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lilac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特点,探讨低周波治疗失眠症的机制。 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低频脉冲电刺激)和药物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组患者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2组患者睡眠指标的改善情况。 结果疗程结束后,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有效率为87.5%,药物对照组有效率为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低周波治疗组S2期睡眠时间明显减少(P<0.01)且S3+S4期睡眠时间明显增多(P<0.01),药物对照组REM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 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口服艾司唑仑,可更好地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生理性睡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解郁丸与艾司唑仑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研究组口服解郁丸治疗,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治疗,观察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睡眠障碍评定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在治疗过程中,随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睡眠障碍评定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治疗4周末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且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显著高于研究组(χ2=13.47,P<0.01).结论 纯中药制剂解郁丸治疗失眠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显著优于艾司唑仑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右佐匹克隆治疗老年原发性失眠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30例老年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每晚睡前口服右佐匹克隆1~3 mg;对照组65例每晚睡前口服艾司唑仑片1~2 mg,疗程均为4周。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3.9%,对照组有效率为8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量表(TE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右佐匹克隆治疗老年原发性失眠症疗效与艾司唑仑片相似,但不良反应低于艾司唑仑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低频电穴位刺激与常规西药治疗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失眠患者分为低频电刺激组、药物组及安慰剂组,每组40例。低频电刺激组采用低频脉冲电治疗仪对大椎穴、肾俞穴进行电刺激,每天治疗1次;药物组患者口服艾司唑仑,每次1mg;安慰剂组患者口服淀粉胶囊,每次1粒,均于每晚睡前服用。上述患者均治疗15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同时检查上述时间点3组患者血浆多巴胺(DA)含量。 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低频电刺激组、药物组及安慰剂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38/40)、92.5%(37/40)和17.9%(7/39),经统计学比较发现低频电刺激组、药物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安慰剂组(均P<0.05),低频电刺激组与药物组疗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安慰剂组患者血浆DA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低频电刺激组和药物组血浆DA含量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低频电刺激组与药物组血浆DA含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频电穴位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眠安全有效,其疗效与口服艾司唑仑相当,提高血浆中DA含量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耳穴压丸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中风后失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中风病相关西医药物及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1mg艾司唑仑片,1次/晚;试验组患者给予针对失眠的针刺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若治疗期间在规律的作息时间和良好的睡眠环境前提下,上床30min后仍不能入睡可临时给予1mg艾司唑仑口服.治疗7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借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Quality Index,PSQI)量表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睡眠状态,比较2组患者在研究观察期间使用艾司唑仑剂量的差异,并分析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2组比较P=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其中2组患者日间功能比较P=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睡眠障碍比较均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口服艾司唑仑片的剂量比较P=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口服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P=0.0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联合耳穴压丸治疗方案能够显著降低中风后失眠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总分,明显改善患者日间功能,减少口服艾司唑仑片的剂量,提高总有效率,较常规西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经中医辨证后予以针刺加安慰剂治疗,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治疗.观察4周.于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问卷评定临床疗效,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匹兹堡睡眠问卷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同期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与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失眠效果均显著,且疗效相当,但针刺治疗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更高,依从性更好.  相似文献   

16.
加味菖蒲郁金汤联合艾司唑仑片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加味菖蒲郁金汤联合艾司唑仑片对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失眠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30 d,治疗组口服艾司唑仑片15 d,自拟加味菖蒲郁金汤治疗30 d。观察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和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总体有效率对照组为84%,治疗组为有效率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各项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菖蒲郁金汤联合艾司唑仑片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针刺治疗失眠与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失眠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睡前30 min口服,2 mg/次;观察组每周针刺治疗3次,连续治疗1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雅典失眠自评量表(AIS)的相关参数,并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 67%,优于对照组83. 33%; PSQI疗效各项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失眠症状,疗效优于单纯口服艾司唑仑片。  相似文献   

18.
祁佩云 《全科护理》2012,10(10):899-900
[目的]观察中药足浴薰洗治疗失眠症病人的效果。[方法]将156例失眠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1例口服艾司唑仑,观察组85例观察组采用中药足浴薰洗治疗。治疗6周后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对照组为77.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足浴薰洗治疗失眠症病人效果优于口服艾司唑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给予疏肝解郁泻火安神法中药颗粒制剂,同时每晚临睡前给予口服艾司唑仑1mg。对照组40例,每日临睡前给予艾司唑仑1mg,口服,疗程均为4周。结果在改善中医证候、抑郁症状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解郁泻火安神法中药联合艾司唑仑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失眠方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苏州综合疗养因子对老年失眠者的临床症状及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 136例老年失眠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7例)与治疗组(69例),分别采用综合疗养因子治疗与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疗程4周,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96%,对照组总有效率62.69%,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PSQI总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苏州综合疗养因子对老年失眠治疗效果明显,能显著改善老年失眠者的临床症状和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