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间的关系.方法 对256例肾移植受者术前测定其血清PRA水平,并对PRA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超急性、加速性、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PRA阴性组、轻度致敏组、高致敏组3组间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3,P<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8.32~-2.87, P<0.05、0.01).男性组PRA阳性率低于女性组(χ2=14.18,P<0.01);无输血史组PRA阳性率低于有输血史组(χ2=5.39,P<0.05);有妊娠史组与无妊娠史组PR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66,P>0.05);二次移植组PRA阳性率明显高于初次移植组(χ2=20.10,P<0.01).结论 输血、再次移植是PRA阳性的危险因素.随着PRA水平的升高,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升高.肾移植受者血清低水平的PRA可降低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人、肾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研究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在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对178例肾移植患进行了术前、术后PRA检测。结果 肾移植术前PRA阳性患有2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为20例。术后PRA阳性受58例,发生排斥反应的有34例。移植前后PRA阴性患有108例,有8例发生排斥。在肾移植患中所产生的抗HLA抗体的频率和与HLA抗原的分布不同。结论 PRA检测对预测移植肾排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在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60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前、移植后1周和2周的血清PRA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 结果 肾移植术前PRA阳性者59例,术后20例发生AR(33.9%);术前PRA阴性者301例,术后58例发生AR(1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术前PRA阴性,移植后转为阳性者66例,术后19例发生AR(28.8%);手术前后PRA持续为阴性者235例,术后39例发生AR(16.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RA的检测是肾脏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手术前后检测PRA对预测移植肾排斥反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64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PRA)对于肾移植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641例肾移植患者进行PRA检测:术前570例、术后7l例。结果 570例术前检测PRA,阴性490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5例;弱阳性68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6例;12例阳性术后检测仍为阳性,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7l例术后检测PRA,阴性5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例;阳性1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7例。结论 肾移植患者术前检测PRA有助于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水平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PRA检测法,对34例尸体肾移植患者进行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血清PRA检测,并分析其结果与肾移植急性排斥的关系。结果:34例患者中,移植前PRA阳性者(PRA)>10%)9例(26.5%),有5例PRA>50%(51%~80%),术前行血浆置换。PRA阴性者25例(73.5%)。PRA阳性组中,有5例发生急性排异,其中2例切除移植肾恢复血液透析。PRA阴性组中,有4例发生急性排异,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正常。两组相比排异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PRA阳性者11例(术前PRA阴性转阳者2例),发生排异6例(1例为术前PRA阴性)。术后PRA阴性者中,有3例发生排异。两组相比排异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患者肾移植术前体内PRA水平对移植肾排异有显著影响;②患者肾移植术后体内PRA水平影响移植肾急性排异的发生和转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PRA)对于肾移植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641例肾移植患者进行PRA检测:术前570例、术后71例。结果570例术前检测PRA,阴性490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5例;弱阳性68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6例;12例阳性术后检测仍为阳性,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71例术后检测PRA,阴性5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例;阳性1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7例。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前检测PRA有助于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利用肾移植受者术后血清可溶性CD30预测早期急性排异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利用肾移植受者术后血清可溶性CD30(sCD30)水平预测急性排异反应的可行性.方法:利用ELISA方法分别在术前、术后5 d和10 d检测231名肾移植受者的血清sCD30水平,根据肾移植受者术后1 mo内临床表现将他们分为三组:急性排异反应组(AR,n=49),肾功能延迟恢复组(DGF,n=11)和正常组(UC,n=171).结果:231名肾移植受者的血清sCD30水平由术前的(178±79)U/mL分别降至术后5 d的(52±30)U/mL和术后10 d的[(9±5)U/mL,P<0.001].AR组术后5 d的sCD30水平为(92±27)U/mL,高于uc组(41±20)U/mL和DGF组[(48±18)U/mL,P<0.001].而术前和术后10 d的sCD30水平在三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术后5 d sCD30水平可以预测近期内即将出现的急性排异反应(曲线下面积0.95).并且,根据ROC曲线分析得出:将65 U/mL作为临界点可以较好的预测急性排异反应(特异性91.8%,敏感性87.1%).结论: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后5 d的血清sCD30水平可以预测移植后早期出现的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案。方法对12例肾移植术后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采用抗胸腺球蛋白(ATG,100mg/d×5d)、血浆置换(PP,1~3次)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每周1.0g/kg,分2~3次静脉滴注)联合治疗。结果12例患者排斥反应均逆转。1例患者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抗排斥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感染性并发症。随访12~38个月,1例患者在术后16个月因慢性排斥反应恢复血液透析,其余患者移植肾功能良好。结论ATG联合PP—WIG能有效逆转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肾移植患者sCD30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sCD30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CD30ELISA试剂盒(双抗体加心法)对58例首次肾移植患者术前1d、术后7d、28d进行了sCD30检测,31例健康者与术前1dsCD30做对照,并记录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肾移植术前1dsCD30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为X2=4.843,P<0.05,有显著性差异。肾移植术后第7天sCD30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为X2=7.201,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肾移植术后第28天sCD30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为X2=2.095,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CD30的高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sCD30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单剂半量赛尼哌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单剂半量赛尼哌对肾移植急性排斥(AR)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评估。方法选择同期肾移植病人187例,根据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前是否使用赛尼哌分为A/90例、B/73例、C/11例、D/13例4组,其中A、B组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良好,即术后1周血肌酐<176.6μmol/L,C、D组术后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术后1周血血肌酐>353μmol/L。A、C两组术前2h静滴赛尼哌25mg(0.5mg/kg)和口服霉酚酸酯0.75g,B、D组仅口服霉酚酸酯0.75g;术后四组病人均予甲基强的松龙500mg×3d冲击,常规强的松、环孢霉素A和霉酚酸酯三联抗排斥治疗。观察术后6个月内AR发生率、发生时间、强度及排斥逆转率,同时观察胃肠道反应、感染及血液系统损害等副作用。结果A组13例(14.4%)发生AR,B组18例(24.6%),C组6例(54.5%),D组7例(53.8%),A组AR发生率明显低于B、C、D三组(P均<0.01);B组AR发生率显著低于C、D组(P<0.01),C、D组差异不显著(P>0.05),A组排斥开始时间3-9d(6.2±3.2d)较B组2-8d(4.5±3.1d)、C组2-7d(4.3±4.2d)、D组2-9d(3.9±3.5d)明显延迟(P均<0.05)。但B、C、D三组排斥开始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A组AR经强化治疗均逆转,B组16例逆转,另2例失败,C组5例逆转,1例因移植肾排斥破裂出血切除,D组5例逆转,2例失败;C、D组各2例于术后13-32d再次排斥,经甲基强的松龙强化治疗逆转。感染、胃肠道反应及血液系统损害四组差异不显著(P均>0.05)。结论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良好病人,术前25mg赛尼哌可显著降低AR发生率,且安全性好。但对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病人,术前25mg赛尼哌并不能有效预防排斥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前可溶性CD30(sCD30)联合术后第5天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检测诊断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5例肾移植患者术前sCD30水平及术后第5天的HGF水平进行检测.依据术前sCD30水平将患者分为sCD30阳性受者及sCD30阴性受者.通过分析特征工作曲线(ROC)评价第5天的HGF水平诊断移植肾AR的意义,进一步分析sCD30联合HGF诊断AR的价值.结果 65例患者术后26例发生AR为排斥反应组,39例顺利恢复,为无排斥反应组.以sCD30值120U/ml为界限值,排斥反应组sCD30阳性率为61.5%,无排斥反应组阳性率为17.9%,有显著差异(P<0.05).排斥反应组和无排斥反应组肾移植术后第5天的HGF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证明HGF界限值90μg/L可较好的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敏感度84.6%,特异度76.9%.联合术前sCD30的结果.可提高AR的诊断效果.结论 sCD30联合HGF检测分析可有效诊断肾移植A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肾移植急性排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ELISA法检测170例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IL-2R浓度。肾移植患者分为肾病组(n=27),慢性肾炎组(n=137),感染组(n=6),另设正常对照组(n=20)。结果:sIL-2R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者27例,分别为肾病组12例,慢性肾炎组9例,感染组6例,27例患者术后血清sIL-2R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临床证实为急性排斥者21例,余6例因感染引起,结论:血清sIL-2R浓度可以作为肾移植排斥反应早期诊断一个有实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术后早期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early steroid-resistant acute rejection ESRAR)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99年10月-2002年10月肾移植术后18例诊断为ESRAR患者的临床资料.经临床表现、彩超及移植肾穿刺病理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随后采用ATG FK506 MMF Pred免疫抑制方案、早期血液透析及支持等治疗.结果在术后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冲击治疗过程中,15例患者第2天即无尿,3例第2~5 d肾功能改善后又出现血尿、少尿.经治疗14例(77.8%)分别在15~78 d逆转,肾功能恢复正常,随访1~4年,肾功能维持正常.3例好转,随访2~3年血肌酐波动在150~280μmol/L,1例(5.6%)无效恢复血液透析.结论术后ESRAR极易导致移植肾功能不全;早期诊断并采用强有力的免疫抑制方案,结合血液透析和支持治疗可以有效逆转ESRAR,挽救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葡萄球菌蛋白A免疫吸附(IA)治疗在预防肾移植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HAR)的疗效,探讨IA治疗方案。方法16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50%~98%的肾移植患者在术前行IA治疗151人次,每次再生血浆3000~4500mL,强化IA时,每次再生血浆7500mL,检测每次IA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补体(C3、C4)及PRA,追踪患者肾移植术的转归。结果16例患者经IA治疗5~12次后,PRA均降至10%以下(其中3例阴性),Ig、C3、C4均明显下降(P<0.05),肾移植术后均未发生HAR,观察6~12个月经过良好。结论IA能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抗体,降低PRA水平,预防HA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联合使用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对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AR)发生率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2002年9月~2006年11月113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分为甲基强的松龙(MP)组(n=29)、MP+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ALG)组(n=17)、MP+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组(n=8)、MP+赛尼哌组(n=12)、MP+ATG+赛尼哌组(n=30)、MP+ALG+赛尼哌组(n=17),各组免疫抑制诱导治疗后均联合环孢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胶囊(MMF)+泼尼松(Pred)3联维持免疫抑制治疗.进行同期队列对照,只定期随访,观察各组急性排斥发生率.结果 各组急性排斥发生率分别为MP组34.5%、MP+ALG组17.6%(RR=2.456,P>0.05)、MP+ATG组2.5%( RR=3.684,P>0.05)、MP+赛尼哌组25.0%( RR=1.579,P >0.05)、MP+ATG+赛尼哌组3.3%(RR=10.526,P <0.05)、MP+ALG+赛尼哌组5.9%(RR=8.421,P <0.05).结论 联合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与单用MP组或单独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治疗组比较,肾移植术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较低.单独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治疗方案可减低急性排斥发生率,但与单用M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8.
19.
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成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治疗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产生的经济效果.方法:对249例患者肾移植术后应用霉酚酸酯方案与硫唑嘌呤方案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不同治疗方案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霉酚酸酯方案对于急性排斥反应及严重程度发生显著低于硫唑嘌呤方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4);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潜在成本,霉酚酸酯治疗方案在成本方面高于硫唑嘌呤方案,但并发急性排斥反应时平均费用低于硫唑嘌呤(AZA)组,例均霉酚酸酯方案较硫唑嘌呤方案节省成本2590元.多元回归分析提示急性排斥反应、住院天数、肝功能损害对费用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潜在成本进行经济学分析,认为MMF方案优于AZA方案,更具成本效果. 相似文献
20.
血清IL-18、IL-10测定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IL-18、IL-10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和RIA法分别检测肾移植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周及2周血清IL-18、IL-10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肾移植患者手术前IL-18和IL-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手术后1周急性排斥组与稳定组比较IL-18和IL-10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手术后2周急性排斥组IL-18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组(P〈0.01).IL-10水平明显低于稳定组(P〈0.05)。结论 肾移植手术前后监测血清IL-18和IL-10水平变化,对于判断急性排斥反应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