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乙肝标志物模式与HBV-DNA定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标志物模式与 HBV-DNA复制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 EL 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采用荧光定量探针 PCR法 ( 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PCR,F Q-PCR)检测 HBV-DNA。结果 :310例血清标本中 ,H Bs Ag,HBe Ag,H Bc Ab(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 10 7.32± 1 .2 8,阳性率为 10 0 % ;H Bs Ag,HBe Ab,HBc Ab(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10 4 .6 9± 1 .4 0 ,阳性率为 47% ;H Bs Ag,H Bc(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 10 5.0 4± 1 .4 3,阳性率为 5 0 % ;HBe Ab,HBc(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 10 4 .94± 2 .72 ,阳性率为 11.8% ;HBs Ab ( +)组的平均拷贝数为 10 4 .71± 1 .56 ,阳性率为 14 .3% ;阴性组的平均拷贝数为10 4 .38± 1 .2 8,阳性率为 12 .5 %。HBs Ag,HBe Ag,HBc Ab( +)组的平均拷贝数显著高于其它各组。结论 :FQ-PCR可以更为清楚地反映乙肝患者的病程变化情况及更为真实地反映 HBV的感染和复制情况 ,对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乙肝病毒前s1抗原在乙肝五项各种模式中的表达,以探讨其在临床检验上的应用意义,并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方法:用ELISA方法同时检测440份人血清乙肝病毒前s1抗原和乙肝病毒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以乙肝五项模式进行分组,比较不同血清模式乙肝病毒感染者前s1抗原的阳性率。结论:乙肝病毒前s1抗原可补充完善乙肝五项检测的不足,尤其对HBeAg阴性或变异的HBV感染者能更好地反映病毒的复制状态和传染性。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荧光定量PCR法(FQ-PCR法)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带者乙肝病毒DNA(HBV-DNA)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献血中心发现的HBV携带者178例研究对象,先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液标本,并采用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模式行定性检测,再使用FQ...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检测的意义。方法:收集172例患者HBsAg阳性血清,应用ELISA方法检测LHBs、实时荧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对相同乙型肝炎标志物模式血清LHBs阳性率与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率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相同乙型肝炎标志物模式血清LHBs阳性率与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LHBs和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检出具有一致性,能够反映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对诊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HBV血清标志物ELISA法与HBV-DNA荧光定量检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与PCR荧光定量法同时检测319份血清标本.结果:模式Ⅰ 112例,HBV-DNA阳性率94.6%(106/112);模式Ⅱ19例HBV-DNA阳性率94.7%(18/19);模式Ⅲ110例HBV-DNA阳性率47.3%(52/110);模式Ⅳ41例,HBV-DNA阳性率53.6%(22/41);模式Ⅴ 11例,HBV-DNA阳性率36.3%(4/11);模式Ⅵ17例,HBV-DNA阳性率17.6(3/17);模式Ⅶ6例和模式Ⅷ3例未检出HBVDNA.结论:在各种HBV模式中,以HBeAg阳性者的病毒复制水平最高,ELISA不能直接反映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病毒含量,PCR可以真实、准确的反映HBV感染和复制情况,对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尤其对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仅次于胃、食道而居第三位,在我国部份地区的农村中则占第二位,仅次于胃癌。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约11万人,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 相似文献
9.
HBV-DNA定量检测结果与乙肝两对半模式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HBV-DNA检出阳性率及病毒复制水平与乙型肝炎两对半模式间的关系。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80例疑似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同时运用ELISA方法进行两对半指标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乙肝两对半的不同模式其乙型肝炎HBV-DNA阳性率不同且含量也不相同,相同的两对半模式,HBV-DNA含量也不相同,HBeAg阳性与HBV-DNA检出率呈正相关。HBsAg(+)、HBeAg(+)、HBcAb(+)(大三阳)组病毒阳性率为99.13%,病毒含量平均拷贝数为7.56×106copies/mL;HBsAg(+)、HBe-Ab(+)、HBcAb(+)(小三阳)组病毒阳性率为21.86%,病毒含量平均拷贝数为3.79×105copies/mL,小三阳组HBV-DNA阳性率及病毒含量拷贝数均低于大三阳组,且与大三阳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的乙肝两对半模式临床意义不同,HBV-DNA的检测是反映病毒有无复制的精确指标,因此两者联合检测不仅可以提高检出率,避免漏诊,同时也为临床对HBV感染、复制、传染性判定以及抗病毒治疗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东梅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5):3114-3115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科不完全双链DNA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我国约有2亿人口感染HBV,而受HBV慢性感染的人群患原发性肝癌的相对危险性至少增加300倍.所以,对HBV感染的防治仍是我国健康与传染病控制中的首要问题[1].一直沿用的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不能满足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及评价抗病毒药物疗效.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定量检测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为判断病情和评价抗病毒药物疗效提供依据.本研究对300例乙肝患者的HBV-DNA进行了定量检测,并探讨其与HBV血清标志物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不同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种不同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时间分辨荧光分析(TRFIA)、微粒子酶免分析(MEIA)对390例血清标本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测,并以MEIA检测结果为标准进行比对。结果 TRFIA方法的相对灵敏度、相对特异性均优于ELISA方法;TRFIA方法的最低可检出限浓度与MEIA方法基本相同。结论 TRFIA方法在乙肝五项临床检测中具有灵敏度、特异性较高的优势,适合于临床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相关临床指标、年龄、性别等因素对HBV感染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影响。方法:参照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采用CCQ问卷对HBV感染者开展广泛调研。探讨HBV感染者的临床指标及年龄、性别等因素对中医体质类型的影响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结果:在DNA阳性的HBV感染者中,气虚质、内热质的发生概率较高,P〈0.05;在性别方面,阳虚质、津亏质、精亏质、郁滞质及紧张质发生的可能性与性别负相关,P〈0.05,而协调质发生的可能性与性别正相关,P〈0.05。在年龄方面,阳虚质、精亏质及郁滞质发生的可能性与年龄正相关,P〈0.05。结论:HBV-DNA阳性对HBV感染者的中医体质有影响,在DNA阳性的HBV感染者中,内热质及气虚质的发生概率要高于DNA阴性的HBV感染者。性别、年龄等因素对HBV感染者的中医体质亦有影响,男性较之女性,阳虚质、津亏质、精亏质、郁滞质及紧张质的发生可能性均小,而协调质的发生几率则较大。在HBV感染者中,随着年龄的增加,阳虚质、精亏质及郁滞质的发生概率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孕妇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中药黄芪颗粒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14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50例,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 200IU,同时口服中药黄芪颗粒,每天30g,连服10天。对照组50例,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 200IU。空白组40例,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空白组新生儿出生时脐静脉血HBsAb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及P0.01),HBV-DNA(+)感染率显著下降(P0.01),结论:对HBV携带者孕晚期多次应用HBIG联合中药黄芪颗粒,能增强孕妇主被动免疫,提高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前S1蛋白(Pre-S1蛋白)和HBV-DNA检测的比较,评价在HBeAg阴性乙肝患者中,前S1蛋白在诊断乙肝病毒复制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门诊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标本52例,均经临床确诊为乙肝感染者。用酶联吸附测试法(ELISA)检测血清中HBeAg、Pre-S1蛋白,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HBV-DNA。结果以乙肝病毒HBV-DNA≥103拷贝/mL为判断乙肝病毒存在复制的标准,经检验,HBV-DNA与Pre-S1蛋白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6),而HBV-DNA与HBeAg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2)。25名HBeAg阴性患者中,15名患者HBV-DNA阳性,13名患者Pre-S1蛋白阳性。Pre-S1蛋白与HBV-DNA的表达几乎是一致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re-S1蛋白是诊断乙肝病毒复制的非常有临床价值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槐耳颗粒联合吡柔比星介入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阴性的乙肝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记录其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随访时间为1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住院符合临床研究标准的HBV DNA阴性的肝癌患者120例(完成临床研究且临床资料数据可靠的9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介入治疗(盐酸吡柔比星+超液化碘油)+替恩卡韦(抗病毒治疗)+常规保肝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槐耳颗粒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HBV DNA定量、肝酶、免疫学指标。结果:治疗后干预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的肝酶、HBV DNA定量、免疫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肝酶、HBV DNA定量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免疫学(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中均出现白细胞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槐耳颗粒联合介入治疗能很好的提高乙肝肝癌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以中药安体维康(Antivirus Compound,ATVC)进行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体外实验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方法体外实验以HBV-DNA转染细胞系(2.2.15细胞株)为模型.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对照组57例,观察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HBV的复制指标阴转率.结果体外实验发现ATVC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治疗指数分别为31.75和36.27;对HBV-DNA及其复制中间体成剂量依赖性抑制.临床研究发现ATVC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组HBeAg和HBV-DNA的转阴率分别为47.8%和54.9%;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的疗效相似.结论研究表明,ATVC对HBV不论在体内或体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患者乙肝病毒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状况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8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阴性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5种证型,采用迈科锐HBV突变检测基因芯片,进行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BCP)和前C基因终止变异检测.结果:与HBeAg阳性组患者相比,HBeAg阴性患者HBV变异的发生与中医各证型无明显相关性;分为偏实证组和偏虚证组后,BCP区和/或前C区变异率偏实证组为34.5%,偏虚证组为65.5%,偏虚证组明显高于偏实证组.结论:BCP区和/或前C区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实证变异率低于虚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扶正利湿活血中药复方对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抑制作用。方法:PCR筛选先天感染DHBV的1日龄广东麻鸭,随机分为病毒对照组、拉米夫定组、扶正利湿活血复方高、低剂量组,每组7只,各组分别灌胃给药30天。在灌胃前、灌胃第10、20、30天及停药第5天分别采血,辛酸钠法提取血清DHBV 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DHBV DNA的含量。结果:扶正利湿活血复方高剂量组在给药后的第10、20、30天时,鸭血清病毒载量均明显下降,(与D0比较,P<0.05;各时间点与病毒对照组比较,P<0.01);在停药5天后,与D0组内比较,血清病毒载量仍然显著降低(P<0.01),但与病毒对照组比较则无显著下降(P>0.05);扶正利湿活血复方低剂量组在给药后的第10、20、30天时,鸭血清病毒载量均明显下降,(与D0比较,P<0.01;各时间点与病毒对照组比较,P<0.01);在停药5天后,组内与D0比较及组间与病毒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扶正利湿活血复方可抑制DHBV DNA的复制,低剂量长期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及丙型肝炎临床治疗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据100例慢性乙型肝炎和50例慢性丙型肝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发现两者均具有男性易感,证候较为相似,肝功能易于波动等特点。但由于两者病毒基因和致病机理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传播途径较多,年龄多分布于18~40岁,多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临床以湿热表现较为突出,症候积分较高。后者感染途径单纯,中老年居多,多为慢性迁延性肝炎,临床症候积分较低,选用凉血活血解毒药物疗效好,治疗后总复常率高,波动次数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辨证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开放平行对照法对177例CHB患者在中医辨证基础上,测定外周血HBVDNA基因型,观察其与辨证分型、肝炎诊断分度等指标的关联性。结果 (1)HBVDNA基因型分布特点:B型31例(17.51%),C型131例(74.01%),B/C型11例(6.21%),D型1例(0.56%),未测出3例(1.69%);C基因型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P0.01)。(2)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肝郁脾虚型98例(55.37%),肝肾阴虚型6例(3.39%),脾肾阳虚型2例(1.13%),湿热中阻型12例(6.78%),瘀血阻络型59例(33.33%)。诊断为重度的32例CHB患者中,瘀血阻络型16例(50.00%),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瘀血阻络型患者HBeAg阴性率为62.71%(37/59)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0),提示有血瘀表现的患者肝脏炎症损害较重,炎症反应同时清除了部分病毒。(3)瘀血阻络型有CHB家族史者42.37%(25/59),与肝郁脾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基因C型明显高于其他型;瘀血阻络型的CHB患者肝脏损伤较重;HBV基因型与CHB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但瘀血阻络型有CHB家族史者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