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基因芯片是在承载基片上,通过微加工技术构建不同的基因片段阵列。基因芯片可用于杂交测序、基因突变检测、RNA表达分析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设计。综述基因芯片的种类、作用原理、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基因芯片是在承载基片上,通过微加工技术构建不同的基因片段阵列.基因芯片可用于杂交测序、基因突变检测、RNA表达分析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设计.综述基因芯片的种类、作用原理、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因芯片是在承载基片上,通过微加工技术构建不同的基因片段阵列。基因芯片可用于杂交测序、基因突变检测、RNA表达分析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设计。综述基因芯片的种类、作用原理、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遗传毒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芯片 (genechip)也被称之为DNA微阵列 (DNAarray) ,寡核苷酸微芯片 (oligonucleotidemicro chip)或寡核苷酸微阵列 (oligonucletidearray)。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可用于基因测序、基因表达、基因诊断、基因多态性分析等研究。本文介绍基因芯片的原理、类型、制备、工艺流程及其在遗传毒理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6年,Schena等首次制出世界上第一块基因芯片,并证实了基因芯片的实用价值和应用潜力;基因芯片一出现即引起科研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日益成为遗传作图、DNA测序、基因表达、突变检测、基因诊断等基因分析最重要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6.
宫内感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内感染是影响母婴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宫内感染的传播机制和致病机理的研究中。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宫内感染进行基因诊断,并逐步发展为新的定量PCR基因诊断技术。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仅可以研究活动性病毒感染所致的宫内感染,也可研究宫内感染与细胞凋亡的关系。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和基因芯片技术也已应用在宫内感染的研究中,在研究中新的可引起宫内感染的致病微生物也不断被发现。  相似文献   

7.
基因芯片技术的出现使同时监测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成为可能,人们可以全面的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研究效率明显提高,为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了可能性.但基因芯片技术的成本昂贵、复杂、检测灵敏度较低、重复性差等特点制约了其发展,特别是其得到的海量数据的分析成为基因芯片研究的瓶颈[1].利用基因芯片获得的基因表达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维数高、样本量小、非线性的四大特点.所以如何采用有效的数学统计方法找出隐藏在基因表达数据下的生物信息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宫内感染是影响母婴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宫内感染的传播机制和致病机理的研究中.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宫内感染进行基因诊断,并逐步发展为新的定量PCR基因诊断技术.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仅可以研究活动性病毒感染所致的宫内感染,也可研究宫内感染与细胞凋亡的关系.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和基因芯片技术也已应用在宫内感染的研究中,在研究中新的可引起宫内感染的致病微生物也不断被发现.  相似文献   

9.
宫内感染是影响母婴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宫内感染的传播机制和致病机理的研究中。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宫内感染进行基因诊断,并逐步发展为新的定量PCR基因诊断技术。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仅可以研究活动性病毒感染所致的宫内感染,也可研究宫内感染与细胞凋亡的关系。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和基因芯片技术也已应用在宫内感染的研究中,在研究中新的可引起宫内感染的致病微生物也不断被发现。  相似文献   

10.
基因芯片技术是分子生物学与微电子技术、高分子化学合成技术、激光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一种新技术,是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前沿生物技术,这个时期预示着21世纪是生命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世纪,在医学领域中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干细胞克隆治疗、器官克隆、基因疫苗等医药高科技成果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安徽省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基因型及其分布特点,为预防和控制戊型病毒性肝炎和疫苗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于2006年12月~2007年12月从安徽省的4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收集戊型病毒性肝炎132例,分析临床特征,其中采集血清50份,用RT-nPCR法检测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结果HEV RNA阳性率为22%(11/50),经测序证实为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virus,HEV)的基因序列;用DNA STAR软件分析,11例的病毒株中2例为HEVⅠ型,9例为HEVⅣ型。Ⅳ型中又有ⅣA型3例和ⅣD型6例。结论安徽省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的病毒基因型以HEVⅣ型为主,Ⅰ型次之,而Ⅳ型又有不同的亚型,主要为ⅣA和ⅣD型。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of hepatitis C diagnosis among participants of a recent qualitative study based in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ere unique with regard to the small amount of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topic. Whilst most social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diagnosis with hepatitis C is a disruptive or distressing experience, study participants were almost evenly divided between those who reported being distressed by diagnosis and those who described contracting hepatitis C as 'no big deal'. The varied nature of participants' narratives about their hepatitis C diagnosis indicates that the experience of biographical disruption is contextual: dependent upon previous experiences of illness, marginalisation or hardship,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hepatitis C is an unknown entity or normalised within community networks.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of biographical disruption, normalisation and dys-appearance to illuminate these and other contextual issues informing participants' narratives of unconcern about hepatitis C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蛋白(Alb)基因和甲胎蛋白(AFP)基因在肝癌(HCC)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Alb基因和AFP基因在67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结果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FP基因和Al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53.7%和59.7%,前者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患者(P〈0.01);后者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患者(P〈0.01),但与急性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Ⅰ、Ⅱ和Ⅲ期肝癌中,Ⅲ期AFP基因片段和Alb基因片段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肝癌组;肝内有无转移的肝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分析外周血中AFP和Alb基因有助于肝癌的诊断、肝癌远处转移判别及肝癌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IFN调节因子3(IRF-3)是IRF家族成员之一,是对IFN基因表达起主要作用的调节因子,与病毒感染时IFN基因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在HBV和HCV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文就IRF-3与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IFN调节因子3(IRF-3)是IRF家族成员之一,是对IFN基因表达起主要作用的调节因子,与病毒感染时IFN基因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在HBV和HCV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文就IRF-3与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刘彦轩  郭盛菊  贾安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561-4562,4565
目的 检测服用拉米夫定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某院收治的128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给予除拉米夫定以外的其他综合治疗,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耐药基因180位点和204位点突变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基因突变各模式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基因突变阳性率与服药时间成正比,用药时间越长发生突变阳性率越高(P<0.05).结论 长时间服用拉米夫定可引起乙型肝炎病毒发生基因突变,而且基因突变阳性率与服药时间成正比,用药时间越长发生突变阳性率越高.通过YMDD变异株的检测,可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指导临床正确用药.  相似文献   

17.
Autoimmune hepatitis affects all ages with a peak incidence in preadolescent girls. The pathogenesis of autoimmune hepatitis has not been defined. Susceptibilit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are affect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dividual immunoregulatory responses, genetic factors, age and gender. An international panel has develop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utoimmune hepatitis, and a scoring system to assess the strength of the diagnosis has also been proposed.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three types of autoimmune hepatitis proposed based on characteristic autoantibody profiles, as well as de novo autoimmune hepatitis, a new type of autoimmune hepatitis that has been recently described in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without previous autoimmune disease.  相似文献   

18.
膜芯片技术诊断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与基因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膜芯片技术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联合诊断和基因分型新方法。[方法]根据HBV的前C区、X区及HCV的5'端非编码区(5'UTR)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与分型探针。用生物素标记的引物进行HBV-DNA和HCV-cDNA扩增,将活性氨基标记的分型探针依次固定在尼龙膜上,制成HBV和HCV联合诊断和基因分型膜芯片条。扩增产物与膜芯片条杂交后,经过氧化物酶与底物显色,判断有无HBV和HCV感染并同时进行基因分型。通过经荧光定量PCR和基因测序确定的HBV和HCV单项阳性血清各30份以及HBV和HCV混合血清5份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膜芯片对HBV和HCV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的诊断与荧光定量PCR结果相同,基因分型结果与测序分型结果一致。[结论]利用膜芯片技术可实现HBV和HCV联合诊断和基因分型,并具有准确有效和简便经济等特点,适合用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世界各国近10年艾滋病合并肝炎的研究主题和热点,探讨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挖掘不同国家、语种、期刊和发文量等方面的研究侧重点和趋势,为我国相关科研和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科研创新研究和战略规划提供参考。方法对2001-2010年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采用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BICOMS)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利用PASW18.0统计软件对高频主题词进行通篇聚类分析并描绘聚类关系图。结果共检出论文8 657篇,分析显示近10年的相关发文量整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2008年最多,为1 029篇,是2001年的1.8倍。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和德语居于发文语种的前列,占总发文量的95.17%。作者以分散研究为主,呈向核心作者聚集的态势。相关高频主题词共46个,聚类分析将高频主题词聚为5个大类,依次为药物治疗及其对人体的副作用、免疫学等基础研究、艾滋病合并肝炎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与传播。结论国际近10年对艾滋病合并肝炎的关注逐年增加,欧美国家和作者的科研发文量占主导地位。相关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艾滋病合并肝炎的药物治疗、基础研究、诊断技术、流行病学、防控与传播等5个领域。本研究结果为我国艾滋病合并肝炎防治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0.
Viral hepatitis is still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introduction of recent methods for diagnosis, improved hygienic and health standards, screening of blood donors together with the availability of vaccines helped greatly in reduction of viral hepatitis in some countries. However, NANB hepatitis is still widespread and constitutes a medical challenge. Since long time, epidemiologic speculation of the presence of more than one virus causing the disease was put forward. In 1956 the first report on a patient with more than two epidoses of acute hepatitis was published. Recently reliable methods for diagnosis of hepatitis A, hepatitis B and delta hepatitis became available. The presence of acute hepatitis in absence of specific serological markers of HAV, HBV and HDV is considered as NANB hepatitis. The diagnosis of the latter disease remains a matter of exclusion in spite of the tremendous efforts to formulate specific tests for diagnosis. Even the experience with 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s were not successful. At least two routes of transmission are recognized; blood transfusion (endemic) and fecal-oral (epidemic).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is usually benign but a good percent proceed to chronicity. Some described severe necrotizing NANB hepatitis complicated by pancytopenia. Very little has been known about NANB hepatitis in Saudi Arab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