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降压达标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姚远  袁洪 《医学综述》2007,13(11):870-872
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关原发性高血压降压益处的大型临床试验结果不断显示:降压治疗可有效减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降压效益主要来自降压本身。各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均将“降压达标”列为降压治疗的重要内容,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和流行病学推论,制定了不同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的降压目标和目标血压,并一致强调:降压达标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减少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高血压治疗达标的益处.方法 调查我院高血压病人治疗达标和未达标两类病人治疗三年后的脑卒中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达标病人比未达标病人脑卒中发生率低.结论 治疗达标可进一步减少脑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3.
李宝善  杨华东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8):1354-1355,1357
高血压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疾病,世界各国的患病率高达10%~20%[1],控制高血压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一项挑战.2004年中国国家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约有高血压患者1.6亿,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为30.2%、24.7%和6.16%,呈现三高一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三低-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的现状[2].  相似文献   

4.
118例高血压病降压不达标的原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降压不达标的常见原因。方法调查分析了118例高血压病患者降压不达标的原因。结果健康教育不到位,患者认识有误区,降压治疗依从性差67例;降压达标的参照标准错误14例;忽视非药物治疗57例;药物治疗不合理23例;并发症存在4例;经济和地区因素4例。结论分析高血压病降压不达标的常见原因,希望能为基层高血压病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姚震 《海南医学》2007,18(3):6-8
高血压作为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一种异常综合征,是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抗高血压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高血压的传统认识得到了更新,循证医学已成为共识.其中的高血压病不仅是血液动力学异常疾病,而且也伴随脂肪、糖代谢紊乱和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不良重塑.因此治疗要在有效控制血压水平的同时,改善上述诸代谢紊乱,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不良重塑,这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的关键.这使得高血压的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高血压的防治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需要深化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DHT)降压困难的原因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92例DHT患降压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降压时是否配合降糖治疗,将本组病人分为2组,对降压疗效进行对比;又对配合降糖治疗前后的降压疗效进行对比。结果:配合降糖组(I组)收缩压总有效率85%,舒张压总有效率82.5%;未配合降糖组(Ⅱ组)收缩压总有效率65.38%,舒张压总有效率63.46%;两组之间收缩压、舒张压疗效对比,均有显差异(P<0.05);降糖治疗前后(Ⅱ组与Ⅲ组)的血压数值统计对比,有显差异(P<0.05)。结论:控制血糖对DHT降压作用有重要意义。治疗DHT时必须降糖降压并举;对顽固性高血压病要警惕是否伴有糖尿病的可能性;使用降血压药物时,应避免使用损害糖耐量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社区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及血压达标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及药物治疗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社区随访的高血压患者756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是否医保、高血压病程、合并症及就诊时血压和药物治疗情况。结果服药治疗率93.38%,达标率41.75%,合并糖尿病达标率27.88%。单一用药77.76%,联合用药22.23%;单一用药达标率42.07%,联合用药达标率42.67%,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达标与患者性别、文化程度、是否医保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达标与患者的经济收入和高血压病程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低,其原因与单一用药比例较大、药物选择、药物配伍不合理、患者的经济收入及高血压病程有关。需加强社区高血压管理,以提高高血压患者治疗率和达标率。  相似文献   

8.
目前糖尿病治疗的现状,95%以上病人未能做到治疗达标。应该承认现实,糖尿病目前尚不能根治,但可控制,如达到治疗标准,病人即可获得条件健康,成年患者可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享有正常人生活质量和长寿,儿童患者可正常生长发育,育龄女患可结婚,正常妊娠分娩。反之,其后果是多脏器功能受损,甚至致残、致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综合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其中综合治疗患者35例为观察组,常规治疗患者33例为对照组。术后15 d观察2组患者生存率,同时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价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FMA、BI评分分别为(48.46±5.64)分和(54.22±6.17)分,对照组为(40.22±4.99)分和(47.78±5.11)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CL-90、SS-QOL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5d内死亡率为11.43%,对照组为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患者生存率以及神经功能评分,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150例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治疗的随访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物治疗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方法对150例居住在社区正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调查。结果150例患者中有132例选用的是指南推荐的一线降压药物;首选单一降压药物的94例,首选联合用药的56例;随诊期内有不良反应和副作用17例;经降压药物治疗,达标者41例。结论尽管符合指南提示的在合用或用复方制剂之前先试用单一药物的原则,但对血压高于正常范围20/10mmHg的患者,应采用两种以上药物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和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F-36生存质量量表调查表进行调查,然后进行综合干预,干预时间为1年,干预结束后再进行上述量表的测量。同时测定干预前后血糖、血脂、血压。方法为集体授课和个别指导。同时设对照组300例,一般健康教育及饮食治疗,两组常规药物治疗。结果综合干预后生存质量量表的分数比干预前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张立恒 《医学综述》2014,20(18):3397-3399
目的评价医院-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对患者高血压控制的干预效果,以期为建立高血压有效控制模式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于2012年12月在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就诊治疗的高血压患者473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医院常规治疗的高血压患者387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医院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立档案采用综合规范化治疗,定期到社区随访;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医院门诊治疗,即时健康教育、自行锻炼和饮食控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结果经过社区医院综合管理后,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经过社区医院综合管理后,观察组血压控制率、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服药依从性分别由28.54%、38.48%、50.95%上升至57.93%、92.39%、9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管理后观察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明显改善,危险行为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的社区医院综合管理模式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其生活方式,是综合防治高血压的有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对老年高血压高危人群的综合管理方法,为社区高血压管理提出建议。方法对本中心管辖社区的136名老年高血压高危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包括健康教育、饮食、生活方式、运动、情绪的干预及定期检测血压、及时调整药物的措施,对干预过程及最终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效果。结果综合干预后本组患者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上升,生活方式得到改善,参与运动和自觉控制情绪的患者增多,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综合管理和治疗对老年高血压高危人群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这是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合理用药的结果,也是医患双方共同合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进行了很多关于血压控制不佳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希望进行有目的的干预,提高血压控制率。大多数研究主要是从患者方面找原因或与患者相关的社会因素,直接研究医务人员与血压控制不佳之间联系的文献却少见。通过关键词从中国知网总库平台和PubMed数据库收集近十年相关文献,从医务人员的高血压基本知识特征、医务人员个性特征等方面阐述了与血压控制不佳之间存在的实际联系。本综述提示:医务人员是血压控制不佳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全面了解护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达标率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103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前后的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率。结果经全面护理干预后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率明显提高。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达标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姜兴千  闵连秋 《医学综述》2008,14(13):2003-2005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的变化十分常见,对血压的处理原则存在诸多争议。通过阅读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的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发现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独立影响预后,入院7d内血压处理应谨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法对老年痴呆并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老年痴呆合并高血压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施行综合护理法护理患者(在施行一般内科护理同时加强病房管理,并结合图片、实物、多媒体、健康教育等方法指导患者服药,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及强化记忆);对照组采用老年内科患者常规护理。以上2组患者,均记录护理干预前后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情况、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对患者的精神状态、遵护嘱行为等进行评定,以确定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方法干预后MMSE及ADL评分、遵护嘱行为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13问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综合护理方法的综合性、个体化,对AD患者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失衡有明显改善作用且能明显提高AD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以外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伴远处孤立转移灶患者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期间42例经病理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切除原发灶和在3月内出现孤立转移病灶的临床资料.比较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病理类型、原发肿瘤的T分期、术后淋巴结病理N分期、转移灶直径长轴及不同转移部位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生存时间及生存率:42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7.1个月,1 a生存率、2 a生存率、5 a生存率分别为57.1%,38.0%,16.6%;原发肿瘤分期:T1+T2期患者预后明显好于T3+T4期患者(P<0.05);术后原发灶淋巴结分期:N0+N1期患者预后明显优于N2+N3期患者(P<0.05);转移灶直径:转移灶直径<25 mm预后好于转移灶直径>25 mm(P<0.05);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之间预后没有明显差别(P>0.05);转移部位:不同转移部位之间预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科手术结合同期放化疗等综合治疗能延长NSCLC伴孤立转移灶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Current clinical evidence on the effects of home blood pressure telemonitoring (HBPT) on improving blood pressure control comes entirely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Thus, we performed th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evaluate whether HBPT plus support (patient education and clinician remote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improves blood pressure control more than usual care (UC)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MethodsThis single-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was conducted in Beijing, China. Patients aged 30–75 years were eligible for enrolment if they had blood pressure [systolic (SBP) ≥ 140 mmHg and/or diastolic (DBP) ≥ 90 mmHg; or SBP ≥ 130 mmHg and/or DBP ≥ 80 mmHg with diabetes]. We recruited 190 patients randomized to either the HBPT or the UC groups for 12 weeks. The primary endpoints wer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achieving the target blood pressure.ResultsTotally, 172 patients completed the study, the HBPT plus support group (n = 84), and the UC group (n = 88). Patients in the plus support group showed a greater reduction in mea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than those in the UC group. The plus support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ho achieved the target blood pressure and maintained a dipper blood pressure pattern at the 12th week of follow-up. Additionally, the patients in the plus support group showed lower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higher drug adherence than those in the UC group.ConclusionHBPT plus additional support results in greater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better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 higher proportion of dipper blood pressure patterns, lower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higher drug adherence than UC. The development of telemedicine may be the cornerstone of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in primary care.  相似文献   

20.
张英 《中外医疗》2010,29(12):23-24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调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d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评价患者发病第1日、第7日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呈自然下降规律,第7天与第l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高血压常见,有自发下降的趋势。合理调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能明显提高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