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前列腺癌扩散加权成像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肿瘤ADC值的变化与病理Gleason评分的关系.方法 对经穿刺活检证实的65例前列腺癌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b值800 s/mm2.根据病理结果 将前列腺外周带六分区归类为癌区和非癌区,测量每个分区的ADC值,癌区与非癌区之间行ROC分析,并与病理Gleason评分进行对照.结果 65例前列腺癌的癌区和非癌区ADC值分别为(1.19±0.30)×10-3 mm2/s和(1.79±0.3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4,P<0.01);ROC曲线上临界点取1.44×10-3 m2/s,诊断的敏感性达84.30%,特异性为64.00%.癌区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r=-0.347,P<0.01).结论 前列腺癌癌区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ADC值有可能用于评价前列腺癌的分级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前列腺外周带癌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标准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所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量化诊断效能及诊断标准.方法 对40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非癌20例,外周带癌20例, 以六分区法为基础,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每一扫描层面内两侧外周带归为非癌区或癌区,获得外周带各分区内的最小ADC值.判断诊断效能采用ROC分析.结果 癌区ADC值平均(0.98±0.30)×10-3 mm2/s,非癌区ADC值平均(1.59±0.29)×10-3 mm2/s.根据ROC分析,ADC值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癌的最佳临界值为≤1.24×10-3 mm2/s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58%、92.42%、86.73%;只考虑获得较大特异性可选择临界值≤1.04×10-3 mm2/s,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6.56%、96.95%和86.26%,只考虑获得较大敏感性可选择临界值<1.69×10-3 mm2/s,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8.63%、37.07%和58.82%.结论 可选择分区内最小ADC值≤1.24×10-3 mm2/s作为前列腺外周带癌诊断标准.当分区内最小ADC值介于(1.04~1.24)×10-3 mm2/s之间时,有可能发生漏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外周带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21例前列腺癌患者、28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前列腺DWI扫描,分析三者的DWI图、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的信号表现,测量癌灶、前列腺增生、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的ADC值。所有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病例均以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标准。结果DWI上前列腺癌灶表现为高信号影,前列腺增生结节呈稍高信号且信号较混杂,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呈稍低信号。前列腺癌灶平均ADC值0.98×10^-3mm^2/s,前列腺增生结节平均ADC值1.32×10^-3mm^2/s;志愿者前列腺外周带平均ADC值2.14×10^-3mm^2/s。结论前列腺癌灶、前列腺增生结节、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在DWI图像上信号有较大差别,前列腺癌灶信号较高。前列腺癌灶的ADC值低于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及前列腺增生结节。DWI是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癌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前列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对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炎症和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10例前列腺炎和15例前列腺外周带癌患者的MR检查资料.将前列腺外周带以六分区法划分,依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正常区、炎症区及癌区.所有病人行单次激发EPI序列的MR扩散成像检查,b值分别取300、500、800 s/mm2.观察DWI图,并测量外周带各分区内及每位患者的闭孔内肌和膀胱内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对所得数值进行双样本方差分析.结果1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8例前列腺炎及14例前列腺癌获得可靠ADC值.b=800 s/mm2时,前列腺癌在DWI图像上表现为较高信号.b值越高,ADC值越低.b值相同时,各组间闭孔内肌及膀胱ADC值无统计学差异.b=800 s/mm2时,正常外周带平均ADC值(2.15±0.31)×10-3 mm2/s,炎症区平均ADC值(2.12±0.33)×10-3 mm2/s,癌区平均ADC值(1.17±0.21)×10-3 mm2/s,癌组与正常组组间差异及炎症组与癌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8.61,P=0.00),炎症区与正常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3).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有可能用于前列腺炎与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3.0T MR 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目的研究3.0T磁共振系统扩散加权成像所得ADC值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54例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病例,其外周带病理正常者18例(第一组),炎症13例(第二组),癌23例(第三组),每一例外周带以六分区法分为六区,并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各个外周带区域归类为正常组、炎症组及癌组。测量各分区的ADC值(b值=800s/mm2),对三个不同病理组进行方差分析。癌与非癌组之间进行ROC分析。结果正常组、炎症组、癌组ADC值依次降低,分别为(1.55±0.25)×10-3mm2/s、(1.40±0.23)×10-3mm2/s和(1.07±0.30)×10-3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上临界点取1.17×10-3mm2/s时,癌和非癌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61.3%,特异性为84.5%,准确性为80.0%。结论3.0T扩散加权成像可见前列腺外周带癌区、炎症区及正常区ADC值存在明显差异,可用于鉴别病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分泌治疗前后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ADC值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不同b值时ADC值之间的差异。方法 使用EPI扫描序列,对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4例前列腺癌和18例内分泌治疗6个月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检查,b值分别为300,500,800s/mm^2。依病理结果,将前列腺六分区归类为癌区和非癌区,测量每个分区的ADC值,同时测量每位患者膀胱、闭孔内肌的ADC值。结果 在三个不同的b值时,均获得了前列腺外周带癌区、非癌区、膀胱、闭孔内肌的ADC值。内分泌治疗后,不同b值癌区的ADC值均有升高,非癌区的ADC值(b值为500,300s/mm^2)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b值为800s/mm^2时,ADC值变化不大;对照组和治疗组不同b值之间外周带癌区、非癌区、膀胱和闭孔内肌的ADC值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内分泌治疗后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ADC值改变不同,不同b值所测得的前列腺外周带癌区、非癌区、膀胱和闭孔内肌的ADC值有差异,ADC值用于判断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新辅助化疗(NAC)前后乳腺癌灶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NAC病理反应性的评估效能. 方法 36例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反应性结果(Miller & Payne 分级)分为MHR与NMHR两组,采用最小ADC值法于b=1000 s/mm2图像上测量癌灶的ADC值.对每个病理组癌灶及正常腺体的ADC值、两组NAC前、NAC第2周期后、NAC第4周期后MR测量的癌灶最小ADC值及其变化率(△ADC%)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ROC曲线评估癌灶最小ADC值对NAC病理反应性. 结果 NAC第2周期后,MHR组癌灶最小ADC值 [(1.19±0.18)×10~(-3) mm~2/s ] 及△ADC1% [ 中位21.18%,(范围4.27%~50.00%)] 分别与NMHR组最小ADC值[(0.98±0.16)×10~(-3) mm~2/s ]及△ADC1%[ 中位8.53%,(范围-24.52%~64.79%)]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第4周期后,最小ADC值 [(1.45±0.22)×10~(-3) mm~2/s ] 及△ADC2%[中位1.04%,范围1.71%~117.24%] 均显著高于NMHR组[(1.06±0.19)×10~(-3) mm~2/s、中位16.84%,(范围7.68%~6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第2周期后癌灶最小ADC值及△ADC1%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0.82.NAC第4周期后癌灶最小ADC值及△ADC2%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89. 结论 最小ADC值法比平均ADC值法能更早期评估进展期乳腺癌NAC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评价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理论的MR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性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MR IVIM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和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的前列腺癌患者45例及非前列腺癌者13例,IVIM扩散加权成像采用8个b值(0、50、100、150、200、400、600、800 s/mm2),利用软件双指数函数方式计算信号衰减曲线得出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值、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值及灌注分数f值,并且获取各参数图。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前列腺癌与非癌外周带组织间各值的差异。结果前列腺癌区域的D值、D*值及f值分别为(0.83±0.14)×10-3 mm2/s、(5.88±1.21)×10-3 mm2/s及(14.3±4.7)%,非癌前列腺外周带组织D值、D*值及f值分别为(1.30±0.23)×10-3 mm2/s、(6.25±1.10)×10-3 mm2/s及(15.4±3.8)%,其中前列腺癌区域D值明显低于非癌外周带组织,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D*值及f值无统计学差异。D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952,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6.7%。结论基于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理论MR扩散成像能提供关于前列腺癌组织扩散及灌注方面更多的信息,D值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s)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42例、前列腺癌(PCa)15例进行MR弥散加权成像,测算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s).结果 BPH组前列腺中央带增生结节与外周带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783±0.282)×10-3mm2/ s和(2.025±0.358)×10-3mm2/ s;前列腺癌组前列腺中央带与外周带癌灶平均ADC值分别为:(1.632±0.082)×10-3mm2/ s和(0.267±0.07)×10-3mm2/ s (P<0.05).结论 DWI对于BPH、PCa可提供定量诊断信息,反映其病理变化;ADC值是鉴别BPH与PCa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10.
DWI在正常前列腺及前列腺疾病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正常前列腺、前列腺癌(PCa)、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囊肿的DWI表现及其ADC值的变化特点,探讨DWI在前列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应用。方法分别对16名健康志愿者,9例前列腺囊肿,29例BPH和21例PCa患者进行前列腺DWI扫描,分析正常前列腺中央带、外周带、囊肿、前列腺增生结节以及前列腺癌灶的DWI表现、ADC值的变化特点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所有BPH和PCa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DWI表现:16名志愿者外周带信号高于中央带,二者分界清晰;囊肿呈高信号;BPH增生结节信号不均匀,信号强度低于外周带;PCa表现为低信号影。各组平均ADC值:正常前列腺中央带(1.352±0.052)×10-3mm2/s,外周带(1.829±0.071)×10-3mm2/s,囊肿(2.557±0.084)×10-3mm2/s,BPH增生结节(1.576±0.101)×10-3mm2/s,PCa癌灶(0.934±0.166)×10-3mm2/s,其ADC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前列腺囊肿、正常外周带、BPH、正常中央带和PCa癌灶(P=0.000)。结论DWI及ADC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正常前列腺、前列腺囊肿、BPH和PCa之间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诊断中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灌注指标与DWI ADC值的相关性,从影像学角度评估前列腺癌微循环灌注水平与癌组织增殖的关系。方法对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53例前列腺癌患者行肝脏快速容积采集序列(LAVA)动态增强扫描和DWI检查,获得双侧外周带癌区与非癌区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计算达峰时间(Tmax)、最大强化程度(SImax)、最快强化率(Rmax)和ADC值,分析DCE-MRI灌注指标与ADC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前列腺癌患者癌区和非癌区Tmax、SImax、Rmax分别为(17.13±3.33)s、(1.60±0.26)%、(9.31±2.43)%和(34.20±11.53)s、(1.20±0.18)%、(4.00±1.52)%,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5、7.50、13.38,P均<0.01);癌区和非癌区ADC值分别为(0.91±0.18)×10-3mm2/s和(1.62±0.13)×10-3mm2/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2,P<0.01)。前列腺癌癌区Tmax与ADC值呈正相关(r=0.53,P<0.01),SImax和Rmax与ADC值均呈负相关(r=-0.33、-0.46,P均<0.01)。结论前列腺癌DCE-MRI灌注指标与MR DWI ADC值具有相关性,两种技术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前列腺癌定位、定性及分期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WI ADC值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及Ki-67、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59例接受DW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病理组织均经Ki-67和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镜下癌细胞及间质的分化程度进行Gleason评分,将其分别纳入高分化组(<7分,n=17)、中分化组(7~8分,n=23)或低分化组(>8分,n=19)。比较各组间ADC值的差异,分析病灶ADC值与Gleason评分及Ki-67、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59例前列腺癌病灶的ADC值为(0.98±0.19)×10-3 mm2/s,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组ADC值分别为(1.14±0.17)×10-3 mm2/s、(1.05±0.17)×10-3 mm2/s和(0.88±0.24)×10-3 mm2/s,总体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前列腺癌ADC值与Gleason评分、Ki-67和P53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rs=-0.611、-0.491、-0.511,P=0.019、0.016、0.021)。结论 前列腺癌ADC值分别与Gleason评分及Ki-67、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通过ADC值可初步评价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及细胞分化、增殖程度。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于宫颈癌检测的敏感性及分期的准确性.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67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20名女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比较DWI结合MR常规序列与单纯MR常规序列对宫颈癌分期诊断的差异;分析正常志愿者宫颈三层(颈管内膜、结合带、肌层)与宫颈癌的ADC值差异.结果 DWI结合MRI常规序列检出全部病例,单纯MRI常规序列检测出64例,漏诊3例,准确率为95.52%.对于各期宫颈癌及全部病例分期诊断中,DWI结合MRI常规序列与单纯MRI常规序列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宫颈三层平均ADC值分别为颈管内膜(1.54±0.15)×10-3 mm2/s,结合带(1.56±0.16)×10-3 mm2/s,肌层(1.81±0.16)×10-3 mm2/s;宫颈内膜与结合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与肌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管癌平均ADC值为(1.05±0.20)×10-3 mm2/s,正常颈管内膜与宫颈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对于MRI常规序列,DWI结合常规MRI序列对于检测宫颈癌更敏感;DWI对于区分正常宫颈与宫颈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不同b值肝囊肿弥散加权像(DWI)的信号特点,并测量ADC值,为DWI对其他肝脏疾病的研究提供方向.方法 50例肝囊肿112个病灶进行磁共振DWI,分析b值为300、500、1000 s/mm2肝囊肿的DWI信号表现,并测量ADC值,分析b值为300、500 s/mm2时ADC值的分布情况.结果 肝囊肿在3种b值(300、500、1000 s/mm2)的DWI表现为低信号分别占79.5%、83.0%、92.0%,等信号分别占13.4%、11.6%、7.1%,高信号分别占7.1%、5.4%、0.9%;平均ADC值分别为(4.10±0.11)×10-3、(4.09±0.14)×10-3、(3.85±0.12)×10-3 mm2/s;b值=300、500 s/mm2时;ADC值=4.10×10-3 mm2/s分别为91例(占81.3%)、61例(占54.5%).结论 肝囊肿在DWI主要表现为低信号,且ADC值较稳定,选b=300、500 s/mm2时,ADC值接近一固定值4.10×10-3 mm2/s,结合DWI及ADC值可确诊肝囊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0T MRI采用不同b值DWI扫描,不同ADC值测量方法,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前、后病灶ADC值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应用3.0T MR对90例经核芯针穿刺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且临床进行NAC的患者在化疗前、后行乳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平扫、DWI及VIBRANT动态增强扫描。采用低值法和手绘法分别对不同b值(b=600、1000 s/mm2)时,化疗前、后病灶进行ADC值测量。采用SPSS 17.0进行分析,术后不同MP分级病灶的ADC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组织学显著反应(MHR)为阳性,绘制ROC曲线,计算NAC后病灶ADC值预测MHR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b=600 s/mm2和b=1000 s/mm2时,低值法和手绘法测得NAC后MHR组病变ADC值均高于NMHR组(P均<0.05)。当b=600 s/mm2和b=1000 s/mm2时,乳腺癌NAC后,低值法、手绘法所得化疗后病灶ADC值最佳临界预测值分别为1.52×10-3 mm2/s、1.58×10-3 mm2/s和1.17×10-3 mm2/s、1.27×10-3 mm2/s;最佳临界点下,两种b值预测术后MP分级的敏感度均为88.90%,特异度b=600 s/mm2(低值法:75.551%;手绘法75.51%)时略优于b=1000 s/mm2(低值法:65.42%;手缓法:71.24%)。结论 对于乳腺癌NAC后病灶,采用不同b值和不同ADC测量方法,所得病灶ADC值均可较好地预测术后疗效MP分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鉴别肺癌组织学类型的价值。方法对58例高度怀疑肺癌患者(男39例,女19例)行胸部DWI检查,b值选择为50和1000s/mm2,计算ADC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检测不同组织学类型肺癌ADC值的差异,并应用ROC曲线评价ADC值鉴别肺癌组织学类型的能力。结果小细胞肺癌的平均ADC值为(1.02±0.24)×10-3 mm2/s;非小细胞肺癌的平均ADC值为(1.03±0.24)×10-3 mm2/s,其中腺癌、鳞癌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0±0.14)×10-3 mm2/s、(0.89±0.09)×10-3 mm2/s。腺癌的平均ADC值显著高于鳞癌(P<0.00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0.04。结论腺癌的平均ADC值显著高于鳞癌;ADC值有助于鉴别肺腺癌和鳞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