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9~198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过病人、人群利什曼素皮内试验和白蛉分布等项调查,对该区黑热病疫区和非疫区的景观特征进行比较后指出,黑热病仅在胡杨和红柳生长的荒漠林土(林灌草甸土)地带内流行,只有在这种景观地带才有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分布并为优势种,认为荒漠林土地带有黑热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同这种土壤适合本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孳生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2.
黑热病的主要病变产生于网状内皮系统,在病理机制方面的许多问题,皆可认为系因网状内皮细胞大量增加所致。网状内皮系统是苏联学者Metchnikoff氏根据在人体内对于炎症反应和免疫方面的功能,首先提出有必要另成一个生理学的系统——网状内皮系统。网状内皮细胞产生于网状结缔组织,血管以及淋巴管的内皮细胞,具有吞噬异物使之变成胶性溶液的功用,并能输送至体外排泄。由于细胞所在解剖部位、细胞形状、吞噬性能以及活动或休止等种种差异,可  相似文献   

3.
陇南川北中华白蛉垂直分布及其与黑热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喀什地区黑热病地理分布特征和趋势。方法采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喀什试点地区1990~2005年黑热病累计发病率资料进行分析,建立趋势面数学模型。采用趋势面拟合适度的R检验及显著性F检验、趋势面适度的逐次检验和根据疾病的地理流行病学特征直观判断4种方法确定最终模型阶次。结果根据趋势面数学模型绘制的各界次的趋势面图经过4种方法综合分析,3阶趋势面方程为最适模型,其拟合方程为:z=132.040 533 3.430 846 5x-2.569 720y-0.125 046x~2 0.026 609 2xy 0.023 260 9y~2-0.000 101 7x~3 0.002 537 7x~2y- 0.001 609 9xy~2-0.000 397y~3(R~2=0.693 7,P=0.017 4),从理论和实际上能较好的反映黑热病的空间分布情况。结论趋势面分布图显示喀什地区黑热病累计发病率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分布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黑热病的控制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1989-2007年黑热病文献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目标疾病之一。当前黑热病仍然在全球61个国家流行,波及亚、欧、非及拉丁美洲,每年新发病例约50万,死亡约7万人。近年来有蔓延之势并在局部地区暴发 ^[1]。  相似文献   

6.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目标疾病之一。当前黑热病仍然在全球61个国家流行,波及亚、欧、非及拉丁美洲,每年新发病例约50万,死亡约7万人。近年来有蔓延之势并在局部地区暴发 ^[1]。  相似文献   

7.
黑热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黑热病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黑热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所提高。本文就黑热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不同景观地带有不同类型的土壤和蛉种组成。在地带性土壤为棕钙土的山地和灌淤土区的古老绿洲,中华白蛉长管亚种分别占91.1%和92.5%,棕漠土区的山麓砾质戈壁,亚历山大白蛉为优势种,占91.5%,而在林灌草甸土区的荒漠,则以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多,占60.9%.本文结合以往新疆的蛉种调查资料分析,认为土壤类型是影响白蛉分布的重要因素。白蛉人工感染实验和自然感染调查的结果表明,上述三种白蛉都是阿克苏地区黑热病的媒介,其传病作用则随景观地带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9.
陇南文县和川北南坪白蛉与黑热病关系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陇南文县、川北南坪系甘肃和四川两省毗邻县份,群山连绵、峻岭险各为其自然特点。近数年这二县黑热病病例和内脏利什曼病犬不断出现。据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和两县防疫站调查资料,1985年至1986年8月止,黑热病新发病例有354例,其中文县308例,南坪46例。这一发病数比解放初有过之而无不及。近2~3年陇、川两省及上述两县防疫站在防治和消灭黑热病方面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和防治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全省黑热病流行与防治现状,为制订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治病历记录;查阅网上黑热病疫情报告和核实病例;了解各流行县2003-2005年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在2003-2005年全省黑热病共发病126例,其中流行区发病88例,主要以九寨沟县和黑水县居多,占流行区发病的86·36%;随着流行区饲养犬只的增加,发病呈上升和扩散态势,以九寨沟县最为明显。非流行区发病38例,各年发病数高低与流行区基本一致。结论四川省黑热病呈回升趋势,各流行区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时采取大面积灭犬或查灭病犬和禁养家犬措施;加强联防,防止病犬转移,尽快有效控制黑热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黑热病病人经检查确诊后,就要考虑给予特效治疗。本文着重介绍特效治疗中,葡萄糖酸锑钠的六天连续疗法。锑剂中目前广泛应用的是国产葡萄糖酸锑钠,因此种药物的毒性低,疗程短,效果迅速,治愈率达95%左右,对局部组织刺激性小,除供作静脉注射外,并可采取肌肉注射。其水溶液稳定,可预先配成水溶液装成安培备用。因此,它无疑是一种最优良的药物,是其他锑剂或芳香双脒剂所不能比拟的。此药在解放后已能大量制造,为开展集体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对以往未经特效治疗的黑热病  相似文献   

12.
自1958年来,江苏省对黑热病继续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至1985年,全省共发生11例黑热病病人。为全面考核黑热病在江苏省的流行趋势.于1991和1996年两次对原黑热病流行区11个县市区56个村庄近万人进行了黑热病流行病学和免疫学观察。在1991年的调查中:未发现现患病人,未查见中华白蛉,人群LDT阳性率在0~9岁组最低,未有IFAT阳性者。在1996年的调查中:也未发现病人,0~9岁组没有LDT阳性者.未有IFAT阳性者。两次调查结果发现,各个年龄组LDT阳性情况与黑热病基本消灭地区(如山东)一致。可以认为,江苏省目前已无现患黑热病病人,中华白蛉密度极低,人群免疫状况与黑热病基本消灭地区相同。所以.江苏省黑热病防治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13.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按传染源特点可分为野生动物源型、犬源型和人源型3种类型。目前,人源型黑热病除新疆流行区外,在其他流行区已得到控制。而犬源型和野生动物源型黑热病则在其流行区不断出现,有死灰复燃之势。本文对我国黑热病的分型、流行概况和防治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伊朗的法尔斯省小儿里热病的发病数有所增加,但诊断较难,涂片检查不易找到原虫。本文作者对间接免疫荧光和对流免疫电泳的诊断结果作了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是按作者过去所用的方法进行的。对流免疫电泳是以培养4~5天的杜氏利什曼原虫经离心洗涤,使成每毫升含16×17~7个原虫的悬液,经超声处理和冰冻融化后,离心取上清液,经PBS透析后浓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PKDL)是黑热病的并发病,常在面部等处皮肤出现斑丘疹或结节。本文报告对苏丹东部一村庄的黑热病及PKDL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进行调查的结果。 病人均为苏丹东部与埃塞俄比亚邻界的一个有1430人口的村庄的居民。1991—  相似文献   

16.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炎症、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冠状动脉的不稳定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预测冠心病(CHD)的预后。RDW的检测可能成为一种经济、简便易行用于CHD危险分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作者叙述伦敦儿童医院收治的两例在地中海地域感染的婴儿黑热病。第1例是一个15个月的女孩,6个月前曾随父母去科孚,回国后发生嗜眠、厌食及夜间寒战发热已有7周,并发现肝脾肿大及淋巴腺病而入院。血液检查:血红蛋白8.0克/分升,白细胞2.5×10~9/升(中性白细胞0.3×10~9/升),血小板50×10~9/升。沙门氏菌属、布鲁氏菌属  相似文献   

18.
从1949年Pouya在伊朗里海地区发现第1例儿童黑热病后,至今在伊朗各地共发现了120例患者。这些病人散在分布于沙漠和东南部非常干燥地区以外的各地,而以西南部山区游牧民族中为多见。德黑兰大学公卫研究所对1962年以来经骨髓或脾穿刺物涂片查见原虫确诊的38例的分析,其中男性有30例(79%),女性8例(21%),10岁以下的29例(76%),10岁以上的9例(24%),年  相似文献   

19.
黑热病的诊断,是黑热病防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今将有关黑热病的诊断,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历、临床表现、血液变化与血清试验和病原检查等诸方面,但以病原检查最为可靠。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黑热病的免疫学特征,作者在伊朗观察了10例黑热病病人血中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量,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百分率以及治疗前后T和B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其与利什曼抗原皮内反应的关系。10例病人中,有9例的年龄在14岁以下,1例为25岁,均具有典型的黑热病临床症状。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血清IFA滴度在1:64以上,对流免疫电泳出现清晰的沉淀线。病人在用锑剂治疗后,症状获得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