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时战术后方医疗后送工作是卫勤保障工作的基础。医疗与后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从治疗伤病员角度来说,医疗是主要的,后送是次要的。为了彻底治愈伤病员必须实行积极的医疗;而后送只是为了医疗,如果离开了医疗工作,后送就失去了意义。某集团军对越反侵略战争中,根据这个原则,战术后方救治后送工作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 一、师、团都组织前伸救护所,尽量靠前配置,争取早救治。4次拔点战斗,师卫勤力量均得到一线野战医疗所的技术支援,对重伤员都给予较完善的救治。团前伸救护所主要任务是对伤员补充包扎、固定、止血,抗感染、抗休克,必要的清创、气管切开,填写正式伤票等,起中转作用。有的撤销营救护所,将其卫勤力量加强到连队。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严重胸部创伤院前救治经验,提高院前救治水平。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2月经院前“120”现场救治后转入我院的严重胸部创伤( AIS)≥3分患者病例资料1162例,其中男性827例,女性335例;年龄13~98岁,平均(45.3±10.8)岁。分析胸部损伤情况,院前、院内救治方法和救治结果等。结果1162例中,院前平均急救反应时间(46.52±17.33)min,平均急救时间(16.73±7.32) min。清除呼吸道异物31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2例,紧急气管切开23例,张力性气胸减压25例,呼吸机正压通气纠正反常呼吸运动43例,纱垫填塞或包扎胸壁开放性伤口151例,呼吸心跳停止者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16例,胸部伤情未进行特殊处理者735例。本组死亡29例。结论院前快速准确判断,熟练正确急救为严重胸部创伤院内进一步救治创造机会和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3.
冲击伤救治的现代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早期救治原则根据对大量冲击伤伤员救治的经验总结与资料分析,国内外学者目前基本上已取得了如下共识[1~3]。1.对所有有冲击波致伤史的外伤伤员,均应警惕有内脏冲击伤的可能。轻伤如听力丧失,重伤如创伤性断肢,常预示有严重的原发冲击伤。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常可挽救一些危重伤员的生[1.2].2.早期威胁生命的原发冲击伤主要是肺损伤和胃肠道出血。对此应及时给予呼吸支持(如机械通气)和补充血容量问[2]。3.后送中要注意休息。临床和动物实验均证明,早期激烈活动可增加死亡率[4.5]。有条件时可在后送途中补液。伤员保持左侧卧位,…  相似文献   

4.
着眼卫勤战备打造应急装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卫生战备物资是做好平战时卫勤保障工作的基础,是卫生战备的重要内容.为适应新时期武警部队卫勤保障的要求,实现“保障有力”的总目标,我们依据武警部队的作战需求,研制具有武警部队自身特点的应急救护所装备.武警应急救护所是在处突、反恐、防卫作战的条件下,卫勤保障机构在现场开设的以通过救治为主的医疗后送机构.主要任务是组织实施伤病员医疗后送,负责现场的卫生防疫,对遭受生化武器袭击的伤员进行抢救.可同时或选择性地进行急救、紧急救治、早期治疗,必要时可进行专科治疗.  相似文献   

5.
为积极做好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工作,探索未来作战航空兵场站医疗机构遭敌空袭后,如何利用其它场所立即开设救护所,继续实施伤员救治与后送的问题,海后卫生部于2001年9月24日~26日组织海军航空兵部队和有关机构,在海航91528部队举行了“海军航空兵场站预设救护所展开演示观摩会”。此次救护所展开演示工作是在海后卫生部、海军医学研究所及  相似文献   

6.
烧伤病人长途转运过程中医疗急救连续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如何确保烧伤病人长途转运过程中医疗急救的连续性.方法:对我院烧伤科近7年来140例烧伤病人院前医疗急救处置经验进行总结,从电话接诊、出发前准备、转运前评估及治疗、转运过程中的医疗处置、入院前准备等5个环节入手,确保救治的连续性.结果:做好5个环节的工作,能够确保救治工作的连续性,提高烧伤病人院前处置的质量及救治的成功率.结论:烧伤病人院前医疗急救处置中,电话接诊、出发前准备、转运前评估及治疗、转运过程中的医疗处置、入院前准备等5个环节工作是确保烧伤病人治疗连续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人民军医》2006,49(3):186-186
福建厦门解放军174医院野战医疗队江建东来稿:抢滩登陆作战中颅脑伤的救治与后送。文章说,为了有效提高未来高技术渡海抢滩登陆作战中颅脑伤的救治成功率,野战医疗队随同演习部队进行抢滩登陆演习,边保障、边体验,总结了抢滩登陆作战中颅脑伤的特点及救治后送经验。他们针对抢滩登陆作战特点,总结在颅脑伤救治和后送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强化战救意识,做好战前训练;(2)利用地形地物,隐蔽伤员;(3)掌握正确的头部外伤包扎技巧;(4)保持呼吸道通畅;(5)准确判断伤情,避免漏诊;(6)建立大静脉输液通路,保证后送过程中急救药物顺利输入;(7)推广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技术,提高颅脑伤救治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共享背景下的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让人们生活更便捷,通信更通畅。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坠落等高能量因素而致伤的人数较前显著增多,尤以严重多发伤为甚。创伤的早期有效救治是关键,构建完善的创伤急救体系,让患者在创伤发生后1h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能极大地减少创伤患者的早期死亡。而5G技术应用于创伤急救体系建设,可以实现区域急救资源合理调配、生命体征信息实时传输及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提高创伤患者的救治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中的损害控制外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早期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实施DCS危重伤员的救治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暂时血管阻断或填塞止血30例(83.33%);采用肠破裂修补、外置及造口术17例(47.22%);采用快速关闭或暂时关闭体腔16例(44.44%)。31例在初期手术后72小时内进行了确定性手术,最终治愈27例,治愈率75.00%;死亡9例,病死率25.00%。结论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中,为避免因无能力接受医源性打击并出现“危险三角”,实施DCS;根据资源条件、生理参数、创伤类型及部位进行综合分析后加以选择,对降低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批量伤员院前和院内急救流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瑜  曾岚  周丹  吴耀建  蔡敏 《人民军医》2002,45(6):317-318
如何组织对大规模爆炸伤、烧伤、挤压伤等危重伤员的院前和院内急救 ,是军队医院平时和战时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 ,我们通过 4年来对 2 1批次2 0 3例各类事故伤员的急救 ,总结了一套院前和院内急救流程 ,不仅使院前、院内急救程序化 ,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和救治质量 ,而且对现代战争中大批量伤员的急救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1 院前急救流程院前急救 ,主要是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治 ,是挽救生命 ,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 ,我们主要建立了以下流程 ,并强调切实抓好流程的各个环节。1 1 接警与出救 开通“1 2 0”值班电话。值班员接…  相似文献   

11.
胸部爆炸伤是现代战伤和恐怖袭击中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之一,也是爆炸伤中致死率最高的伤类之一,大部分严重胸部爆炸伤患者死于受伤早期和院前转运途中,故对其紧急救治特别重要。目前普遍存在治疗不规范、疗效差异大等问题,且临床上缺乏胸部爆炸伤救治规范。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针对胸部爆炸伤的分型、院前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基层部队对危重伤病员救治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也有明显改善 ,基本上能完成本级救治任务。但是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 ,人们对危重伤病员的急诊救治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 ,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层卫生单位如何实施快速有效、准确无误的院前救治 ,为后期治疗创造良好条件 ,减少死亡及致残率 ,是摆在基层医护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在战时或平时 ,对团卫生队每一位医务人员来说 ,熟练掌握和了解各种重危急症的救治原则显得更为重要。现就部队基层卫生单位在危重伤病员救治中存在的问题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震区驻军医院在雅安芦山“4·20”地震伤员早期救治经验. 方法 启动应急预案,建立帐蓬医院,依据《战伤救治规则》基本原则,针对本次地震伤员特点对伤员展开急救拣伤分类、紧急救治、分流、专科处理和后送等. 结果 地震后医院迅速启动重大灾害紧急救援预案,20min后向震心重灾区派出了装备齐全的应急医疗队;在医院展开了帐篷医院.2周内共收治地震伤员181例,现场直接转入伤员68例(37.6%),从经初步救治处理后转入(包括其他医院转院)伤员113例(62.4%);实施手术49台次,其中急诊手术30台次;34例(含14例重度伤员)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转送至上级医院.所有伤员无一例死亡,手术伤口无一例感染. 结论 军队医院平时完善的应急预案和物资储备、统一有序的指挥、规范的分级救治体系和训练,保证了对地震伤员的高效、高质量规范救治.但在精确的伤势(情)判断方法与标准、完善设备条件、伤员后送标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武警部队处置突发事件时因伤减员官兵不同情况下经过不同救治梯次的依据,确定设置不同救治梯次时各级救治机构的救治范围.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利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因伤减员官兵的2周治愈率、致残率及伤口感染率与负伤后得到第1次救治的时间和救治人员种类、处突地点距专科医院的距离、后送运力的型号及后送途中交通状况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结论应根据不同情况合理设置救治梯次,确定各级救治机构的救治范围.要靠前配置救治力量,配齐一线医务干部.  相似文献   

15.
解答:包括6条原则:(1)先复后固:先进行心肺复苏,再固定骨折;(2)先止后包:大出血时先采取一切办法止血,再消毒创口进行包扎;(3)先重后轻:优先抢救危重伤,后抢救轻伤员;(4)先救后送:对生命体征不稳定者,转运途中可能有危险,应先抢救再后送;(5)急救与呼救并重:批量伤员,紧急救治的同时,呼唤支援;(6)搬运与医护一致:医护和抢救应在任务要求一致、协调步调一致、完成任务一致的情况下进行。  相似文献   

16.
飞行中乘客冠心病发作的救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通过报道飞行中4例乘客冠心病发作机上救治经过,旨在强调机组人员在“客舱安全”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探讨飞行中救治冠心病患者,降低死亡率的方法,从而保证机组成员和旅客的安全与健康,提高民航空中医学服务质量。方法4例冠心病患者发病后,均获得了有效的救治,包括采取最佳体位、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松开领扣、吸氧等。机组人员报告机长,寻求旅客中医务人员的指导;与地面联系,及早送医院治疗。同时配合以精神、心理疗法,安慰病人。结果4例患者经过救治全部存活,其中1例服药症状缓解后再次发作,紧急迫降后送院治疗获救。结论由于乘务员正确的诊断和护理,成功地救治了病人,证明乘务员接受正规医疗救护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机上药箱的合理配置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整体救治方法对严重创伤急诊救治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991年1月-2005年11月收治的1019例严重创伤患者,分别按2002年12月前后的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和救治组,观察两组之间的急诊救治疗效差异。结果:救治组死亡率为7.19%(35/487),对照组死亡率15.23%(81/532),救治组早期救治时间、确诊时间及急救手术时间无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采取综合急诊救治措施,加强院前救治力量,充分发挥医院整体实力,可以显著提高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高原缺氧环境下机体发生独特的病理生理变化, 导致创伤性脑损伤(TBI)伤情更为复杂, 且高原地区交通条件不便、医疗设施配置限制, TBI患者往往无法得到及时规范的救治, 常需限期后送至高原医疗中心甚至平原地区神经创伤救治中心, 后送途中风险较高,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和预后。目前, 我国西部高原地区TBI患者后送保障救治流程虽然经过多年实践完善, 但与重症监护航空运输队(CCATT)后送保障系统相比仍有差距。因此, 笔者从早期控制性治疗和及时安全后送等方面探讨高原TBI后送保障救治策略的相关问题, 以期提高高原TBI患者救治成功率, 改善其神经功能预后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地震中、后期疾病谱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对震后医学救援的指导作用和价值。方法按WHO灾难医学救援疾病分类法分类统计,并对当地发病率较高的其他特殊疾病单独统计。分别统计了空军总医院医疗队在灾后第7~10天以及第40~43大救治的汶川县周边地区患者的发病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灾后第7~10天,共救治1294人,疾病谱前5位的疾病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8.98%,375/1294);外伤(伤口)(20.79%,269/1294);皮肤疾病(9.89%,128/1294);急性肠炎(6.41%,33/1294);急、慢性胃炎(3.94%,51/1294)。发现麻疹及水痘患者各1例。灾后第40~43天,共诊治325人,疾病谱前5位疾病是:皮肤疾病(28.31%,92/325);慢性胃炎(16.62%,54/325);妇科感染性疾病(15.08%,49/325);骨关节病(11.08%,36/325);高血压(8.92%,29/325)。未发现传染性疾病。两个时段均未发现出血性肠炎病例。结论震后不同时段,疾病潜的变化较大。针对疾病谱分时段的变化规律,医疗救援应该分阶段实施,不同阶段侧重有所不同:早期以抢救生命为主;中期以降低致残率,治疗灾后各种常见疾病为主,努力防治传染病,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情出现;后期以治疗地震灾害相关的疾病及当地多发病、常见病为主,并帮助重建当地医疗机构,使其恢复正常的医疗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20.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8):672-672
解放军第306医院载人航天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岳茂兴、邹德威、闵庆旺、张坚、刘志国等人在我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主着陆场的医疗保障及救护中,从设备配置、人员强化培训及组织等方面创新地将一个“轻便移动的生命支持保障和监测系统(transportable life support and monitoring unit)”贯穿于航天员医疗保障和救护的现场及整个后送过程中,将救命性的处理前移到致伤现场,达到“医疗与伤员同在”的目的。“轻便移动的生命支持保障和监测系统”事实上是一个更为轻便的、便携式的加强医疗病房(ICU),它的所有设备都可以放在一个担架上,根据任务需要,可以把一个高质量的轻便的ICU前移至草原上、沙漠里、马路上、医疗救护直升机内、医疗救护车内,在事故现场展开医疗救治工作。该系统包含了一整套通气装置、供氧、吸引、多功能心电监护除颤、血气分析、手术器械、液体药物输注装置、标准急救箱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