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前影像学参数与术后脊髓漂移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8例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手术前后的X线片、CT、MRI等资料.测量术前颈椎Cobb角,纵向距离指数(LDI),手术区域头侧与尾侧节段椎管与脊髓矢状径的比值(S/C),颈椎前凸顶点到C2~C7连线的垂直距离.术后脊髓漂移程度用平均脊髓前间隙(ACS)表示,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患者手术区域头侧节段狭窄处椎管与脊髓矢状径的比值(S/C)和术后脊髓漂移程度密切相关(R2=0.98).结论 测量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术前手术区域头侧节段狭窄处椎管与脊髓矢状径的比值,对预测术后脊髓漂移程度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自1958年Smith和Robinson创制以来,其疗效得到了很大肯定,给众多颈椎病患者带来福音,甚至有人将其称为治疗退行性颈椎病变"金标准"。但随着对该手术患者随访年限的延长,发现有些融合节段上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  相似文献   

3.
后路减压侧块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段脊柱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脊髓损伤临床常见.其治疗方法视其损伤类型、损伤程度、损伤节段、受压部位等因素综合决定。对于3个节段以上或跳跃性2节段及以上的多节段颈脊髓损伤临床多采用后路减压治疗,既往多采用单纯椎板减压或椎管成形术,远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包括颈椎失稳、脱位、迟发性神经根损伤、再关门等。颈椎后路侧块钢板内固定系统近年来在临床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的疗效。我院1999年2月-2005年10月应用颈椎后路侧块钢板治疗外伤性颈脊髓损伤78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78例颈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颈椎椎间融合器(CFC)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 随访78例植入CFC的脊髓型颈椎病,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外伤性颈椎不稳患者,观察CFC临床应用疗效。结果 单节段融合率为100%,二节段融合率为94.4%;三节段融合率为66.7%,并发症发生率为9%。结论 CFC的疗效随融合节段的增加而有所降低;钛合金Cage的并发症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8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对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或黄韧带骨化症,颈椎多节段退行性改变引起脊髓或神经根受累者,以及颈椎病前路减压不满意未使症状缓解者,临床上多采用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1].最常用者为颈椎后路单开门术[2].以往我们用丝线将棘突基部缝合固定于门轴侧的关节囊上,并发症较多,较常见者为颈后部肌肉软组织牵拉性疼痛.自1996年2月至2006年6月,我们将钛质手骨固定螺钉,应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不牵拉颈后部肌肉软组织,共8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颈椎融合术后在体运动学研究进展。通过查阅颈椎融合术后有关在体运动学的相关文献,从融合相邻节段椎体间运动范围的改变、剩余运动节段在颈椎整体活动度中所占比重变化规律、融合相邻节段小关节运动模式以及相邻节段旋转中心的位置偏移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望能发现融合术后相邻椎体退变的早期征兆,为临床上相邻节段病理改变(adjacent segment pathology,ASP)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目前相关运动学研究多局限于对颈椎矢状面屈伸活动的观察,鲜有三维空间内的六个自由度(6-degree-of-freedom,6DOF)运动数据报道。而且,相关运动学研究并没有终止争论,ASP是由过度运动引起,还是颈椎病病程自然发展的结果仍存在争议。长期随访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获得精确的6-DOF运动学参数或许是解决争议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2种固定方式对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1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一科因脊髓型颈椎病和(或)神经根型颈椎病行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5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31例,女28例,年龄23~71岁,平均(47.17±11.95)岁,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2(7,15)个月。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钛板+Cage组(钛板组)39例和前路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组(ROI-C组)20例。术前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摄影、颈椎CT和颈椎MRI检查,术后3、6、12及24个月时在门诊进行随访,随访时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摄影,必要时完善颈椎CT和颈椎MRI检查,并通过X线片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即C2~C7 Cobb角(Cobb角)、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 SVA)、手术节段Cobb角(SCobb角)。计算末次随访与术前测量相应参数的差值,即ΔCobb角、ΔC2~C7 SVA和ΔSCobb角。比较2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2组年龄、性别、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手术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发现,钛板组末次随访的Cobb角和S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增加,C2~C7 SVA较术前减小;ROI-C组中末次随访的S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发现,2组术前和末次随访中的Cobb角、C2~C7 SVA、S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ΔCobb角和ΔC2~C7 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钛板组ΔSCobb角较ROI-C组更大。结论 2种内固定方式的短节段ACDF术均能有效地矫正颈椎曲度,钛板+Cage的固定融合方式在恢复手术节段颈椎曲度上较优,但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还应将手术并发症等纳入以利于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9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8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n=43)、研究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n=4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随访期间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关节活动度(ROM),统计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3、6、12个月时颈椎ROM升高,NDI指数降低(P<0.05);研究组JOA改善优良率为77.78%,对照组为72.09%(P>0.05);研究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20.93%(P<0.05)。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效果理想,可改善颈椎ROM、NDI指数,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汪仁焕  陈维善 《淮海医药》2003,21(5):349-350
目的 探讨前路 Orion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路减压复位取髂骨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脊髓损伤 2 6例 ,随访 7~ 2 6个月 ,定期摄 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 ,以 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颈椎前路减压复位植骨 Orion钢板固定后 ,手术节段稳定性好 ,融合率高 ,无需外固定 ,脊髓功能平均提高 1.0 8级。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 Orion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 ,融合率高 ,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便于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0.
栾波  陈艺新  田野  邱贵兴 《贵州医药》2000,24(5):290-291
颈椎管狭窄病例很多,治疗方法各异.近年来我们对多节段椎管狭窄采用了后路双开门异体骨植骨椎管扩大成形术,取得了很好效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7~1999年共治疗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40~70岁,平均50.3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31个月.2例有外伤史.病变范围:4个节段4例,3个节段6例,2个节段2例;多数为3~4节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兔颈椎不稳的动物模型,探索眩晕性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60只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只。实验组结扎并切断颈椎C4/5节段颈后肌群,然后切断C4/5节段的棘上及棘间韧带,同时行前路手术损伤C4/5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结构;对照组仅切开显露并缝合颈部前后侧皮肤,切口长度与实验组相同,不做其他手术。于术后第1、2、3个月拍摄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并测量C4相对活动度。结果实验组兔C4相对活动度在术后第1、2个月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兔C4相对活动度在术后第3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切断并结扎颈椎C4/5节段颈后肌群,然后切除C4/5节段的棘上及棘间韧带,同时行前路手术损伤C4/5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结构的方法可以成功制作颈椎不稳的动物模型,该模型近似于临床眩晕性颈椎病患者渐进发病过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2.
《云南医药》2013,(2):175-176
<正>颈椎创伤骨折常常导致该节段脊髓神经压迫并血循环障碍,合并不完全瘫痪或高位截瘫,影响呼吸循环系统功能,须需颈部制动,尽早手术缓解病情,麻醉操作和管理风险大。本文总结了我院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间46例外伤性颈椎骨折患者,行颈椎钛合金钢板内固定,减压植骨术的麻醉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46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融合术导致颈椎退变加重的根本原因,以提高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实施颈椎融合术的7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64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归纳出影响颈椎融合术治疗效果的根本原因。结果7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有38例发生颈椎退变明显加重,其中4例再次发生颈椎间盘突出症;64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后有8例出现颈椎退变加重。结论笔者认为融合术前,融合节段上下端颈椎已有的退变是导致术后退变加重的根本原因,手术治疗时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总结14例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对14例颈椎管狭窄并颈椎损伤的患者,术前缓解患者恐惧、忧虑、悲观情绪,改善营养较差患者的营养状况,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有效咳嗽;术后做好体位护理,防止植骨块脱出,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预防颈部血肿、脑脊液漏、气道阻塞、创口感染、褥疮等并发症;指导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颈部制动,在颈围保护和家属陪同下进行床旁活动。14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术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损伤节段骨性融合,稳定性好,内植物无松动、脱落或断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退变性颈椎不稳在脊髓型颈椎病(CS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CSM合并颈椎失稳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不稳定1个节段6例,2个节段9例,3个节段3例;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3~C4和C4~C5,偶见于C5~C6和C6~C7;1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9个月,患者术后疗效评价(JOA)评分均比术前有显著提高(P<0.01),恢复颈椎生理弧度的效果对颈椎不稳的改善效果而言,融合笼(钛网)植骨植入术优于自体髂骨植入术(P<0.05).结论:退变性颈椎不稳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疾病,而是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力学状态改变,常和CSM伴随发生并加重;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植骨融合术能够纠正颈椎不稳,恢复颈椎序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进一步探讨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应用单开门术式在 3年内共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 7例、脊髓型颈椎病合并椎管狭窄 15例、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症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3个节段以上 ) 2例。结果 :2 7例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平均 10个月 ,综合评价优良率 88.9%。结论 :该术式治疗多种因素引起的颈椎管狭窄症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的优点 ,并且只有严谨操作和围手术期处理 ,才能有效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用于治疗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重建病变节段的关节功能,所以又叫颈椎间盘成型术。其目的意在维持颈椎序列稳定,保留运动功能,降低临近节段间盘的压力,进而减少临近节段间盘退变的发生。一直以来,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被认为是治疗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及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经典方法,尤其前路钢板的应用能够有效的维持颈椎序列的稳定和椎间高度,术后植骨块下沉、移位的发生率明显减低[1、2]。  相似文献   

18.
颈椎前路带锁钛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杰  杨永华 《江西医药》2006,41(9):657-658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带锁钛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及颈椎前路带锁钛板内固定。结果随访11-23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均取得满意疗效,植骨融合良好。无钛板螺钉松动滑脱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恢复,损伤节段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方便护理,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郭卫春  黄文俊  汪光晔 《安徽医药》2015,19(9):1686-1690
目的探讨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ACD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年8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颈椎病病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实验组:24例行ProDisc-C 置换术,对照组:22例行ACDF。评价指标主要如下: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术前、术后3、12月VAS评分,JOA评分,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颈椎活动度( ROM)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46例患者全部获得平均12个月(8~18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P <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整个下颈椎的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各个随访时段与术前相比无变化(P>0.05);对照组在术后3个月整个下颈椎活动度较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逐渐恢复正常,术后12个月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对照组术后出现3例吞咽困难。结论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ACD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在中短期随访中临床效果满意,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能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临近节段的退变,并且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刘飞俊  邢维平 《贵州医药》2011,35(2):153-155
多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可以通过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如合并前方椎间盘突出和节段性不稳,单纯后路减压其硬膜囊后移退让有限,难以获得充分减压,却进一步破坏脊柱稳定性。单纯行前路手术则不能解决椎管狭窄的问题。我们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