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对流动采血车内工作全过程进行医源性感染控制,保证血液安全。方法:严格各类消毒工作,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规范采血及留样操作,加强对采血环境、采血材料、血液的工艺卫生监测,积极开展采血车内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结果:有效预防了采血车内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保证了血液安全。结论:控制采血车内的医源性感染应当以培训为基础,以质控管理为核心,以改善采血设施环境为保证,从工作细节入手,切实保证献血者、受血者、工作人员安全,从源头上保证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血站臭氧消毒机的消毒效果。方法统计分析2013年1月—12月乌鲁木齐市血站臭氧消毒机的应用效果。结果2013年对血站采血车、采血室、体检室三个场所进行空气培养,消毒前后空气培养结果有显著差异;臭氧消毒机对血站不同场所的消毒效果比较,采血车和采血室的细菌总数高于其他场所。结论空气消毒净化机的使用,能有效控制人在条件下采血室的空气质量,保证献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由于广泛使用安全密闭的一次性采血器材进行血液采集、成分分离等,细菌污染的机会大大减少,但有些血液制品的制备是开放式的,街头采血车细菌污染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笔者就本站如何控制血液污染,特别是加强对街头采血环境的管理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无偿献血工作的广泛开展中,街头流动采血车已成为目前主要采血形式。流动采血车由于功能的特殊性,对车内的空气质量标准按《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中的要求执行。常规的消毒方法是采用化学消毒剂喷雾法、活动紫外线灯照射法等。但由于受环境因素特别是夏天的霉雨季节的影响,霉菌的消毒效果难以得到质量保证,同时需要天天对车内空气进行消毒,才能保持空气环境的达标。  相似文献   

5.
徐国华 《吉林医学》2008,29(24):2413-2414
流动采血车为献血者献血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也存在车内空间小,拥挤,易污染等不利因素。我站自使用流动采血车以来,不断改进消毒措施,改善工作条件,形成一套完整的消毒方法及监督监测制度,保证了无偿献血者的身体健康、用血者的血液安全及工作人员的自身健康。流动采血车内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符合《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韦明 《海南医学》2001,12(7):76-76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至今已三周年 ,随着人们对无偿献血工作认识的进一步提高 ,越来越多的公民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来 ,而原有的血液中心献血点已不能满足广大献血者就近从速献血的要求。为此 ,采血车应运而生 ,基本满足献血者的要求。怎样加强对采血车外出采血的管理 ,保证血液质量 ,笔者有以下体会。1  对采血车及车内环境的管理1 1 采血车况及车内环境的好坏 ,是保证采血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 ,每次出车前 ,司机应对采血车进行维护和保养 ,保证车况良好 ,车上设备性能运作正常。清洁工人应及时对车上物品进行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献血者穿刺采血部位皮肤消毒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选择来本站献血的献血者共85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质量控制组,对照组研究对象采血过程按照常规无菌操作规程执行,质量控制组调查对象采血过程按照皮肤消毒质量控制方法执行。在无菌室中将血液样本接种于一次性血液增菌培养基中,放置在37℃生化培养箱中培养,每日观察1次,连续培养7d,观察到细菌生长则为阳性。结果:对照组血液样本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质量控制组血液样本,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1.272,P〈0.05)。结论:穿刺采血部位皮肤的消毒质量控制可以有效降低血液样本细菌培养阳性率,适合于献血者采血前的皮肤清洁与消毒,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与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找出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与护理过程及环境之间关系与致病菌种,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颅脑损伤者气管切开术后的肺部感染率。方法:对125例气管切开术后有肺部感染患者全部进行痰细菌培养,同时对护士双手、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各随机取样20份作细菌培养,以便对照。结果:125例肺部感患者痰培养细菌9种129侏;20位护士手未消毒时手表面培养细菌356株;病房床头柜、床单在未消毒时取样20份物体表面培养细菌361株;颅脑损伤病房空气消毒时取样20份培养细菌273株。其细菌种类均有类同。显示患者肺部感染的菌种与后三者密切相关。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的环境卫生和护理好坏直接影响其肺部感染率,只有加强护理的无菌操作,重视和落实好环境的清洁消毒卫生,才能大大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无菌贮存室空气质量监测超标因素,提高无菌贮存室的空气质量。方法采用平板暴露法,对无菌贮存室采取监控,并对措施前后6个月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采取措施前空气培养细菌总数超标,平均值是261.66±366.3cfu/m3。采取措施后空气培养细菌数达标;平均值是0±52.3cfu/m3。结论无菌贮存室的空气质量受空气流动程度、室内湿度、温度、消毒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要使空气质量达标,保证无菌物品质量,只有加强无菌贮存室的环境监控,不断完善环境监控条件,才能保证空气质量达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无菌贮存室空气质量监测超标因素,提高无菌贮存室的空气质量。方法采用平板暴露法,对无菌贮存室采取监控,并对措施前后6个月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采取措施前空气培养细菌总数超标,平均值是(261.66±366.3)cfu/m3。采取措施后空气培养细菌数达标,平均值是(0±52.3)cfu/m3。结论无菌贮存室的空气质量受空气流动程度、室内湿度、温度、消毒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加强无菌贮存室的环境监控,不断完善环境监控条件,才能保证空气质量达标。  相似文献   

11.
复方香艾液气溶胶对特定空间的消毒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香艾液气溶胶对特定空间消毒的效果。方法:借助气溶胶喷雾机将复方香艾液呈气溶胶状喷洒到流动采血车内,同时用三氯异氰尿酸(健之素)溶液作阳性对照,分别于消毒前、消毒后0.5 h、1 h、2 h、4 h各时间段按自然沉降法取样,进行细菌培养,观察两种消毒方法对采血车内空气消毒的效果及维持时间。结果:两种消毒剂比较,均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维持时间相当。结论:复方香艾液气溶胶具有和三氯异氰尿酸气溶胶相同的消毒效果,能有效防治采血车空气中细菌污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流动采血车上采血护士在采集血液过程中发生针刺伤的情况及其他损伤,探讨预防措施与对策。方法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对50名采血护士在采血操作各环节中被针刺伤和其他不适症状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针尖刺伤的15人,职业暴露的总发生率为30%。胃炎2人,头疼胸闷5人,2人4胎次流产(流产占妊娠妇女的20%)。结论采血护士是针刺伤的高危人群,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要改善采血车上的工作环境,从而有效地保证采血人员和献血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消毒供应室被列为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而无菌物品存放间又是一个无菌的环境,要求每月做一次环境学监测,空气中细菌的采样培养是一项经常进行的监控方法,根据规定空气采样高度80~150cm之间,严格按要求与标准准备培养皿,放置高度和位置,现将三种不同采样高度的细菌计数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确保血液质量和献血安全,杜绝采血过程中的医源性感染问题,完善流动献血车的工艺卫生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此我们谈谈几点经验做法。  相似文献   

15.
三种不同空气消毒方法在手术室的应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的空气消毒方法在手术室空气消毒中的应用效果,寻求手术室的最佳空气消毒方法。方法:对我院一间普通手术室采用三种不同的空气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并对二三种方法的消毒效果、不同物体表面细菌监测结果及各细菌检出率与构成比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室空气消毒30min后,动态消毒机法空气培养监测无菌率为61.11%,显著高于紫外线灯照射法的无菌率(32.43%)和醋酸氯己定喷雾法无菌率(36.84%),P〈0.05;动态消毒机法消毒后不同物体表面细菌监测合格率为100.00%,高于紫外线灯照射法和醋酸氯己定喷雾法(P〉0.05):各种细菌检出率和构成比也均低于紫外线灯照射法和醋酸氯己定喷雾法。结论:动态消毒机法克服了传统静态消毒方式的缺点,杀菌作用强,效果好,优于其他传统消毒方法,适合基层医院手术室推广。  相似文献   

16.
流动采血车为献血者自愿献血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存在车内空间小、拥挤、外环境差等不利因素。为了加强流动采血车的消毒灭菌管理,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以及《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范》有关规定和要求,我们对流动采血车的消毒灭菌管理进行了定期的微生物监测和不定期的检查,将监测结果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反馈到科室并提出整改意见,对促进采血车的消毒灭菌管理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血环境不同空气消毒方法的效果。方法对采血环境空气分别实施臭氧和紫外线照射消毒,分析两种方法的消毒效果。结果臭氧与紫外线照射均对环境空气消毒具有良好效果,符合国家标准,臭氧消毒杀菌率高于紫外线消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与紫外线可以对采血环境进行良好消毒,臭氧法对空气消毒相比较紫外线法杀菌率更高,经严格操作,有利于提高采血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8.
王春景  宋珍山 《河北医学》2000,6(2):121-122
探讨血站质量控制系统中细菌学检验的操作方法和质量标准。方法建立了采血室外及成分分离敢培养、储血冰箱空气培养、嗜热脂肪杆菌芽孢检验,一次性注射器及输血器细菌培养、工作人员手指细菌培养,血袋,血液制品细菌培养的方法。结果:采血室空气细菌总数≤于500;储血冰箱中平均细菌数≤2;压力蒸气灭菌消毒后,无嗜热脂肪杆菌芽孢一次性注射用品夫细菌生长;工作人员手指培养细胞总数≤300;献血员臂部无细菌生长,血袋及  相似文献   

19.
在无偿献血过程中,献血反应时有发生,这对无偿献血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献血反应与献血者心理紧张、疲劳、睡眠不足、空腹、晕针及晕血史,献血室环境、采血时间长短等有关。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基本上避免了以上影响因素,降低了献血反应的同时,笔者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当外界气温〉30℃时,流动采血车内献血反应发生频率明显增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不同消毒方法对静脉采血皮肤消毒的效果, 找到一种操作简便、快速适用的方法, 适于采集血培养标本.方法 随机抽取某三甲医院2016年2月到5月的住院患者303例, 每例患者取左、右手肘窝及右手前臂3个部位, 按照采血前使用不同的皮肤消毒方法分为3组.第1组是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 规定的血培养采集消毒方法, 第2组是安尔碘顺时针消毒1次, 第3组是安尔碘顺逆时针各消毒1次.各组在消毒前、后的同一部位各取1次皮肤拭子, 进行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 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种消毒方法在消毒前后的细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CLSI的血培养采集消毒与安尔碘顺逆时针各1次消毒,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LSI的血培养采集消毒与安尔碘顺时针1次消毒,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安尔碘顺逆时针各1次消毒与安尔碘顺时针1次消毒,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安尔碘顺逆时针各消毒1次消毒效果与CLSI的血培养采集消毒等效, 可运用于经静脉采集血培养标本的皮肤消毒, 并比其简单、快速、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