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二甲双胍与格列吡嗪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对比观察。方法:将52例2型糖尿病符合胰岛素抵抗临床诊断指标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口服二甲双胍与格列吡嗪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查如下指标: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OGTT、胰岛素、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结果:二甲双胍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效果佳。格列吡嗪几乎无效,结论:目前在本地区对于2型糖尿病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应早期使用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格列美脲或格列吡嗪合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72名T2DM患者随机分配,分别接受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或格列吡嗪和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年前后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HOMA模型中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LAI)的变化,分析不同磺脲类降糖药合用二甲双胍对T2DM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的FBG、PBG、HbAlc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间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的FINS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且格列美脲组的下降幅度比格列吡嗪组更大(P<0.05);治疗后两组的HOMA-IR及IAI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01),且格列美脲组较格列吡嗪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格列美脲组体重指数(BMI)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的hsCRP水平均有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格列美脲合用二甲双胍与格列吡嗪合用二甲双胍均可有效改善T2DM患者的IR,且前者的作用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糖及血压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118例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格列吡嗪组.二甲双胍1 500~2 000mg/d,格列吡嗪15~30mg/d,疗程2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 )的变化.结果 二甲双胍组和格列吡嗪组FPG、HbA1c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二甲双胍组SBP、DBP、BMI、FINS、HOMA-IR、hs-CRP、FIB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格列吡嗪组SBP、DBP、BMI、hs-CRP,FIB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二甲双胍组SBP、DBP、BMI、hs-CRP、FIB水平明显低于格列吡嗪组(P<0.01).结论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均能显著降低血糖.二甲双胍在降糖的同时,还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瑞易宁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已应用格列吡嗪速释片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且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继续用原方案(格列吡嗪速释片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治疗组48例,格列吡嗪速释片改为瑞易宁,均治疗8周。结果治疗组胰岛素敏感性由治疗前(31.6±7.6)升至治疗后(36.2±8.2)(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胰岛素、C肽差异显著(P<0.01,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治疗组三酰甘油下降明显(P<0.01),血糖、胆固醇及体重等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易宁不但能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而且还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不增加胰岛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胰岛素促泌剂与二甲双胍配伍的降血糖疗效。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给予瑞格列奈0.5-1.5mg口服,每日3次,二甲双胍0.25-0.5g口服,每日3次;B组:给予格列吡嗪2.5-7.5mg口服,每日3次,二甲双胍0.25-0.5g口服,每日3次;治疗3月后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肝、肾功能和体重指数(BMI)变化。对并发高血压及高血脂者给予相应治疗。所有病人均配合饮食及适当的运动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BG、PBG和HbA1C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FBG和HbA1C无显著性差异,PBG下降,A组较B组明显(P<0.05),两组体重指数治疗后均有下降,A组较B组更有利于减重。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均正常。副作用:A组低血糖3例,B组7例。结论:瑞格列奈、格列吡嗪与二甲双胍配伍降糖疗效肯定。瑞格列奈组与格列吡嗪组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组合能产生基本相同的降血糖疗效,但对于餐后血糖的下降,前者更有优势。而且两种配伍均能使病人体重下降。  相似文献   

6.
治疗2型糖尿病3种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3种治疗Ⅱ型糖尿病药物的成本-效果,评价3种降糖药治疗的经济学结果。方法:将203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格列吡嗪(A组)、二甲双胍(B组)和吡格列酮(C组)治疗,并给予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结果:A、B、C组成本分别为210.70元、137.33元、507.60元,对空腹血糖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0%、84.9%、85.7%;对餐后2h血糖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72.7%、85.7%;A、C组相对于B组对空腹血糖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3.67元、462.84元;对餐后2h血糖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4.34元、28.48元。结论:二甲双胍适于控制空腹血糖,而控制餐后2h血糖吡格列酮与格列吡嗪的效果较二甲双胍好。建议需综合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时以格列吡嗪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为好,如经济状况好,可考虑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7.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法,对单用格列吡嗪或格列吡嗪加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59例加用罗格列酮治疗,进行3年随访,对血糖下降至空腹<5.5 mmol/1或餐后2 h<6.5 mmol/1的病人减少格列吡嗪7.5 mg/d,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格列吡嗪用量.结果 加服罗格列酮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高敏C反应蛋白均明显下降,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P<0.01),格列吡嗪用量明显减少.至实验结束时共有28例患者完全停用格列吡嗪而血糖控制良好.结论 单用格列吡嗪或格列吡嗪加二甲双胍疗效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服罗格列酮能长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少或停用原联合应用的格列吡嗪.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用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优点。方法将64例T2DM患者采用随机和自愿结合原则分为二甲双胍联用格列吡嗪组(对照组)、二甲双胍联用罗格列酮组(试验组)进行半年期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指标变化情况,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2组治疗均可使血压(BP)、血糖(PG)、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P〈0.05),但试验组同时可使胰岛素INS、HOMA—IR降低(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用罗格列酮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并能降压、减重,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二甲双胍、格列吡嗪是2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降糖药.通过临床观察评价二甲双胍格列吡嗪复方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二甲双胍格列吡嗪复方制剂与单药相比,其降糖、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作用. 方法 为多中心、随机、双盲、三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试验组(A组)21例,服用二甲双胍格列吡嗪复方制剂、格列吡嗪模拟片和二甲双胍模拟片;对照1组(B组)22例,服用二甲双胍片、格列吡嗪模拟片和二甲双胍格列吡嗪模拟片;对照2组(C组)22例,服用格列吡嗪片、二甲双胍模拟片和二甲双胍格列吡嗪模拟片,上述药物均为口服,1片/次,3次/d,疗程为12周. 结果 治疗后,A、C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餐后2h血糖(2 hours postprandial bolld glucose, PBG2h)及3组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lc, HbA1c)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A、C组餐后2h胰岛素(2 hours postprandial insulin level, PINS2h)明显增加(P<0.05);与B组、C组相比,A组B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for beta cell function, Homa-B)明显增加(P<0.01);FBG、PBG2h、HbA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 FINS)、PINS2h、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dex of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无明显变化(P>0.05).安全性观察指标未见异常. 结论 二甲双胍格列吡嗪复方制剂与对照组相比,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似;且与单药具有相似的降糖作用时,可明显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吡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优点.方法:将53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格列吡嗪联用二甲双胍组(A组)、吡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组(B组),进行6个月治疗,测定治疗前后BP、PG、BMI、HbA1c、Ins、血脂等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两组治疗均可使BP、PG、BMI、HbA1c、LDL-C下降(P<0.05,)但B组同时可使Ins水平下降(P<0.05)HOMA-IR降低(P<0.01).结论:吡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可改善T2DM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并降压、减重,同时改善IR.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配伍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我院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二甲双胍配伍吡格列酮治疗方案,对照组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共治疗1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餐后2h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性、不良反应等指标,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分析二甲双胍配伍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有效率为76.0%,两组疗效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能有效地控制FPG、餐后2h血糖水平,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此作用优于单一使用二甲双胍,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二甲双胍与格列吡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广东省东莞市沙田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依从性好的14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二甲双胍组和格列吡嗪组(n=73)。二甲双胍组使用二甲双胍治疗,250mg/次,3次/d,14d为1个疗程,格列吡嗪组使用格列吡嗪治疗,2.5mg/次,3次/d,14d为1个疗程,观察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餐后2h血糖(FBG 2h)、空腹胰岛素、餐后2h血浆胰岛素等指标。结果在FBG、HbAlc、FB 2h方面,二甲双弧组治疗前分别为(9.18±1.54)、(7.59±1.05)、(15.03±3.17),治疗后分别为(8.54±1.24)、(7.44±0.97)、(14.22±1.02);格列吡嗪组治疗前分别为(9.20±1.53)、(7.60±1.08)、(15.02±3.15),治疗后分别为(7.02±1.21)、(6.32±1.11)、(12.54±1.03)。2组患者治疗前FBG、HbAlc、FBG 2h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FBG、HbAlc、FBG 2h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格列吡嗪组患者治疗后FBG、HbAlc、FBG 2h等指标与二甲双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钠与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将已经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1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罗格列酮纳、二甲双胍及单纯饮食运动治疗6周,以空腹血糖(FPG)与空腹胰岛素(Fins)乘积的倒数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评价胰岛素敏感性.结果 罗格列酮钠组与二甲双胍组ISI均有所上升,但罗格列酮钠组上升更为显著,单纯饮食运动治疗组ISI无改变.结论 罗格列酮钠较二甲双胍更有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舒海燕 《吉林医学》2014,(25):5630-5631
目的:比较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应用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初诊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n=46例)和格列吡嗪组(n=46例)。二甲双胍组患者服用二甲双胍肠溶片500 mg/次,2次/d;格列吡嗪组患者服用格列吡嗪片剂5 mg,1次/d。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指标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均能显著降低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的血糖,两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适合人群存在略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3种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的成本—效果,评价3种降糖药治疗的经济学结果。方法将203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格列吡嗪(A组)、二甲双胍(B组)和吡格列酮(C组)进行治疗,并给予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结果A、B、C组成本分别为210.70元、137.33元、507.60元,对空腹血糖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0%、84.9%、85.7%;对餐后2 h血糖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72.7%、85.7%;A、C组相对于B组对空腹血糖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3.67元、462.84元;对餐后2 h血糖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4.34元、28.48元。结论二甲双胍适于控制空腹血糖,而控制餐后2 h血糖吡格列酮与格列吡嗪的效果较二甲双胍好。建议需综合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时以格列吡嗪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为好,如果经济状况好,可考虑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应用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用量及血糖控制的影响。②方法对因口服降糖药治疗控制血糖效果不佳,改为单独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入胰岛素治疗组、胰岛素联用二甲双胍治疗组和胰岛素联用吡格列酮治疗组,治疗观察12周,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体重和HbAlc、胰岛素用量及发生低血糖情况.③结果观察结束时,胰岛素联用二甲双胍组和胰岛素联用吡格列酮组其胰岛素用量均低于单纯胰岛素纽(P〈0.01,P〈0.05)。分别比胰岛素组减少24%和18%;HbAlc水平和低血糖发生次数均亦低于胰岛素纽(P〈0.05),但各组间体重无差异(P〉0.05)。④结论胰岛素联用二甲双胍或联用吡格列酮均可以节省胰岛素用量,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善血糖,减少低血糖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迮建成 《吉林医学》2015,(3):408-409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将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吡格列酮组,治疗疗程为12周。结果:二甲双胍组和吡格列酮组在治疗后空腹和餐后C肽水平均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IR稍有降低,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二甲双胍在降低餐后胰岛素、改善IR方面低于吡格列酮,两药治疗前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均有降低IR和改善β细胞功能,在降IR方面,二甲双胍低于吡格列酮。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 探讨磺脲类药物继发性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二甲双胍及胰岛素后的疗效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②方法 继发磺脲类失效患者80例,改用格列吡嗪加二甲双胍或格列吡嗪口服、睡前注射胰岛素,观察3个月内多点空腹血糖变化及12用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血糖、空腹和餐后C肤水平变化.③结果 两组均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且疗效相似,胰岛素组治疗后血清C肽水平明显升高,而二甲双胍组无变化.④结论 睡前加用注射胰岛素对磺脲类药物继发性治疗失效患者均有较高的达标率,联用胰岛素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格列本脲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代谢和胰岛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门诊病人61例,分为格列本脲治疗(格列本脲组,n=32)和格列本脲+二甲双胍治疗(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组,n=29),格列本脲组为初诊病人;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组在保持平时服用二甲双胍的剂量不变的基础上加用格列本脲。随访24周,每4周根据空腹血糖(FBG)调整剂量,治疗前后做血脂、血糖、胰岛素、C肽测定,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bAlc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1)。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组治疗后FIns和HOMA-IR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格列本脲单用或与二甲双胍合用都能有效降低血糖,并没有明显的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但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两者联用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二甲双胍与优降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方法:将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1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二甲双胍、优降糖及单纯饮食运动治疗6周,以空腹血糖(FPG)与空腹胰岛素(FIns)乘积的倒数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评价胰岛素敏感性。结果:二甲双胍组与优降糖组ISI均有上升,但二甲双胍组上升更显著,单纯饮食运动治疗组的ISI无改变。结论:二甲双较优降糖更有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