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显微手术夹闭的31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延髓前段9例、延髓侧段6例、扁桃体延髓段5例、终末扁桃体段7例、扁桃体上端区域4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0例,Ⅱ级14例,Ⅲ级7例;采用远外侧入路15例、乳突后枕骨下入路7例、枕骨后正中入路9例。结果术后6个月,运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mRS评分0分20例,1分5例,2分3例,4分1例(Hunt-Hess分级Ⅱ级),6分2例(1例死于肿瘤感染,1例死于)。结论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破裂常表现脑干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仅表现为第四脑室出血;小脑后下动脉常有变异,CT血管造影不易发现动脉瘤;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位置和解剖变异的影响,手术入路应给予个性化考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切除儿童第四脑室区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32例第四脑室区肿瘤儿童患者均采用枕下正中切口,枕骨骨瓣成形,小脑延髓裂入路,部分病例结合小脑蚓部切开。结果病灶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7例。本组无一例死亡。患儿共济失调及视力下降症状术后有所改善。1例出现面神经核损伤表现,2例术后出现不完全性缄默,皆于3周后恢复。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儿童第四脑室区肿瘤,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切开小脑下蚓部.可较好地显露肿瘤,且减少了小脑组织的损伤。切除肿瘤过程中注意保护小脑后下动脉及其分支。此外根据肿瘤的病理特性,必要时需结合切开小脑蚓部全切肿瘤。  相似文献   

3.
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脑延髓裂入路沿途组织结构间的毗邻关系,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经甲醛固定、血管内灌注彩色乳胶的5例成人尸头标本,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小脑延髓裂的组成,以及脉络膜、下髓帆、小脑下后动脉的走形及分布。结果小脑延髓裂是位于扁桃体、二腹叶下方与延髓之间行向外侧的一条自然解剖裂隙。脉络膜、下髓帆不含神经组织,分离该组织,可暴露整个第四脑室。小脑下后动脉的扁桃体延髓段和膜髓帆扁桃体段是此入路的关键血管。结论小脑延髓裂入路可以不切开下蚓部,通过正常的解剖间隙到达第四脑室和脑干的侧方,可减少手术的损伤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并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和手术入路。方法:后循环动脉瘤22例,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10.3%,其中大脑后动脉瘤12例,基底动脉瘤6例,脉络膜后动脉远端动脉瘤2例,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瘤各1例。18例经显微手术,主要经翼点入路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结果:动脉瘤夹闭加切除10例,孤立加切除6例,包裹2例,血管内治疗2例,2例未治。18例优良,2例轻残,无手术死亡。结论:后循环动脉瘤大多瘤体较大,瘤内多含血栓。翼点入路对基底动脉远端、大脑后动脉P1-2段动脉瘤显露优良,颞下入路用于夹闭大脑后动脉P2-3段动脉瘤,显露优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道经小脑延髓裂入路(transcerebeliomedullochoroidal fissure,TCMCF)手术切除四脑室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枕下正中切口、小脑延髓裂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四脑室肿瘤.结果 手术治疗19例,其中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5例.术后无患者出现小脑性缄默综合征.结论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不需切开小脑蚓部,可避免损伤正常小脑组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有助切除四脑室肿瘤,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小脑后下动脉( 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研究16例PICA远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6例行后正中入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4例行枕下远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6例行血管内栓塞术.结果 术后15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1例合并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5例出院时均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随访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对于PICA远端动脉瘤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动脉瘤和PICA的形态,可以选择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介入困难的破裂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PIC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4月应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6例曾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失败的破裂PIC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常规行骨窗位头颅血管成像(CTA)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顶指向、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制定最佳手术入路。2例PICA延髓前段及1例延髓侧段动脉瘤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1例延髓侧段PICA动脉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PICA扁桃体段动脉瘤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随访时间为3~28个月,平均10.5个月。所有患者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功能缺损,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均为5分。CTA或DSA复查示6例PICA动脉瘤夹闭术后均无残留或复发。结论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是破裂PICA动脉瘤难以实施血管内治疗时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术前骨窗位CTA有助于制定最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PICCA)是临床中比较少见且处理困难的一种疾病.小脑后下动脉的行程复杂且解剖变异大.PICCA的手术入路主要有枕下远外侧入路及经髁凹入路,在PICA的近端及过渡段行动脉瘤孤立术或夹闭载瘤动脉需行血管重建术.部分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可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治疗两者都有相应的适应症及并发症,目前还不能互相替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14例为破裂动脉瘤;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表现为后颅窝占位。入院时患者Hunt—Hess分级:0级2例,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1例。头颅CT表现为天幕下为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第四脑室出血,脑血管造影提示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均采用枕下旁正中入路进行手术。14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行孤立术。结果3例术后出现切口一过性脑脊液漏;2例轻度后组颅神经受损,3个月后完全恢复。随访3个月至2年,2例孤立术患者术后偏瘫、后组颅神经麻痹和长期昏迷;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熟悉小脑后下动脉瘤区域的解剖关系,术中对后组颅神经和小脑后下动脉的有效保护,可明显提高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动脉瘤栓塞术、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吻合术联合动脉瘤栓塞术治疗80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总结3种手术方式适应证和技术特点。结果 80例患者中行动脉瘤栓塞术49例,手术成功率约为95.92%(47/49);行动脉瘤夹闭术19例,手术成功率为16/19;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联合动脉瘤栓塞术12例,手术成功率为11/12。2例术后死亡,21例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余57例均好转。术后平均随访3.65年,复查CTA或DSA显示7例动脉瘤复发。结论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栓塞术手术创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对于后循环血管迂曲、动脉瘤较小、瘤颈较宽者,动脉瘤夹闭术相对安全且简单易行;对于动脉瘤栓塞术和夹闭术均较困难者,血管吻合术联合动脉瘤栓塞术为最后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并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和手术人路。方法:后循环动脉瘤22例,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10.3%,其中大脑后动脉瘤12例,基底动脉瘤6例,脉络膜后动脉远端动脉瘤2例,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瘤各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68.2%),其它表现为脑干和脑神经损害症状。18例经显微手术,主要经翼点人路和颞下经小脑幕人路。2例栓塞治疗,2例因病人拒绝未治。结果:动脉瘤夹闭加切除10例,孤立加切除6例,包裹2例,血管内治疗2例。18例优良,2例轻残,无手术死亡。结论:后循环动脉瘤大多瘤体较大,瘤内多含血栓。翼点人路对基底动脉远端、大脑后动脉P_(1 2)段动脉瘤显露优良,颞下入路用于夹闭大脑后动脉P_(2~3)段动脉瘤,显露优良。  相似文献   

12.
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的诊断和治疗(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方法 对有急性出血性卒中表现的4 例病人行 C T 检查, 发现3例脑室系统积血,1 例小脑半球血肿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后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位于延髓段和小脑段各2 例,分别经显微手术切除或夹闭动脉瘤。结果 4 例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示动脉瘤消失,随访3 个月至2 年,恢复良好。结论 小脑后下动脉瘤有其临床及 C T 的特征。急性期危重病人应即行 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待病情稳定 后行进一 步检查和治 疗。 不同类型的 动脉瘤,应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和方式。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方法 对有急性出血性卒中表现的4 例病人行 C T 检查, 发现3例脑室系统积血,1 例小脑半球血肿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后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位于延髓段和小脑段各2 例,分别经显微手术切除或夹闭动脉瘤。结果 4 例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示动脉瘤消失,随访3 个月至2 年,恢复良好。结论 小脑后下动脉瘤有其临床及 C T 的特征。急性期危重病人应即行 脑室穿刺外引流术, 待病情稳定 后行进一 步检查和治 疗。 不同类型的 动脉瘤,应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脑前下动脉(AICA)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AICA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AICA远端囊性动脉瘤3例,其中2例位于内听道口,1例化于小脑绒球腹侧、面听神经背侧,并伴有同侧小脑半球小型隐匿性血管畸形,术中借助神经内镜发现动脉瘤,3例均行手术夹闭,并于术后住院期间行脑血管造影复查,夹闭满意;AICA近端囊性动脉瘤2例,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预后优4例,良1例。结论AICA远端动脉瘤宜首选手术夹闭,术是辅助神经内镜有助于提高显微手术效果;AICA近端动脉瘤宜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方法 .其中男9例,女12例,平均40.6岁.1例表现为后颅窝占位;20例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入院时患者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14例,Ⅲ级5例,Ⅳ级1例.头颅CT表现为幕下为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第四脑室出血或二者兼有.脑血管造影提示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13例,远端动脉瘤8例,分别采用枕下旁正中及枕下正中入路进行手术.结果 19例行动脉瘤蒂夹闭术,1例行孤立术,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切断术.3例术后出现切口一过性脑脊液漏;1例术后偏瘫、后组脑神经麻痹和长期昏迷,2例轻度后组脑神经受损,3个月后完全恢复;其余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损伤或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 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治疗首选动脉瘤夹闭术,术中保护后组脑神经和后下动脉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9例,小脑出血起病1例,经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或全脑DSA明确诊断,梭形动脉瘤5例,囊状动脉瘤5例,其中合并动静脉畸形2例。结果采取显微外科手术治疗5例,血管内治疗5例。随访3个月~3年,正常工作和生活7例,生活自理1例,失访2例。结论早期外科处理破裂出血的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能取得良好结果。对不能单纯夹闭或栓塞的动脉瘤,闭塞载瘤动脉也是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1例位于内听道的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致听力障碍的病例,探讨瘤体大、瘤颈宽的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周后左耳听力丧失,头颅CT血管造影诊断为左侧内听道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枕下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显微镜下见动脉瘤夹闭完全,微血管多普勒(MVD)检测显示,瘤体涡流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术后听觉功能即好转,面神经功能正常。3个月随访,患者左耳听力已完全恢复。结论对于瘤体大、瘤颈宽,直接夹闭困难的小脑前下动脉瘤,采用动脉瘤体穿刺减压、MVD辅助下的动脉瘤塑形夹闭术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基底动脉中段动脉瘤显露困难,作者选用旋转枪式动脉瘤钳经口腔—斜坡入路成功地夹闭1例小脑前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患者男、23岁,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致第Ⅳ、Ⅵ对颅神经麻痹入院.脑血管造影示小脑前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CT扫描示动脉瘤位于桥脑实质内,瘤壁部分钙化.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和脑干背侧肿瘤的手术方法、手术技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治疗的106例第四脑室和脑干背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3例患者采用双侧小脑延髓裂入路,23例明显偏侧的第四脑室区、脑干肿瘤或小型肿瘤患者经单侧小脑延髓裂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者97例,次全切除者9例;全切除率达91.5%,次全切除率8.5%。术后并发脑积水1例,经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无症状性颅内积气13例,皮下积液2例,吞咽障碍、一过性复视、短暂性消化道出血和呼吸障碍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无出现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和小脑性缄默综合征、脑脊液漏、颅内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和脑干背侧的肿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且显露充分、方便实用的手术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微创手术切除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的脑桥背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无小脑缄默综合征出现。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微创手术可避免切开小脑蚓部,能安全、有效地切除脑桥背侧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枕下正中经小脑延髓裂锁孔入路对第四脑室及其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共20侧)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枕下正中经小脑延髓裂锁孔入路,使用显微镜对第四脑室及其周围组织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和相关数据测定。结果 (1)枕下正中经小脑延髓裂锁孔入路可暴露第四脑室底、外侧隐窝、中脑导水管开口和脑干侧方等。(2)该入路可暴露的第四脑室底长度(37.73±0.77)mm,宽度(17.12±0.52)mm,面积(319.70±14.25)mm~2。(3)10具尸头共发现小脑后下动脉(PICA)19侧,PICA缺如1侧。同一标本双侧PICA直径差异较大,PICA下袢位置的变异也较大。结论 (1)枕下正中经小脑延髓裂锁孔入路对第四脑室的暴露范围与常规小脑延髓裂入路相仿,但存在显露角度受限、深部结构视野不佳等不足。(2)PICA与小脑延髓裂关系密切,且PICA走行分布复杂多变,术中应仔细辨认,避免误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