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风回春丸对脑梗塞患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对中医症候的疗效。方法:对23例确诊为缺血性中风病(脑梗塞)患比较中风回春丸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的变化和临床症候的疗效观察。结果:中风回春丸能显降低血脂、全血粘度(低切、高切)和纤维蛋白元浓度,改善中医临床各症候。结论:中风回春丸对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临床各症候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的颅脑血流动力学研究:75例中风病人TC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实验资料来源于我院颅脑超声多普勒扫描室1994年至1995年中风急性期病人TCD(颅脑多普勒超声扫描)检查报告。75例患者均经颅脑CT证实为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脑血管病变。其中男35例,女40例;出血性中风14例,缺血性中风61例;单侧病灶55例,双侧多发性病灶20例,复中风占15例。患病年龄为38~70岁,其中32例<60岁。正常组30例,50岁以下男女各半。1.2 主要临床指标 ①诊断标准:遵1986年中医内科学会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②辨证:参照1993年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③本实验着重了解中风中经络不同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我们采用中风脑康片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 1 3 5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3 5例均符合 1 98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风恢复期标准 :发病后 2周~半年。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 (气虚血瘀证 )均参照 1 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随机分为两组 ,采用单肓对照试验。治疗组 1 0 0例 ,男 72例 ,女 2 8例 ,年龄 4 3~ 6 9岁 ,平均 6 1 6 2± 7 1 9岁。对照组 3 5例 ,男 2 5例 ,女 1 0例 ,年龄 4 5~ 6 9…  相似文献   

4.
笔者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以复方苁蓉益智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4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中脑梗死诊断标准. 1.2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  相似文献   

5.
从热毒论治中风先兆17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饮食结构的改善,急性脑血管病(急性中风)的发病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风病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对作为中风先期阶段的中风先兆的防治已成为当今临床研究的重点。我们从热毒角度研究中风先兆,自拟愈风胶囊用于治疗该病,并与维脑络通作对照,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全部观察对象均符合1993年全国脑病协作组第2次会议通过的《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及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  相似文献   

6.
不同针刺方法对出血性中风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波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1):688-688
出血性中风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 ,有很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针灸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 ,对出血性中风有很好的疗效。笔者通过不同针刺方法对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 ,以比较不同针刺方法的优缺点 ,从而提高对出血性中风病人的治疗水平。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2 0例中 ,男 68例 ,女 5 2例 ;年龄为 38~ 79岁 ;病程最短 10小时 ,最长 1个月。全部病例均经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诊断标准按照《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泰安会议制定 ,1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次脑血管会议第三次修订 )。…  相似文献   

7.
笔者自1994年至1999年,采用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配合电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恢复期3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45~70岁,平均58.4岁。其中脑栓塞26例,脑出血10例。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脑血管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关于脑栓塞、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关于中风病的诊断标准:(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多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先兆。(3)常有年…  相似文献   

8.
偏瘫肢体肿胀是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带来一定的障碍。2011年6月-2013年6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颅脑CT检查确诊为脑梗塞或脑出血后肢体偏瘫。中医诊断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  相似文献   

9.
醒脑开窍法为主治疗中风5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临床治疗中风病过程中,以石学敏教授的经验方法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5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3例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最小者35岁,最大者83岁;病程最短者3小时,最长者3年。全部病例依据全国第二次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检查确诊。无...  相似文献   

10.
靳三针为主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临床上探索了用靳三针为主的针刺方法加中药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 ,报道如下。一般资料1 0 2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和门诊脑血管意外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病人 ,诊断及中医辨证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的中风病的气虚血瘀型。其中脑梗塞 76例 ,脑出血 2 6例 ;年龄最小 52岁 ,最大85岁 ;男 43例 ,女 59例。随机分为针药组 54例 ,针刺组 48例。治疗方法1 .针刺组穴位采用靳三针为主 ,包括颞三针 (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 1针 ,在第 1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 1寸为第 2、第 3针 )、手三针 (合谷、曲池、外关 )、足三针 (足三里、三阴交、太…  相似文献   

11.
胎盘组织液风池穴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等脑血管意外疾病属中医“中风”的范畴 ,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高。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 ,中风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而致残率相对上升。自 1993~ 1999年 ,我们应用胎盘组织液风池穴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 90例 ,疗效较好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来源于门诊和病房 ,均有过去头颅CT检查资料 ,定性定位诊断明确。全部观察病例的选择纳入 ,均按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且病程在半年以上者。排除病例按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中风后失眠是中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在中风恢复过程中,失眠造成的精神紧张直接影响着中风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近年来,笔者运用血府逐瘀汤合腹针治疗中风后失眠3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来自我院康复科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患者共60例,诊断标准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定位、定性确诊中风后.失眠的诊断依据《中国精神科学会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2-R)[1].随机分为两组.  相似文献   

13.
论中风先兆征与无症状性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中医脑病协作组制定了《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确定了中风先兆证、中风病、中风后遗症的诊断标准,强调了中风先兆证与中风病的差异。但对于一些既有脑内梗塞灶或出血灶,又没有与中风病有密切关系的临床症状或综合征的病人,其临床诊断归属和治疗问题就显得较...  相似文献   

14.
廉泉穴合谷刺治疗中风失语症37例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失语症是中风病常见并发症,因言语表达和理解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自2000年以来,运用廉泉穴合谷刺治疗中风失语症3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7例患者均经CT或MRI诊断为脑血管意外,病情基本稳定,意识清楚,无明显视听障碍,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 1998年以来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中风丸治疗中风病人 85例 ,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所选病例均为中风中经络证型 ,以半身不遂症状为主。诊断标准参考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经 CT或 MRI明确诊断。治疗组 85例中 ,男 5 5例 ,女 30例 ;年龄最小者 40岁 ,最大者 71岁 ;病程最短者 1天 ,最长者 3年 ;脑梗塞 5 8例 ,脑出血 2 7例 ;对照组 33例 ,男 2 2例 ,女 11例 ;年龄最小者 39岁 ,最大者 71岁 ;病程最短者 1天 ,最长者 1年 ,脑梗塞 2 5例 ,脑出血 8例。2 治疗方法2 .1 治疗组…  相似文献   

16.
辨证治疗缺血性中风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史丽清 《河南中医》2003,23(8):20-21
缺血性中风属于西医学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范畴 ,包括脑梗塞、脑血栓形成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 ,占脑血管病发病率的 80 %左右。中医药对本病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们自 1998年以来 ,采用中医辨证 ,运用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辨证分型 :参照 1986年 6月中国中医内科学会与卫生部急症中风病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 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2 一般…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1991年以来,以辨证用药合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收到较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08例,以随机抽样方式分为两组:治疗组106例,男59例,女47例;对照组102例,男62例,女40例.两组发病年龄在32~79岁之间,平均年龄55.5岁.病程最短者发病后3小时内就诊,最长者29天.病程在1周内者147例(70.07%).所采集病例均符合1981年中华医学会脑血管专题学术会所拟《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和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中风后抑郁症心理护理1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风后大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的发生。临床常表现为烦躁易怒,忧郁焦虑,悲观失望,哭笑无常,甚至拒绝治疗等精神症状。自1998年我中风中心成立以来,在临床中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对中风后抑郁症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观察结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及诊断标准100例患者均确诊为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70例,女30例;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为36岁。中医诊断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会…  相似文献   

19.
金匮肾气丸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神经性膀胱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对1999~2002年期间收治的36例中风后神经性膀胱的患者,采用金匮肾气丸合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内科学》确立神经性膀胱诊断。根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确立脑梗塞、脑出血诊断,根据1995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提出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之分期标准,确立非急性期诊断。排除脊髓病  相似文献   

20.
总结任开益的"慢中风"学术观点,并列举验案1则。任开益认为中风病实为全身性气血虚衰的慢性疾病,除常见的"卒中",临床可见"慢中风",其诊断可用第二代《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中风病病名诊断主症、次症标准。任开益经验方脑脉苏中药复方治疗慢中风,其效果显著优于单因素疑似诊断及其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