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谷维素丹参合剂对大鼠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体外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血流旁路法形成血小板血栓,从血栓重量可测知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功能。结果;谷维素丹参合剂组抗血栓形成效果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谷维素丹参合剂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和T细胞活化抗原1(P”fAI)诱导人血小板活化聚集和对血小板胞浆Ca’”水平影响的机制.方法:血小板聚集与ATP释放试验及血小板胞浆Ca‘”水平测定.结果:PTAI单克隆抗体(McAb)体外可诱导人血小板活化聚集,EGTA与PGI。可以完全抑制PTAIMCAb诱导的血小板活化聚集,PTAIMCAbF(。b’)2对CDg或CD。l诱导的血小板活化聚集无明显影响。PTAIMCAb促进血小板胞浆C。’”水平升高.结论:PTAIMCAb的刺激作用与血小板膜表面FC受体和CI>al/C1761(foNa)复合物有关,促进血小板胞浆Ca‘”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竭总黄酮对大鼠及兔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血小板聚集,大鼠体内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结扎冠状动脉所致急性心肌缺血实验模型,结果:血竭总黄酮对体外ADP放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及PAF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明显抑制大鼠实验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结扎冠状动脉所致急性心肌缺血面积。结论:血竭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和抗血小板,抗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130例冠心病患者于PCI术前、术后10min及PCI术后24h抽血查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结果 PCI术后10min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较术前明显增高,PCI术后24h与术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明显增高,24h后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观察灵芝合剂是否对家兔实验性血栓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灵芝合剂组体外和体内(颈外静脉和颈总动脉内)形成的血栓重量和长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和缩短(P<0.01),提示灵芝合剂对家兔实验性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血栓形成机理可能与抗凝、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抗血栓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归芍通络合剂活血化淤、镇痛作用。方法 观察归芍通络合剂对家兔血粘度、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的影响以及对小鼠热板法、醋酸法疼痛的影响。结果 归芍通络合剂明显降低家兔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体外血栓形成,延长小鼠热板痛阈值并减少小鼠扭体次数。结论 归芍通络合剂具有活血化淤和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穿心莲成分API0l34(APl)抗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机制。方法 建立高脂血症家兔动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穿心莲成分API0134(AN)对闭塞性血栓形成时间(OT)、血小板聚集、血液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血小板内三磷酸肌醇(IP3)含量和IP2受体(1P2R)表达的影响。结果 API能够显著延长OT和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PAF和血小板内IP2含量,抑制血小板内IP2R蛋白的表达。API50mg/kg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API5mg/kg。结论 API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API对血小板PAF—IP3/IP3R信号途径的抑制作用,是API抗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建立了兔右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观察鱼油制剂在球囊血管成形术中对血小板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用药剂量对血小板数无影响,但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理论上有助于减轻成形术局部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局部血栓形成及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9.
杜仲红景天胶囊抗血栓形成与溶栓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杜仲红景天胶囊抗血栓、溶栓作用,并从该药对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的影响,初步分析其作用机理,为本品用于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提供药理实验依据。方法运用动静脉环路法测定杜仲红景天胶囊对大鼠旁路血栓的榕栓作用,以颈总动脉温度测定法测定杜仲红景天胶囊对大鼠总动脉血栓形成后的溶栓作用,以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来测定(Born比浊法)杜仲红景天胶囊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同时还测定了该药对凝血因子的影响、对高龄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结果杜仲红景天胶囊可使血栓重量明显下降,电刺激颈总动脉血栓形成后连续灌胃给药3天,杜仲红景天胶囊有明确的溶栓作用。同时,杜仲红景天胶囊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酶、凝血酶原和凝血活酶时间及高龄小鼠凝血时间。结论杜仲红景天具有较好的抗血栓与溶栓作用,此种抗栓、溶栓作用与其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影响凝血功能有关。上述药理作用与杜仲红景天胶囊主治缺血性脑中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尖吻蝮蛇毒无出血活性纤维蛋白溶解酶(Non—hemonrrhagic fibrinolytic enzyme,NHFLE)对动物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动物体内外实验方法观察NHFLE对富血小板血浆中经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及NHFLE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NHFLE能明显延长全血凝固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产生抗凝作用。动物体内注射NHFLE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优球蛋白的溶解时间缩短。结论:尖吻蝮蛇毒NHFLE对动物的凝血功能有影响,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中国产蝮蛇毒中分离纯化电泳纯度的类狼疮抗凝蛋白,研究其对动物体内的抗凝作用及机制。方法:测定蝮蛇毒中类狼疮抗凝蛋白对新西兰白兔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的影响;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对大鼠静脉血栓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以及类狼疮抗凝蛋白的溶血性试验。结果:类狼疮抗凝蛋白能显著地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时间,明显地抑制静脉血栓的形成,无溶血作用。结论:类狼疮抗凝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建立了兔右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观察鱼油制剂在球囊血管成形术中对血小板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用药剂量对血小板数无影响,但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理论上有助于减轻成形术局部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局部血栓形成及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复制FeCl3损伤血管内皮诱导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模型,探讨血栓形成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变化及硫酸镁对其影响。方法 将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即假血栓对照组、单纯血栓组,此两组均给予生理盐水;Mg-early组和Mg-late组,此两组分别在应用FeCl3前10min和后7min开始持续给予MgSO4,给药1h后颈总动脉取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表面a颗粒膜蛋白140,血栓段脉管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 早期给镁组明显抑制血栓形成,减轻血栓段脉管重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GMP-140含量,晚期给镁组对血栓形成及上述指标则无明显影响。结论 血栓形成过程存在血小板活化、聚集,早期给予MgSO4可能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活化、聚集。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噻氯匹啶和阿司匹林对38例高血压和冠心病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伴高凝状态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作用。结果提示:噻氯匹啶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其作用强于阿司匹林,无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A组)及常规治疗组(B组),均治疗14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MMP-9表达变化情况.结果:A组在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MMP-9方面均优于B组.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同时可通过降低MMP-9稳定斑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大蒜素对脑局灶缺血大鼠血小板活化功能及其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大蒜素对脑局灶缺血大鼠血小板活化功能或轻药物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功能及其结构的影响。方法:(1)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大蒜素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3组,于末次给予试药1.5h后颈总动脉插管取血,加入诱导剂二磷酸腺苷(ADP)或胶原,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2)采用化学刺激(FeCl3)诱导血栓闭塞法制备大鼠急性大脑中动脉血栓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蒜素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4组,给药方法同实验(1),颈总动脉插管取血后分离血浆,测定血浆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3)加入ADP孵育激活性,离心得到血小板沉淀块,透射电镜下观察血小板的超微结构。结果:与空白组或模型组相比,大蒜素大剂量组(10mg/kg)、小剂量组(5mg/kg)均可显著抑制药物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1),且大剂量组显著优于小剂量组(P<0.05);均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浆TXB2的含量,降低TXB2/6-keto-PGF1α比值,大剂量组还显著升高血浆中6-keto-PGF1α水平(P<0.05,P<0.01);可明显抑制血小板活化过程中超微结构的改变,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大蒜素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活化时大量释放的活性肽TXA2、促进恢复TXA2/PGI2平衡,抑制血小板激活释放过程中超微结构的改变,从而对脑梗塞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对兔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18只雄性新西兰兔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2、4、24h各时间点采血后,分别测定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g)、P-选择素和血栓烷B2(TXB2)的含量,同时测定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血小板数量。结果表明在使用支架前后,TT、PT、APTT无明显差异,但是术后血浆中Fg和血小板数水平逐渐下降,24h后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后1h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中释放P-选择素、TXB2的含量显著增高。结果提示冠状动脉支架术对兔的血小板活化、血栓的形成和凝血系统活化有明显影响,同时证实了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监测血小板活化程度和抗栓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山茶花总黄酮对血小板聚集和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山茶花总黄酮(TFC)对血小板聚集和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法观察TFC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大鼠动静脉血栓旁路法观察TFC对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 TFC 1.0、0.5、0.25 g/L能明显对抗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TFC 60、 30 mg/kg能明显减轻大鼠血栓的湿重.结论 TFC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鼠主动脉球囊内皮剥脱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在大鼠主动脉球囊内皮剥脱模型上,分别于术后7,14和21天观察球囊内皮剥脱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结果;大鼠球囊内皮剥脱术后,于7,14,21天时,血小板聚集明显增强,蛋白激酶)PKC)活性明显增高,环酸腺苷活性明显降低,均以7天组最为明显。结论:临床PTCA后较长时间应用抗栓剂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甲基莲心碱对家兔,大鼠及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阿斯匹林为对照,观察甲基莲心碱对家兔,大鼠及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ef体外能明显抑制ADP,Adr,胶原诱导的不同种属动物的血小板聚集。呈剂量依赖性。对ADP,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IC50分别为16,22μmol/L;对ADP,胶原,Adr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的IC50分别为35,102,89μ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