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011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310例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心肌酶可作为HFMD患儿合并心肌损害的诊断依据和观察病情以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心肌酶升高程度越高,心机损害越严重;心电图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但较少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或严重心肌缺血的表现。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大多数预后良好,但还需提高警惕,尤其是心肌酶谱显著升高或者是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患儿,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赵明才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4):2127-2128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合并心肌损害的患儿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的变化,以便在诊治过程中采取综合措施.方法 选取本院儿科住院的40例HFMD患儿为观察组,另以4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常规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观察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学及心电图的变化及临床转归.结果 HFMD患儿与正常小儿比较心肌酶谱明显升高(P<0.01),HFMD患儿心电图异常率为52.5%.结论 部分HFMD患儿伴发心肌损害时,心肌酶谱明显升高,心电图出现异常改变.早期进行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等检测,有助于HFMD患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对手足口病患儿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对207例手足口病患儿在常规抗病毒、抗感染、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视患儿年龄情况加用磷酸肌酸钠0.25~0.5g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为7d。所有患儿均于入院第2天行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包括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HBDH),对于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有异常的,则于用药7d后进行复查,以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症状、体征以及心电图、心肌酶学的变化。结果CK、CK-MB及心电图异常患儿治疗后CK、CK-MB明显下降,心电图恢复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及心电图无异常的患儿,均未继发心肌炎及脑炎,临床症状消失。207例患儿中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磷酸肌酸钠对手足口病患儿心肌保护作用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心肌损害。方法 回顾分析 14 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 ,以合并有下述表现之一者为有心肌损害 ,①心肌酶尤其是CK -MB升高 ,②心电图严重心律失常或 /和ST -T变化。结果  14 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中 11例 ( 7 4 % )有心肌损害 ,全部病例均给予红霉素治疗 2~ 3周 ,并口服辅酶Q10 ,静滴Vitc、ATP、Co -A及二磷酸果糖等辅助治疗 ,均治愈。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可合并心肌损害 ,其中婴幼儿由于表达能力差 ,症状、体征不典型 ,容易漏诊 ,对可疑病例应及早做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 ,以及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合并心肌损害临床特征(心肌酶谱变化)与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行心肌酶学测定及心电图检查,观察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等指标。结果患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越严重,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肌酸激酶、α-羟丁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心肌酶谱指标越高,且中度及重度HIE患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其正常值范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酶谱可作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重要标志,早期进行心肌酶谱等生化检测,及时发现心肌损害,便于早日治疗,提高新生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伴心肌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伴心肌损害的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学改变与HIE分度的相互关系。方法:对59例HIE伴心肌损害的患儿出生后48h以内的血清LDH(乳酸脱氢酶),CK(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功酶),HBDH(a-羟丁酸脱氢酶)的含量进行测定,并作心电图检查。结果:43例(43/59)患儿心电图出现改变,重度组改变分别大于轻,中度组,轻度组大于中度组,经方差分析显示:心肌酶中CK,CK-MB变化与HIE的分度呈正相关性,差异显著(P<0.05);Q检验分析显示:轻度与重度间心肌酶变化也呈正相关性,差异显著(P<0.05),轻度与中度,中度和重度间无显著差异;T检验分析却显示,轻度组与中,重度组间心肌酶中CK-MB变化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t=2.741,P=0.008),而轻,中度组与重度组间无差异,12例(12/59)病人于出生后12h内出现心肌酶谱变化,而其中8例的酶谱变化出现于生后6h后,结论:常规检测心肌酶,心电图对HIE伴心肌损害的程度及预后判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有较大参考价值。生后12小时内即可监测心肌酶学变化。  相似文献   

7.
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心肌损害。方法 回顾分析14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合并有下述表现之一者为有心肌损害,(1)心肌酶尤其是CK-MB升高,(2)心电图严重心律失常或/和ST-T变化。结果 14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中11例(7.4%)有心肌损害,全部病例均给予红霉素治疗2-3周,并口服捕酶Q10,静滴Vitc,ATP,Co-A及二磷酸果糖等辅助治疗,均治愈。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可合并心肌损害,其中婴幼儿由于表达能力差,症状,体征不典型,容易漏诊,对可疑病例应及早做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以及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婴儿肝炎综合征潜在性心肌损害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是否存在心肌损害并及时予以治疗。方法 对我院1998年7月-2000年7月婴儿肝炎综合征住院患儿54例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并与同期体检健康婴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心肌酶谱(HBDH、CK、CK-MB、GOT)测定结果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电图有不同程度改变。结论 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心肌损害,主张对婴肝患儿常规进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是否存在心肌损害并及时予以治疗。方法对我院1998年7月~2000年7月婴儿肝炎综合征住院患儿54例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 ,并与同期体检健康婴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心肌酶谱(HBDH、CK、CK_MB、GOT)测定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心电图有不同程度改变。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心肌损害 ,主张对婴肝患儿常规进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 ,及时发现病情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15例重症HFMD,在治疗前后患儿行心肌酶谱、cTnI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 所有患儿治疗前心肌酶均有异常,cTnI升高10例(66.7%),心电图异常14例(93.3%),以ST-T改变及T波低平为主;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结论 重症HFMD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变化和意义及其与脑血管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3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进行分析。结果130例患者中,发生心电图异常82例,心肌酶谱异常88例。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易发生心肌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异常及心肌酶谱升高,其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及时发现心脏损害,并给予及时治疗,降低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脏损害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112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斌  李晓春 《安徽医药》2009,13(9):1097-1097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对心肌的损害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96例轮状病毒肠炎住院患儿进行心电图、血气、电解质及心肌酶谱(CK、CK—MB)分析,观察心肌酶谱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结果19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有112例合并心肌损害。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后不仅引起胃肠道症状,还可以引起心肌等其他胃肠道外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手足口病患儿的心肌酶活性及心电图表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将120例确诊的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同时按1:1标准选取1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所有患儿入院后第二天清晨抽取静脉血行心肌酶检测,同时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d羟丁酸脱氢酶(HBDH)水平逐渐降低(P〈0.05);治疗前患儿心电图异常情况主要有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传导阻滞及早搏等,治疗后表现为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降低,主要表现为T波双向或低平。结论对心电图和心肌酶的检查可早期发现手足口病患儿的心肌损害,对早期诊疗和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中心肌酶谱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入住笔者所在医院的4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谱进行检验,另选40例门诊体检健康儿童做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重症手足口病组心肌酶谱的检测值和升高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部分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应早期、常规进行心肌酶谱检测,了解患儿心肌损伤程度,对早期诊断、监测治疗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对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手足口病并心肌损害患儿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给予抗病毒、抗感染以及对症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依据年龄不同给予磷酸肌酸钠0.25~0.5 g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7 d。比较治疗前后心电图、心肌酶学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与心肌酶都有明显的变化,治疗组变化明显,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磷酸肌酸钠在应用于手足口病患儿并心肌损坏中的保护作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合并心脏损害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护理措施。方法:分析本科2005年5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1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25例合并心脏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合并心脏损害的25例患儿中,表现为心前区不适、胸闷或心律失常。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6例,Q—T间期延长4例,I°房室传导阻滞3例.窦性心动过速8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心肌劳损2例。有15例乳酸脱氢酶增高;11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升高.且CK~MB明显增高,超声心动图未发现异常。经过治疗和周到的护理,1~3周后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心肌酶恢复正常。结论:过敏性紫癜合并心脏损害并不少见,但临床症状不典型.心电图、心肌酶有显著改变.遇到该类患儿要全面检查,以及时发现和诊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致心肌酶增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在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住院的腹泻患儿110例,均做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检测和早期对症治疗。结果全组患儿中仅2例心电图正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比例最高;有97例CK-MB升高,其中伴AST升高者92例。结论轮状病毒极易造成患儿心肌受损,但只要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正确处理,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中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8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健康体检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儿空腹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 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异常率分别为AST 28.0%、LDH 72 8%、CK 43.8%、CK-MB 38.6%,其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测定血清心肌酶谱能及时了解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害程度,对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致心肌损伤的临床特点,指导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265例,均做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测。结果 102例患儿心肌酶增高,心电图有异常,心肌损伤病例占同期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38.5%。其心肌酶的增高与脱水的程度和病情轻重相关。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多属于潜在性和亚临床型心肌损害,在临床表现上并无特殊性,有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症状及合并脱水、酸中毒的患儿更易发生心肌损害,诊断上依靠心肌酶及心电图检查,只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中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8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健康体检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儿空腹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异常率分别为AST28.0%、LDH72.8%、CK43.8%、CK-MB38.6%,其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测定血清心肌酶谱能及时了解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害程度,对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