1(1),人参皂苷Rg1(2),人参皂苷Rf(3),三七皂苷R2(4),人参皂苷Rg2(5),三七皂苷Fe(6),吉林人参苷醇(7),人参皂苷Re5(8),三七皂苷N(9),三七皂苷R1(10),人参皂苷Re2(11),人参皂苷Re1(12),人参皂苷Re(13),人参皂苷Rs2(14),人参皂苷Ro甲酯(15),人参皂苷Rd(16),人参皂苷Re3(17),人参皂苷Re4(18),20-葡萄糖基-人参皂苷Rf(19),人参皂苷Ro(20),人参皂苷Rc(21),西洋参皂苷R1(22),人参皂苷Ra2(23),人参皂苷Rb1(24),人参皂苷Ra1(25),人参皂苷Ra3(26),人参皂苷Rb2(27),三七皂苷R4(28)。所有化合物均系20(S)-原人参二醇型或原人参三醇型皂苷。化合物1为首次从吉林栽培人参根和根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人参根和根茎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化合物6,14,19的氢谱信号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鉴定国虾薄(绞股蓝)热处理产物中皂苷类化合物。方法:国虾薄在温度125 ℃、压力0.24 MPa 的条件下,加热处理3 h,用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 h,通过大孔树脂HP-20、硅胶柱及反相柱色谱等分离手段对其热处理产物进行分离,并用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LCMS-IT-TOF)、核磁共振波谱(NMR)等数据鉴定其成分。结果:从壮药国虾薄热处理产物中首次分离获得20(S)-人参皂苷Rg3和20(R)-人参皂苷Rg3两种不同构型的稀有人参皂苷。结论:通过热处理的方法能从国虾薄中分离得到人参皂苷Rg3,这为人参皂苷Rg3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蒙古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卞云云  管佳  毕志明  宋越  李萍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6):1217-1221
 目的研究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体积分数为80%乙醇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及重结晶等方法从蒙古黄芪中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7个化合物,其中7个为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黄芪皂苷Ⅳ(ZD1),异黄芪皂苷Ⅱ(ZD2),黄芪皂苷Ⅱ(ZD3),膜荚黄芪皂苷Ⅱ(ZD4),黄芪皂苷Ⅰ(ZD5),乙酰黄芪皂苷Ⅰ(ZD6),异黄芪皂苷Ⅰ(ZD7);2个为异黄烷类化合物,分别为:2′,4′-二甲氧基-3′-羟基异黄烷-6-O-β-葡萄糖苷(ZD10),(3R)-8,2′-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烷(ZD14);2个为紫檀烷类化合物,分别为:(6aR,11aR)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ZD11),(6aR,11aR)10-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烷(ZD12);4个为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ZD8),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ZD16),毛蕊异黄酮(ZD13),阿弗罗摩辛(ZD17);其余2个化合物为:β-谷甾醇(ZD9)和胡萝卜苷(ZD15)。结论化合物ZD2,ZD4,ZD6,ZD7,ZD10,ZD1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离鉴定转基因西洋参冠瘿组织中的化学成分。方法以本研究组转导和培养的西洋参冠瘿组织为实验材料,体积分数为70%乙醇超声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用MS,1H-NMR、13C-NMR、HMBC等谱学方法确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20(S)-人参皂苷Rh1(Ⅰ)、20(S)-人参皂苷Rg3(Ⅱ)、人参皂苷Re(Ⅲ)、20(S)-达玛烷-3β,6α,12β,20,25-五醇-6-O-α-L-鼠李吡喃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Ⅳ)和人参皂苷Rg1(Ⅴ)。结论上述5个成分均为首次从转基因西洋参冠瘿组织培养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Ⅳ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西洋参叶中分离、鉴定20(s)-人参皂苷-Rh1,-Rh2和人参皂苷-Rh3,为了深入研究它们的生理活性,方法:以水提取,用多孔树脂吸附,再以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洗脱,最后以硅胶柱层析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IR,NMR光谱等方法测定,鉴定其结构。结果:共分得3个化合物,经鉴定后分别证明为20(s)-人参皂苷-Rh1,-Rh2,和人参皂苷-Rh3。结论:人参皂苷-Rh3为首次从西洋参叶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0.
白木通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白木通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重结晶的方法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calceolarioside B(Ⅰ),1-O-β-D(3,4-dihydrox-yphenyl)-ethyl-6-O-trans-feruloyl-glucopyranoside(Ⅱ),1-O-β-D-(4-hydroxyphenyl)-ethyl-6-O-trans-caffeoyl-glucopyranoside(Ⅲ),2α,3β-二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Ⅳ),胡萝卜苷(Ⅴ),β-谷甾醇(Ⅵ)。结论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Ⅲ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白芷镇痛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白芷镇痛的有效成分。方法运用柱色谱、制备型薄层色谱等方法对白芷镇痛的有效部位进行了分离;测定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白芷根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成分,分别为异欧前胡素(Ⅰ)、欧前胡素(Ⅱ)、东莨菪内酯(Ⅲ)、白当归素(Ⅳ)、白当归脑(Ⅴ)、茴芹内酯(Ⅵ)、蛇床子素(Ⅶ)、8-甲氧基补骨脂素(Ⅷ)、ethanethioamick(Ⅸ)、β-谷甾醇(Ⅹ)、水合氧化前胡素(Ⅺ)、东莨菪苷(Ⅻ)。结论ethanethioamide为首次从伞形科植物中分得;茴芹内酯为首次从当归属植物中分得;东莨菪苷、8-甲氧基补骨脂素、β-谷甾醇为首次从杭白芷中分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毛叶巴豆(Croton caudatus Geisel.var.tomentosus Hook.)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凝胶柱色谱等常规分离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现代波谱学技术(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叶巴豆茎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三十六烷酸乙酯(ethyl hexatriacontanoate,1),棕榈酸(palmic acid,2),硬脂酸(stearic acid,3),浙贝素(zheberiesinol,4),香草醛(vanillin,5),香草酸(vanillic acid,6),丁香酸(syringic acid,7),二十八烷酸(octacosanoic acid,8),琥珀酸(succinic acid,9),肌苷(inosine,10),异橙黄酮(isosinensetin,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7,9,10,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3.
佛手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佛手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 ,SephadexLH 20凝胶柱色谱对佛手中化合物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佛手中分离得到的10个化合物,分别为5,7-二甲氧基香豆素(柠檬油素)(Ⅰ);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莨菪亭)(Ⅱ);7-羟基香豆素(伞形花内酯)(Ⅲ);7-羟基-5-甲氧基香豆素(Ⅳ);香豆酸(Ⅴ) ;6 ,7-二甲氧基香豆素(Ⅵ),柠檬苦素(Ⅶ),诺米林(Ⅷ),豆甾醇(Ⅸ)和β-D-葡萄糖(Ⅹ)。结论 化合物Ⅱ~Ⅳ,Ⅹ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化合物Ⅸ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4.
小叶云实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屏  杨峻山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24):1852-1854
 目的研究小叶云实地上部分丙酮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IR、UV、MS、1H-NMR、13C-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金丝桃苷(Ⅰ),异甘草素(Ⅱ),甘草素(Ⅲ),正三十一烷(Ⅳ),正三十三烷(Ⅴ),1-二十九烷醇(Ⅵ),咖啡酸二十二酯(Ⅶ),β-谷甾醇(Ⅷ),胡萝卜苷(Ⅸ),岩白菜素(Ⅹ),11-没食子酰岩白菜素(Ⅺ),白藜芦醇(Ⅻ)。结论化合物Ⅰ~Ⅶ、Ⅹ~Ⅺ均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毛叶巴豆中甾醇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媛  邹忠梅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2):897-899
 目的研究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毛叶巴豆(Croton caudatus Geisel.var.tomentosus Hook.)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和凝胶色谱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现代波谱学技术(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叶巴豆茎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甾醇,分别为(24R)-5α-豆甾-3,6-二酮(1)、豆甾烷-22-烯-3,6-二酮(2)、β-豆甾烷(3)、(24S)-3β,5α,6β-三羟基-豆甾烷(4)、胡萝卜苷(5)、β-谷甾醇醋酸酯(6)、3β-羟基-豆甾-5-烯-7-酮(7)、7-氧基豆甾醇(8)、7α-羟基谷甾醇(9)、7α-羟基豆甾醇(10)、7β-羟基谷甾醇(11)、7β-羟基豆甾醇(12)。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4,6~12共9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The roots and rhizomes of Clematis are commonly used as an analgesic, abirritative, antibacterial, antiphlogistic, anticancer and diuretic agent. The Naxi people traditionally used Clematis ganpiniana's (Lévl. Et Vant.) as a diuretic agent, an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cancer remedy.

Aim of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cytotoxic and antibacterial components from Clematis ganpiniana.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aboveground part of Clematis ganpiniana was isolated by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s. Structures of isolated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and comparison with published data. Their cytotoxic, apoptosis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purified components were also performed.

Results

By bioassay-guided fractionation techniques and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four triterpene glycosides were isolated and their cytotoxicity against cancer cells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ere tested. They showed significant inhibitory activities against MCF-7, MDA-MB-231 with IC50 value of 0.7–16.5 μg/ml, and significant apoptosis for MCF-7 and MDA-MB-231. Moreover, compound 4 showed weak wide-spectrum antibacterial activity.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provide promising baseline information for the potential use of Clematis ganpiniana as well as some of the isolated compounds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and infectious disease.  相似文献   

17.
蒙椴树叶及木质部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蒙椴(Tilia mongolica Maxim.)树叶及木质部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重结晶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树叶提取物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蒲公英萜醇二十八碳酸酯(Ⅰ)、软木三萜酮(Ⅱ)、β-香树脂醇乙酸酯(Ⅲ)、β-香树脂醇(Ⅳ)、三十五碳醇(Ⅴ)、β-谷甾醇(Ⅵ)、胡萝卜苷(Ⅶ);从树皮提取物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β-谷甾醇(Ⅵ)、十九碳酸(Ⅷ)。结论化合物Ⅰ~Ⅴ,Ⅶ和Ⅷ均为首次从蒙椴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川赤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毛茛科芍药属植物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川赤芍石油醚和甲醇部分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酰芍药苷(galloylpaeoniflorin,Ⅰ),氧化芍药苷(oxypaeoniflorin,Ⅱ),熊果苷(arbutin,Ⅲ),d-儿茶素(d-catechin,Ⅳ),苯甲酸(benzoic acid,Ⅴ),蔗糖(saccharose,Ⅵ),β-谷甾醇亚油酸酯(β-sitosterol linoleate,Ⅶ),胡萝卜苷亚油酸酯(daucosterol linoleate,Ⅷ),亚油酸(linoleic acid,Ⅸ),棕榈酸(palmitic acid,Ⅹ)。结论化合物Ⅰ、Ⅲ、Ⅶ~Ⅹ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莲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莲须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溶剂法进行提取,采用硅胶柱色谱和聚酰胺柱色谱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6 个化合物,分别为1-癸醇(Ⅰ)、二十四烷酸(Ⅱ)、棕榈酸(Ⅲ)、环阿尔廷醇(Ⅳ)、环阿尔屯烷-23-烯-3β, 25-二醇(Ⅴ)、金色酰胺醇酯(Ⅵ)、β-谷甾醇(Ⅶ)、胡萝卜苷(Ⅷ)、棕榈酸-α, α′-甘油二酯(Ⅸ)、二十六烷酸-α-甘油酯(Ⅹ)、对苯二酚(Ⅺ)、对羟基苯甲酸(Ⅻ)、丁二酸()、山柰酚( )、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ⅩⅤ)、异鼠李素(ⅩⅥ)。结论 化合物Ⅰ、 Ⅳ~ Ⅵ、Ⅸ~Ⅻ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Ⅲ、Ⅶ、Ⅷ为首次从莲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