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心理干预对改善广元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价值,为能进行有效干预提供指导建议。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5月选取广元市农村地区具有心理行为问题[(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任一因子大于全国常模临床界值)]的200名留守儿童,分为干预组(给予心理干预12周)、对照组(给予一般行为指导建议)各100例,对比两组儿童干预前后CBCL量表、Piers-Harri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心理行为问题评估。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男童、女童和对照组男童、女童的CBCL各因子评分、Piers-Harri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干预组男童、女童的CBCL各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Piers-Harri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心理干预对于改善广元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具有显著作用,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2.
龚研宁  吴清  俞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3):1845-1848
目的:了解佛山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行为问题的内容,探讨对学龄前儿童早期心理干预的效果,减轻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危害。方法:使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5岁540名儿童进行基线调查后,对整个社区的儿童分完全干预和有限干预两组进行了心理干预,并调查干预1年后的效果。采取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behaviorchecklistCBCL)和忻仁娥制订的中国常模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4~5岁儿童行为问题总粗分阳性率男童为19.5%,女童为18.5%。行为问题前3位因子男孩依次为违纪、攻击、抑郁,女孩为多动、分裂、攻击。干预后儿童行为问题阳性率明显低于干预前,总粗分排序从低到高依次为完全干预组、有限干预组和干预前,方差分析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心理干预可以取得明确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考察基于父母行为训练(BPT)的循证疗法对缓解中国儿童常见外化行为问题症状的效果。方法 2019年11月—2020年4月,选取北京市某小学141名6~12岁儿童及其父母,将其随机分成干预组(n=72)和对照组(n=69)。干预组父母进行10次父母行为训练小组治疗,对照组不给予干预程序。采用Eyberg儿童行为量表(ECBI)在干预前及干预后进行评估。结果 114名儿童完成了干预前后的测量,其中干预组62人,对照组52人。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儿童在行为问题总分(F=6.13)、对立违抗行为(F=4.34)、注意缺陷多动冲动障碍行为(F=4.17)以及其他不良行为(F=7.41)后测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品行问题维度两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前后测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后测的行为问题总分及4个具体纬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前测得分,对照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前后测差值的比较结果显示,除品行问题外,干预组在行为问题总分及其他3个维度差值均高于对照组(t=2.76、2.05...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IMFeD工具对儿童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儿童保健门诊中具有不良饮食行为的1~5岁儿童37例作为干预组,应用IMFeD工具进行阶段性指导,每月在儿童保健门诊进行1次指导,共3次;选择进行常规保健的儿童41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抚养人不良喂养行为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前IMFeD干预组儿童4项不良饮食行为发生比例(50.00%~76.47%)高于对照组(12.20%~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IMFeD干预组与对照组4项不良饮食行为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FeD干预组儿童4项不良饮食行为发生比例均有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IMFeD干预组抚养人4项不良喂养行为发生比例(32.35%~64.71%)高于对照组(2.44%~1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IMFeD干预组与对照组不良喂养行为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FeD干预组5项不良喂养行为发生比例均有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MFeD干预方法对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1~5岁存在饮食行为问题儿童进行个性化干预,评价饮食行为及体格生长改善情况。方法 采用干预研究,整群抽样、随机分组。干预组儿童采用行为改变交流方法,开展个性化综合干预。对照组按照原来的儿童保健指导。结果 干预组儿童为86名,对照组儿童80名。干预组儿童饮食行为评分从干预前的(20.09±5.08)分下降到(14.90±3.36)分,对照组儿童从干预前(19.88±5.10)分下降至(18.52±5.32)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体重增长分别为(2.06±1.09)kg、(1.51±0.93)kg;身高增长分别为(5.7±1.8)cm、(4.0±1.9)c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采用行为改变交流方法,开展个性化综合干预,能有效改善1~5岁儿童饮食行为,正向促进儿童体格生长。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罗湖区4~5岁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主要行为问题,为早期实施适宜的心理保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家长和幼师调查问卷,调查罗湖区2 641名4~5岁儿童的行为发育和相关社会因素,将被调查儿童分完全干预和部分干预两组进行了心理干预,并调查干预1年后的效果。【结果】部分干预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9.83和5.74,P均0.05);完全干预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干预前、对照组和部分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59.95、58.13、32.41,P均0.01);干预后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4~5岁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心理干预对控制行为问题发生可以取得明确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有饮食行为问题儿童微量元素的缺乏情况,探讨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有效的解决方法。方法在儿童健康体检门诊采用爱饭达(IMFeD)诊断方法筛选出1~4岁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共94例,其中男孩50例,女孩44例。分成两组,综合干预组(以IMFeD策略为主进行综合干预)59例,常规干预组35例。通过基线调查问卷、为期6个月的随访干预问卷和终末调查问卷分析统计,对两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基线调查问卷时对94例儿童全部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和骨密度测量。结果通过对两组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干预,两组干预方法均有效。但对于儿童不良进食习惯、儿童父母过度关心儿童饮食、儿童害怕进食等问题,经对两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发现,综合干预组终末调查的分数低于基线调查分数,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常规干预指导组变化不显著。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其微量元素铁缺乏和锌缺乏检出率分别为50.00%和51.90%,明显高于在儿童健康体检门诊就诊的儿童(18.98%、2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钙缺乏和骨密度低的发生率也较高,但与儿童健康体检门诊就诊的儿童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常规干预方法相比,以"IMFeD"干预策略为主的综合干预方法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有更好的作用,干预效果更显著。建议综合干预应在常规指导基础上采用"IMFeD"干预策略,同时应考虑微量元素的检测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对儿童不同饮食行为问题及照养者担忧程度的干预效果。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选取具有不良饮食行为的1~4岁儿童205名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102名、对照组103名,分别使用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和目前临床常规处理方法干预12个月。干预过程中共进行6次随访,每次随访时均记录儿童的饮食行为评分及照养者对干预效果的评价等。结果:两组儿童干预后各项饮食行为评分均比干预前显著下降,其中干预组儿童"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和"害怕进食"评分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干预时间延长,干预组儿童照养者对儿童喂养问题的担忧程度逐渐减轻,家庭成员对儿童喂养问题的意见渐趋一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和"不良进食习惯"改善情况与照养者担忧程度改善程度呈正相关(r=0.337,P=0.016;r=0.403,P=0.000)。结论:与目前常规处理方法相比,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对部分饮食行为问题的改善程度较好,并可减轻照养者的担忧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2~5岁儿童保健门诊就诊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临床干预。方法 将儿童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个性化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喂养指导。结果 六大饮食行为问题表现从高到低依次是:不良进食习惯112例(55.45%);精力充沛胃口差95例(47.03%);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93例(46.04%);父母过度关心71例(35.15%);害怕进食20例(9.9%);潜在疾病状态16例(7.9%),两组儿童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儿童各类饮食行为问题评分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个性化临床干预,能有效地改善2~5岁儿童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0.
6~11岁肥胖与正常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6~11岁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方法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安徽省安庆市与铜陵市111名肥胖儿童和415名正常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肥胖组儿童及分性别男、女行为问题发生率分别为36.94%(41/111),40.38%(21/52)和33.90%(20/59),相应地均远高于正常组儿童的9.64%(40/415)(χ2=50.09,P<0.01),10.34%(21/203)(χ2=27.15,P<0.01)和8.96%(19/212)(χ2=23.30,P<0.01);2组行为问题发生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P>0.05;χ2=0.23,P>0.05)。肥胖组男童除交往不良,女童除社交退缩和攻击性,其余行为问题因子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儿童组;男、女儿童共有的6个行为问题因子,肥胖组与正常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11岁肥胖学龄儿童比一般儿童更易出现行为问题,应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加强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和儿童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1.
吴清  俞红  龚研宁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4):1949-1951
目的:了解佛山市2~3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特点,研究社区儿童心理卫生综合干预措施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将所研究的社区儿童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取儿童心理卫生综合心理措施。干预1年后用CBCL量表对适龄儿童进行调查,其中干预组儿童235人,对照组适龄儿童389名。结果:对照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9.4%,干预组为22.6%;干预组儿童6个行为因子的粗分低于对照组,其中抑郁、睡眠、攻击和破坏4因子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有行为问题的儿童中,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内向、外向型问题的内部构成亦不同。结论:对2~3岁儿童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可以取得明确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深圳市学习问题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特征,并与对照组儿童比较,为学习问题矫治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以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为基础,编制儿童心理行为状况父母问卷调查表,通过随机抽样对463名男童432名女童进行调查,结果:学习问题检出率为8.38%,这些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儿童,常见的4种行为问题发生率依次为冲动65.8%,注意困难36.4%,说荒29.1%,说大话29.1%,结论:在学习问题儿童的矫治过程中,必须重视这类高发行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干预、诱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饮食行为问题,探索通过家长教育、以家庭为主体的综合饮食干预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保科门诊就诊并确诊的18~72月龄ASD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饮食行为,对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家庭给予饮食指导,为期1个月。同时对儿童进行体格测量,检测血清营养学指标。结果 研究最终调查310名儿童,其中51.0%的ASD儿童有挑食行为,其他高发的行为问题有进餐容易分心(35.3%)、进餐要看电视或玩玩具(25.5%)、不愿在餐桌进餐(19.0%)。ASD儿童体重过重(11.6%)及肥胖(11.2%)的比例较高,个别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2、锌降低。本研究最终干预问题条目有7条,每个问题条目干预过程中都有不同比例的儿童得到改善。同时个别条目干预中发现主要照顾者为父母及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高的干预改善率更高(OR>1,P<0.05)。结论 ASD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高,应推动以家庭为单位的ASD儿童饮食行为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6~11岁原发性遗尿症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心理干预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选取本院自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72例6~11岁原发性遗尿症儿童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到本院做健康体检的82例6~11岁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量心理行为问题,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儿童和家庭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儿童CBCL各因子得分,分析影响原发性遗尿症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结果 对于男童,除多动和违纪两个因子外,观察组其他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于女童,除分裂症、多动和违纪三个因子外,观察组其他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BCL行为问题检出率(34.72%)明显高于对照组(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41,P=0.021)。年龄越大、父母关系越差、由老人或保姆抚养的遗尿症儿童,CBCL总分越高,提示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越严重。而父母文化程度高、家庭主要管教方式为民主型或混合型的遗尿症儿童,CBCL总分越低,是保护因素。结论 6~11岁原发性遗尿症儿童存在抑郁、社交退缩等不良心理行为问题,与年龄和父母文化程度等具有相关性,应结合相关因素,采取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等措施加强其心理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柳州市学龄期儿童进行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家长版)调查,分析柳州市学龄期儿童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7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柳州市27所小学11 205名学生进行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性别和年级差异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 柳州市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阳性检出率为4.1%~36.9%,其中困难总分阳性检出率为11.8%,女生情绪问题(9.1%)检出率高于男生(7.6%)(χ2=7.358,P<0.05)。不同性别儿童的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情绪症状和亲社会行为得分高于男生,男生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得分高于女生(P<0.05)。各年级儿童在SDQ各因子及困难总分得分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年级儿童多动注意不能问题得分高于高年级儿童,而儿童品行、同伴交往及困难总分得分低于高年级儿童(P<0.05)。结论 柳州市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针对不同年级、性别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庭精神环境对3~6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为今后儿童心理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和相应政策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中山市11个镇区66所幼儿园在读3~6岁儿童进行调查,通径分析探讨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行为总分的影响。结果:有14.05%的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其中男童17.10%,女童10.50%(P<0.01);随年龄增长行为问题有所下降(3岁组15.60%,4岁组14.50%,5岁组13.10%;P<0.01)。10个家庭精神特征中,除了道德宗教观外,家庭精神特征都是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行为总分,依照总通径系数的大小依次为矛盾性(0.146 7)、知识性(-0.146 2)、亲密度(-0.142 4)、组织性(-0.126 2)、娱乐性(-0.114 2)、情感表达(-0.089 4)、控制性(-0.055 5)、独立性(0.031 7)和成功性(0.010 1),其中直接作用最大的是矛盾性(0.1136)和知识性(-0.107 8)。结论:家庭精神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影响,在进行儿童行为问题的筛查、诊断和干预时,必须重视家庭精神环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学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我市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原因,从而制定干预措施。[方法]借鉴国外跨文化、跨学科、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采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学生进行团体测验,有问题者再进行Achenbach量表(CBCL)与气质和感觉统合评定。[结果] 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4.67%;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40.78%。[结论] 心理问题的高发率需引起社会与教育部门关注,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亟待加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冬梅  杨良政  李玲  冯冰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5):3521-3523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气质量表、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及自编的儿童心理卫生量表,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济南市3所幼儿园各1个小班共97人为研究对象,同时抽取同一幼儿园另1个小班共110人作为对照。采用儿童气质特点养育指导、感觉统合训练等方法对研究组进行为期3年的综合干预,前瞻性观察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结果:3年后干预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59%,与干预前检出率(16.49%)及对照组(16.19%)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学龄前期儿童进行早期综合性干预有助于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