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价伊班膦酸钠和阿仑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骨量变化的作用。方法 64例年龄47~80岁,的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予以口服伊班膦酸钠150 mg,每月一次;Ⅱ组服用阿仑膦酸钠70 mg,每周一次,两组患者均每天服用钙剂0.6 g及维生素D 200 IU,治疗时间1年,治疗前后测量腰椎及髋部骨密度,评价伊班膦酸钠及阿仑磷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骨量变化的作用。结果Ⅰ组治疗半年和1年后,患者腰椎骨量较治疗前分别增加了6.25%和9.64%,(P<0.05),Ⅱ组治疗半年和1年后,患者腰椎骨量较治疗前分别增加了6.82%和11.4%,(P<0.05),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髋部骨量较治疗前也有所增加,以腰椎骨量增加最为明显。结论两种双磷酸盐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均能显著改善患者骨量,临床疗效相近,但伊班膦酸钠临床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量与血脂在利塞膦酸钠干预前后的变化.方法 12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利塞膦酸钠治疗组(利塞膦酸钠,5 mg/天,口服)和安慰剂对照组(安慰剂,每天1片),服用时间为早餐前30分钟与150 ml水同时服用,服药后30分钟内不能卧床;所有患者每天补充钙剂500 mg和维生素D200IU.腰椎和髋部骨量双能X骨密度测量和血脂检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时进行.结果 两组腰椎骨密度及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差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利塞膦酸钠治疗组腰椎骨密度上升值、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下降值均高于安慰剂组(P<0.05);股骨近端总骨密度、Ward三角骨密度及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经利塞膦酸钠干预1年,腰椎骨密度显著上升,血总胆固醇和血低密度脂蛋白显著性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口服利塞膦酸钠对绝经后妇女骨量变化的干预作用。方法223名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两组:A组(利塞膦酸钠,5mg/d,口服)和B组(安慰剂,每天1片),所有患者每天补充钙剂500mg和维生素D200IU,治疗1年。腰椎和髋部(包括股骨颈、转子间和Ward三角)骨量双能X骨密度测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结果所有患者为骨量减少,治疗前患者的一般情况和骨量两组间无差异。治疗结束后,利塞膦酸钠组患者腰椎和股骨颈的骨量较安慰剂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结论口服利塞膦酸钠可显著提高腰椎和髋部骨量,有效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磁场(PEMF)联合伊班膦酸钠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 将164名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75例)予口服钙尔奇D及静滴伊班膦酸钠,连续2月.治疗组(89例)给予同样钙剂和伊班膦酸钠治疗,同时给予PEMF骨质疏松治疗系统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临床症状改善评分及骨密度测量.结果 综合治疗组对疼痛缓解更有效,并且对骨密度的提高也有较显著的效果,治疗后1月提高9.13%,治疗后3月为15.32%,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论 PEMF联合伊班膦酸钠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疗效显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唑来膦酸、伊班膦酸钠及阿伦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 180名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唑来膦酸治疗组(ZOL组)、伊班膦酸钠治疗组(IBA组)和阿伦膦酸钠治疗组(ALN组);ZOL组给予唑来膦酸治疗,IBA组给予伊班膦酸钠治疗,ALN组予以阿伦膦酸钠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3组受试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血清骨代谢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变及研究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和骨折发生率。结果药物治疗12个月后3组腰椎(L1~4)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明显增加,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而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12个月后3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两组血清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均显著降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伊班膦酸钠及阿伦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安全有效,可以显著改善骨密度及骨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1-34)联合伊班膦酸钠治疗严重骨质疏松症效果临床观察。方法98例严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合并骨骼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PTH联合伊班膦酸钠治疗,对照组单纯予以伊班膦酸钠治疗,为期12个月。分别检测两组受试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血清骨代谢指标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药物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腰椎L1~4及股骨粗隆、左侧股骨颈、Ward三角区的骨密度明显增加,且12个月后骨密度进一步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药物治疗12个月后两组血清及碱性磷酸酶(ALP)、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s-CTX)、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及血清骨钙素(OC)水平均显著改变,且治疗组对ALP及s-CTX、BAP、OC及TRACP-5b影响更明显(P0.05),而两组血钙(Ca)及血磷(P)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TH联合伊班膦酸钠使用能有效提高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髋部及腰椎骨密度,改善骨代谢。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伊班膦酸钠联合阿司匹林对绝经期冠心病患者骨密度及骨生化和代谢的影响。方法 89例绝经后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44)、对照组(n=45)。治疗组给予伊班膦酸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期12个月。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测定治疗不同时间段患者,腰椎L1~ 4、左股骨颈、Ward三角骨密度及血清钙(Ca)、血磷(P)、1,25-(OH)2D3、甲状旁腺激素(PTH)、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治疗组腰椎L1~4、左股骨颈、Ward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同时期对照组(P <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TX水平都有不同程度下降,BALP明显上升(P<0.05),而治疗组改变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血清钙(Ca)、血磷(P)、1,25-(OH)2D3、甲状旁腺激素(PTH)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伊班膦酸钠联合阿司匹林能提升绝经期冠心病患者骨密度,改善骨生化和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伊班膦酸钠对糖皮质GCs诱导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以本院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48例糖皮质GCs诱导骨质疏松患者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法骨化醇胶囊(0.5μg/次,2次/d,共12周)治疗,试验组加用伊班膦酸钠注射液(首次2 mg,此后3 mg/月,共3个月)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TH、BALP、BGP、CTX-1、tPINP等骨代谢指标差异。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治疗前的PTH、BALP、BGP、CTX-1、tPINP表达水平比较无差异性(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BALP、PTH表达水平显著上调,BGP、CTX-1、tPINP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BALP、PTH表达水平上调幅度更大,BGP、CTX-1、tPINP表达水平下调幅度更大(P均0.05)。结论伊班膦酸钠治疗糖皮质GCs诱导骨质疏松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清PTH水平的异常表达,促进骨吸收和骨形成,这可能是伊班膦酸钠治疗糖皮质GCs诱导骨质疏松临床机制中的靶点。改善糖皮质GCs诱导骨质疏松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预后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伊班膦酸钠防治肾小球疾病患者糖皮质激素(GC)所致的骨密度减低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期1年。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16例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患者,用强的松治疗半年后加用伊班膦酸钠,每3个月1mg,每3个月检测腰椎1~4(L1-4)和股骨近端骨密度(双能X线骨密度仪)。结果用GC治疗半年后各部位骨丢失(13.0—70.8)mg/cm^2,丢失率为1.4%~7.9%。加用伊班膦酸钠半年后L1-3和股骨粗隆骨量增加(5.2~26.2)mg/cm^2,增加率为1.0%~3.6%;L4、股骨颈和三角区继续骨丢失(0.5~6.9)mg/cm^2,丢失率0.1%~0.8%。2/16例出现能耐受的腰背部紧缩、酸沉和疼痛,48h内自行缓解。结论间断静脉用伊班磷酸钠防治肾小球疾病患者GC所致的骨密度减低有效且副作用小,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伊班膦酸钠治疗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153例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埘照组(C组,49例)、伊班膦酸钠治疗组(Ⅰ组,52例)和阿法骨化醇治疗组(R组,52例)。3组患者均每天补充碳酸钙600mg/d。Ⅰ组:应用伊班膦酸钠注射液静脉点滴,3个月1次,每次2mg。R组:罗钙全0.25μg/d,口服。疗程6个月。观察伊班膦酸钠治疗后患者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钙、血磷、血清碱性磷酸酶(AKP)等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6个月后,Ⅰ组、R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均较C组明显上升[腰椎骨密度(g/cm2):Ⅰ组比C组,1.28±0.04比0.82±0.04,P<0.01;R组比C组,1.14±0.03比0.82±0.04,P<0.05;股骨颈骨密度(g/cm2):Ⅰ组比C组、1.29±0.04比0.90±0.04,P<0.05;R组比C组,1.21±0.06比0.90±0.04,P<0.05]。(2)治疗6个月后,Ⅰ组和R组血iPTH水平均较C组下降[Ⅰ组比C组,39.02±1.28比90.67±10.02(pg/ml),P<0.01;R组比C组,52.43±1.42比90.67±10.02(pg/ml),P<0.05]。(3)伊班膦酸钠治疗后,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伊班膦酸钠是一种治疗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而安全的药物,其升高骨密度的作用比阿法骨化醇明显,且静脉应用患者依从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