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解除磨牙症对患者体、牙周、颞颌关节等组织损害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自行研制的软树脂He垫给96例磨下患者配截,观察其疗效,并与82例戴硬塑料H垫者进行比较。结果 软树脂He垫组;显效68人,占70.84%,有效26人,占27.08%,总有效率为97.92%,硬塑料He垫组,显效50列,占60.98%,有效18例,占21.95%,总有效率82.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探讨牙合因素与磨牙症的关系。方法:采用计算机光牙合图像分析系统对34例磨牙症患者的牙合接触状况进行定量研究。结果:29例患者存在牙合接触力分布的异常,占受试者的85.3%。牙合异常的主要表现为前牙区牙合接触力过大(15例)、前磨牙区牙合接触力过大(9例)及牙弓两侧牙合接触力分布明显不对称(5例)。结论:牙合因素与磨牙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其中前牙区或前磨牙区出现过大的牙合接触力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5.
磨牙症的咬合板治疗(附60例报告)陈树国,孟令强,廉云敏口腔医院修复科(050017)附属二院口腔科关键词磨牙症,咬合板,松弛咬合板,垫磨牙症是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睡眠时,咀嚼肌产生强力的持续性非功能性收缩,中断了下颌生理性休息,对牙体、牙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心理因素与磨牙症患者的关系.方法 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50名磨牙症患者和5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人格测定,结果磨牙症患者在情绪性因素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余因子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磨牙症患者性格中的某些心理特性可以确定为磨牙症发生的原因,临床对磨牙症病人的治疗中除改善牙齿、肌肉、关节的症状外,应注意其心理层面的潜在问题并进行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牙周病学与现代牙合学相结合的研究发现,牙周炎与磨牙症的关系十分密切,牙周炎患者中磨牙症的发生率为50%,笔者在治疗牙周炎的同时发现磨牙症症状也随之消失或改善。通过9例夜磨牙者牙周综合治疗后的症状变化,深入探讨牙周炎与磨牙症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1.1一... 相似文献
9.
10.
磨牙症患者的下颌运动轨迹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磨牙症患者下颌运动轨迹的特征。方法:用新型下颌三维运动轨迹描记仪MT-1602测量了17名磨牙症患者治疗前及10名患者治疗后下颌运动轨迹,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磨牙症患者下颌运动轨迹与正常人相比存在差异:(1)张闭口及前刀迹侧向位移增加(P〈0.05),且发现有明显“弹跳切迹”的特征;(2)侧方运动切点轨迹前后与垂直位移及水平面角度均增加(P〈0.05);(3)咀嚼运动切点轨迹侧向、垂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两种不同方法治疗磨牙症的患者康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治疗磨牙症的最佳方案。方法收集我校2010级学生愿意佩戴牙合垫治疗磨牙症的患者100例,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单纯采用牙合垫治疗磨牙症,B组牙合垫联合心理疗法治疗磨牙症,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的康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A、B两组患者之间的康复率进行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存在差异。结论牙合垫联合心理疗法治疗磨牙症的方法优于单纯采用牙合垫治疗磨牙症。 相似文献
12.
13.
14.
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正常睡眠时,牙齿咬得咯吱响,就像在咀嚼食物一样,醒后多感觉面部肌肉紧张,酸痛,同时伴有慢性头痛。他们这种情况多不自知,医学上称之为磨牙症,又称夜磨牙。磨牙症虽然不是大病,但却很是烦人,而且不雅。 相似文献
15.
重度He磨损双侧后牙游离缺失可摘He重建前后咀嚼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可摘He重建治疗对重度He磨损双侧后牙游离缺失患者咀嚼系统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对可摘He重建治疗与可摘义齿修复前后患者的咀嚼效能吸光度法测定值及临床病征消除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可摘He重建治疗对该类患者颞颌关节紊乱病征消除和咀嚼效能恢复作用明显优于可摘义齿修复。 相似文献
16.
17.
R.P.I卡环的光弹性应力分析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三维光弹夹片法分析了R·P·I卡环组的生物力学原理,R·P·I卡环组局部义齿与传统三臂卡环组局部义齿对照,在同样受力情况下,前者基牙受力相当后者的2/3,这对保护基牙有利。戴R·P·I卡环义齿的20名患者与5年临床效果观察与实验室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8.
19.
20.
观察磨牙症患者下颌运动轨迹的特征。方法:用新型下颌三维运动轨迹描记仪MT-1602测量了17名磨牙症患者治疗前及10名患者治疗后下颌运动轨迹,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磨牙症患者下颌运动轨迹与正常人相比存在差异:(1)张闭口及前伸运动髁突轨迹侧向位移增加(P<0.05),且发现有明显“弹跳切迹”的特征;(2)侧方运动切点轨迹前后与垂直位移及水平面角度均增加(P<0.05);(3)咀嚼运动切点轨迹侧向、垂直幅度减小,额状面闭口角度增加(P<0.05),咀嚼循环重复性差。治疗前后轨迹对比分析未发现明显差异。结论:磨牙症患者的下颌运动轨迹有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