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介绍李天望教授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李教授认为该病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心有关,常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感受外邪而诱发,且临床以情志因素最为重要.故其着重从肝脾论治本病,采用抑木扶土、调运中焦之法,治以疏肝扶脾为主,兼顾温胃、养心、化瘀,辨证施治,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2.
谢建群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疾病,以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大便性状异常,症状或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本病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和腹痛型,临床尤以腹泻型多见,病情缠绵,久治难愈。谢建群教授长期从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随师侍诊,获益良多,现试析其辨治思路于下。  相似文献   

3.
介绍孙建华主任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认为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脾(肾)虚为本、气滞为标的本虚标实之疾,日久多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脾虚是贯穿本病的一个基本病理过程;治疗以调补脾肾、调中化滞为法,并强调饮食调养。  相似文献   

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余在先主任医师从事消化临床工作多年,治疗该病用药经验丰富,其认为该病发病以脾虚为本,肝郁脾虚为病机关键,治疗上,以健脾利湿为主,疏肝理气为辅,取得了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往往与焦虑、抑郁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董筠认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是本病的基本病机,重视疏肝郁,强脾胃,明辨虚实寒热。临床上常以四君子汤、痛泻要方、香连丸、理中汤等加减化裁,博采众长,自拟肠复安汤一方,同时辅以中医特色外治,配合饮食、心理调摄,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在我国是常见病,目前对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已达成一定共识。运用辨证论治、针灸治疗、中西医相结合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无定论,目前亦没有一种药物能有效的治疗各种类型的IBS。中医通过中药、针灸等多种途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药在治疗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如治疗方式多样、临床疗效好、症状不易反复、费用低等,但在对IBS-D的研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实验设计不严谨,样本量小;临床研究中采用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发展,以使中医药能在治疗IBS-D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就近年来中医药对IBS-D治疗进展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8.
论肠易激综合征的辨治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情绪激动而激发 ,抑木扶土调肝脾情绪的变化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形成肠易激综合征的内动因素。本病常因焦虑、愤怒、抑郁、精神紧张和恐惧等情志变化而激发。中医认为肝乘脾 ,脾土受伐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痛责之肝 ,泻则之脾”,病发于肝旺脾虚 ,治宜抑肝扶土 ,调理肝脾。抑肝有柔泻与疏泻之异 :腹痛较甚者 ,用白芍柔和肝体 ,缓肝之急斯为泻肝 ,即取《内经》“肝苦急 ,急食酸以缓之”之意 ;胁腹胀明显者 ,用麦芽疏肝和胃 ;胁肋胀满者 ,用柴胡疏达肝气。健脾当用党参、白术甘温益气 ,扶土运脾 ,调补中虚。2 便意未尽兼坠胀 ,健脾还应升…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可以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等。腹泻型患者在临床上出现腹痛腹泻,另外还往往伴有身体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疾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不良反应大,易反复。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确切优势。甘肃省天水市中医医院安德明主任认为,该病以脾胃气虚为根本病机,在治法上应以健脾为主,佐以运脾化湿、温补脾肾、调和肝脾等法。同时老师非常重视肝主疏泄对脾胃系疾病的作用,肝疏泄调达,则脾升胃降,水谷得以消化吸收;肝失疏泄,脾胃运化失调,故在治疗本病时常配合调肝之品。文章结合案例介绍安德明主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腹泻,并有腹痛、腹胀等症状.在医学中属"泄泻"、"腹痛"、"郁证"等病证范畴.国家标准<中国临床诊疗术语>明确IBS病名为"肠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和对健康状况的关心,越来越多的D-IBS患者就诊,而其病情的迁延和反复,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中医药治疗有显著疗效.现结合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刘泽萱 《江苏中医药》2011,43(10):35-3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而目前尚缺乏形态学、细菌学和生化学指标异常的肠功能障碍性综合征.可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基因、内脏高敏、脑一肠轴、胃肠动力异常、胃肠激素与神经肽、情绪、感染等因素相关回。  相似文献   

12.
童昌珍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昌珍教授从事中医临床20余年,治学严谨,尤其擅治消化系统疾病。现将童师治疗腹泻性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3.
洪善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撷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刚 《天津中医药》2010,27(3):185-186
<正>简介:洪善贻(1941-),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中国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专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医学院兼职教授,宁波市中医学会副会长,1997年被授予"浙江省名中医"称号,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2年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属于肠道功能性疾病,指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持续存在或间隙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症候群,由于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迄今未明,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及药物.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宁肠汤为基础方辨证治疗IBS(腹泻型),并以口服补脾益肠丸为对照组,治疗结果显示宁肠汤组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现代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为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但理化检查无明显异常。其中以腹泻、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称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arrhea,IBS-D)。西医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病机制,且尚无确切有效疗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凭借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等优势,在IBS-D临床治疗中发挥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997年,协和医院潘国宗等人组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其流行率大概在7%左右[1].  相似文献   

17.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日益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研究表明,IBS-D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在辨证治疗方法、病因病机、证候规律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结合近几年研究,概述中医药治疗IBS-D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焦敏 《中医药通报》2011,10(1):17-19
党中勤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归属到中医"腹痛"、"泄泻"、"郁证"等病证范畴,本病致病因素不外乎六淫外侵、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而其病机则是多方面的。主要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脾失调。本病其本在肝,其制在脾,其标在肠。肝郁脾虚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我国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为主。IBS-D作为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率日益增高。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疗效不甚理想。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独特的临床优势,古今文献都有大量相关记载和报道。笔者根据从医数十年的临床所得,对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展开述评,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中医认为久泻之成因多责之于脾,而本于肾。因脾主升清,司运化,肾为胃关,司二便。若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伤损脾胃,脾虚失运,寒湿自生,中虚下陷,则水谷精微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久泻不愈。脾虚日久损伤肾阳,或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则令泄泻不止,肝气乘脾所引起的腹痛腹泻大多由于脾胃素虚,郁忿诱发肝气横逆而发病。治疗当以健脾渗湿;温补肾阳,收敛止泻为主,缓而取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